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故居留言簿

出版时间:2004-5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章夫 编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将这本《邓小平故居留言簿》奉献给您。    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纪念性图书。它以走下神坛的质朴无华和万众拥戴的民间情怀,将人民和领袖的息息相通、民心和国情的休戚与共,用直率坦诚、秉笔抒怀的中外参观者的各式留言展现出来——打动您,感染您,震撼您!    本书以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对公众开放二十余年间,悉心珍藏的99册留言簿上数万条参观者的亲笔留言为素材,并随机采撷共青团中央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联合主办的“邓小平纪念馆”网上留言,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精心编排,将一个欣欣向荣、与时俱进、民主文明的新时代呈现出来。    参观留言之外,再以一位资深记者三赴广安、遍访小平故里的长篇访问记贯通全书,又将一百余帧珍贵的历史照片随文字串排,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最让人感慨的是,本书精选了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论述,字字亲切,句句睿智,抚今追昔,倍感亲切。这又何尝不是小平同志对他深爱着的伟大祖国的殷殷嘱咐和给亿万人民的真挚留言呢……

书籍目录

1 邓家老院子2 从广安出发3 一个未解之谜4 邓氏家族遗风5 情真意切是故乡6 孩子们回到故里来7 “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8 乡音不改,乡情犹浓9 那个时代的“顺口溜”10 熊文清的“龙门阵”11 牌坊村的新闻人物12 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来!13 一位记者永恒的记忆14 邓小平的“浦东遗憾”15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16 广安,再次令世界瞩目17 捧一把故乡的泥土进北京18 《丰碑》的号召力19 淡文全的“名人效应”20 留言簿是又一座纪念碑21 三副长联颂伟人22 邓小平创造的奇迹23 德国小伙子:木床上的灵感24 永远的心声

