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明白(下册)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作者:韩少功  页数:330  字数:26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以谑制虐的抵抗何致和(台湾)第一次看到韩少功的名字,是在一九八八年台北出版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封面上。我说「看到」而非「注意」,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在台湾红透半天边,米兰·昆德拉在一夕之间成为倍受崇拜与膜拜的东欧耀眼作家。在这样的热度底下,在书封上名列译者字段的韩少功,虽很认真诚恳的为此书中文译本写了一篇前言,但当时尚在读大学的我还没有能力,无法在昆德拉的光环之下,注意到韩少功这个名字。当然我也可以大言不惭,甩开心虚,说我早在一九八八那年就知道韩少功是个能写能译的好手,知道他必然成为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但这样一来,就会掩理掉那段对我来说颇值得怀念的「注意」韩少功经过。那是一九九七年,台湾首度出版韩少功的小说《马桥词典》,并且在年底同时被中时《开卷》与联合报《读书人》遴选为十大好书。不过,早在此书获奖前的某个秋夜,我的好友——已故小说家袁哲生,便捧着这本书来到我泡茶的和室。那时他眼中闪着兴奋的光采,对我大谈《马桥词典》的好处,而我记得过去他只有在讲到沈从文与汪曾祺时,才会像这样激动忘形,口沬横飞,夸到连脏话都说出来了。他特别翻开〈老表〉那篇,要我看看韩少功怎么写那个从江西回马桥探亲的人,尤其是他与已改嫁的前妻分别的那一幕:走那天下着小雨,他走在前面,他原来的婆娘跟在后面,相隔约十来步,大概是送他一程。他们只有一把伞,拿在女人手里,却没有撑开。过一条沟的时候,他拉了女人一把,很快又分隔十来步远,一前一后冒着霏霏雨雾中往前走。没有撑开的伞,拉了一把又马上分开的动作,短短几句话,看似不声不响,却把男女之间的旧情写得淋漓尽致,张力十足。拜袁哲生之赐,我注意到了韩少功这位作家,自此变成书迷,甚至暗地期许自己也能做到像他一样的能写善译。韩少功的小说,平心而论,无论是结构笔法、叙事的功力火候、情节的精彩性与思想的深度,都不亚于在台湾火红的莫言、余华与苏童等作家。我甚至敢说,在那些年少时代曾历经文化大革命下乡劳动,而后把此段经验化为写作养份的众多大陆作家中,韩少功的作品可能是最细腻与精致的。可惜的是,台湾读者对韩少功的接受度,始终无法与上述那几位小说家相比。韩少功在台湾只出版过《马桥词典》(1997)、《暗示》(2003)与《爸爸爸》(2005)三部作品,可是却换过三间出版社,尝尽每个作家所最不乐意见到的作品飘流滋味。有评者点出韩少功的小说「不是为读的人而写,而是为懂的人而写」,大有怪其排斥普通读者的意味。这句话固然有三分道理,但若我们翻开韩少功当年写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文版的前言,便可发现他早在创作生涯初期,就已意识到了与文学作品紧紧缠绕的「媚俗」问题。「媚俗是敌手也是我们自己」,「反对媚俗又无法根除媚俗」……媚俗与否的矛盾,看似永远在韩少功的小说里打转,但眼尖的读者大概早已发现,正是这种与媚俗问题正面相迎的态度,才使得韩少功的小说比起他人更具有雅俗共赏的特质。说他排斥普通读者,严格说来只是一种主观评价,在声称其作品不够亲近读者的背后,可能带有对所谓「普通读者」阅读鉴赏力的严重低估。关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远近,再怎么说也总是见仁见智,脱离不了主观思维。不过这本新出版的韩少功中篇小说选集《红苹果例外》,倒是可让过去对韩少功存有疏离感的读者,有一个很好的重新接近的机会。