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科学

出版时间:2004-10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美] 司马贺  页数:201  字数:203000  译者:武夷山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的代表作之一,是1996年修订出版的第三版的中译本。第三版增加了全新的一章“复杂性面面观”,修改了文字内容并更新了部分数据。    作者率先构造出“人工科学”的概念,据以将经济学、思维心理学、学习科学、设计科学、管理学、复杂性研究等领域贯穿联系起来,使人获得很多启迪。本书对传统思维提出挑战,指出人工智能所期望达到的领域,揭示了人工性和层级对于复杂性的意义,从多个领域说明人工科学何以是可能的,并试图说明它的性质。本书的基本主题是:物质符号系统具备必要和充分的手段来采取智能行动。?

作者简介

司马贺(赫尔伯特·A·西蒙 ,H.A Simon  1916.6.15-2001.2.9),计算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美国威斯康星。193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该校政治科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迄今任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和心理系教授。1968-1972年任美国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7)。曾获图灵奖(1975),诺贝尔经济学奖(1978)和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

书籍目录

第三版序第二版序理解自然界和人工界经济合理性:适应性的手段思维心理学:将智慧嵌入自然记忆与学习:作为思想环境的记忆设计科学:创造人工物社会计划:进化着的人工物的设计复杂性面面观复杂性的构造:层级系统

