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

出版时间:2013-4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作者:林贤治 编选  
Tag标签:无  

前言

编者序林贤治文学革命首先是观念的革命。由于引进西方现代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因此,五四新文学无论在题材、主题、内容,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大不同于旧文学。就说“乡土文学”,这个由周作人率先提出的概念本身就是陌生的,西式的;而最早进行这方面创作的是鲁迅,他说过,他是看了若干域外小说之后才动手写作的,就是说,主要资源并非来自旧文学。旧文学中有所谓田园诗、悯农诗,农民不过是自然山水的点缀,很少获得独立、完整的形象。散文亦如此,从《归去来兮辞》到《陶庵梦忆》,所谓乡土,其实与农人无关。《水浒》是叙述农民战争的最著名的小说,史事的演绎有很大的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中国农民追求社会平等、正义和幸福的乌托邦思想。但是,书中对于农民的描写仅限于杀伐,且始终逃不掉帝王专制时代的等级秩序观念和忠君思想的影响。鲁迅小说中的阿Q、闰土、祥林嫂等人物在旧小说的画廊中是找不到的;而作者贯穿其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道主义思想,自不同于古代的民本主义思想,其批判性也为旧小说所未见。中国是“乡土中国”,社会结构的事实性,规定了“乡土文学”在新文学中的分量。而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乡土散文”的实绩,在近百年的累积中相当可观。但是,如同整个民族文学一样,它的发展极不平衡,在这里,不妨把它分为三个时段加以比较:1.发轫期至上世纪四十年代;2.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3.八十年代至今。倘若把三个时期勾描出来,两头大,中间小,明显地呈现出一个马鞍形。在头三十年里,乡土散文的作者一边拓荒,一边播种,但思想和作品迅速趋于成熟,而且收获颇丰:“睁了眼看”,给散文写作注入一种现实主义精神;这时的作者普遍抱持平民主义、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立场;重个性,重个人情感和个人笔调;建立起现代文体观念,尝试并完善了乡土散文写作的多种文体形式;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乡土散文作家群,并产生了一批堪称经典的作品。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以后,文艺被定位为“工农兵文艺”,通过号召、动员和规训,几乎所有的诗人和作家都成了乡土文学的作者。这时,与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季的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集体创作的戏剧《白毛女》等一起出现的,还有孙犁等人清新的富于乡土气息的散文作品。但是,与之俱来的倾向出现了:首先是颂圣化,反对“暴露”,反对所谓“阴暗面”描写;再就是“集体主义”强势介入,放逐“个人主义”、“小资情调”,拒斥独立的思想和特殊的情感;此外,艺术上公式化、平面化、宣传品化。1949年以后,随着政治运动的推演,这些倾向汇合成了主流;至“文化大革命”,三十年间简直无法例举一个专事乡土散文写作的作家。