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比较文学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作者:朱崇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是朱崇科教授从事华文文学研究10多年来有关“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的初步实践和小结,主要从问题意识(如华语比较文学、华语语系文学、本土性等术语概念)和批评实践(如纵横捭阖的比较、文学空间诗学、新移民文学等)层面加以阐述。既有对文本细读(如刘以鬯、李碧华、张爱玲等)的精彩展示,又有对问题意识思考的锐利探究。

作者简介

朱崇科(1975—),男,山东临沂人。广州中山大学文学学士(1998)、硕士(2001),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2005,文学方向)。现为广东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佛光大学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海外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区域华文文学(港台文学、新马华文文学等)、文学理论等。著有《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台北:唐山,2004)和单篇论文数十篇。攻博期间曾获得中国留学基金委2004年度“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05)、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奖学金(President Graduate Fellowship 2003)等。电邮:zhuctlk@mail.sysu.edu.cn。

书籍目录

关于“知域”的思考:对话“知域”和“地域”  滨下武志教授序绪论第一辑  问题意识  华语比较文学:超越主流支流的迷思  华语语系的话语建构及其问题  术语的暖昧:“问题意识”中的意识问题    ——论华文文学研究中常用宏大术语的适用度  本土楔入:可能与限定  从概念缠绕到本土演进    ——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略论世华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第二辑  纵横捭阖  文学空间诗学与区域特质论纲    ——以新马华文文学为例加以说明  “新移民文学”:“新”的悖谬?  想象中国的吊诡:暴力再现与身份认同    ——以高行健、李碧华、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  谁的东南亚华人/华文文学?    ——命名的后殖民主义批判  面具叙事与主体游移    ——高行健、英培安小说叙事人称比较论第三辑  个案精读  刘以鬯自娱小说中的香港性呈现  破解另类与吊诡:看长袖如何善舞?    ——李碧华《青蛇》的N种读法  身体、身份与“身影”(再现):重读张爱玲《色,戒》  后殖民老舍:洞见或偏执?    ——以《二马》和《小坡的生日》为中心  文本精读七则:多元文体的实践第四辑  他山之石  纪恶的吊诡:叙述暴力与历史    ——评王德威《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  诗学抵抗:悲壮而沉重的文学肉身    ——评许文荣《南方喧哗——马华文学的政治抵抗诗学》  发异声于“新”邦    ——读冼文光《柔佛海峡》  看鱼尾狮如何性别    ——读胡月宝《鱼尾狮与鱼尾狮旁的花木兰》  为马新史学立言    ——序廖文辉《马新史学80年》  林文庆如何对接厦大认同    ——评李元瑾编著《林文庆的厦大情缘》附录  A 空间形式与香港虚构    ——试论刘以鬯实验小说的叙事创新  B 边缘童话:谏言(建言)香港    ——论西西的故事新编小说  C 定理日常:凌空与务实    ——以《只是蝴蝶不愿意》为中心浅议李碧华的散文  D 论华文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架构的内在楔人  E To See and to Be Seen:Mutual Reflections between    Chinese Women and Singapore参考书目后记

编辑推荐

这本《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及批评实践)》由朱崇科著,从1999年发表第一篇华文文学论文开始迄今,笔者从事相关研究也已十余年了,在此其间,虽略有成绩,但教训多于经验,之所以不揣浅陋献丑自剖,原因在于:无论如何,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缕述思考的过程并加以深切反思,或许对于后来者不无裨益,正所谓“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但如果对同行和更年轻的朋友有所启发,则更是言有所值了。本文主要从两大层面展开:一、为何以及如何发现华文文学研究中的问题意识;二、如何展开可能行之有效的实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语比较文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该书是朱崇科教授从事华文文学研究10多年来有关“华语比较文学”问题意识的初步实践和小结,主要从问题意识(如华语比较文学、华语语系文学、本土性等术语概念)和批评实践(如纵横捭阖的比较、文学空间诗学、新移民文学等)层面加以阐述。既有对文本细读(如刘以鬯、李碧华、张爱玲等)的精彩展示,又有对问题意识思考的锐利探究。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