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中的人文嘉兴

出版时间:2008-3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张扣林 著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2006年金秋10月,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在浙江嘉兴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机构,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丁振海继续当选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会议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记者在嘉兴进行了采风活动。现在奉献给广大读者面前的散文集《记者眼中的人文嘉兴》,就是这次采风活动的硕果。  嘉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六、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此孕育了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早期新石器文化的代表——马家浜文化。近现代以来涌现出王国维、徐志摩、茅盾、丰子恺、陈省身、金庸等一大批名家大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更是改革开放的热土。在这片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土地上,中国报纸的副刊记者们深深感受到丰厚文化的芬芳江南水乡的魅力、和谐社会的氛围,不由不留下一篇篇精彩的文字,不由不发出对嘉兴景美人更美的赞叹。在嘉兴,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历次组织的活动中创下了“三个最”:即参加活动的会员报社最多,达130多家;参加的记者最多,达170多人;见报的稿件最多,达116篇。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集子,值得一读。书中的80篇作品,尽管情调不同,风格各异,或激情满怀,或含蓄凝重,或抒情,或议论,或提升,或写真,但都情真意切,蕴涵丰厚,文笔跃动。“情、理、辞”自然融合,浑然一体。篇篇佳作,犹如杯杯香酩,细细品味,余味无穷。  这次采风征文活动是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和嘉兴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嘉兴日报社承办的,整个活动得到了嘉兴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们的新闻同行嘉兴日报社的同志们满腔热情的接待,细微周到的服务,对工作的那种一丝不苟、认真踏实的精神,更让我们参加采风活动的所有同志感动。这次采风活动办得非常成功,《嘉兴日报》总编辑张扣林同志功不可没,再一次对给予这次活动的方方面面支持的同志们致以真诚谢意。再则,关于这本书的稿件整理、编辑工作,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秘书长姚荣启和副秘书长王琴珍同志及嘉兴日报社专(副)刊中心主任丁燕同志,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解放日报社副总编王富荣同志、《朝花》主编徐牲民同志、上海三联书店的同志以及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的诸多领导也对这本书的出版给予了很大关心和帮助,在此,我们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感谢。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记者眼中的嘉兴是什么样子的?从文化角度解读嘉兴,又会有什么惊喜的发现?2006年秋天,嘉兴市境内的各个著名景点和经济文化场所迎来了一批安静而专注的特殊客人,5天的行程留下了怎样的足迹?这群特殊客人的特殊足迹通过一本《记者眼中的人文嘉兴:中国百名文化记者走读嘉兴散文集》散文集完美地展现在众人眼前,令人喝彩。

