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怀哲传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上海三联  作者:华姿  页数:534  
Tag标签:无  

前言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1965年9月4日深夜,90岁高龄的他,在非洲兰巴伦的一间小屋里,安然辞世。    翌日凌晨,他的那只塘鹅还没开始啼叫,亲爱的上帝的钟声就敲响了,紧接着,麻风村的钟声也敲响了。然而,这不是安歇的钟声,这也不是做礼拜的钟声。这是报丧的钟声。短暂的静默后,近处的村落里响起了咚咚的鼓声,远处的村落里也响起了咚咚的鼓声。在茫茫的水与郁郁的丛林之间,这咚咚的鼓声反复诉说的却只是那一句:“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他躺在一个简朴的棺材里下葬。经他医治而痊愈的病人们,以及从奥格威河的两岸赶来的黑人们,一边把油棕榈的枝子撒在他的棺木上,一边流着眼泪颂赞:“他是我们的爸爸。他是我们的父亲。”    他们把他葬在医院附近的一棵棕榈树下—— 他夫人的墓旁。10年前,当他年届80的时候,站在京斯巴赫开花的葡萄园里,他曾说:“如果我在这里蒙神宠召,我想躺在家乡的公墓里,和村民一块安眠。但如果我死在非洲,我就一定要葬在兰巴伦。长眠于归去之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地全都是神的赐予啊!”    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杜南先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献出了全部,墓碑上却只写着一句话:一个单纯的基督门徒。    他的墓碑上也没有任何墓志铭,只画着两个简单的符号:+。    “+”代表着基督之爱,“”意味着天下一家。    两个符号合在一起,则表示,他渴望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践行基督之爱。    唯独这个人    他是医生、他是牧师,他是学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晓农学、人类学、热带植物学,他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他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和修理匠,他还是农夫、木匠和泥水匠,他还是饲养员、兽医和工头,他唯独不是“知识分子”—— 那种除了空谈,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识分子。    有一次,他要把河边的木头搬到防雨的地方去,他就招呼一个黑人男子:“朋友,能帮我搬一下吗?”那位毕业于当地教会学校的年轻人答道:“我是知识分子,我不做那样的事。”他就笑了,说:“恭喜你,我一直想成为知识分子,却没有成功。”    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础上,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以罕见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学说。他以活出来的善,以爱所实行的信,成为上帝之爱最有力的实践者之一。    他被称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称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称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    最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    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而他便是一个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为了人而成为人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24∶12)    29岁的时候,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经声名鹊起,然而,他却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麦子”。因为在那个恬静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听见了那声音:“你来跟从我。”    只为自己活着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共同背负世界的烦恼与重负”——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在于爱。而爱,就要行动。因此,他在心里回应那声音:“主啊,我就来。”    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为那些需要人的人们而成为人”; 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后甚至黑暗的原始丛林里,“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他要做那一粒麦子,那一粒借着死而结出许多子粒的麦子。    为此,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放弃他深爱的研究、写作、布道,以及演讲、演奏,以及他的独立——他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完全倚赖资助为生。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务生涯中,他非但没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又获得很多。他原以为,他会在遥远的原始丛林里被这个世界遗忘,宛如滚落在家具底下的一枚硬币。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他非但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反而成了这个世界的一盏明灯。    因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为卑微,却高举自甘卑微的人。    因为那有的,要给他更多;那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    因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这就是恩宠    也许可以说,这个人是唯一的。    纵观人类历史,似乎只有这个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顺服于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坚持着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从事粗重的劳作,又在舞台上演绎精湛的艺术;既深谙具体的服务之道,又擅长抽象的精神之旅。总之,既全面地发展个人理想,又完美地实践上帝之爱。    当他到了70岁、75岁,不,甚至到了80岁、85岁的时候,他仍旧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热的天气里欢喜地劳动;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沉静地写作。后者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而前者,也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    然而,他从未把这一切归于自己。他说:“这就是恩宠。”    我邀请你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    认识这恩宠——这从上帝而来的恩宠,    认识那香气——那因基督而有的香气,    以及那可称颂的、可纪念的,那比天使的名更尊贵的。    我邀请你!