章节摘录

  第二版序:?  本书像一部赋格曲,它的主题和反主题首先出现于我在大陆两端的两次讲学(其间相隔十年有余)。但是,现在主题和反主题交织在一起,成为本书整体的各章。?  1968年春,我受麻省理工学院卡尔·泰勒·康普顿(Karl Taylor Compton)讲座之邀去进行讲学,这给我提供了一个将我大部分研究所围绕的一个论点表达清楚并发挥详尽的很好机会。我的研究首先是在组织理论领域,后来是经济学和管理科学,晚近是心理学。?  1980年,我又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H·罗恩·盖瑟(H.Rowan Gaither)讲座之邀去进行讲学,这次机会使我得以修正和扩充那一论点,并把它应用到几个新领域。?  这一论点是,某些现象在某种非常特别的意义上是“人工的”。即,这些现象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只是因为系统在目标或目的的作用下被改变得能适应它所生存的环境。如果说,自然现象由于服从自然法则而具有一种“必然性”(necessity)的外观,人工现象则由于易被环境改变而具有一种“权变性”(contingency)的外观。  人工现象的权变性总使人怀疑将它们归于科学领域是否适当。有时候,这种疑问是针对人工系统的目的论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施策(prescription)与描述(description)加以区分的困难。我觉得,这不是实在的困难。真正的问题是要表明,怎么对人工系统居然还能提出经验命题,要知道这些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也许会呈现与现在的样子很不相同的外观。?  约40年前,我几乎是刚刚开始研究管理组织,就遇到了以几乎是纯粹的形式出现的人工性问题:  ……管理颇像演戏。好演员的任务是理解并扮好分配给他的角色,虽然不同的角色也许体现了大不相同的内容。演出的成功取决于剧本的成功和表演的成功。管理过程的成效随组织的成效和组织成员发挥其作用的成效而变。[《管理行为》(Administrative Behavior),252页]  那么,怎样才能构造一种包含着比关于优秀表演的标准规范更多内容的管理理论呢?尤其是,怎样才能构造一种以经验为根据的理论呢?我的论述管理问题的著作,尤其是《管理行为》一书和《人的模型》(Models of Man)的第四部分企图回答这些问题,它们指出:人工现象的经验内容,凌驾于权变性之上的必然性,源于行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不能够尽善尽美——源于我所谓的理性的局限。?  随着我的研究进入其他领域,我逐渐明显地看到,人工性问题并不是管理与组织所特有的,它影响着范围更广阔的学科。经济学既然假设了经济人具有理性,那么经济人就是非常老练的演员,他的行为可以反映环境加给他的一些要求,不过一点也反映不了他的认知构造。但是,这一困难必然超出经济学,延伸到与理性行为(思维、解决问题、学习)有关的所有心理学领域。?  最后,我开始发现,由人工性问题可以解释,为什么工程或其他专门职业难以用不属于本专业的支持性学科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材料来补充本专业。工程、医药、商业、建筑、绘画这些职业关心的不是必然性而是权变性——不关心事物是怎样的,而关心事物可以成为怎样,简而言之,关心的是设计。创造一门或多门设计科学的可能性同创造任何人工科学的可能性一样大。这两种可能性要么并存,要么共消。?  我的这些论文试图说明人工科学何以是可能的,并试图说明它的性质。我主要以下面这些领域为例:经济学(第2章),认知心理学(第3、第4章),计划和工程设计(第5、第6章)。由于康普顿不仅是一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名杰出的工程教育家,我想,将我对设计问题的诸结论应用于工程学课程体系的重建问题(第5章)不是不合适的。类似地,盖瑟对系统分析法在公共政策制订中的应用的强烈兴趣,特别在第6章得到了反映。?  读者在本书讨论过程中将发现,人工性问题之引人入胜,主要是当它关系到在复杂环境中生存的复杂系统的时候。人工性和复杂性这两个论题不可解脱地交织在一起。因此,我才在本书中收入了一篇早些时候的论文“复杂性的构造”(即第8章)。我在两次讲学中只能简略提及的有关复杂性的一些思想,该文论述得较为详尽。此文原载1962年12月《美国哲学学会会议录》(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我想在书中适当地方的脚注里对一些人士表示特别的感谢。我尤其要感谢艾伦·纽厄尔。20多年来,我工作的很大一部分是与他合作,本书也是题献给他的。如果他不同意我论点的某些部分,那么这些部分也许是错误的;但是,对于我论点的正确部分,他享有一大部分功绩。  许多思想,尤其是第3章和第4章中的思想,源于我已故同事李·W·格雷格(Lee W. Gregg)和我共同做的工作。其他一些同事,以及现在和当年的许多研究生,在文稿的许多页上留下了他们手指的润泽。这些研究生当中,我尤其要提及科尔斯(L. Stephen Coles),费根鲍姆?(Edward? A. Feigenbaum),格拉森(John Grason),兰利(Pat Langley),林塞(Robert K. Lindsay),尼夫斯(David Neves),奎利恩(Ross Quillian),西克罗西(Laurent Siklóssy),唐纳德·S·威廉斯(Donald S. Williams)和托马斯·G·威廉斯(Thomas G. Williams)。他们的工作对这里讨论的题目特别有意义。?  第8章的以前几稿包括科纳(George W. Corner),迈耶(Richard H. Meier),约翰·R·普拉特(John R. Platt),舍尼(Andrew Schoene),韦弗(Warren Weaver)和怀斯(William Wise)贡献的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和资料。?  本书报道的大部分心理研究是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的公共卫生服务部研究基金(代号MH07722)所支持的。第5章和第6章报道的一些关于设计的研究,是由国防部长办公室的先进研究计划署资助的(代号SD146)。这些基金,以及卡内基公司、福特基金会和艾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的资助,使我们能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了20多年旨在加深我们对人工现象的理解的多方面的探索。?  最后,我要感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它们给我提供了准备和发表这些演讲的机会,它们也使我对在这两个充满激励气氛的校园内进行着的人工科学的研究情况有了更好的了解。?  我要感谢这两个学校,还因为它们同意出版这个将各次讲演合成一体的集子。康普顿讲座的内容构成了第1、第3和第5章,盖瑟讲座的内容构成了第2、第4和第6章。由于本书的第一版(1969年)获得了良好反应,我对第1、第3、第5、第8各章的修改只限于订正几个明显错误、更新几桩事实和增添一些过渡段落。