中篇小说受到长篇与短篇小说左右夹击,似乎是个不容易被注意到的文类,但我们可别忘了,有不少杰作都是在这样的篇幅中完成的: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史坦贝克的《人与鼠》、阿城的《棋王》、张爱玲的《金锁记》……在台湾,中篇小说的发展并不算蓬勃,可是对岸的大陆却颇为兴盛。我们所熟悉的那些作家,包括莫言、王安忆、贾平凹、苏童、余华……几乎都出过好几本中篇小说集。这种介于长短篇之间,字数不多不少的小说空间,具有不少说故事上的优势与好处。它不像短篇小说那样在简短铺陈后便导人冲突。冲突过后便戛然而止急着收尾。它也没有长篇小说那种繁复结构,不会有太多记不住的人物、好几条叙事线路和层层纠缠的情节。中篇小说就是这样,作者可以好整以暇,不疾不徐,娓娓道出一个简单的复杂故事。在我看来,中篇小说无需负载大河小说的那种严肃使命,因此特别适合用来书写那些属于生活的、微细的、而情节上又有好几个转折的凡人小事。韩少功的中篇小说正是如此。本书共收录韩少功的五个中篇小说(现内地版收录六篇),除了首篇《红苹果例外》,其余皆是他十年之内的作品。在这五个故事中,不见什么高贵的人物,主角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小城市里日子混得不怎么如意的低层白领阶层,另一类则是乡下地方不具知识教育水平却怀有奇才奇遇的农民村夫。对于前者,韩少功以第一人称叙事观点潜入他们的身体,透过他们的双和思想,贴近观看社会与群体中的各种奇形怪状。对于后者,韩少功则采第三人称的写法,不侵入主人翁的内心世界,只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记录描述那些乡民的生活和言行。这样的叙事观点选择颇符合韩少功对城市与乡村的态度。他是城市人,每年却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乡下。对他来说,城市和乡村人民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观念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语言的使用上,农民之间的日常对谈,在他听来就像一场脱口秀。譬如说一个人懒,他们不会用“懒”这个字,而会说:“他从不知道家里的锄头、粪桶在哪,成天搬起屁股到处坐。”韩少功特别喜欢农民这神来一笔的“搬起屁股”,觉得这种语法充满味道与迷人的氛围。或许是出于这样的体悟与长期的观察,韩少功小说里的对白特别有味,尤其是以第三人称描写的乡野人物,个个充满了土味与地气,颇值得阅者细细玩味赏读。韩少功写过不少中篇小说,而编者或作者选择把这五篇作品辑成一册,显然是别有用心的。以虚构的马桥为原乡固然仍是韩少功写作上绵绵不断的养分来源,城乡村里中那些贩夫走卒之流也还是他小说舞台上的主要聚焦对象,但这五个中篇小说更让人惊艳的,是它们一致呈现出幽默的特质。用幽默形容可能还太含蓄,应该说这几篇作品彻头彻尾充满戏谑的元素,一个接着一个,从小说开场串连到最后,见不到任何冷场之处。常见人用“谑而不虐”夸赞那些写得好玩,又不至于过份逾矩的作品。但对韩少功的这几篇小说,特别是《山歌天上来》与《赶马的老三》,我倒想说他根本是“以谑制虐”。这里的虐字不做逾矩解,而是凌虐、苛虐。韩少功的故事里都有个受到欺虐的角色,表面上看来,他们是弱势人物,而欺凌他们的是具有知识、力量与实权的那一方,两者之间的权力地位关系永远无法相提并论。但这些弱势人物自有其抵抗之道,无论遭受何种变故压力,他们那副事不关己、我行我素、永远处于状况之外的模样,虽惹出不少笑料,却也让那些压迫他们的人无可奈何,有时还被反将一军,甚至得对这些朴实到近乎天真的小人物求饶道歉。这部分的情节韩少功写来特别精彩好看,表面上逞尽戏谑讽刺之能事,但聪明的读者一定知道,真正被戏谑的可不是那些到处闹笑话的乡巴佬,而是那些握有权力,自以为精明又有文化素养的可笑人物。贯穿本书的幽默与戏谑,竟成为这些弱势者与可怜虫抵抗命运与人为凌虐的最佳方式,此为这部中篇小说集之一大可观。