内容概要

 作为20世纪“伟人中的伟人”,阿尔伯特?史怀哲既是一个卓越的思想家,也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他在青年时代就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同时又是一个杰出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
史怀哲这个名字几乎已成了“人类爱”的代名词。在年少的时候,他便被非洲人民的苦难所震撼,因此,21岁时他立下志向:30岁之前为学术和艺术而活,30岁之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为此,30岁时他开始学医,38岁时他毅然前往非洲,成为一个以行动实践信仰的丛林医生。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史怀哲以不知疲倦的直接服务于人的方式,践行着他对基督的追随、他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他与生命的休戚与共。可以说,他是真正“为了人而成为人”的人,也是真正“在最完整的意义上成为人”的人。
1953年10月,因为对人类自由与和平的热爱,以及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上所表现的自我牺牲精神,史怀哲获得了1952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本书以丰富细腻的文笔,真诚地讲述了史怀哲伟大而传奇的一生,对于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作用

作者简介

  华姿,现居武汉。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湖北广播电视总台媒体时代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我们爱读书会”会长。
  主要作品有:诗集《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一只手的低语》、《感激青春》,随笔集《自洁的洗濯》,散文集《两代人的热爱》、《花满朝圣路》、《一个人的田野》,主题性随笔《赐我甘露》、《奉你的名》,主题性散文《在爱中学会爱》,传记文学作品《德兰修女传·在爱中行走》;感恩文学读本《做父母不容易》等。
  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长江文艺散文奖、武汉市文艺基金奖、屈原文艺奖等。

书籍目录

引言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唯独这个人
 为了人而成为人
这就是恩宠
 我邀请你
上部
 第一章 诞 生
  在如花似锦的莱茵河左岸,有个地方叫阿尔萨斯
  看这一家
  这一年,阿尔萨斯的葡萄丰收了
  像蔷薇花一样长大
 第二章 童年和少年
  敬虔的开始
  为要使信仰的对立消失
  童年时代影响他的两个人
  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圣经》
  我要跟他们一样
  音乐使他狂喜
  圣诞节含着眼泪就餐的少年
  看哪,圣约翰的头发比我的还硬呢
  在他心里刻下非洲的哀愁
  少年时代的大事
 第三章 中学时代
  在明斯特的实用中学读书
  伊萨克:喜欢笑的人
  去米尔豪森读文理中学
  我是对政治感兴趣
  维曼老师
  我将证明,我是有感情的人
  我们必须思考
  葡萄酒酿成了
  这个有着五个孩子的牧师之家老是缺钱
  有了一辆渴望已久的自行车
  最喜欢的课,最不喜欢的课
  中学毕业了
  那九个在哪里呢?
 第四章 大学生涯
  斯特拉斯堡:欧洲之都
  成为维多的入室弟子
  斯特拉斯堡大学开学了
  服兵役
  一天只吃一餐
  21岁时,他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
  如果你愿意的话,两者都能做到
  在巴黎,在柏林
  哲学博士,神学博士
 第五章 布道、学术和艺术
  圣尼古拉教堂的助理牧师
  基督的精神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
  《耶稣生平研究史》
  《巴赫论》
  拯救老式管风琴
 第六章 决定去非洲
  直接服务于人:最初的尝试
  主啊,我就来
  传教节的布道
  提出申请
  众人的反对
  关键在于行动
  学医是艰苦的,却也是美的
  不再授课,不再布道
  筹款
  保证像鱼那样沉默
  与海伦娜·布雷斯劳结婚
  终于可以出发了
中部
 第七章 抵达兰巴伦
  从京斯巴赫到洛佩斯
  加蓬、奥格威河与兰巴伦
  亲爱的兰巴伦,我来了
 第八章 成为丛林医生
  行医生涯的开始:在鸡舍看病
  最初的几周过去了
 第一助理约瑟夫
  一天的诊疗
  如果没吃饭,那还吃不吃药?