媒体关注与评论

  作为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本书作者率先提出“人工科学”这一概念。作者在书中考察人脑是怎么工作的,讨论了心智的适应能力,研究大脑解决问题过程和一般认知结构,还集中讨论了记忆和学习过程。本书对传统思维提出了挑战,指出了人工智能的复杂性。这是“金羊毛书系”的新品种,该书系荟萃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许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科普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工科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可惜这么好的书,看的人太少了,这是在经济学、心理学和计算机三个学术领域都拿过世界最高奖项的作者司马贺的一部思想映射的书。凡是对AI有兴趣或者有志于此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
  •   认知与人工智能的好书
  •   十四天到货,好像书有一点葬,不过擦一下就好了。可能这书库存不多了。
  •   不错老师推荐的我和同学一共买了3本~
  •   由于同时推荐的数量有点多,没看完。应该很不错,有压力……
  •     上一本是月亮和六便士。书看到泛黄。这一本是人工科学。买的时候是为了看关于复杂性话题的书,结果看完第一章发现应该改换阅读方式,才能真正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意思。很多段落读到几遍,才搞明白是什么意思。即便是这样,再读,还是会发现新的启发。
      这本书不适合消遣的阅读,但是每一次阅读都是非常有启发的。
      关于内容,与其说是关于复杂性的,不如说是关于人工制品(人工系统)的基础讨论的。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附加题目显得有点不那么合适。
      关于翻译,也许翻译的人尽了力,但是很多地方看得还是不了然。有些地方翻译得明显不合适,比如 problem representation,翻译成问题表象,明显不如问题表达方式或者问题表达形式来得体贴。
      中文版买了两本,一本写笔记,因为经常放到书包里面,搞得很脏。另外一本刚到手,借给朋友看去了。在amazon定了原文版,在路上。
      
      阅读建议:对有一定体会的工程师而言,书中的观点不是太遥远;如果对棋类的游戏有点研究,那么读起来可能更容易体会。并且不适合快速阅读,因为书中前后观点相互引用比较频繁(可能是所谓作者集大成的写作方式造成的不良后果)
      
      翻译者的博客: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index.aspx?userid=1557
  •     这本书文字浅显,没有高深的数学,但确实展示了Simon广博、庞杂,但却独特的思维模式,有很多地方令人深思。对人工智能、经济学、设计科学、复杂性等广泛涉及,想办法把他们综合在一起。不过我还不太能全面把握Simon的意思
  •     1992年在广州买下这本书(第二版中译本),价格是1.35元人民币(最新的第三版定价是18元),在我漂泊人生一直背负的几箱书中,视为珍品;如今已经泛黄、散页。十几年前,我在扉页上写这么几个字:最便宜的东西最有价值。
      这种书,很难全懂,甚至大部分都不懂;懂了一点,就是珍贵的收获。正是这本书,启发我领悟了一些分析复杂系统的思维,一种西方的、现代科学背景下的整体性思维,它与浸透在我们血液中的东方世界观与思维方式相比,融合了精确性、逻辑和实证,为我的思维拓展出新的空间。迄今我思考上每有所获,不时会联系起最初读它的感受或心得,每每重新翻阅,体味。
      没接触过的普通读者,不要被西蒙(H. A. Simon,新版译作司马贺)的诺贝尔光环或经济学家、系统科学这些高深的名词吓跑。书中文字,有高中文化也可以有所领悟;但其中的内涵,同行学者也未必全然了解。他的写作方式,有些像普及读物。真正的学者、思想家的功力恰恰就体现在这里:他们用平凡的语言讲出高深的道理,或将高深的理论解释得清澈似水。
      还有,武夷山的翻译,在信,达,雅几个方面的水准,也应该让今天许许多多快餐式的翻译者汗颜吧!
  •   我也刚到手一本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hl=en&id=k5Sr0nFw7psC&dq=H.A+Simon&printsec=frontcover&source=web&ots=-tZNgKIODu&sig=LjgWg6OV8n0fdlG1MKUb69rPz9I&sa=X&oi=book_result&resnum=2&ct=result#PPA2,M1
  •   这种书,还是看英文原版吧~
  •   你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高,本来听老师推荐就来了解下,看了你的评论后觉得这一定是适合我的书。
  •   希望你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乐趣和启发:-)
  •   上学的时候看这本书看过半本,现在有电子版了...记忆犹新的是里面对 自然科学 和 人工科学 的提法;还有 人类认知的 7+-2 规律。
    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这是一类 用 结构主义 来分析的书,我个人觉得跟此类书的分析方法很类似的几本书:《人体使用手册 台湾吴清忠版》《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就是总是试图在被分析的知识里寻找一个知识内核,然后寻求由这些内核生发出来的周边衍生规律,再进而形成表达万种表象。
  •   @七心葵
    "在被分析的知识里寻找一个知识内核,然后寻求由这些内核生发出来的周边衍生规律,再进而形成表达万种表象。"
    总结得不错啊:-) 我觉得这大致就是理性最基本的过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