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的第一堂课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刘君祖  页数:22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四书的第一堂课》以一连串的问题为章目,探讨什么是“天命”、“人性”、“人心”、“慎独”与“人情”,借此贯通四书中的相关理念。彻底了悟之后,便可依此标准“知人论世”。刘老师以易学为骨干,将四书五经贯串为一思想整体,并旁通于佛、道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本经典,自从南宋朱熹汇编为四书后,近千年来影响中国人的思想言行既深且巨,然而也由于四书和旧社会的科举考试密切结合,微言大义颇有沉湮,因而承受了不少未明究理者的盲目批评。再者,有些人嫌四书简单,孔孟的语录零碎不成体系,这些更是严重的误解。四书的思想确实博大精深,其根柢全在五经,必须通五经,才能真正了解四书所言为何,五经有其严密的理论体系,四书因机触发,往往讲的是千锤百炼后的结论。

作者简介

刘君祖,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刘君祖先生精研儒家学说,在传统经典中注入现代精神,尤其深修《易经》三十年,往往将难解的易理,以生活实例佐证解读。并从《易经》的角度解释、阐说诸如《春秋》、《尚书》、《礼记》、《孙子兵法》以及四书等传统经典,并旁通于佛、道,自成一派。

书籍目录

怎么开讲?  朋友讲习怎么结束?  贯彻终始  尽心无愧怎么铺陈?  夫子自道  儒门先进当年齐鲁衣冠(一):颜回、子路  克己复礼  默而识之  临事而惧  升堂人室当年齐鲁衣冠(二):子贡、宰我  国士无双  闻一知二  万仞宫墙  听言观行当年齐鲁衣冠(三):冉求、子张  格君心之非  游于艺  因革损益当年齐鲁衣冠(四):子游、子夏  继往开来  切问近思当年齐鲁衣冠(五):有若、曾参  和为贵  三省吾身  哀矜勿喜  一以贯之  咏而归当年齐鲁衣冠(六):闵子骞、仲弓、樊迟  出门如见大宾  居敬行简  举直错诸枉当年齐鲁衣冠(七):公冶长、南容、原宪等  俭德避难  趋庭受教  圣之时者什么是天命?  文没在兹  居易俟命  尽心知性以知天什么是人性?  不习无不利  继善成性  践形尽性  天地之心  俯仰无愧什么是人心?  扩充四端  赤子之心  操存舍亡  仁心仁政  动心忍性什么是慎独?  真心诚意  各正性命  素位而行  独立不惧什么是人情?  致中和  崇德辨惑  吉凶以情迁  休休有容  同民好恶什么是格物致知?……

章节摘录

兑卦的说服过程表现于六爻的爻辞中,要言不烦,发人深省:初爻称“和兑,吉”,讲话心平气和,一开始就给人好印象。二爻称“孚兑,吉”,然后展现诚意,介绍内容。三爻称“来兑,凶”,急于摊牌成交,反而吓退对方,应以为戒。四爻称“商兑”,凡事皆可商量,不必强人从己,看看能否建立共识。上爻称“引兑”,引而不发,促人自省,含蓄中却已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由以上兑卦所示的说话艺术,我们来比较比较《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的开讲方式,会发现不少有趣之处。《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一次揭示,毫不含糊,指点大人之学的修行次第。《中庸》未遑多让,也是一气贯通,直指真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些都是哲学经典式的表达,宣讲结论,而后才展开论证。《孟子》开篇说他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者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两下针锋相对,毫不保留的希冀与驳正,话都说到极处,再无转圜余地。这样的会谈肯定是失败的,往下孟子再说什么也没用,梁惠王不可能听进去。用兑卦的术语来说,就是“来兑,凶”。我们看《孟子》七篇,尤其是他与王公大人的对谈,多半都是这种无效的游说,急于说教的意味甚浓,身处战国之世,高谈仁义,终至一事无成。仁义当然重要,但也得有应世的机变,以及循循善诱的耐心。况且仁义是否必然与利益冲突,还大有权衡。《易经》为群经之首、中华文化之源,经传中处处言利,并没有像后世儒者那样在乎义利之辨。乾卦《文言传》称:“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

编辑推荐

《四书的第一堂课》:何为人心?何为人性?何为人情?何为慎独?……《四书的第一堂课》阐明四书真义揭示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台湾儒学名家、易学大师刘君祖“以经解经”,格古通今之作!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刘君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四书的第一堂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3条)

 
 