  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医生,我这里有虫
  他们称他为“欧刚加”
  手术成功
 第九章 初建医院
  雨季来临前,必须建好医院
  去桑姆基达开会
  史怀哲夫妇的医院建成了
 第十章 黑人,自然之子
  黑人的疾病
  黑人的法律
  黑人的婚姻
  黑人的懒惰
  黑人的消费
  黑人的偷窃
  黑人的禁忌
  黑人的诅咒
  黑人的习俗
  黑人的教育
  你们是我的兄弟,但我是你们的兄长
  我身陷囹圄,你来给我自由
 第十一章 在水与丛林间
  丛林中的传教站
  丛林中的学校
  不再像鱼一样沉默
  只在两种情况下开枪
  懂得感激了
 第十二章 以战俘之身行医、写作
  被拘禁了
  这是不可思议的恩宠
  与非洲的爬虫作斗争
  医院的变故
  健康每况愈下
  丛林中的精神劳作
 第十三章 敬畏生命
  《文明的哲学》写作缘起
  从文明批判到文明重建
  “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诞生了
  最后,博士也哭了
  这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
 第十四章 非战斗员俘虏
  被遣送到波尔多
  在加瑞松俘虏营
  在俘虏营里当医生
  在梵·高住过的房子里
  作为交换俘虏被释放
  回到京斯巴赫
 第十五章 演讲与著述
  伟大的宣示
  有如一枚硬币滚到了家具底下
  瑞典之行
  《水与丛林之间》出版
  如同准备牺牲儿子的亚伯拉罕一样
  为思考的人写这部书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
 第十六章 重返兰巴伦
  再度赴非
  早就以兰巴伦人自居了
  寻找树叶瓦片
  抢修医院
  繁忙的诊疗
  使他烦恼的病人
  向所有的苦痛者敞开大门
  不忍心让他们挨饿
  黑暗中出现了光明
  作为好人的名声丢失了
  多雨的旱季,沉重的心
 第十七章 在困难中坚持
  救星适时到达
  埋首于建筑
  我的医院已经不是从前的医院了
  医生也成了病人
  汽艇就叫“谢谢您”
  解决纠纷
  独木舟不见了
  再接再厉吧,可怜的医生!
 第十八章 赤痢和饥荒
  恩琴达·恩琴达
  坚持不切除原则
  文化不是开始于读写
  在地上你是个傻瓜,在天国却不是
  成为知识分子
  饥荒来临
 第十九章 再建新医院
  非搬迁不可了
  俯视众人之地
  工地上的一天,就像一曲交响乐
  计划中的农场
  他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圣诞节独自掘墓
  要把房子建在木桩上
  打桩
  动物也是亲爱的上帝创造的
  从欧洲请来工匠
  1926年春天的时候
  去南部出诊
  新医院宛如一个村落
  这是好房子,医生,这是好房子
  终于可以回家了
  恩哲姆的请求
  我只是受到委任
下部
 第二十章 在欧洲各国奔走
  在蜡烛的两端点火
  就像一阵清爽的和风
  与歌德的精神关系
  史怀哲之家或朋友之家
  《使徒保罗的神秘主义》
  “史怀哲之友”联谊会诞生了
 第二十一章 让更多的人得医治
  令他终生心痛的事
  向着非洲,第三次出发
  典型的非洲忧虑
  让上帝的恩典惠及更多的人
  《我的生活与思想》出版
 第二十二章 丛林里的信仰生活
  钟声是亲爱的上帝的声音
  既是医师,也是教师和牧师
  丛林里的礼拜
  在兰巴伦的一次布道:直至上帝原谅你
  没有什么比基督指引的生活更有意义
 第二十三章 破除丛林迷信
  艰难的行程
  医院的种植
  冰箱,破伤风和煤气灯
  终于把失去母亲的婴孩抱在怀里
  孩子们也就得福了
  用自己做试验
 第二十四章 是医师,亦是建筑师
  又要建房了
  分工及月底集合
  医院的一天
  我可以不再建房吗?
  被深深地感动了
 第二十五章 有趣的事和动人的事
  难以让黑人明白的事
  令医生哭笑不得的事
  令医生忧虑的事
  令医生头疼又担心的事
  令黑人惊异的事
  建立“邻人”的观念
  为亲爱的黑人辩护
  奥恩波,就是歌的意思
 第二十六章 与动物休戚与共
  我们的伊甸园
  博士的小猪
  博士的小猴
  博士的塘鹅
  博士的蚂蚁
  博士的虫子
  博士的小猫
  博士的羚羊
  除非万不得已,不要割舍生命
 第二十七章 在大战期间
  一个可怕的时代已经来临
  他的心都碎了
  他必须忍耐
  他最担心的事
  他又成了工头
  海伦娜到来
  似乎是一种奇迹
  接替者一直没有来
  这是奇妙的恩典
  70岁的生日
  战争结束了
  朋友们是不会放弃医院的
  希望是有“一个”
  我简直是个囚犯
 第二十八章 美国之行
  为了麻风病患者去美国
  由阿尔伯特·史怀哲代劳
  我该回到我的黑人朋友中去了
 第二十九章 建立光明村
  麻风病患者越来越多
  建立麻风病隔离村
  我是黑人的奴隶
  这房子有门啊
  就像猎人挂山鸡的样子
  他们是不幸的,却又是幸福的
  她也是一个值得敬畏的生命
  光明之村
  他们终于开始穿鞋了
 第三十章 获得和平奖
  黑猫终于生了小猫吗?
