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丝安娜

出版时间:1999-9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瑞典]玛姬,[瑞典]史华  译者:廖晓泰  
Tag标签: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罗丝安娜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一上来就劈头盖脸地描写尸体被发现,一点多余的点缀都没有。与其说是推理小说,更像是警察小说。没有日系推理中那种花哨的细节设定,诡异的凶案现场,或是若有若无的人性羁绊。可以说只是描述了一起普通的凶杀案的侦破过程,警察工作的流程。确定被害人身份----追查被害人行踪---缩小嫌疑人范围---对重点嫌疑人进行问询-----引诱重点嫌疑人再次犯案---实施抓捕。这一过程在小说中非常清晰,更符合现实,不像日系小说,动不动就使用 凶手就是身边人 这种很狗血的设定。虽然狗血,但是这种设定却使读者们很受用,毕竟不是谁都喜欢看警察的办案流程的,枯燥,乏味。在罗丝安娜中,基本没有什么高潮的部分,平平淡淡开始,小小波澜结束。
  •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这个副标题。
      一个赤身裸体的女尸,没有人见过她,没有人记得她。
      如果这样的人,死去了,对我们而言,有没有影响?
      没有。
      我们都是河岸上那群看热闹的人群。
      看得新鲜热闹却又漠不关心。
      我们变成了一群看客。
      没有人想念过她。
      没有人想念过自己。
      
  •     本来故事就有点拖踏,再加上糟糕的翻译,有的郁闷了。
      
      看书喜欢细细的品味,一句一句细细的读,所以这书对我来说就是种折磨。
      
      举个最显明的例子:
      过了下班时间,科尔贝里推门进来,看到了马丁,然后说:
      
      科:你还没回过家吗?
      马:回过了啊,我正在三楼坐着啃鸡块呢。
      
      第一句:那个"过"字不只多余,还把意思整拧了。我本以为是编辑错误,但再看第二句里的"过",只能说是翻译问题。
      
      要不你就别翻译,整成这样,既浪费我的时间和金钱,又剥夺了我的阅读乐趣,你说你这人咋这样呢!!?
      
      
  •      为了一名不明女性的生命权,马丁•贝克与同事们开始了艰难的调查之路:先调查她是谁,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和美国警方的努力才成功,还要了解她的生活性格;又去调查她所坐的那艘船的每一个人,后来终于通过许许多多的照片复原那个船上受害者和谁在一起;终于有警察发现了嫌疑人,但却苦于没有直接证据,又让一个干练善良的女警去扮演那种放荡不羁的女性,却差点引来死亡之险。最后的最后,抓住了罪犯——本特松,一个外表过着平静生活的人,却受不了女性的不自爱。妓女都更有职业道德!所以一旦有了那种刺激,本特松就控制不了自己。
       这个案子与后边的《弑警犯》相联系,在那里,他差点又被当作了嫌疑犯。他对虚荣的放荡女人一如既往的反感。真是一部人生大书,形形色色的人充斥在其中。
       但是我觉得由于是第一本,有些不够成熟,但这只是相对于其他的几本。《蒸发》是至今看过的最好的。这一部其实一旦真相出来,不够震撼。当然,阅读之前,没有真相。
  •     《罗斯安娜》已是读到的第二本舍瓦尔夫妇的侦探小说了,《坏胚子》实在写得太简洁冷峻,令人对作者其他作品欲罢不能的同时又有点担心,担心他们的处女作是否也是那么冷静,是否因为青涩而有些扭捏和矫情,但《罗斯安娜》开篇的第一页便已让我放心。
      
      清理运河的拖船伸出长长的手臂,拉出的淤泥中竟有一具裸体的女尸。每个读者在读到“尸体”这两个字便已经开始浮想联翩,作者却懒洋洋地讲起了这次清理运河的来龙去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个拖沓懒散的政府职能部门,他们处理起事情来像斯德哥尔摩无精打采又无比漫长的冬天。当然,警察还是如期而至,运河两侧是看热闹的游人。没有人知道死去的女孩是谁,来自何方,经历着怎样的人生,又为何遭此无妄之灾。一片芜杂充斥着人们的思考空间,连悲伤的缝隙都没有。作为主角的马丁-贝克,又要如何迈出他的第一步呢?
      
