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史之间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  作者:陈少明  页数:2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是研读《论语》的专题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孔子如何成为“哲人”》、《“曾点气象”异说》、《“子见南子”:儒者的困惑与解惑》、《朱熹释子夏“仁在其中”》、《“矜而不争”辨义》、《经典世界中的“直躬证父”》、《“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评注》等文章。  《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书籍目录

序《论语》“外传”——对孔门师弟传说的思想史考察孔子如何成为“哲人”“曾点气象”异说“子见南子”:儒者的困惑与解惑再寻“孔颜乐处”——以《论语》中有关颜回的资料为背景《论语》中的勇: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朱熹释子夏“仁在其中”直爽:《论语》中的“直”“矜而不争”辨义经典世界中的“直躬证父”“管仲不死而相桓公”的思想史评注“尽美”与“尽善”:孔子论乐的微言大义异行而同仁——《论语》“殷有三仁”章释义政治生活:批评与辩护——《论语·微子》篇臆解哲人与政治——从孔子与《论语》中四类人的关系看孔子的政治哲学玄远之幕的飘落——王弼《论语释疑》的命运刘逢禄《论语述何》及其解经方法

章节摘录

  《论语》“外传”——对孔门师弟传说的思想史考察  经典是被解释出来的。对《论语》这样没有作者,也不知编者的经典而言,这种说法更为贴切。不过,解释不能界定为狭义的注疏之学。它不只是对着文本逐字逐条的注释疏解,注疏通常是经书地位奠定之后的情形。解释应当包括引述、讲述与注疏三个层次。引述与讲述对经典的思想传播,作用应该更基本。引述容易理解,子日诗云,至今通行。讲述则指对经书所涉人物故事的叙述,它包括对真实的或想象的情节的补充。讲述的作用与引述类似,体现对经典的理解与运用。与《论语》相关的这类文献异常丰富,它同《论语》是记述体而非论说体有关。这种现象在先秦儒家文本《孟》、《荀》中已有所见,而在非儒家作品如《庄》、《韩》,尤其是《庄》中,更是蔚为大观。秦汉文献中,儒家之《礼记》、《韩诗外传》、《孔子家语》之类自不待言,其他非儒或杂家文字中,也加入这种编撰与传播的行列。不过,这类故事除研究具体文献时会有所论及外,罕见有对之作跨越家派的整体考察。但是,本文的论述将表明,这些内容实质上是对《论语》的思想回应。它们贯通儒门内外,进入诸子杂学,不仅扩大《论语》的思想史影响,更是《论语》经典化的重要环节。从思想史看,那些可能不尽合史实的故事、传说,正是塑造传统的文化资源。仿古人的表达,我们姑且把考察的对象,称作《论语》“外传”。  一、故事新编  《论语》是了解孔子的基本文献,但它为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所记所编,其最早成书时间未能判定,而相传为七十子所传,包含孔子思想资料的《礼记》、《家语》之类儒家文献,是否有独立于《论语》的资料来源,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此,作者不准备把所有由“子日”或“孔子日”导引的言论,当作《论语》的反响。处理其他儒家以外的文献时则会更加小心。在《论语》及其他论述之间建立源、流关系,需要用心挑选与分析。此外,孔子以后的子、史之学,在论及孔子或《论语》时,包含有独立观念评注和故事讲述两种方式(后者常夹带议论)。但本文的对象主要是后者。这些故事不是对《论语》的简单复述,而是后者的衍生物。这种故事新编的方式,并非只是一种程式。归纳一下,大致有故事加引述、结构性放大、整体改编三种类型。在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探讨之前,有必要先作类型考察。  《中山大学学报》所发论文稿为:首先,是故事加引述的例子。  例一:  昔者南瑕子遇程本子,本子为烹鲵鱼。南瑕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鲵鱼。”程本子日:“乃君子否?子何事焉?”南瑕子日:“吾闻君子上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自进之阶;比于恶,自退之原也。《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岂敢自以为君子哉,志向之而已。”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说苑·杂言》)  例二:  齐攻鲁,求岑鼎。鲁君载岑鼎往。齐侯不信而反之,以为非也,使人告鲁君,柳下惠以为是,因请受之。鲁君请于柳下惠,柳下惠对日:“君之欲以为岑鼎也,以免国也。臣亦有国于此,破臣之国以免君之国,此臣所难也。”鲁君乃以真岑鼎往。柳下惠可谓守信矣,非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也。信之于人重矣哉,犹与之有鞔軏也。故孔子日:“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新序·节士》)  例三:  所谓教民战者,习之也。《春秋》贵偏战而恶诈战。宋襄公所以败于泓者,守礼偏战也,非不教其民也。孔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未有守正以败而恶之也。(何休:《谷梁废疾》)  三个例子均采自两汉文献,其共同点是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作为支持其立场的理据。略有区别之处在于,一、二例是讲述一个故事后,引用《论语》作结,三例则是作者对事件发表评论后,援引孔子为依据。第一例以“见贤思齐”为原则,开导他人或勉励自己向上的道德追求,所论为私德问题,引语据《论语·里仁》。第二例以柳下惠被信任为例,涉及信用对个人和对政治的重要性,孔子的话见《论语·为政》。第三例是公羊家何休表达对泓水之战中宋襄公恪守古礼的行为原则的辩护,系针对《谷梁传》对宋的批评而发,语出《论语·里仁》。这种引述虽然不是对引文的直接解释,但运用包含着理解。所论对象并非《论语》中给定的情形,而是引用者认为应属同一类型的新案例。同样的一则语录可以在不同例子中应用,每次应用就如司法判决一样,是对法律条文的一次解释。它是《论语》进人生活或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  其次,是对《论语》个别情节结构性放大的例证。为判断确切,我们将原文与扩写进行对比。  例一: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日:‘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例二:  子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何也?”孔子曰:“夫水,大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宥坐》,另,《大戴礼记·劝学》、《说苑·杂言》文相类)  例三: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日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荀子·子道》,另,《韩诗外传》卷3、《说苑·杂言》、《孔子家语》卷2“三恕”第九录有同样文字)  例四: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子路问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日:“君子修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荀子·子道》,又《说苑·杂言》)  例五:  子日:“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论语·卫灵公》)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昔者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日:“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徙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韩诗外传》卷7,《新序·杂事》)  例六: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遭厄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孔子弦歌。子路入见日:“夫子之歌,礼乎?”孔子弗应。曲终而日:“由来!吾言汝。君子好乐,为无骄也;小人好乐,为无慑也。其谁之子不我知而从我者乎?”子路悦,援戚而舞,三终而出。明日,免于厄,子贡执辔,日:“二三子从夫子而遭此难也,其弗忘矣!”孔子曰:“善恶何也,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也。

编辑推荐

《思史之间(论语的观念史释读)》是由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思史之间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陈少明只是编者,还有其他作者,是本合集,感觉不够系统
  •   在思考问题的角度上有新意。
  •   这本是陈少明老师主编的书,由多篇文章组成。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