  •   谈及中华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是众人最为熟知的,但如果进一步问及其中内涵与关联,却少有人能够明确精当的给予说明。刘君祖先生的这本著作,完全能够在基础方面给予我们切实中肯的介绍,让我们真正的理解传统文化的根底到底是什么状态,在有趣的引导中,自觉的走进文化的殿堂。
  •   为什么传统文化在大陆断层了呢?
  •   论语必备
  •   这次卖了十多本,来不及看,简单翻了翻,很不错,讲解的深入浅出,很给人启发
  •   一直在当当买书,书的包装、内容都不错
  •   不好意思开没有开始读
  •   刘君祖老师的书我买的差不多了。感觉的确对四书五经都有通透,也旁即佛法。但感觉境界还有很大上升空间——但我等还须穷年累学的跟进学习,而难望其项背!
  •   书也算可以,不过感觉作者自由发挥得太过了……此书若作为普通休闲阅读还可以,但深究下去则不宜了。话说回来,作者的自由发挥有些也挺中合道理,此书也值得一读。
  •   当当是肿么了,发书的员工能稍微有点责任心不,太旧的书就不要发出来了呀 ,这样做以后还哪里敢买
  •   值得一看,感悟颇深。
  •   书很好 老爸很喜欢
  •     近几年,“国学”逐渐在大陆回暖。尤其在传统艺术和文学阐释领域,因多有名家助推,更是春潮澎湃。这些暖流逐步汇集,一个问题就此浮上水面——“国学”的根在哪里?如果能妥善回答这个问题,“国学”之于大陆,将不仅仅是“市场三分钟热”,融入当下社会进程,发挥更大的功用将成为可能。而“国学”自身也会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新的发展。
      
      刘君祖先生的《四书的第一堂课》正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优秀著作。仅从书名来看,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目前市面上那些“国学鸡汤”:空泛地宣讲一点国学常识,再用一些经典话语套证生活实例,东拼西凑,流于浅薄。假若因此误解而错过此书,那当真是读者的大损失了!
      
      先生写这本书,是“颇想正本清源,与海内外关心中华文化的朋友好好谈谈四书的真相”,希望读者读完“能生欢喜,与经典结缘”。基于此,先生在几个方面做出了对于当下国学可谓是开创性的贡献:
      
      一是反复指出“四书的根底在五经”,要知道四书所言为何,则“必须通五经”。纵观中国经学发展史,至唐孔颖达等人纂修《五经正义》,形成了一个发展高峰,宋朱熹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并上《论语》、《孟子》汇成“四书”后,四书地位逐渐超越五经。元明清三朝科举考试和学校教育,均以四书为主、五经为辅,渐成“八股取士”。清乾嘉以后,反对八股,提倡重回汉学,以训诂小学、章句考订为治经的基本,实质上已经将经学做成了史学。新中国成立后,师承孙诒让的经学大师、当时的学术泰斗周予同先生认为经学已经死亡,大陆经学的发展全面转向经学史研究,四书五经更大的“价值”在于史料价值和文本价值,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被封进象牙塔。至此,大陆民间经学的发展已然断裂。当下,知道四书和五经真正关系的人依然是少之又少。
      
      刘君祖先生在本书多个篇章反复阐述四书源自五经。私以为其功德类似康德用一己之力匡正莱布尼茨与休谟的偏颇。在五经中,刘君祖先生首推《易经》:中华先祖以符号取意,通过象数推衍形成先天真理,后人借现实经验,以问答的形式与其反复碰撞,形成了各流派活泼的中华文化。这在学术上首先形成了实用理性。而儒家思想,就是这种实用理性的体现。四书,可谓是在这样的碰撞中诞生的“经验主义哲学”,是“因机触发,往往讲的是千锤百炼后的结论”。
      
      在阐明四书与五经的关系之后,刘君祖先生的第二大贡献也就水到渠成了:体贴经义的活泼讲解。因为四书,尤其是《论语》和《孟子》是经验之谈,透彻理解需要还原当时的情景。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谈吐,若不加阐释,肯定是荒腔走板(记得曾读过某人阐释《论语》,说颜回遵孔子训,吃糠咽菜所以早亡,孔子却食不厌精所以长寿,得出的结论是:儒家虚伪自孔子始!)。又因为中国人历来不喜思辨,习惯拿《XX语录》来指导实际,对《语录》的阐释又喜欢信口胡诌,只要能套用,管它是断章取义还是生拉硬扯,结果四书讲的人虽多,但越讲越表里不一,越讲越束之高阁。
      