比起小说、诗歌、戏剧来,散文界这种有散文而无散文家的现象十分独特。至八十年代,随着农村公社体制的改变,中国社会在经济上日趋开放以及城市化的推进,乡土文学包括散文写作才开始复苏,渐渐出现新的蜕变。如果说八十年代初的散文,包括报告文学,对于农村的叙事,带有丰收娱神般的喜庆色彩的话,那么,到了九十年代,颜色便变得凝重起来。作家面对农村变革中的问题,特别是农裔作家,难免陷于困惑与忧思。这些问题构成了这一时期乡土散文的基本主题和主要内容,其中有:1.贫困问题,如陈庆港所著《十四家》所呈现者,令人触目惊心;2.从包产到户到乡镇企业,如何保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民主治理问题;4.腐败问题及监督机制缺位;5.上访,维权,“群体事件”的发生;6.土地、拆迁及移民;7.农田、水利、道路的废弛与建设;8.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问题;9.宗教问题;10.人口问题、计划生育、劳动力大转移,留守儿童、妇女及老者;11.“农民工”的户籍问题,“城中村”的生存境遇;12.环境污染问题;13.精神病症、吸毒、卖淫,以及自杀问题;14.社会结构及人伦关系的变动,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文化心理诸问题。这里既有前现代社会遗留的问题,也有伴随近年经济改革衍生出来的问题,两者互相纠缠,又互相冲突;其严重性,致使所谓“三农”问题长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连媒体对农村状况的描述也使用了“沦陷”一词。关于农村与城市,美国文化学者威廉斯分析说:“乡村汇合了一切关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观念:和平、率真、淳朴的品质。城市则汇集了一个建设完善的中心的观念:知识、交通、光明。强烈的厌恶的联想也同时发展起来:城市是一个充满噪音、市侩、野心的地方,乡村则是一个充满落后、无知、闭塞的所在。”初期乡土散文叙事大抵切合威廉斯关于乡村的文化概念,原因就在于中国现代化仍处于始发阶段,乡村与城市基本上处于隔离的、对立的状态。三十年来,城市发展的步伐加速,强势侵入、渗透到农村中去,使之改变了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宗法制度之上的传统格局。因此,这个时期的乡土散文,无论笔涉人物、景物、农事、民俗,或显或隐,城市的影子都一样挥之不去。城乡差别加大,而彼此的交汇程度也在加大,这一时代性特点,给乡土散文提供了新的创造空间;但同时,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专注于乡土散文写作的作者,如刘亮程、野夫、周同宾、江子、傅菲、杨献平、吴佳骏、郑小琼、塞壬等,或者重现乡村的苦难记忆,或者展示乡村为城市化所拖曳的现实图景,或者在传统的阴影下作形而上的思考,或者穿行于城乡之间,在文化冲突中撕裂,或者仅仅迷醉于乡村之美,以反现代的姿态,抒写乡愁。其中,部分赓续了头三十年的血脉,部分分明有着一代人的拓展,是一种新的文学经验;虽然,比起时代的吁求,散文队伍显得单弱,有重量的作品不多。本书的编选,意在显示目下活跃着的乡土散文作家的责任与能力。他们通过诚实的作品,力求呈现当代中国农村真实的面貌,显示一种社会学的价值;与此同时,因为困惑与忧思,又往往使作品带上一种抽象的品质。让文学超越文学,需要更强大的胃,去消化生活、思想和艺术的一切。至于名为“新乡土散文”,应当指出:这里的“新”,并非巧立名目以标榜,也非广告贩售,而是因为集子中的散文,实实在在来自一个可生可死的大变革时代的最新赐予。

