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

出版时间:1999-12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曾智中  页数:41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群文化人,本地的、外地的,这是老舍、艾芜、李劼人、朱自清……聚在老街深处的老茶铺中摆有关老成都的龙门阵。书中这群文化人或亲历,或亲见,或亲闻,道尽了这百年中“芙蓉城”里的野夫草民的活法、耍法与想法。话题的温馨,语言的亲和,无不透出一种深切的文化关怀。不由人不想起乡土,想起家山,想起族谱,想起任岁月之风劲吹也不灭不散的故园灯火与老屋炊烟。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蓉事略
(以本书文章的排列为序)
李�人(公元1891年――1962年),原名李家祥,成都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除少年漂泊及在法国留学外,李�人很少离开成都。他对蓉城的风上人情极为熟稔,自己就亲自开过川菜馆,对成都的历史文化颇有研究,写有大量著述。其在蓉事略可参见本书前言。
艾芜(公元1904年――1992年),原名汤道耕,新都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以他青年时代在中国西南边境以及南洋漂泊流浪生活为素材的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在文坛上久享盛名。
除在南国漂泊及五十年代初的一段时间,艾芜基本上都居住在成都。他在作品中对成都的风土人情有许多独到的描摹,十分关心本土文化建设,垂暮之年,还抱病为《成都晚报》题写“老成都”的专栏名。
何忠义,美国传教士。携妻女在成都传教, 1895年端阳“成都教案”发生后离去。
周询,字宜甫,贵州麻江人,前清时在四川等地为官,人民国后诗书和著述为娱。
对于成都,周询说:“仆髫龄随宦,久寄此邦,壮岁人官,复临故地。”耳闻目睹,撰写有记录清末民初成都故实的随笔集《芙蓉话旧录》和《逢庐随笔》。
傅崇矩(公元1875年――1917年),字樵村,四川简阳人,青年时随父迁成都,故一生以成都人自诩。思想开放,提倡西学,关心时务,在新闻和著述领域贡献较大。
傅崇矩曾创办了成都第一家公众阅览室“阅报公社”,出版成都第一张科学性报纸《算学报》,创办了成都第一家民办报纸《通俗启蒙报》;著有《中国历史大地图》、《四川省城文明进步图》等十余种著述――其中近七十万言的《成都通览》,是记录清末成都社会万象的一部百科全书。
郭沫若(公元1882年――1978年),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诗人和学老,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等,有《郭沫若文集》行世。
郭沫若辛亥前后在成都读中学,亲历剧变。抗战时期及1949年以后,数度来蓉,时间或长或短。
川汉铁路公司,清朝末年拟修从成都经重庆至汉口的铁路,于1903年在成都成立了商办的川汉铁路公司。1911年清朝政府以铁路国有为名,向国外借款,出卖路权,引起民众抗争,掀起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川汉铁路公司在其中起了重大的作用。
雷铁崖(公元1873年――1920年),四川自贡入,原名昭性,字泽皆,后改�皆,入同盟会后署名铁崖,辛亥前后作文以此行世,为著名的革命鼓动家和诗人。曾创办《鹃声》。《四川》等革命刊物,并在海外主持《光华日报》,宣传革命。民国初年,国事日非,似有精神之病,逝于老家。
铁崖于1904年、1907年、1912年、1919年间多次在成都居停,主要从事革命宣传和新闻文化活动。
黄绶,为1917年《刘罗祸川纪实》一书的编者。
余承基,河北通州人,前清时曾任四川仪陇、清溪(今汉源)乐山等县知事,辛亥年后在成都从事教育工作。
刘存厚、戴勘成都巷战期间,余承基正在一女校任教员,亲眼目睹这场悲剧,自己也颠沛流离,故逐日记录,成《刘戴成都巷战血迹记》。但慑于环境,秘藏家中,未敢示人,六十年代初方公之于众。