  去奥斯陆大学演讲
  得了两个诺贝尔奖
  写不完的信
  生日、圣诞节与新年
  密林中的和平之港
  黄金时间到了
  他们也是伟大的人
 第三十一章 为消除核战争呼吁
  他是如此疲倦
  美丽而静穆地死去
  必须重新发现我们都是人
  我们是来跟老医生道谢的
  比获得诺贝尔奖更高兴
  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
 第三十二章 以沉默应对批评
  他在晚年遭到的批评
  你若不了解黑人,就不要谈论史怀哲
 第三十三章 离 世
  在这里,我觉得就在家里
  想起了那些人
  跟每一棵果树告别
  跟当地平民的葬礼没有任何不同
  我们的老爸爸死了
 结语 光是生存着是不够的
  老医生一定会喜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兰巴伦
  亚洲地区的追随者
后记
史怀哲年表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引言我们的老爸爸死了1965年9月4日深夜,90岁高龄的他,在非洲兰巴伦的一间小屋里,安然辞世。翌日凌晨,他的那只塘鹅还没开始啼叫,亲爱的上帝的钟声就敲响了,紧接着,麻风村的钟声也敲响了。然而,这不是安歇的钟声,这也不是做礼拜的钟声。这是报丧的钟声。短暂的静默后,近处的村落里响起了咚咚的鼓声,远处的村落里也响起了咚咚的鼓声。在茫茫的水与郁郁的丛林之间,这咚咚的鼓声反复诉说的却只是那一句:“我们的老爸爸死了。”他躺在一个简朴的棺材里下葬。经他医治而痊愈的病人们,以及从奥格威河的两岸赶来的黑人们,一边把油棕榈的枝子撒在他的棺木上,一边流着眼泪颂赞:“他是我们的爸爸。他是我们的父亲。”他们把他葬在医院附近的一棵棕榈树下—— 他夫人的墓旁。10年前,当他年届80的时候,站在京斯巴赫开花的葡萄园里,他曾说:“如果我在这里蒙神宠召,我想躺在家乡的公墓里,和村民一块安眠。但如果我死在非洲,我就一定要葬在兰巴伦。长眠于归去之所,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大地全都是神的赐予啊!”国际红十字会的创始人亨利·杜南,是第一届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杜南先生为人类的和平事业献出了全部,墓碑上却只写着一句话:一个单纯的基督门徒。他的墓碑上也没有任何墓志铭,只画着两个简单的符号:+。“+”代表着基督之爱,“”意味着天下一家。两个符号合在一起,则表示,他渴望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践行基督之爱。唯独这个人他是医生、他是牧师,他是学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晓农学、人类学、热带植物学,他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和修理匠,他还是农夫、木匠和泥水匠,他还是饲养员、兽医和工头,他唯独不是“知识分子”—— 那种除了空谈,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识分子。有一次,他要把河边的木头搬到防雨的地方去,他就招呼一个黑人男子:“朋友,能帮我搬一下吗?”那位毕业于当地教会学校的年轻人答道:“我是知识分子,我不做那样的事。”他就笑了,说:“恭喜你,我一直想成为知识分子,却没有成功。”他在基督福音的基础上,创立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并以罕见的力量身体力行地践行这一学说。他以活出来的善,以爱所实行的信,成为上帝之爱最有力的实践者之一。他被称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称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称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最卓越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而他便是一个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为了人而成为人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福音》24∶12)29岁的时候,他在欧洲的学术界和音乐界已经声名鹊起,然而,他却打定主意要做基督的那“一粒麦子”。因为在那个恬静的秋日早晨,他清楚地听见了那声音:“你来跟从我。”只为自己活着的人生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共同背负世界的烦恼与重负”——这是最高意义上的使命。人性最深刻的本质在于爱。而爱,就要行动。因此,他在心里回应那声音:“主啊,我就来。”他要去非洲,他一定要去非洲,“为那些需要人的人们而成为人”; 他要在那片荒僻、落后甚至黑暗的原始丛林里,“把所信的经由日常生活表现出来”。他要做那一粒麦子,那一粒借着死而结出许多子粒的麦子。为此,他做好了牺牲一切的准备:放弃他深爱的研究、写作、布道,以及演讲、演奏,以及他的独立——他将失去所有的经济来源,完全倚赖资助为生。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在50多年的服务生涯中,他非但没有失去所有,反而在已有的基础上又获得很多。他原以为,他会在遥远的原始丛林里被这个世界遗忘,宛如滚落在家具底下的一枚硬币。然而,结果却全然相反。他非但没有被这个世界遗忘,反而成了这个世界的一盏明灯。因为上帝要把那自高的人降为卑微,却高举自甘卑微的人。因为那有的,要给他更多;那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一点点也要夺走。因为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失生命;凡舍弃生命的,必得着生命。这就是恩宠也许可以说,这个人是唯一的。纵观人类历史,似乎只有这个人做到了:既深度地顺服于基督的指引,又持久地坚持着自己的思考;既在日光下从事粗重的劳作,又在舞台上演绎精湛的艺术;既深谙具体的服务之道,又擅长抽象的精神之旅。总之,既全面地发展个人理想,又完美地实践上帝之爱。当他到了70岁、75岁,不,甚至到了80岁、85岁的时候,他仍旧可以:白天,在非洲最溽热的天气里欢喜地劳动;夜晚,在微弱的油灯下沉静地写作。后者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而前者,也让他感到一种创造性的满足。然而,他从未把这一切归于自己。他说:“这就是恩宠。”我邀请你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吧!认识这恩宠——这从上帝而来的恩宠,认识那香气——那因基督而有的香气,以及那可称颂的、可纪念的,那比天使的名更尊贵的。我邀请你!