书籍目录

大嘉兴嘉兴三唱不可思议的美走读嘉兴嘉兴有船嘉兴读水品味嘉兴走马看花读嘉兴文化的魅力感受嘉兴梦里向往的地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红船引领嘉兴飞走进嘉兴嘉兴之大新疆与嘉兴有缘人物篇乌镇的茅盾去盐官看一个人王国维的境界大师故乡的菜园大师的背影嘉兴气质海宁的两位悲情大家悲情徐志摩那一片云彩徐志摩和副刊李叔同的鸽子从艺术大师到大德高僧追寻文学传统乌镇篇乌镇之恋乌镇的味道惊叹乌镇西栅凝固的时间之美不一样的乌镇乌镇的黑与白美哉西栅对话乌镇古今相通有座桥蓝与白的魅力乌镇的“人气”记忆中的乌镇从“乌镇二期”看古镇保护乌镇情怀江南封面乌镇在乌镇看岁月流向远方乌镇的硬度“林家铺子”之幸乌镇,复乐园之梦西塘篇西塘的古宅弄温暖的熟悉向从前张望西塘记忆西塘纪行西塘,不一样的家乡西塘印象在西塘的柔软的时光中西塘,守着古老,迎着时尚江南璞玉西塘流韵邂逅桃花源美丽的寂寞邂逅西塘盐官篇海潮,心潮解析“格格换公子”真相观潮记海宁观潮风雅海宁铁马从容杀敌回秋日海宁观潮赋海宁一日散记追寻远去的云彩海宁看皮影戏市区篇南湖访史就这样好了粽乡情粽叶飘香嘉兴访桥红船旁红船魂风雅南湖做客嘉兴后记嘉兴三唱不可思议的美走读嘉兴嘉兴有船嘉兴读水品味嘉兴走马看花读嘉兴文化的魅力感受嘉兴梦里向往的地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红船引领嘉兴飞走进嘉兴嘉兴之大新疆与嘉兴有缘人物篇乌镇的茅盾去盐官看一个人王国维的境界大师故乡的菜园大师的背影嘉兴气质海宁的两位悲情大家悲情徐志摩那一片云彩徐志摩和副刊李叔同的鸽子从艺术大师到大德高僧追寻文学传统乌镇篇乌镇之恋乌镇的味道惊叹乌镇西栅凝固的时间之美不一样的乌镇乌镇的黑与白美哉西栅对话乌镇古今相通有座桥蓝与白的魅力乌镇的“人气”记忆中的乌镇从“乌镇二期”看古镇保护乌镇情怀江南封面乌镇在乌镇看岁月流向远方乌镇的硬度“林家铺子”之幸乌镇,复乐园之梦西塘篇西塘的古宅弄温暖的熟悉向从前张望西塘记忆西塘纪行西塘,不一样的家乡西塘印象在西塘的柔软的时光中西塘,守着古老,迎着时尚江南璞玉西塘流韵邂逅桃花源美丽的寂寞邂逅西塘盐官篇海潮,心潮解析“格格换公子”真相观潮记海宁观潮风雅海宁铁马从容杀敌回秋日海宁观潮赋海宁一日散记追寻远去的云彩海宁看皮影戏市区篇南湖访史就这样好了粽乡情粽叶飘香嘉兴访桥红船旁红船魂风雅南湖做客嘉兴后记