内容概要

本书收入鲁顺民、刘亮程等多位著名作家的乡村叙事散文作品,从多个侧面叙写中国农村自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间的巨大变化,从自然和生活环境、劳动形态、人际关系,到几代农民的精神活动,都打上“现代化”的深刻印痕,从底层与边缘的角度展开了一个个更需要关注的世界和人生。为了加深对当代农村境况的全面了解,其间也适当选入有关农村与城市的血肉关系的描述。
本书实是当下罕见的中国乡村记录,在最真实与最痛切的文字下,我们看到作者的温馨的暖意。

作者简介

林贤治,诗人,学者。广东阳江人。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或忧伤》,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旷代的忧伤》《孤独的异邦人》,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守夜者札记》《自制的海图》《五四之魂》《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一个人的爱与死》《午夜的幽光》《纸上的声音》,自选集《娜拉:出走后归来》《沉思与反抗》,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漂泊者萧红》,访谈录《呼喊与耳语之间》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书籍目录

鲁顺民 1992,我们的蓝皮户口 公办王家山 安子村自杀现象之调查 摩罗 我是农民的儿子 刘亮程 先父 城市牛哞 杨献平 灰烬的舞蹈 习习 春日祭 江子 乡村有疾 歧路上的孩子 吴佳骏 风吹在贴着纸的墙上 塞壬 消失 郑小琼 铁 东莞生存词 夏榆 杨家营笔记 西海固的爱与疼痛 王月鹏 影子 叶多多 迁徙 澜沧拉祜族女子班的孩子们 周舟 渭河 王祥夫 乡下的年 井下的骡子 崔东汇 爱情故事 李晓君 乡村医生 周同宾 陶 傅菲 米语 是什么使我不由自主地仰望星辰 周蓬桦 还乡 打麦场 葵:农事诗 李雪峰 夜游者 苍耳 药鱼、喷雾器及其他 高海涛 青铜雨 汤朔梅 槿树 乌鹊 韩文戈 光线 苇岸 一九九八廿四节气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澜沧拉祜族女子班的孩子们 叶多多 关于澜沧,关于拉祜族,虽然汉语的记忆并没有遗弃,但知道的人并不多。其实,从地理意义上讲,澜沧并不遥远,距昆明仅700多公里。 拉祜族是澜沧的主体民族,对他们而言,对农村生产生活有用的很多东西,诸如拖拉机、脱粒机等等通通与他们无缘,就连房屋很多都是用茅草和木板搭建的。 年复一年,种粮食一直是山里无望的指望。 尽管他们一生劳作,却始终未能逃离苦难。至今,他们依然没有找到别的生存门路。雨季没有到来的时候,土地大都闲着——盼着来一场好雨,方能进行下一次播种。 一直都是这样。 相对于中国50多年的变化,这些山地民族远远地被甩在了时代的后面,别的不说,仅就教育而言,拉祜族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仅为1.4年。直到现在,全县23个乡镇中,仅有县城勐朗基本实现了“普九”,其余的仅仅实现了“普六”,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的比例高达10%,往往是旧的文盲未扫除,新的文盲又形成。 如果没有一种根本性的改变,这种可怕的循环仍将继续下去。 澜沧拉祜族女子班正是在一系列饥饿、劳瘁、困顿的震惊中开始创办的,实行学习、生活用品全部供给制,经费由县有关部门共同筹措和社会捐助解决。 当时,以郑映德为首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如果不找到一种新的突破口,仅靠有限的资金扶贫来从根本上改变拉祜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应当着力开发什么?扶持经济项目、大力发展交通、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根本、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要着力从教育上去开发,从根本上激活他们自身求发展的渴望和潜能,才有可能加快他们脱贫的进程。因此,在老郑的主持下,澜沧举全县之力在县高级职业中学办起了两个拉祜族女子班,为100名品学兼优却面临辍学的拉祜女孩免费实施初中教育,鉴于妇女在拉祜社会中的突出地位,他们称之为“母亲教育工程”。 澜沧全县有20万拉祜人,100个女孩终于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然而,澜沧财力有限,拉祜人又是穷人中的穷人,很快地,艰难显现出来,孩子们生活得越来越吃力。 在县职中办公室,我见到了职中书记李恩。李恩也是一位拉祜汉子。谈起拉祜女子班,这位拉祜汉子忽然有些激动,他说:“由于贫困,拉祜族早婚、早育、姑舅姨表、亲上加亲的现象相当普遍,直接导致了拉祜族体力和智商越来越衰退。你想想,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结婚生孩子是个什么情形!这对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太可怕了!如果拉祜族的女孩都尽可能地多读一点书,我敢说,这种情况绝不会再有。但是,不容易啊。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女子班的100名学生,每人每年需要投入2000元,一年就需20万元!难啊,现在,每个学生每天的生活费只有2元!供100个孩子尚且这么艰难,其他孩子就更不用说了。再有就是这些孩子的出路问题,如果初中毕业没有了资助,很多人回去以后就有可能被家里嫁了出去,或是被原来的环境同化了。” 我说,这不符合婚姻法。

编辑推荐

《新乡土散文选: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编辑推荐:1.独特的选篇,当下罕见的中国乡村记录,在最真实与最痛切的文字下,我们看到作者的温馨的暖意。阅读这部作品,就是阅读我们这个时代,阅读我们这个国家不为人知的故事。2.刘亮程、鲁顺民等长期深扎根乡村的当代作家的精彩之作首次正式发表出版,是近20年来中国文学的精华所在。一部思想、文学、识见和情感俱佳的优异之作。3.这些作品得到了钱理群、龙应台、梁文道等著名人文学者、作家的激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村庄,我们的爱与疼痛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