后记

这是一件辛苦的工作,可我终于完成了。    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的心情仍旧跟7年前为德兰修女写传一样,也觉得自己并无资格,也常常因自馁而忐忑,但同时又感到,为纪念这个独一无二的人类伟人而略尽绵薄之力,除了是我作为人类的一员应尽的责任外,也许还是我必须臣服的命运。所以感谢上帝,虽然时常忐忑,但我还是完成了这个任务。    有两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一是关于书名。书名《唯独这样的人》取自歌德的一首小诗(见扉页)。因为我觉得,史怀哲博士正是歌德在这首小诗里所说的“唯独这样的人”。    二是关于他的名字和两个地名的翻译。    在中文书刊中,对史怀哲博士的名字Albert Schweitzer的翻译,通常有四种:阿尔伯特·史怀哲,阿尔伯特·史怀泽,艾伯特·史怀泽,阿尔贝特·施韦泽。本书选用的是第一种:阿尔伯特·史怀哲。    对两个必须在书中反复出现的地名——他的故乡Gunsbach和他行医的非洲部落Lambarena,通常也有四种翻译:琼斯巴哈,昆斯巴哈,根斯巴赫,京斯巴赫;兰恩巴涅,兰巴雷内,兰巴伦纳,兰巴伦。本书选用的是京斯巴赫和兰巴伦。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参考文献”中所提及的所有译者和出版机构,因为他们的出色劳动,我才有机会研读史怀哲博士的伟大作品,以及有关他的著作。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她在繁忙的留学生活中为我收寻了许多重要的资料和图片。书中图片主要来自英美的网络和台湾地区的相关出版物,在此也深表谢忱。    最后,还要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博爱天使出版顾问有限公司,以及所有为此书的出版付出辛苦劳动的每一位朋友。谢谢你们。    华姿    2011年7月于武汉东湖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史怀哲是我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他是充分发挥了充沛的精力与多方面的才能、对人类有所贡献,并为人类开创未来的人之一。史怀哲没有说教,也不幻想他的行动成为无数人的典范以及给他们安慰,他所做的一切,仅仅出于内在的必然性。无论如何,毕竟许多人都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不可能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适于理解和无资格比拟这种人的。史怀泽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伯特兰•罗素

编辑推荐

《史怀哲传》编辑推荐:他被誉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誉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誉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他和德兰修女一样,是最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他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导师,全球青少年争相效仿的榜样。唯独这样的人,著名作家华姿继畅销书《德兰修女传》后又一传记力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史怀哲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8条)

 
 

  •   对史怀德来说,生命并不仅仅指人的生命。生命在这里是广义的,繁殖、发育、生长、生病、死亡等特性,是生命的根本特性。因此,敬畏生命意味着应当敬畏所有的动物、所有的植物以及所有的微生物。
    关于史怀德——他是医生、他是牧师,他是学者、他是教授,他是思想家、他是演奏家,他通晓农学、人类学、热带植物学,他拥有哲学、神学和医学三个博士学位,他是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还是建筑师、园艺师和修理匠,他还是农夫、木匠和泥水匠,他还是饲养员、兽医和工头,他惟独不是“知识分子”——那种除了空谈,什么也不想做、什么也不肯做的知识分子。
    他被称为密林圣者、黑人之父,他被称为时代的先知、20世纪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还被称为伟大的良心,爱与和平的使徒。
    最**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他是我们世纪最伟大的人物。像他这样理想地集善与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发现过。”
    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而他便是一个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他的一生,做了如何的取舍,又坚持着怎样的信仰?慢慢地走近他,认识他,感受这个传奇人物散发的魅力。
    PS:好厚的一本书!