罗念生(公元 1904年――1990年),原名罗懋德,四川威远人,著名文学翻译家。译作有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喜剧集》等多种,并著有新诗集《龙涎》、散文集《芙蓉城》等。
1938年至1941年,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在成都主办《工作》半月刊。
思蜀,待考。
薛绍铭,河南人,曾从事教育工作。1924年春,接受医嘱欲以旅游治疗神经衰弱症,开始在中国南方一年多的漫游,后作有《全国旅行记》,《黔滇川旅行记》乃其中的后一段。
绍铭1925年10月ZI日抵成都游览,曾去过郸县、灌县等,11月2日离蓉。
周文(公元1907年――1952年),四川荣经县人,现代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烟苗季》、短篇小说《雪地》等。
抗战期间,周文在成都,参与组织了成都市文艺界联艺会、文协成都分会。
陈亮(公元1973年――),成都人,现在四川电视台工作。
牛文愚(公元1957年――),成都人,现在成都市文联工作。
以上二人对抗战时期的成都有一定的研究。
何满子(公元1919年――),浙江富阳人,知名作家和学者,主要作品有《论儒林外交》、《中古文人风采》等。
1940年何满子到成都,住了将近四年,他视成都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九十年代他又重返成都。其在蓉事略可参见本书前言。
叶圣陶(公元1894年――1988年),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等。
叶圣陶抗战时期,在成都住了四年,1949年后曾四次返蓉。他对成都的感情,可从其所作《望江南》巾窥出:“成都忆,缘分不寻常,四载侨居弥可念,几番重访并难忘;第二我家乡”。
张恨水(公元1895年――lpe7年),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现代著名通俗小晚大师,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啼笑姻缘》等。
1943年随重庆新闻界参观团到成都,遍游名胜古迹,对风上人情多有会心。
老舍(公元1899年――1966年),原名舒会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1966年8月24日受辱,舍身于北京太平湖。
1938年――1942年,老舍四次来蓉,除游览外,还参加了许多文化活动。
朱自清(公元1897年――1948年),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以散文知名,其《荷塘月色》。《背影》等皆为传世名篇。
先生前妻伍氏夫人逝世后数年,始续弦成都人陈竹隐,陈家世居蓉城外东南河口。1940年暑期先生率家人来蓉,寓居外东宋公桥之报恩寺。至1946年,数年中暑期,先生均从西南联大到蓉休假。先生幼女蓉■也1942年生于成都。先生在蓉期间,交游广泛,常与文友雅集百花潭,其唱和曾编为《锦城鳞爪》;于悦来剧场观川剧《红梅图》,听贾树三竹琴、李德才扬琴、曾炳昆口技等。
黄裳(公元1919年――),原名容鼎昌,山东益都人,著名作家。学者和藏书家,其散文作品风格独特,书话写作对中国藏书文化贡献极大,代表作为《锦帆集》等。
黄裳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曾来过成都,游览名胜古迹,并从事各种文化活动。其在蓉事略可参见本书前言。
吴学昭,吴宓最小的女儿,她根据父亲的日记及遗稿,著有《吴宓与陈寅恪》,《陈寅与恪与吴宓在成都》一文,是此书的一段节选。
谢国桢(公元1905年――1983年),河南安阳人,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和藏书家,代表作有《明清史籍考》等。1963年谢国桢应四川大学之邀到成都讲学,从4月6日至5月门日。在蓉期间事略可参见本书前言。
威廉・蒙塔尔班诺,美国《迈阿密论坛报》记者,八十年代初曾到成都采访。
车辐(公元1914年――),成都人,知名作家和记者。