      在我看来,推理小说其实同任何类型小说一样布满夸张与感伤主义,虽然显得更酷一些。比如冲突集中的舞台,有关正义公正的价值讨论外加人性论心理学,这一切的集中体现便是主角的设定,孤独的福尔摩斯是多才多艺的全能选手,智慧幽默的波洛是风度翩然的长者和洁癖分子,奎因先生是鲍嘉式的硬汉,明智先生是俊朗绅士,金田一耕助有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而现在风光无两的柯南同学是酷小孩外加大帅哥,没有人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没有人会完全不让人心动或会心一笑,当他们面对罪犯说出属于他们的经典台词时,没有人会不在那一刻心跳加速。他们像罪犯一样在作者的操纵下,耍着魅惑读者的花招。
      
      那个冲突集中的舞台,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艘豪华邮轮,一辆东方快车,一座古老的贵族城堡,一间被传说中的巫师诅咒的旅舍,一个埋藏着秘密的村子,而破解谜题的时间也往往很短,读者被这些设定牵引着,将全部的注意集中在了具体的手法上。而故事方面可以发挥的是仇恨是人心险恶是遍布人生各个角落的不公正,似乎专门为了让主角在最后对犯人说教一番。这些不是不精彩,否则也不会被推理小说吸引了这么多年,然而,剧情高潮时的心跳加速只是一瞬之间,精彩却不够动人,尤其是当你已经熟悉了这些套路的时候。心里会不自觉地期待一些诚恳的文字。我想这是为什么最近变得喜欢不耍花招的推理作者的原因。
      
      每当看到马丁-贝克死命睁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挂下宣告中年危机婚姻噩梦的妻子来电,再一次重读档案和笔记时,我都忍不住想:如果是柯南同学会怎样呢?多半是得利于人设与基本剧情,纵然案件模式差不多,但柯南走得比金田一一要久远,但两位少年侦探擅长的小时空范围内的猜谜游戏到底有多难呢?这就像是在玩杀手游戏,如果这个房间里真的有个人有问题,而且还是谋杀嫌疑这么重大的问题,其他人是不可能毫无感觉的。现实远没有如此罗曼蒂克,站在伯伦运河的岸边,望着陈旧的戴安娜号,想象每天有多少人来人往,有多少人可能一生只有一次在这个地方停留,这种茫然无助根本不是“真相只有一个”的信念或任何英雄主义的信念可以支撑的。
      
      对于马丁-贝克乏味疲倦的人生,我有着感同身受的同情,然而我喜欢他的地方却在于他身上没有一点英雄主义,甚至可以说毫无魅力。案件无从下手,侦破过程中数度遭遇挫折,他烦闷而愤怒,却不是为了给谁讨一个公道。正是因为如此,当他想起罗斯安娜是怎样一个人,被谁爱过,又过着怎样的生活的时候,才令人感动。因为那是真正的同情。一个陌生女人死了,警察们要抓到凶手,但仍要乘地铁下班,听老婆唠叨,过圣诞节,为六个月的冬天而忧郁……人生的真实可能是发现地下室的女尸触目惊心,也可能是永远无法破案却仍要怀抱清醒的良心活下去。
      
      这种情绪在书的结尾时到达了顶峰,“一个电话将把我带回南斯德哥尔摩的家”,探长马丁-贝克终于回家了。罗斯安娜边缘的性格使她遇到了另一个残缺的灵魂,她被他审判、死去。我们都知道“没有人有权代替法律制裁另一个人”的台词,但如果她活着,她将仍然被世俗的目光审判。警探们为此度过了寝食难安的六个月,罪犯的顽固和病态迫使他们施展不负责任的行动,伤害了一个无辜的女警。这就是最后我们得到的图景,或许还有一声熟悉的叹息:“哎,人生啊——”
  •     十月的最初和最末我都在看同一本书。十月初的晚上一个人坐在张自忠路的KFC,在手机上拼出了小说中受害人的英文名字,而今天才一口气把剩下的部分看完。后面部分确实太累赘了,特别是跟踪部分和彩排。而最应该有看点的凶手虐人又太仓促且着墨太少。我觉得这个系列有个心理学外援就完整了。毕竟光是阐述不能接受放荡的女人这一理由很难让人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动机。老是靠马克的家庭问题来缝合剧情也真的是太鸡肋了。不过看下来还是有精彩的地方。特别是回收船上乘客们的照片来回放受害者最后几十个小时这一情节的安排,以及这一情节中不断提示距离她死亡的时间,看起来还是很有快感的。另一个在阅读过程中反复回味的一段是马克的情绪。当他想到自己对受害人情况越来越了解以至于就像自己的朋友时,却又对她的死无能为力,因此很内疚又很难过。《罗丝安娜》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本。通过和其他两本的对比可以发现,作者夫妇在最初大概只是从马克出发,后来越写越发现光他一个人的展开太不够,于是才有了别的各种性格迥异(是囧异吧)的JC叔叔们。在这一部中,其他叔叔们可都是很路人甲的呢。
  •     午夜时常有错别字,但是我喜欢封面装帧,银丝镶出细小的一句话。
      
      对这本书的推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对作者夫妇的革命宗旨更不感兴趣,我从图书馆的午夜堆里挑出这本书只是单纯因为封面上那句话:
      