  •   史怀哲博士被称为伟人中的伟人,与德兰修女一样被评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开创了敬畏生命的哲学思想,同时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敬畏生命,开创了无界限的道德观和精神上的富足。
  •   无论如何,毕竟许多人都有一颗毁坏不了的善良的心,否则,他们就不可能认识到史怀哲质朴的伟大。
    世上真正善意、献身的人,非常罕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适于理解和无资格比拟这种人的。史怀哲博士就是真正善意、献身于世的人。
  •   好不容易读完,很好的书。我们这个时代正是需要史怀哲这样的明灯。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敬畏生命,从身边的小处着手,不枉为一个人。或许这需要勇气面对别人的嘲讽,但愿我们都有一颗勇敢不被他人左右的心。他虽然死了,却仍然活在人的心中。
  •   介绍了史怀哲的一生,从出生到离开,初中就收到他的影响立下伟大志向,或许这中无私在现在社会无法得到理解,一直有人说我不成熟,太理想主义,但我觉得这病没什么不好,再读这本书,让我更加坚定了
  •   做像史怀哲一样的人,爱自己,爱他人。
  •   他是爱的见证!和德兰修女一样,我们在他的面前,感受到渺小。 但也感到世间有爱。 这是从神而来的爱!终于快读完了。很厚的一本书,不急,慢慢的读、慢慢的感受。
  •   华姿作为这本书作者,真的文笔很流畅。虽然很厚一本书,我很快就看完了,很多启发和震撼。打算再买两本,分别送给一个10岁小朋友以及另一个朋友。觉得尤其对青少年来讲,是很启发和引导人生的方向的。很不错的书!
  •   拜读完本书,此人听从上帝的召唤,践行心中信念,让人觉得他就是上帝派来人间,大爱无疆,大爱无言。
  •   推荐。伟大的人。
  •   正在读,伟人就是伟大
  •   阅读中,中国作家写的书,和翻译的相比,味道的确不同,不管是从哪国作家的视角看这样的伟人,实际他们自认为不过是神使用的器皿,都会让我们受益匪浅。值得阅读。
  •   很好的书,也是华姿女士写的.她还写过!都很不错,启发人的心灵!
  •   看了引言就觉得写的真好。也很喜欢传记中的这个人,所以一下子买了7本,打算送人,尤其是那些儿童主日学的孩子们。谢谢作者的用心写作!神祝福你!
  •   爱你一生不变
  •   作为爱的使者去到那些需要爱的地方,为这这一切奉献自己生命的人,值得敬佩
  •   华姿的文笔还是比较优美的。
  •   史怀泽这样的人大概还是很少的,但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人类真正的希望。
  •   这部书还未看完,不过前头的内容已经足够细细品味了。“敬畏生命”的观点或许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萌芽了。
  •   刚看了几页,文笔很美,是我喜欢的风格。不知后面怎样。
  •   书有残缺,但服务较好
  •   看了一大半,看到他对人类的责任
  •   很好的一本书,值得基督徒看,以此励志,跟随主的脚踪,实践出信仰的本质。
  •   不错!读传记!
  •   希望这样的传记被流传下来,能激励我们更加爱神!
  •   快递太慢了,5号购买的,14号才收到,书是一本好书,值得等待!
  •   可能是冷门书,收到的时候包装几乎全烂了,算是美中不足吧
  •   正品,很喜欢哦,还会来哦
  •   上初中儿子点读的书
  •   帮同事买的,她很喜欢。不错!
