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美术史

出版时间:2007-4  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  作者:朱琦  页数:309  字数:35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多年来,我曾在有关学术会议上多次提出过,希望我们国家早日把编写中国边界美术史这一课题提到日程上。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疆域广阔,南起曾母暗沙,北至辽河附近的黑龙江上,西从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流处,陆上与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十多个国家接邻,东、南部隔着东海、南海,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及文莱等国家相望。在历史上,中国与这些国家以至泰国、柬埔寨等在文化上都有交流并相互影响。根据这一历史存在的实际情况,我们非常有必要编写一部边界美术史。不但仅于此,作为中国属地的香港、澳门,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曾一度被他国“借租”、强占,而且为时不短,这些地区与海外有相当密切的接触,在文化艺术方面所受的外来影响,有直接的间接的,有表面的深透的,情况复杂又交错,对于这些地区美术史的编写,与边界美术史一样,都具有它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十多年前,我主编一部八卷本的《中国美术通史》,计划在这部书中加上台湾和香港两地的地方美术史内容。结果,“台湾美术”完工了,编入“通史”中,而“香港美术”则因撰写人排不出时间,只开了个头,未能写出来。当这部“通史”出版时,作者表示抱歉,我也感到非常遗感。事后,我与香港、广州有关美术家、评论家联系,我曾给《广州美术研究》主编于潜先生写信,也曾与黄大德先生通信,提到应该编写一部《香港美术史》,得到了他们的热情答复,并寄来了一些香港美术的资料。如果说更早一些时间,我还与香港的美术界人士如郑家镇、黄蒙田、林建同、高美庆、刘作筹等等,都谈到了这件事,也蒙他们寄来一些资料。

内容概要

所谓“香港美术”,是20世纪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在香港地区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岭南特色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并不断吸纳西方现代美术造型元素的一种边缘型区域美术。它既是感性的、自发的,也是一种广泛的移民艺术;它继承了岭南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非正统、非规范的叛逆性格和经世致用、开放进取的世俗精神,同时融合了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理性于创新观念;它缺乏系统的美术史源流于形能学上一以贯之风格,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中西艺术夹缝中寻求满通学认同,达到艺术上的自由重构。

作者简介

朱琦,1964出生于中国浙江台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博士。1998年至2002年间曾先后在中国驻马来西亚、新加坡使馆从事文化交流工作。现任职于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近年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诗情凝固:雕塑》、《佛教美术漫谈》《朱铭》,合作诗著有《喧嚣时代:20世纪全

