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

出版时间:2008-2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黄黎星  页数:303  字数:240000  

内容概要

《易》之《文言传》有“学聚问辩”、“宽居仁行”数语,实属前圣垂教后世的崇高典则。此间有治学之道,有立身之旨,历代哲人往往奉为金科玉律。先师六庵教授尝以此诲我,极称人生须以“道德文章”为要务。我在勉力遵行之际,也时时不忘转授于诸生,庶期大道承传之绪不至于中堕也。    本书以《易》学对传统文艺观的影响为基本线索,在把握《易》学思想本质的基础上,通过对散见于各种典籍的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寻绎出传统文艺观中较为确凿的受到《易》学影响的因素,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总结。其中言及文艺起源论、文艺历史观、创作主体论、表现形式论诸方面的问题尤有理致,既能紧扣《易》学特征,又能探析《易》学思想与文艺观念的会通。

作者简介

黄黎星,男,福建南安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易学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易》学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于《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孔孟学报

书籍目录

序言第一章  绪论  一  传统文艺观论析  二  经典与经学的笼罩性影响  三  《易》学与文艺的会通  四  现当代相关研究成果概观  五  关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  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第二章  《周易》的文艺典范意义  一  卦爻符号的象征形态与美学意蕴  二  卦爻辞的象征性及其文学意义  三  《易》传的文章修辞之美第三章  《易》学与文艺起源论、本质观  一  原点:《易》之道  二  辨析:“文”之义  三  津梁:三才之道  四  典范:《易》之创制  五  会通:“天文”与“人文”  六  回响:“文”“道”关系第四章  《易》学与文艺历史观、发展论  一  变动不居:《易》学的观念性影响  二  生生不已:文艺发展的生命力  三  与时偕行:文因时变的认识  四  变以求通:变化发展的要义  五  变易不易:变化中的辩证法  六  革故鼎新:新陈代谢的规律第五章  《易》学与文艺创作主体论  一  “修辞立其诚”的深远影响  二  对“圣人之情见乎辞”的推阐  三  以“刚健笃实”为主的主体修养  四  “《易》之忧患”的启示意义第六章  《易》学与文艺表现形式论  一  阴阳要素与艺术形式  二  言、象、意之辨与艺术表现  三  “乾坤易简”说的影响  四  《贲》卦与文饰之道  五  “风行水上”说的启示  六  言有物、言有序与义法主要参考书目附录:阴阳之道:智慧深蕴与美学启迪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节 绪论《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儒家群经,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源头。从西汉到晚清,历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文字的训诂解释,义理的探寻研究,乃至与不同的时代因素相联系而创新发挥,从而形成了具有重大影响的经学。如果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喻为参天大树,那么,经学就是其最重要之本根;如果把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喻为浩荡长河,那么,经学就是其最强劲之源脉。儒家群经,以及围绕群经而产生的经学,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意蕴持续、广泛、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诸多学科领域——文艺的领域亦自莫能外。冠居于群经之首的《周易》,在儒家经典中具有特殊的尊崇的地位;作为经学中的一个分支,《易》学经历了开端于先秦时期的二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一直强烈地吸引着历代学者的关注,并且不断地融汇入历代学者丰富多彩的思想智慧。诚然,《周易》主要思想内涵的价值,多体现于哲学领域中,历代学者研《易》,也大多侧重于阐发其中的哲理。然而,一方面,历代《易》学家对“弥纶天地”、“广大悉备”的《周易》所具有的思想内涵所作出的理解、把握和引申、发挥,从多层次、多角度与文艺领域形成联系会通;另一方面,历代文艺理论家也依傍《周易》这一经典,从《易》学思想中吸取丰富的启示,从而增益、充实了文艺创作与文艺理论的内涵。可以说,由于时间跨度的久远、参与学者的众多、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的相关论说,已经成为内容丰厚、值得重视的思想文化宝库。

编辑推荐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