  •   书的包装不错印刷也还好就是纸张一般般
  •   该书从独特的角度诠释了阿尔伯特·史怀哲作为一个**的思想家和虔诚的信仰者和伟大的行动家的光辉的医生
  •   女作家华姿的文笔一直都很美,她一定是怀着美善的心来书写史怀哲这样的美善之人的。书中有很多地方特别是史怀哲的那些小故事,那些生活细节中表达出来的爱,非常令人感动,也很具启迪意义。
    谢谢华姿女士继《在爱中行走》之后又为我们奉献了一本这么好的书!
  •   这么晚才认识史怀哲,真是惭愧,从他身上学到了敬畏生命的伦理世界观
  •   这二本书不错,是正版
  •   我想,作者能否把这本书精简下呢?比如,去掉一些不是很有必要的形容词与修饰语等。。。
  •   这本书很适合中学生读哦!
  •   很久没有再被阅读打动到落泪。记忆中有过,被撕裂了而成为悲剧的那些脆弱的美好,曾经在我许多年前的阅读经历里触摸过曾经单纯的心。后来,生命在现实的生活里结茧,自以为是地以为自己早已过了感动的年纪。 这份感动和文字无关,和情节无关,和剧种无关,只和人有关,唯独有爱的人,可以征服我这颗早已愚昧、迟钝乃至麻木的心。因为在这样的爱面前,我的身心灵顿然象被两刃的剑毫不留情地剖开,所有的污秽和瑕疵无处躲藏。很多时候,当我行走在这个摩天大楼林立的城市,会茫然地以为,如果有人在这样的城市里还会坚持爱,那么他们一定会转瞬间被蔑视和嘲讽埋葬。 史怀哲是一个特别的人,非常特别。他拥有好几个博士学位: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晚年还被多所大学授予荣誉博士;他最先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并且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善待他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每一株花草树木;他不仅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好几个国家都为他出版发行过纪念邮票,世界各地都建有“史怀哲之友”联谊会,这些机构即使在史怀哲博士去世多年后,仍然源源不断地支持着他在非洲开创的医疗事业;他是爱因斯坦的挚友,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管风琴演奏家和歌德研究专家;他高大健硕,精力过人,风趣幽默,意志力无敌;他的黑人兄弟们亲切地叫他“我们的医生”、“我们的老爸爸”;他去世后,遗体就安葬在他的医院旁边,人们从各地赶来为他送行,黑人们围着他的墓...唱歌祈祷,这样自发的祭奠仪式持续了两个多月…… 我不知道,如果你告诉一个没有基督信仰的人“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有使命的”,他会不会相信。至少,读完了这本《史怀哲传》,我更加坚信这句话,因为,史怀哲已经用他的一生去证明。 华姿从史怀哲的童年描述开始,这样就为我们展现了一条脉络清晰的史怀哲之所以成为史怀哲的成长路线图。在牧师家庭中长大的史怀哲,虽然单纯、善良、虔敬,却比一般的信仰者更具理性精神,正是这种与信仰结合的理性精神,才使他能够更充分、正确地使用上帝赋予人类的自由意志。童年时,他就对黑人产生了深刻的同情;21岁时,史怀哲对自己做了一个重要决定,“30岁以前为学问和艺术而活,30岁以后,为直接服务于人而活”;可是,到了30岁时,他仍然不知道如何去“直接服务于人”;偶然在一本教会杂志上看到一篇描述非洲加蓬地区的黑人悲惨生活情状的文章,里面写道“方圆几百公里找不到一个医生”,史怀哲忽然意识到,这正是他“直接服务于人”的最好工作。一个年满30岁、已经在哲学和神学以及艺术领域取得了不小成就的人,忽然要从零开始去学医,然后还要抛弃他在欧洲已经拥有的一切,到非洲丛林蛮荒之地去行医,史怀哲遭遇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他耐心地与每一个人沟通,最终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1913年4月踏上非洲的土地,到1965年9月溘然长逝,史怀哲博士在非洲加蓬的兰巴伦生活了整整半个世纪,他把生命中近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他的黑人兄弟。而另三分之一的生命似乎也都是在为这三分之二做准备。从这个意义讲,可以说,史怀哲博士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非洲,也献给了全人类。 在非洲的原始丛林里建起一所医院,比我们想象得还要难。华姿用了很多的文字去书写史怀哲博士艰苦恶劣的工作环境,非洲的水域和丛林造成的交通困难、令人难以适应的闷热潮湿的热带气候、纯朴固执的人类、愚昧的迷信、肆虐的疾病、开创之初简陋至极的医疗条件等等。