内容概要

《想不明白
下》是韩少功这些年的中篇小说精选。这些作品中有韩少功寻根文化的代表作《爸爸爸》《女女女》,有具后现代风格的《暂行条例》《红苹果例外》,有极具悲悯情怀的《报告政府》,也有机趣的新作《赶马的老三》。分为玄幻体、卡通体、寓言体、章回体、常规体。

作者简介

韩少功,国内一线知名作家。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执笔含有大量史料的传记《任弼时》(与甘征文合作)。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引起各方争论。他是1985年倡导“寻根文学”的主将,发表《文学的根》,提出“寻根”的口号,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比较著名的有《爸爸爸》、《女女女》等,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逢的哲学意蕴,在文坛产生很大影响。

书籍目录

玄幻体
红苹果例外
卡通体
暂行条例
寓言体
爸爸爸
章回体
赶马的老三
常规体
女女女
报告政府

章节摘录

  爸爸爸(二)寨子落在大山里和白云上,人们常常出门就一脚踏进云里。你一走,前面的云就退,后面的云就跟,白茫茫云海总是不远不近地团团围着你,留给你脚下一块永远也走不完的小孤岛,托你浮游。小岛上并不寂寞。有时可见树上一些铁甲子鸟,黑如焦炭,小如拇指,叫得特别焦脆和洪亮,有金属的共鸣声。它们好像从远古一直活到现在,从没变什么样。有时还可见白云上飘来一片硕大的黑影,像打开了的两页书,粗看是鹰,细看是蝶,粗看是黑灰色的,细看才发现黑翅上有绿色、黄色、橘红色等复杂的纹络斑点,隐隐约约,似有非有,如同不能理解的文字。行人对这些看也不看,毫无兴趣,只是认真地赶路。要是觉得迷路了,赶紧撒尿,赶紧骂娘,据说这是对付“岔路鬼”的办法。点点滴滴一泡热尿,落入白云中去了。云下面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似与寨里的人没有多大关系。秦时设过郡,汉时也设过郡,到明代“改土归流”……这都是听一些进山来的牛皮商和鸦片贩子说的。说就说了,山里却一切依旧,吃饭还是靠自己种粮。官家人连千家坪都不常涉足,从没到山里来过。种粮是实在的,蛇虫瘴疟也是实在的。山中多蛇,蛇粗如水桶,蛇细如竹筷,常在路边草丛嗖嗖地一闪,对某个牛皮商的满心喜悦抽上黑黑的一鞭。据说蛇好淫,即便被装入笼子里,见到妖娆妇女,还会在笼中上下顿跌,躁动不已,几近气绝。取蛇胆也不易,据说击蛇头则胆入尾,击蛇尾则胆人头,耽搁久了,蛇胆化水,也就没用了。人们的办法是把草扎成妇人形,涂饰彩粉,引淫蛇抱缠游戏之,再割其胸取胆,那色胆包天的家伙在这一过程中竞陶陶然毫无感觉。还有一种挑生虫,春夏两季多见,人一旦染上虫毒,就会眼珠青黄,十指发黑,嚼生豆不腥,含黄连不苦,吃鱼会腹生活鱼,吃鸡会腹生活鸡。在这种情况下,解毒办法就是赶快杀一头白牛,让患者喝下生牛血,对满盆牛血学三声公鸡叫。至于满山密密的林木,同大家当然更有关系了。大雪封山时,寄命一塘火。大木无须砍断,从门外直接插入火塘,一截截烧完便算完事。以至这里的火塘都直接对着大门,可减少劈柴的劳累。有一种柟木,长得很直,质地紧密,祛虫防蚁,有微香,长至几丈或十几丈才撑开枝叶。古代常有采官进山,催调徭役倒伐这种树,去给州府做宫室的楹栋,支撑官僚们生前的威风。山民们则喜欢用它打造舟船,远远行至辰州、岳州,乃至江浙,由那些“下边人’’拆船取材,移作他用,琢磨成花窗或妆匣。下边人把这种树木称为香柟。人们出山当然有危险。