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第2版 (2005年1月1日)  作者:徐仲林  页数:245  

前言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促进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环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中逐渐发展完善。《义务教育法》颁布后进行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课程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进展,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行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是在贯彻落实《教育法》及《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的基础上提出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施工蓝图,它在基础教育方面提出:“改革课程和评价制度。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考查标准,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推行新的评价制度,开展教师培训,启动新课程实验。”1999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提上了日程。  为了贯彻《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国务院在2001年6月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内容概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主编长期从事新课改的研究工作,多次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研究会,经常与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合作著书或独自发表论文,并不断深入到国家课程实验区调研,参与不少省区的新课程培训工作,从理论的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解决在新课程实施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新课程培训,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特别是要引导中小学教师从实施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这本书正是新课程培训的应时之作,是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一项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第一节 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第二节 知识经济、WTO与中国教育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沿革第四节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二章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一节 新课程观第二节 新教材观第三节 新学生观第四节 新教学观第三章 新课程目标、结构与课程标准第一节 课程目标第二节 课程结构第三节 课程标准第四章 新课程的管理与评价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改革第二节 三级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第三节 课程评价的改革第四节 发展性的多元课程评价第五章 新课程与学生学习方式第一节 关于学习方式第二节 自主学习第三节 合作学习第四节 探究学习第六章 新课程与教师发展第一节 教师专业化角色的地位第二节 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三节 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参考文献案例及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明确提出中小学的课程具有全面育人的整体功能,学科和活动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加强了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社会常识等学科。  第三,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所加强。新课程计划将课程分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国家安排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占90%的比重,以必修的文化基础课为主,它体现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保证义务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地方安排课程是为了适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需要和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其管理权限属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虽然地方安排课程在整个计划中比重较小,但却是我国课程管理制度上的一个突破性改革。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还表现在某些教学科目的两级教学水准的规定上,如外语和数学。其他的一些学科,也要在本学科总课时中留出适当课时给各地安排乡土教材。  第l四,课程结构趋于合理。这主要表现为: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式纳入课程计划,打破了长期沿用的单一学科结构;在以分科课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设置了综合课,小学新设“社会”课,适量渗透了职业技术教育;调整了各类学科的课时比例,适当调减了语文、数学、外语等工具学科的课时,适当增加了社会学科(包括小学思想品德、社会,初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和自然学科(包括小学自然、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的课时,还增加了体育、美术、音乐、劳动和劳动技术的课时。上述调整使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科之间的课时比例逐步趋于科学、合理。  1992年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较充分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性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安排课程,注意教学要求和课业负担适当;还从我国实际出发,注意城乡和各类地区的不同特点。这份课程计划的实施,确立了我国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对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套义务教育课程仍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门类过多,课时总量过满,各学科比例不够合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还不够。等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