章节摘录

  海宁有谜,最大为二:一为雍正篡位之谜,二为乾隆身世之谜,这两个谜点,恰恰又与庙宫和陈阁老宅密切相关。  还有什么比谜团更吸引人的呢?  我看见童年金庸稚嫩的小脚在庙宫前的庆成桥上蹦跳而过。男孩儿的目光落在正殿的重檐歇山顶上。  庙宫是座海神庙。海宁古来海潮为患,为求海神保佑,1730年,雍正皇帝亲拨内帑十万两,命浙江总督李卫日夜督建,仅用一年多时间便告竣工。建庙不用地方税银而全由皇帝自掏腰包已属鲜见;恨不得一时三刻便要建成,也令人费解;更蹊跷的是,这座海神庙竟敢仿北京紫禁城模样:两座汉白玉辕门石坊跨街而立,下设四柱,上接五楼;庙前一条玉带河,河上石桥俨然金水桥;正殿风格规模又酷似太和殿,这在历代海神庙体制中绝无仅有,是故当地人称“银銮殿”,是故海宁的海神庙不称“庙”而称“宫”。  在童年金庸的眼里,庙宫笼罩着一团阴森肃杀之气。这阴气多年之后竞直达他的案头。  我到海宁那一天却艳阳高照。随导游员漫步向庙里走,小姑娘伶牙俐齿,讲起传说来有根有据。说来源于《清宫遗闻·清世宗袭位之异闻》。说康熙死后四皇子为了篡夺皇位,将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从而当上了雍正皇帝。登基后,出于巩固帝位的目的,他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亲弟弟十四皇子。十四子的冤魂滞留宫中不去,扰得新帝寝食难安,几乎精神崩溃。为了“请走”冤魂,雍正便在海宁仿照皇宫建造了海神庙。庙建成后,他对冤魂说:“好兄弟,你别老缠着我了,我给你在海宁建了一座宫殿,你到那去上朝吧。我在京城一天只受一朝,在那里你每天可受两朝(潮)呢。”据说十四子的亡灵果然就不再骚扰雍正了。  其实传说漏洞百出。“於”字为“于”,乃新中国简化繁体字功劳;况清帝遗诏,必满汉两种文字,试想那雍正改掉汉字满文如何改得?我问导游员,小姑娘扬手指向海神塑像,说:“看呀,他身穿皇袍,头戴皇冠,手里却捧着朝笏,这样君不君臣不臣的,不是十四子又是谁?”  我看见少年金庸徘徊于小东门直街堰瓦坝。石板上青苔点点,石阶下流水潺潺。陈阁老宅轿厅黄扉黑框竹扉门,当年显示着“宫傅第”显赫地位,如今漆痕斑驳。  直街已经开辟为宰相府第风情街。从木制吊桥上咿咿呀呀走来,过古城宣德门,便来到街上。街两边古民居都打开门做着生意,卖刀的、卖药的、卖皮影人的,热闹非凡。正目不暇接,不知不觉脚下便弯出一溪绿水,有江南俏女儿纤巧着腰身闪下石阶来,于溪水之上“嘭”地抖开丝绸花衫,涤之淘之,旁若无人。便有无数镜头对准了去,及至行路为之拥塞。忽听楼上一声“来客啦”!抬头眺望,却见酒『幌店招迎风飘舞,“东坡酒楼”、“北宋名菜”,红红黄黄,恰似乱花迷眼,恍恍惚惚,俨然陈家洛与乾隆把酒言欢境地了。  海宁人讲,陈家原姓高,渤海人士,先祖入赘陈家,做了上门女婿,子孙随陈姓,后迁浙江海宁,明清间江成望族,出官宦,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美誉。乾隆身世之谜也有凭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乾隆皇帝原是海宁陈元龙之子。“会两家各生子,其岁月时皆同,雍正悉闻,乃大喜,命抱此来,久之始送归,则竞非己子,且易男为女也,陈氏殊震怖,顾不敢剖辩,遂为秘之。”其时雍正还不是皇帝,而皇子之间争嗣已经白热化。康熙立储,不仅要中意儿子更要中意孙子,以求百年基业稳固。雍正便投其所好,偷偷夺了陈家的儿子过来。偏偏这男孩儿又深得康熙宠爱,竞致雍正之后南面称帝,是为乾隆。如此论下来,乾隆还应该姓高。金庸《书剑恩仇录》便引《清宫词》为证:“巨族盐官高渤海,异闻百载每传疑。冕旒汉制终难复,曾向安澜驻翠蕤。”  隐瞒了惊天秘密的陈元龙一直做到雍正朝的文渊阁大学士,俗称“阁老”。在他的手上,由他曾祖起建的陈家老宅经过两次大规模扩建。第一次在他拜相之后,增建了轿厅、爱日堂和大楼,主轴线上的建筑一律坐南朝北,象征心向朝廷的忠心。雍正十一年(1733年),他退居故里,添建了东路建筑,祠堂、筠香馆、双清草堂等,规模达到鼎盛。如今,这座宰相府第对外开放,终日游人如织,却并无喧哗鼓噪,个个敛声屏气,仿佛整个宅院都被厚重的神秘氤氲包裹着,偶有响动,便会惊破似的。我猜这感觉也曾降临在徘徊于小东门直街堰瓦坝的少年金庸身上。  陈阁老宅中一砖一瓦都印证着乾隆身世之谜。  乾隆为陈阁老题写“爱日堂”匾额,爱日,取自汉代辞赋家扬雄Ⅸ考至》“孝子爱日”。  宅内双清草堂乃乾隆为陈阁老夫妇所建,“双清”与“双亲”谐音。如果不是陈元龙之子,为什么以皇帝的身份为臣子建造屋宇?清代大兴文字狱,至乾隆朝登峰造极.“双清”实为大逆,为什么陈家并未获罪?  乾隆六下江南四至海宁,有一件大事督办,那便是筑塘治潮。当地人说,乾隆治潮重点在尖山口,那里每当潮来,汹涌波涛直扑上岸二十余里,桑田村合被潮水淹没,而陈氏祖坟距那里仅五六里。乾隆治潮,目的昭然若揭。  乾隆六下江南四至海宁四次驻跸陈家,南巡是假,探亲是真。乾隆四十九年,他最后一次南巡又住在陈家的安澜园。他觉得自己老了,此生不会再南巡了,便作诗感叹:“一溪春水柔,溪阁向曾修。月镜悬檐角,古芸披案头。去来三日驻,新旧五言留。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令一个老人梦牵魂绕的,不是乡情还能是什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记者眼中的人文嘉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