章节摘录

书摘    邓绍昌,出身于广安世族邓家。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但当时全国并没有完全统一,特别是四川,自元末明玉珍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势力遍及川、陕和云、贵数省,封官设爵,发布政令,俨然是独立的西南王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于是,1371年朱元璋派兵从水两路入川,大夏政权灭亡,四川初步统一人明朝版图。当时,有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邓鹤轩,在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于1380年(洪武十三年)受命带兵人川,继续进行统一全川的战争。四川乱平息之后,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民不聊生。为稳定和开发四川,朱元璋下令向四川移民,并鼓励朝廷官员举家迁川,于是邓鹤轩便安家于川东广安州姚坪里(今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从此,开始了邓氏家族在广安几百年的历史。邓鹤轩成为广安邓氏家族的一世祖。    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中,广安邓氏家族相传九代,一直兴旺发达,人才辈出。邓鹤轩的儿子,二世祖邓梅庄,品行方正,举止谨严,敬亲尊长,年纪不大就文名远播,道德文章享誉蜀地。蜀献王朱椿闻其德贤文笔,屡下诏宣,终不出仕,隐逸一生。三世祖邓司训、五世祖邓荣皆为进士。六世祖邓瑛,谬庠进士,其弟邓杞、邓藻皆系进士出身,曾分别担任监察御史和兵马指挥使司。七世祖邓自得,进士不仕,其弟邓自高潜心于理学研究,著有《四书五经讲义》,深得同时代学者的赞誉,尊称“杨柳先生”。    八世祖邓士廉,字人麟,崇祯壬午癸未进士,初任海阳令,后升吏部尚书晋大学士。明末清兵入关,南明小朝廷远走西南,邓士廉也随同永明王到云南,最后同任国玺、李定国等四十二人同时殉难于缅甸,对此《明史》有详细记载。其弟邓士昌(邓自任之子),万历丁未进士,廉洁持身,品行方正,通于任事,颇得“清官”之誉。初任南京户部主事,任上每日经手的钱粮财物,笔笔清楚,未私毫厘。后升任户部郎中,补浙江处州太守,深得民心。由于邓士昌廉洁方正,深得上司和同僚的赏识和尊重,不久升任为湖南按察副使,主持永州道、衡州道的司法事宜。到任当天,就命令属吏将以前积压下来的案卷呈上。邓士昌坐堂七日,将历任积压的各类刑事、民事案件全部处理完毕,使属下为之咋舌称叹。由于邓士昌耿直正派,不徇私情,颇招皇亲贵戚的怨愤,事多掣肘,晚年在任上颇不畅意,五十二岁时病逝。    邓家九世祖邓日方,廪生出身。明末战乱频仍,民不聊生,人民流离失所,邓氏族人也四处逃难。邓防挂念远在广东做官的父亲邓士廉,于是携带家眷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邓嗣祖、邓绍祖辗转赴粤。途中屡遭磨难,到了广东高要县境三叉河时,遭遇海盗抢掠洗劫。海盗将财物抢劫一空,并企图将全家人溺死。幸好这群海盗中有一仗义者不忍断人之后,遂将邓嗣祖、邓绍祖兄弟抛到岸上而幸免于难。当时邓嗣祖才七岁,邓绍祖仅四岁。这样,明初邓鹤轩在广安州姚坪里创下的邓氏家族就在明末的战乱中结束了。    辛存的邓嗣祖、邓绍祖兄弟一无所有,只得在当地乞讨度日,处境十分悲惨。一天,他们来到伍家村讨饭,一户伍姓人家,见这兄弟二人年幼失怙,流离失所,十分可怜。便上前询问其身世,得知乃世家后裔,家人均已遭难而流落他乡,又见这两个孩子懂事可爱,于是便将兄弟两人收留下来。    伍家待邓氏兄弟如亲人一般,送他们上学读书,并将女儿许配给邓嗣祖为妻。之后,随着清王朝在四川统治的确立,土地荒芜、人口大量减少成为四川生产发展的重要难题。康熙年间,清王朝为了增加赋税收入,巩固在四川的统治,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各省向四川移民。于是湖南、湖北、广东、陕西等省人丁大量流人四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湖广填四川”。邓嗣祖也偕弟弟邓绍祖,带着妻子和刚刚两岁的儿子邓琳,于康熙十年回到了原籍四川广安姚坪里。    邓嗣祖、邓绍祖兄弟回到广安后不久,弟弟绍祖就因病夭折。所以邓氏家族清代开基始祖为邓嗣祖。    邓嗣祖有两个儿子(即两大房),长子邓琳,次子邓琰。邓琳有六个儿子(称为“长六房”),邓琰有四个儿子(称为“--la J~”)。这样,清朝重新创业的邓氏家族很快就发展到十房人之多。并且从第三代开始创立字辈,作为广安邓氏各支的子孙世系,字辈的排序是:“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有,应尔昌荣。”邓绍昌的先祖是“二四房”邓琰长子邓德溥(字时可)的后代,从邓嗣祖到邓绍昌这一辈,清朝邓氏家族已经相传九代了。    邓绍昌的父亲邓克达是一位勤劳忠厚的老实农民,也是当地著名的织布机匠。他靠织布渐渐积攒了钱财,并在岳父家的帮助下,慢慢置办了一些家业。买了田地。到邓绍昌出生时,邓克达已经成为当地一名拥有二百多挑(五挑为一亩)田地的中小地主了。    平心而论,邓绍昌比他的祖父邓心早、父亲邓克达要能干得多。他除经营着二百多挑田地的祖业外,还间断从事一些酿酒、粉坊和缫丝生意;他上过新式学堂,有时还到协兴乡自己创办的北山小学堂去看看。同时,他还是全国范围的秘密反清组织“哥老会”的成员,是广安“袍哥”的小头目,在协兴乡一带颇受乡民的尊敬,有着相当的权威。    然而,正由于此,在他那半新半旧的思想中,在他那刚毅自信的性格中,先祖的赫赫功业激励着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鼓舞着他!他不满足于眼前得到的一切,甚至不满足协兴乃至广安这块土地,他希望自己更加努力,建立更大的功名和权威。社会、时代的变迁,使他感到脚下的这片土地也开始动荡起来,乡间的权威开始受到外国传教士势力的挑战和破坏,他的生意和生活也受到了外国势力的冲击。他本能地感到了一种古老传统的没落和新兴力量的崛起与挑战,然而他却无从掌握这种新的力量。    当儿子诞生,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力量和希望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邓先圣”——这个给刚刚落地的婴儿起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怎样一番苦心和希冀!    邓绍昌在公众场合很宽容、很和善,但在家里却十分严厉,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其家长的权威。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严格到近乎苛求。邓小平在北山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邓绍昌听说,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邓氏家族的家史遗风,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邓小平故居留言簿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