车辐对川剧、川菜等本土文化烂熟于胸,从三十年代起就为之呼吁,与国内众多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其美食家的声誉广播人口,著有专著《川菜杂谈》及大量有关美食的文章。
唐振常(公元1922年――),成都人,知名历史学家、作家和记者。
唐振常青年时代在成都从事新闻工作。后离开成都,33年过后的1979年返蓉,以后四度还乡。其在蓉事略可参见本书序言。
曾智中成都市市文联。

书籍目录

自序:纸墨之寿,永于金石/曾智中本世纪以前的老成都二干余年成都大城史的衍变/李劼人成都城也有别号——成都城的略史:为什么会叫作九里三分——九里三分的来历——由一座主要的城变为两座分立的城——再变为一座孤立的城——又由一座孤立的城变为外缭以郭的重城——又由一座外缭以郭的重城,变为郭外有郭的重城——前所未有的大破坏:地上一切全变成了无到四川的祖先/艾芜这位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成都教案:1895年的端阳/[美]何忠义关于外国人的一切残暴的古怪的传说在群众中普遍流传成为茶馆中的闲谈资料,其中流传最广的、最使群众相信的是外国人拐骗小孩,取他们的双眼来制药……本世纪初叶的老成都省城面面观/周询县界——房屋——街道——食米——薪炭——饮料——粥厂——游览——刑场——灯影——小食成都众生相/傅崇矩成都人之性情积习——成都之普通应酬话一成都之口前话一成都之民情风俗——成都之假货——成都之街市普通食品锦城走马/郭沫若有一次的礼拜日,上半天在花会场上游玩了半天,下半天我们再决议骑马去望江楼。四川川汉铁路公司白话广告/川汉铁路公司今天愚下说的话很长,头绪也太多,列位有记不清楚的尽管拿一本回去慢慢看,看愚下这话错不错。如今愚下还要到别处去,请了请了,二回有事再会罢。滑头成都佬/雷铁崖成都人素以滑头著……前之滑头者,今日竟断头而不顾。果何故耶?令我索解不得矣!刘罗战中武成门尸骸掩埋记/黄绶死尸约三百余具抛入河内,涨水冲去者尚不在内,甲坑约尸一百余具,乙坑约尸八十余具,其它十具、八具、三具、两具者,凡数十起,现已朽腐……刘戴成都巷战血迹记/余承基……十二号凌晨,南城之火犹未熄,探闻为南门外浆洗街、上河坝、柳荫街等处,皆多被焚。城内则尽南一角,悉成焦土,其火也不可谓不大矣…………

章节摘录

  高骈的罗城在成都城垣史上,若说是空前,则孟知祥的羊马城,实在也可谓为绝后。我们看李昊的《记》罢:“自天成二年丁亥岁十二月一日,起工版筑,至三年正月八日,毕手。……其新城周围凡四十二里,竦一丈七尺,基阔二丈二尺,其上阔一丈七尺,别筑陴四丈;凿壕一重,其深浅阔狭随其地势。自卸版日,构覆城白露舍四千九百五十七间,内门楼九所,计五十四间,至三月二十五日,停运斧斤。其版筑采造,军民共役三百九十万工;其执事糇粮,及役罢赏赉,斗支称给,婚贯囊装,其数凡费一百二十万。”  高骈筑罗城,费了九百六十万工,比起羊马城虽是多了五百七十万工,又用钱一百五十万贯,比起羊马城虽也多了三十万贯,但是筑城之外,还须开掘坟墓,铲平丘陇,修筑长堤阻塞江流,另辟河道,添造二桥,同时城墙大部分还是用砖甓砌的,不全然以泥土版筑,故费工较大,花钱较多;而城墙圈子连“拥门隙敌”之制的八里在内,才三十三里,并且城墙也较高九尺,基脚也较宽四尺。以此计之,羊马城光是用土筑了一道城圈,掘了一重深浅阔狭,全不一致的壕沟,便花去那么多工,和那么多钱,说起来也实在是一件大工程,何况城圈拉到四十二里之长,怎能不说它是绝后呢?  不过罗城之筑,是在大理国远征军围攻成都以后,并且也在外患迄未平息之时,说到为国为民的意义,确实重大,所以在史书上才颇为慎重的将其记载下来。至于羊马城之兴筑,即  就当时在孟知祥手下作文官的李昊说来,也只是“不戒严陴,是轻武备耳!乱臣贼子,何尝不窥?南蛮西羌,曾闻人寇。将沮豺狼之意,须营羊马之城。”这么轻而无力的几句。足见羊马城之扩大兴筑,对于为国为民的意义并不大,故史书对此,并不重视。在《通鉴》上,司马光只照例的像流水账簿样,挂了一笔:“十二月戊寅朔,孟知祥发民丁二十万修成都城。”可以说,在后蜀三十一年中,这一道四十二里的城墙,顶顶得了用的,还是到孟昶手上将它当成了花坛,宋赵忭《成都古今集记》日:“孟蜀后主于成都城上遍种芙蓉,每至秋,四十里如锦绣,高下相照。”因而变名为芙蓉城,为孟昶增加不少风趣.为后世增加不少谈赀,如斯而已!如斯而已!  并且令我们最奇怪的,就是宋朝人的著作,无论诗与文,无论年纪、小说与正经逸史,全不提说这羊马城。