书籍目录

序一序二绪论 一、缘起 二、香港美术的内涵与分期 三、香港美术家的构成与流变 四、香港美术的基本特征第一章 萌芽期(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中期)概述 一、晚清香港的外销画 二、何剑士和郑磊泉的时事漫画 三、香港早期的传统书画活动 四、香港早期的西画活动及香港美术会 五、香港的月份牌及“月份牌王”关惠农第二章 拓展期(20世纪20年代期—1937年)概述 一、香港抗战前的美术社团 二、国画研究会香港分会及邓尔雅、潘达微、黄般若的艺术 三、书画文学社 四、香港抗战前的美术教育 五、鲍少游与丽精美术学院 六、画坛巨擘李铁夫 七、“西画三杰”李秉、余本、陈福善 八、其他西画及雕塑家:黄潮宽、徐东白、王少陵、梁竹亭第三章 移植期(1937年—1949年)概述 一、香港抗战时的漫画木刻运动 二、香港抗战时抗战后的传统书画活动 三、抗战时岭南画派在香港的传播 四、人间画会抗战后在香港的进步美术活动 五、符罗飞与黄新波的革命美术创作第四章 自立期(1949年—20世纪50年代后期)概述 一、香江入画:黄般若晚期的创作 二、岭南双雄:赵少昂、杨善深 三、新亚书院艺术系:香港学院美术教育的形成 四、丁衍庸的艺术 五、陈士文、王己千、萧立声 六、其他艺术家:孙星阁、李研山、徐东白、伍步云、任真汉、彭袭明、饶宗颐、陈海鹰、郑家镇第五章 现代主义传播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20世纪60年代)概述 一、香港现代艺术先声:吕寿琨、邝耀鼎、白连与香港艺术家协会 二、现代文学美术会与中元画会第六章 成熟期(一)(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概述 一、韩志勋与尤绍曾的艺术 二、慧悟古今:张义的雕与塑 三、文楼的文人雕塑 四、都市幻象:陈福善的晚期创作 五、人间寄情:方召麐的艺术第七章 成熟期(二)(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香港现代水墨画运动 二、王无邪:水墨画的现代设计观念导入 三、元道画会与周绿云等人的创作 四、水墨的年代:一画会及其创作 五、刘国松的香港时期 六、水墨新潮:香港现代水墨画协会第八章 成熟期(三)(20世纪70年年代—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一、香港视觉艺术协会 二、陈余生、夏碧泉、朱兴华等人的艺术 三、水墨、水彩及油画家群体 四、书法、篆刻家群体 五、版画、雕塑家群体第九章 多元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末)概述 一、香港的装置艺术 二、通俗美术的宠儿:香港的卡通式漫画 三、新移民·老画家:林风眠的香港时期附录一:1900—2000年香港美术大事记附录二:主要参考资料附录三:图版目录后记跋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萌芽期(清末民初-20世纪20年代中期)概述香港地区原为古代越族的聚居之地,战国时期并归楚国。秦始皇于公元前214年派兵南下五岭,将之纳入中国王朝的统一版图。考古学者从香港发掘出的石器、陶器和青铜器等,从造型、制作技术和材料等方面考察,与东南沿海出土的古物有很多相同之处,同属于古代越族先民的文化。近年在香港东龙岛等处发现的距今3000至2500年的摩崖石刻,其图纹与内地古器物上的纹样相类似,是越族先民出海有举行祭祀活动的记录。从秦代到清代的2000多年中,香港地区一直处于中国历王朝的行政建制下,从未间断。在中央政府的管辖下,香港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更深。深水埗李郑屋村发现的汉代砖墓,从墓砖刻文及出土文物上看,与广东其他地区发现的汉墓十分相似,表明东汉时期香港地区的文化与中原文化已经逐渐融为一体。历代在新界和港岛聚居的居民,多数是祖籍东莞、新安等县的本地人和来自岭南各地的移民,他们的文化主要是广东文化。他们兴办书室、家塾,鼓励和培养本族子弟考取功名、光耀门庭,在生活习俗和文娱活动方面与广东沿海的民间文化一脉相承。这些都表明,香港的中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香港历来是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唐以降,外国来华船只往往在新界地区的屯门停靠,返航时再屯门出海。

后记

1997年秋,我从北京专程赴杭州与导师王伯敏教授商量博士论文选题。王先生从资深美术史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中国边界美术史这一区域性美术史研究视野出发,当即提出了香港美术史课题。·香港当时已回归祖国,而这一地区频繁的美术活动很少见诸中外美术史,王先生的提议令我豁然开朗,并产生一种挑战者的快感。从西子湖畔领回选题后,我便着手于资料收集。这是一段艰难的跋涉,我除了利用假期和出差机会遍搜各地的图书馆、美术馆及同行前辈的私人收藏外,仅向香港美术界发出的征集资料信函先后就达数百封之多。每收到一封回函,或发现一篇资料、一条线索,对我来说都有一种拾荒者的喜悦。渐渐地,随着所积资料的日益增多,有关论文的基本框架也逐渐形成。1998年春,当我踏上赴马来两亚的班机,开始我近四年的文化外交生涯时,随行的行李中,有相当一部分便是经过反复浓缩的香港美术史料。1999年年尾,这些资料及完成近半的论文初稿又伴随我越过柔佛海峡,来到了美丽的新加坡。西子湖畔的幽情,马六甲、柔佛海峡的乡愁,曾经是中国近现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酵母,也是我内心世界的故乡明月、天涯知音。这篇论文的构思、完成于这两个地方,也算是一种缘分。由于日常工作繁忙,论文的写作多半是在午夜。海风习习,椰影婆娑,虽然是永远不变的夏夜,却也能撩起我些许秋思文意。文章的框架是在不断阅读所收集到的资料后反复修改而成的,而所列章节则不分先后,按资料成熟的程度逐一撰写,其中有些内容已在国内外相关刊物上发表。以四年时间完成这区区不到20万字的论文,这对一个专职研究者来说或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我却并不轻松。公务繁忙时,一两个月都动不了笔。

编辑推荐

《香港美术史》:香港美术史其实主要是过去一个世纪的香港美术发展史。香港美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与内地美术的发展时合时离,并最终发展成颇具特色的区域性美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香港美术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重点在书画,对其他艺术形式描述太少。传统写作开列菜单而已远低于希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