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作者:G·E·R·劳埃德  页数:270  译者:钮卫星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很高兴把我的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在此书中我质疑了两个在当今西方社会很普通的假定。其中第一个是,现代西方社会本质上是从古希腊一罗马发展而来的产物,与古代中国没有一丁点儿关系。第二个是,古代世界在每一个重要的思想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早已经被取代了,如今它们只有古文物研究的意义。我摆出了反对这两个假定的论据。对于第一个假定,我并不是通过提醒读者记住中国人在指南针、活字印刷和火药等等技术发明上作出的重要贡献来展开论证的。

内容概要

杰弗里·劳埃德从事一种广泛的古代文明研究,涉及的基本问题既有智力上的也有道德上的,我们今天仍继续面对这些问题。他关注的是,我们能在这样的研究中学到些什么。 对于异域的信仰体系,我们能获得多大程度上的理解?对于古代世界的“科学”或它的各个组成学科,如“天文学”、“地理学”、“解剖学”等,谈论它们有没有意义?逻辑及其规律是普适的吗?存在一个本体论(一个单一世界)吗?所有尝试的理解都应该被认为是指向它的吗?当我们遇到明显不同的实在观时,它们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需要解释或可作为一种解释的概念间的差异?或在多大程度上可归因于不同的首选推理模式或研究风格?真理和信仰的:观念代表了可靠的跨文化普适的东西吗? 劳埃德将着手回答所有这些问题,并使我们确信:古代希腊和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为推进现代的各种相关争论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作者简介

劳埃德(G.E.R.Lloyd,1933~),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古希腊科学思想史研究。1987年始执“古代科学和哲学”讲席,1989年起任达尔文学院院长。2000年从这两项职位上退休,任荣誉教授。1997年因“对思想史的贡献”而被英国王室赐封爵士。     
  劳埃德教授著