木船或木排循溪水下行,遇到急流险滩,稍不留神就会船毁排散,尸骨不存。这是第一条。碰上祭谷神的,可能取了你的人头。碰上剪径的,可能钩了你的车船,剐了你的钱财。这是第二条。还有些妇人,用公鸡血掺和几种毒虫,干制成粉,藏于指甲缝中,趁你不留意时往你茶杯中轻轻一弹,令你饮茶之后暴死于途。这叫“放蛊”。据说放蛊者由此而益寿延年,至少也要攒下一些留给来世的阴寿。当然是害怕蛊祸,此地的青壮后生一般不会轻易远行,远行也不敢随便饮水,实在干渴难忍,视潭中或井中有活鱼游动,才敢前去捧喝两El。有一次,两个汉子身上衣单,去一个石洞避风雨,摸索到洞里,发现那里有一大堆骷髅,石壁上还有刀砍出来的一些花纹,如鸟兽,如地图,似蝌蚪文,全不可解。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谁知道这是不是一次放蛊的后果?加上大岭深坑,山路崎岖,大树实在不易外运,于是长了也是白长,派不上多大用场,雄姿英发地长起来,又在阳光雨露下默默老死山中。枝叶腐烂,年年厚积,若有人软软地踏上去,腐积层就冒出几注黑汁和一些水泡,冒出阴湿浓烈的酸臭,浸染着一代代山猪和野豹的嚎叫。这些叫声总是凄厉而悠长。村村寨寨所以都变黑了。这些村寨不知来自何处。有的说来自陕西,有的说来自广西,说不太清楚。他们的语言和山下的千家坪的就很不相同。比如把“说”说成“话”,把“站立”说成“倚’,把“睡觉”说成“卧”,把近指的“他”,与远指的“渠”严格区分,颇有点古风。人际称呼也特别古怪,好像是很讲究大团结,故意混淆远近和亲疏,于是父亲被称为“叔叔”,叔叔被称作‘‘爹爹”,姐姐成了“哥哥”,嫂嫂成了“姐姐”,如此等等。“爸爸”一词,还是人们从千家坪带进山来的,暂时算不上流行。所以,按照这里的老规矩,丙崽家那个离家远走杳无音信的人,应该是丙崽的“叔叔”。这当然与他没太大关系。叫爹爹也好,叫叔叔也罢,丙崽反正从未见过那人。就像山寨里有些孩子一样,丙崽无须认识父亲,甚至不必从父姓。如果不是母亲吐露往事,他们可能永远不知自己的骨血与哪一个汉子有关。但人们还是有认祖归宗的强烈冲动。对祖先较为详细的解释,是古歌里唱的。山里太阳落得早,夜晚长得无聊,大家就懒懒散散地串门,唱歌,摆古,说农事,说匪患,打瞌睡,毫无目的也行。坐得最多的地方,当然是那些灶台和茶柜都被山猪油抹得清清亮亮的殷实人家。壁上有时点着山猪油灯壳子,发出淡蓝色的光,幽幽可怖。有时人们还往铁丝编成的灯篮里添块松膏,待松膏烧得噼啪一炸,铜色火光惶惶一闪,灯篮就睡意浓浓地抽搐几下。火塘里的青烟冒出来,冬天可用来取暖,夏天可用来驱蚊。  ……

编辑推荐

  韩少功是当今文坛一流的作家,在文坛有很大影响。近年他的作品出版得不是很多,此次将推出他回归乡野,寻根扎根期间的最新力作,以他最为擅长的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思想随笔三种体裁分类,重磅推出韩少功汉语实验读本系列:《想不明白(上)——韩少功最新短篇小说》《想不明白(下)——韩少功最新中篇小说》《想明白——韩少功最新思想随笔》,可算是韩少功近年来思考、写作的最全面有力的总结。这套三卷集以汉语实验为选材角度,以文体变革为谋划焦点,书名取自韩少功多年前的一句话:“想得明白的写成散文,想不明白的写成小说”,以作散文与小说的各自题示,每《韩少功汉语探索读本:想不明白(下)》再根据内容不同,分成不同板块,如玄幻体、叙说体、杂谈体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想不明白(下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