      —有没有人在思念着她—
  •     好书,还有什么好说的?
      利用天蝎座与生俱来的归纳概括能力,还是简单总结一下读书心得。
      
      优点:
      1 忧伤蓝调,北欧的冷冽气息
      2 边缘人物“有没有人在思念着她”,题记概括的十分准确到位
      3 几乎失败的警察陷阱,令人发噱
      4 真实的审讯笔录,或者说对话写得精到传神
      5 人物性格塑造
      6 有闲笔
      7 装帧设计很对胃口
      
      缺点:
      1 虎头蛇尾,结尾仓促
      2 马丁贝克如何认定凶手?没有说服力。
      3 单薄——结构简单
      
      遗憾:
      宣传不力。如果不是业内人士推荐,压根不知道还有这样的遗珠。
      
      读书启示:
      1 要注重量的积累。仅仅读经典或代表作是不够的。
      2 系统化。
      3 一件事要做好,首先得慢。
      
      ps,谢谢古里:)
  •     瓦勒夫妇笔下的警察非常平凡,有时甚至茫然不知所措。这在其处女作《罗丝安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瑞典的伯伦运河中发现了一具女尸,生前遭受过侵害。马丁·贝克负责找出凶手。他发现这个女人叫罗丝安娜,来自美国,只身在瑞典旅游,很可能在乘一艘游船时被害。船上的近百人成为嫌疑。做了排除后,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家伙进入警方的视野。在没有证据能指证他的情况下,警方决定派一位女警引诱罪犯上钩……
      
      这次放饵行动差点让女警送命。拙劣的办案技巧让你怀疑:这样的侦探有没有存在的必要?马丁在故事的结尾沉思:“他们这些在斯德哥尔摩、穆塔拉或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市的警探,用了见不得人的方法,来破解这件凶残的谋杀案。他们会永远记得这件事,这件不光荣的事。”在案件告破后,波洛们一向只反思罪犯的行为,你何尝见过柯南道尔的主人公有如此颓唐的时候?
      
      如果你想重温个人英雄主义,就不要在“马丁·贝克”系列中浪费时间。面对时常束手无策的警探们,你可能不会把他们的故事当成小说。他们就是那么一群小人物,和一些残忍的家伙打着交道,在他们身上发生的那些事,看起来很远,又好像很近。
      
  •     
      个人以为,这本书拥有如下几个不同凡响之处——
      
      首先,罗丝安娜在故事的一开始就已经死去。但她的生命形象却在这场谜案的不断揭晓过程中被日臻勾勒、添色,并最终赋于一个异常生动的灵魂。于是,“推理解谜”不再是这故事中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反而是罗丝安娜的音容笑貌,倒成了我们想要去尽量细化再细化直到能直接看到她活生生立在我们眼前才好。
      
      其次,侦探这个角色在罗丝安娜一案中所遭遇的处境竟然是被设计成一个没有任何特技的凡人。麻木的家庭生活和进展迟缓的工作都令他深陷郁闷,甚至以生病来自苦;已经身在另一个世界的罗斯安娜牵出他的无限怜惜,他想快速结案没错,但他更想了解在她活的时候是怎样一个姑娘,而在她生命的大限之日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查出凶手是他能为这个女孩唯一能做的事。
      
      总之,这是一个好故事,过人之处在于它不再只为满足浅显的悬疑推理,揭开表层的推理,展现的精华其实是对人性的关注。有时幸福会嘎然而止,而活着也不见得就能懂得如何自救以获得轻松的生活。
      
      
  •   “老是靠马克的家庭问题来缝合剧情也真的是太鸡肋了”
    警察小说是这样的。。。
  •   握手!!我也是!!
  •   业内人士也未必能分辨好坏
  •   给你一顶高帽子,不要就算
  •   如果不是封面颜色好,压根不知道还有这样的遗珠
  •   业内人士普遍爱好的还是奇技淫巧的密室吧,
    倒是詹宏志在《詹宏志私房谋杀》、《侦探研究》2本书里都很推崇马伊·舍瓦尔, 佩尔·瓦勒。
  •   @阿发9527 这对夫妇写出了我认为最好的侦探小说,哈哈
  •   我原来也是按星星数评价一本两本地买来看看,
    后来一下醒悟过来,想全部买齐结果亚马逊都缺货了,那本《蒸发》还得靠淘宝买齐
  •   “装帧设计很对胃口”
    暗红色的封面的确很吸引人
  •   书里面有明确提到杀手如何处理的罗丝安娜的个人物品吗,比如行李之类的?
  •   是“真实”么?
  •   这系列的小说都给人这种印象
  •   感觉贝克和阿尔贝里都刻画的非常真实
  •   这系列没有美国的硬汉风格符号,却充满真实性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