史怀哲在非洲的行医生涯,是在一间废弃的鸡舍里开始的,而他始于这间鸡舍的医院,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挑战,其间还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史怀哲甚至被作为俘虏从非洲押送回了欧洲),仍然得以存续和发展,直至史怀哲90岁时,它已经成为拥有60栋房子、在当时整个非洲颇具规模且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之一。 史怀哲医院最好的部分并不是它的技术和设备条件,而是它最为人性化的管理。医院就像一个村落,所有的医疗都是免费的,病人到这里可以像在家里一样生活;为了满足所有病人及家属的饮食所需,医院开垦了种植园,病人及其家属,都要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史怀哲博士亲自指导他们;医院每天都会响起“亲爱的上帝的声音”(钟声),每天都会有祷告,每天都会有博士弹琴的“黄金时间”。以致于,史怀哲的医院不仅仅是治愈身体的医院,也是教授知识的学校,还是拯救灵魂的圣所——史怀哲博士“对待病人所采用的‘社会形态学法’”,“正是他在医学上最重要的贡献”。 史怀哲,在种族歧视极其严重、黑人还无法得到人道对待的时代,他却视黑人为兄弟;他怀着“基督的精神”去到非洲,他是从内心深处乃至灵魂深处都认定“众生平等”,所以他敬畏一切生命,包括一朵花的生命——他对那采摘野花的人说“让它呆在那里吧,它也有生存的权利”;他看到一个失去亲人的陌生的黑人老妇在河边哭泣,他就走过去握住她的手,安慰她,可是无论他说什么,那老妇还是不停地啜泣,最后,博士也就跟着她一起哭了;博士已经很老了,医院里一个并非病人的陌生黑人去世了,他也要赶去参加葬礼,因为,那也是一个生命……直到70多岁,为了医院和病人,史怀哲博士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16个小时。 90高龄的史怀哲博士已经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平静安详地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为最应该表达感谢的50个人准备了一份特殊礼物,他甚至亲自去向医院种植的每一棵果树告别…… 读到这里,接近全书的尾声,我似乎终于明白了,史怀哲之所以伟大,之所以被称作“最完整意义上的人”,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而且是穷尽一生都做到了一个“人”应该做到的——这个“人”,正是上帝造人时所赋予他意义的那个“人”;我似乎也终于明白了,我们之所以作为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就是要用一生去证明自己是一个“人”,就是要像史怀哲那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兰巴伦”。 阅读更多 ›
  •   书印刷很好,作者文风也间接明了.但是想直接了解史怀哲本人的思想的人请注意了.这不是史怀哲的书.只是他人写的一部传记.俺就是一时没看清才错卖下的这本书!!鉴于现在并没有史怀泽本人书籍的中文译本。大家可以先看一下这本书 了解一下史怀泽先生
  •   书很好。是大本的。厚厚的。印刷很不错。黑白照片很珍贵,很有感觉。华姿的文笔,清丽温暖,一如既往。喜欢!
  •   伟大的人,用时间去验证
  •   很好,我很喜欢,希望大家都读读
  •   这样的人,具有目标性,但反过来看时,视乎更重视跟着内心行走。目标非目的。
  •   五折购得的,看完后让人不再浮躁。
  •   太好了。感叹唯有这样的人。。。。感动这样的人。。。。
  •   在2013年的夏季,能读到史怀哲传这样的好书,是一种缘分、一种幸运,感谢史怀哲让我看到一个人还可以这样活,当然也要感谢作家华姿。
  •   我们绝大多数都不是这样的人,但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有这样的人
  •   抱着学习的心态买的这本书,作者的文字很通畅,可以说是优美,但是完全没有传记文学的深度和广度,甚至文风幼稚,用来做小学生至初中生的读本比较适合,想要通过这本书真正体会史怀哲的精神的人建议可以绕道。具体来说,文中虽然基本是对其生平经历的介绍,但是个人觉得作者关于每段生平对史怀哲的影响的解释都非常幼稚,感觉很多联系是作者臆想的,因为完全不是真实生活的逻辑,而是童话故... 阅读更多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