      刘君祖先生以五经打底,系统地还原四书的成书情景。尤其以《当年齐鲁衣冠》七个章节还原孔门儒生的思想精髓,十分精彩。试举一例,在讲到《论语·先进篇》中孔门众弟子言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曾皙依此发言,孔子听完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历来旧注对这段有各种解说,“希望牵合孔子积极入世的基本精神”,刘君祖坦言:“其实大可不必。夫子胸襟宽阔,绝非硁硁自守的拘隘之人,当时称许曾点,完全顺理适意,没有半点雕琢。风和日丽之时,青春结伴出游,人生本当如是,何必自寻烦恼,不是吗?”瞧,这样的讲解是需要充分自信的。而这样的自信正是来源于刘君祖先生深厚的经学功底。
      
      功力傍身,魑魅魍魉便不足挂齿——这本书最痛快的就是对流行于世的各种四书阐释谬误的纠正了。
      
      四书在当代大陆的流传,得益于其美学价值和道德价值。前者在传播中放大了经典的象征性和歧义性。后者则往往把四书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少女,变成了包治百病的板蓝根,尤其招惹众多80后反感。两者并存,造成了令人啼笑皆非的谬误。刘君祖先生用《什么是天命》、《什么是人性》、《什么是慎独》、《什么是人情》、《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絜矩之道》、《什么是时中之道》七个章节纠正流弊毫不客气,读来畅快淋漓: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没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愠怒,这不才是君子吗?——李泽厚《论语今读》
      碰到学生不懂时,何必着急生气,慢慢伺机开导就是。——刘君祖
      
      何为慎独?
      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
      真心诚意、各正性命、素位其行、独立不惧,绝不是“关在黑屋子里的自我克制”——刘君祖
      
      何为格物致知?
      格物,穷究事物之理,致知,将知识推到极致——朱熹 意
      致知,致良知,将良知推扩至极,以诚其意,以正其心,便能贯通。——王阳明 意
      致知为至良知,格物之格为量度之意。良知的发用不能空泛,仍须依本体之明,实际探测研究世间万事万物,以建立知识,练达智能。——刘君祖
      ……
      
      最精彩的是为杨朱之学“翻案”:
      ……“公天下之身,公天下之物,其唯至人矣!”化公为私的理境,令人眼前一亮,假定一毛不拔是自私小气,如何说出这样的话来?君主专制正是悉天下奉一身,不合理之致,杨朱明确表态不取法,孟子说他无君,倒是事实。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何以能天下治呢?……刘君祖先生用易经乾卦解,读出其希望“群龙无首”,内圣无神、外王无君的大义来,比孟子境高一筹,实在妙绝。(书中先生常直言孟子的偏颇,言语真切读来莞尔)
      
      刘君祖先生第四个贡献则是著述体例上的贡献。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四书读物有大致三种体例。一种是诠释型。即一段原文之后,附带一段白话翻译,一些注释,再接一段著者的发挥。如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第二种是以西方学术框架为依傍,把四书原文拆解安放。比如傅佩荣的《论语心得》。第三种是以《大学》的体系,纲目并举,如陈立夫的《四书道贯》。各有千秋也各有所成。刘君祖先生另辟蹊径,在把四书彻底消化的基础上,仿照《论语》,从《怎么开讲》、《怎么结束》、《怎么铺陈》写起,直到《知人论世》结束,一以贯之。首,呼应了《学而》,尾,呼应了《尧曰》,看似散乱,实则体系完整。以形式呼应内容,相得益彰。
      
      至此可见,这本书哪里是《第一堂课》啊!这完全是刘君祖先生身为君子儒的自谦之词!先生亲炙经学大师爱新觉罗·毓鋆数十年,以《春秋公羊》为治学根底,师承熊十力一脉,坚持中国学者依经解经的研究正统。在投身国学之前,曾任台湾牛顿出版社总经理,策划、主编经管书众多,其思想又受韦伯影响。以这样的功底讲析经典,始能深入浅出,平实和通。尤记2012年被媒体称为“最后的经学大师”朱维铮教授仙去时,各界一片惋惜,或许大可不必,因为大陆的经学曾因历史原因走进了死胡同,而如今,更贴近现实的经学大师已经来到,并且,他已经亲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无尽宝库的大门。携子手,同入哉?
      
      后记:五经中,由《礼》《乐》推衍出的儒家秩序,事实上依然有现代化的可能性。除了生活中我们依然受经典的浸染外,现代政治体制也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远者如孙中山,近者如秋风都曾在这个方面做过尝试。可惜因为之前大陆经学研究转向问题,导致当下学界对此普遍失声。在该书中刘君祖先生也强调礼的重要,重诉“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一立”,希望能发展新的礼学。这或许是经学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征兆?
  •   真实惭愧,到现在都没读过四书五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