例如宋太宗淳化五年(当公元后994年)以张咏知益州,而张咏在三年后,所怍的《益州重修公字记》,叙说成都城的历史,也至罗城为止,其下接曰“顾城之大小,足以知四民之治否。朱梁移唐鼎,远人得以肆志。王建、孟知祥迭称伪号。乾德初,王师弓伐,……”再下,便叙到李顺作乱:“据有州城,偏师一兴,寻亦殄灭。”而张咏就是在李顺乱后,来成都作知州的。如此—座大城,在笔尖上丝毫不提,难道七十年前的那道羊马城,竟没有了吗?竟因土质疏恶,未以砖甓甃之,而全部坍颓了吗?抑或李昊那篇记,简直像后世的宣传品样,根本就没有筑城这回事?然而又不然焉,羊马城即在张咏作记后三年,尚因戍淬叛变,造成宋初成都城内第二次内战,宫军征讨叛卒王均时,在《宋史·雷有终传》上,还曾提到它,而且还凭之作过哉哩。兹引《雷有终传》一小段以为佐证:  “是月,(按:即宋真宗成平三年二月。)有终收复汉州,进壁升仙桥……贼自升仙之败,撤桥塞门。官军进至清远江,为梁而渡。有终与石普屯于城北门之西,依壕为土山。……八月,克城北羊马城,遂设雁翅敌棚,覆洞屋以进,逼罗城。九月,……贼自是销沮,筑月城以自固。……石普穴城为暗门,……遂入城。有终登楼下瞰:贼之余众,犹砦天长观前,于文翁坊密设炮架。……杨怀忠焚其砦天长观前,追至大安门,复败焉;是夕二鼓,王均与其党二万余南出万里桥门,突围而遁。……”  在上面所节抄的这一短段《宋史》上,我们不但看见了羊马城,并还看出了子城、罗城、羊马城这三重城的北面形势。  第一,羊马城即在清远江之南,清远江者,即高骈筑罗城后,阻断原来与锦江并行的那道沱江,一如五代时杜光庭所说,乃“自西北凿地开清远江,流入东南,与青城江合”的那条河。如果河流没有变更,那便是今日由油子河流下的北门大河。但以史实测之,确又不像,因为跨于清远江上者为清远桥。清远桥,即今迎恩楼外那道小桥。《通鉴》载唐僖宗光启三年,西川节度使陈敬瑄因听田令孜之言,遣人招王建,继又悔之。王建遂进攻成都。“敬碹遣使让之,对日:‘十军阿父召我来,(按:田令孜曾为神策十军观军容史、王建为其义子。)及门而拒之,重为顾公所疑(按:顾公指梓州刺史顾彦朗),进退无归矣!’田令孜登楼慰谕之,建与诸将于清远桥上髡发罗拜,日:‘今既无归,且辞阿父作贼矣!”’此之所谓楼,当然是羊马城北门城楼。能在清远桥上拜而对语,足见羊马城的北门,恰在现在北门外迎恩楼处,而当时的清远江,自然还是一条大河流。今日北门大桥下那道大水,必然是后来改道引来的了。  第二,羊马城进来才是罗城。足见羊马城实成为罗城的外郭。而且因为罗城是有砖甓,相当坚固,所以直攻了个多月,还用了种种方法,才穴城而入。  第三,罗城里面已经繁盛了,即在北门内,就有建筑结实的天长观,叛军可以凭之而为防御工事,并且有文翁坊。文翁坊,一定是有名的一百二十坊之一。  第四,在罗城内的街市战一败之后,叛军退守大安门。大安门,即子城的北门,已见上章所引《蜀祷杌》。于此又足见子城实是包在罗城之内,至低限度,在北面为然。  第五,羊马城既被攻入,官军则进逼罗城,叛军则“逐月城以自固。”月城即后世所称的瓮城,亦即王徽《创筑罗城记》上所说的“拥门隙敌”之制,拥门隙敌言其意,月城言其形,瓮城一则形容其四面封闭如大瓮,一则恐即由拥门二字之一耳。  总而言之,羊马城虽是版筑而成的土城,但越七十余年,在宋真宗时,到底还存在着。它的形势,大概由罗城之西南始,绕着西方,更向西北隅出,再转向东南,循着清远江之南岸,绕过东北角,而再附着于东城。我何以如何推测呢?这很容易解答,因为罗城既筑以后,城的东面一段,和南面一段,亚已紧紧靠着河岸,如果要在这两面之外,再加筑城圈,可能寄然可能,但是这城圈若果不筑在河之彼岸,则必再效高骈办法,阻江塞流,另外再掘一道新的河流,此二者既在史实上无而歌功颂德如李昊所作的记上,也未提一字,足见孟没有想到要做这种较为艰苦繁重的工程。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人视野中的老成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这本书刚刚拿到,只看了前言,是流沙河写的《为成都人叫魂》,一篇味道很长的短文,现在再写,也许可以改成《为中国人叫魂》了。
  •   好书,不错的说
  •   一个闲适慵懒的古都,一个美食美色的古都,一个有着很多故事的古都,一个像家一样温馨的古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