书籍目录

中文版序译者序序第一章  理解古代社会第二章  古代文明中的科学?第三章  开拓疆域第四章  一种共同逻辑?第五章  探索真理第六章  信仰的可疑性第七章  研究风格和共同本体论问题第八章  分类的使用和滥用第九章  对实例论证的支持和反对第十章  大学:它们的历史和责任第十一章  人性和人权第十二章  对民主的一种批判结论中文和希腊文术语表版本说明注释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即使只是适度地了解在一种以上的“前现代社会”(pre-modem society)中对物质世界所做的研究,亦足以揭示其巨大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体现在所用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上,更基本地体现在对研究主题本身进行解释的方式上。的确,这种多样性往往被掩盖在科学史中,而这里的科学就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传统学科分类体系。这种科学史的读者被告知,在古代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希腊或任何地方,已经有了什么样的“天文学”,或“物理学”、“解剖学”、“生理学”、“动物学”、“植物学”、“医学”等等。但是在每一种情形下,当这些术语被运用到我们实际所发现的这些古代研究中去时,它们都是大有问题的。我前面业已概述过的几点也进一步增加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在什么样的概念框架内我们才能研究这些古代知识体系?从古人实施的不同研究图谱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如果这些调查研究是在不同的古代文化中各自独立地开展的,如何仍然能够对它们进行比较?我们如何能够解决分歧?在这里不妨问一个幼稚的问题,譬如,为什么在对天空和人体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更多的一致性?这里假定,首先,研究的对象——天上的星星和我们的身体——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可以推断世界上各个地方、历史上任何时候人类的认知能力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编辑推荐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透视希腊中国的科学与文化》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古代世界的现代思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哲人石丛书里有一本劳埃德的《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两年前,在北大吴国盛老师的科学史课上读完了那本书,不厚,但是印象极深,后来看到的国内凡是介绍古希腊科学的基本都绕不开那本书,所以现在看到他出了本中西方古代世界对比的书,很快从译者钮卫星老师那里借来读了。
       中西方对比的东西,其实已经很泛滥了,这本的价值在哪里呢?首先当然是作者的身份特殊,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近代科学的源头,而作者是古希腊科学史权威,这样的话,对于什么是科学,没有几个人能比作者更清楚了。
       其次是话题的特殊,我不知道劳埃德是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感兴趣的,更不知道他接触过哪些中国的材料。科学史这个学科顾名思义,要研究科学本身的历史,但是科学的历史主要是西方科学史,非西方的文化体系下的人们用来解释他们世界的知识体系是不是算科学都一直在争议,但就算它不是科学,你不能说它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尤其是在现在中国背景下,谈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特点,是很有市场的。晚清以来,因为中国被西方近代科技打败了,所以大家一直说西学东渐,谈及中国古代,就有了李约瑟问题,说中国过去科技领先西方,后来被超越了。近些年不这么说了,开始认为中西方文化和知识体系有很大不同,不能这么比较。总之,中国和西方之间的不同一直在被强调,什么西方重视公理,东方重视经验等等铺天盖地
       劳埃德这本书的论点很多,钮老师在序言里介绍的很清楚了****://book.douban****/subject/3464887/discussion/38779292/,不过其实可以一句话概括:东西方当然有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东西?
       当然,相同之处谁都能概括,劳埃德强大之处,在于其研究古希腊科学史多年所积累下来的丰富资料和老辣眼光,他能给出许多我们根本不知道的资料,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细节。他仿佛一个时间旅行者,先是洗掉记忆穿越到古希腊,作为一个学者生活几百年,然后又洗掉记忆,穿越到中国古代作为一个儒生生活两千年,然后再把记忆同时移植回来,跟我们讲一点一滴的感受。至少作为一个中国人,看着他记述的关于中国五行理论,九章算术,朝廷天学机构的分析,毫无违和感。这至少说明劳埃德不仅在掌握的材料上不少于中国人(当然也是因为中国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断裂),在态度和方法上也做到得尽可能的平等和客观,这对于一个西方人来说相当不容易,劳埃德自己也知道很难,所以这本书头几章就是讲这些事情的:我们应该怎样看古人,怎样看另一种文化,怎样看科学和非科学间的界线,以及思考不同文化体系间用于解释不同世界的那些术语,它们真的完全不能沟通吗?
       劳埃德说,不同世界间还是有可以沟通的东西的。
       此书的中间几章,每章都是一个话题,讨论不同社会下这些话题是怎么被处理的,他们的知识体系有什么样的逻辑?对他们来说怎样认识真理?他们给动植物、颜色和声音分类时有什么特点?他们怎样处理单独的事例和普遍的公理?他们想用知识说服别人是目的、对象和方法有什么不同?知识的传承机构是谁来赞助的?在不同的社会中,持有新观点的后起之秀面对过去的权威挑战方法和代价有何不同?
       举个例子,比如面对“西方人重视普遍性公理,东方人重视个体化实例”这个说法,劳埃德提出了反驳,他说前者主要是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亚里士多德喜欢演绎推理,提出了三段论,不喜欢归纳法的举例,因为举例的东西不能反映普遍状况,后来欧几里德的几何就是这样:先提出几条公理,然后后边就是完全推理。问题是,亚里士多德的这个观点自己都没严格遵守,他这些东西没办法应用在科学研究上,逼迫他在自己的论著中大量使用范例,他的动物学研究更全部是范例。欧几里德的几何公理的合法性也很可疑,实际上这些公理就是从生活范例中来的,而且他的几何理论严重依赖图解,那些几何图其实就是理论的范例。而在中国这边,《九章算术》固然没提什么公理公式,几乎全是案例应用题,但是劳埃德分析了这些题目和刘徽的注解,指出这些题目都是为解决一般普遍性问题设置的,比如求一项工程需要多少人,答案居然是个分数,这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只能是说明一般方法。中国人只是没有使用西方的那种公理形式化语言罢了,某种意义上他们和西方数学家做的事情是共通的。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劳埃德使用的中国材料大多是二手资料,比如西方汉学家和中国科学史学者的论文,我猜想,如果让他到中国住几年,学下古代汉语,自己搜索原始资料对比,也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
       最后三章是劳埃德想借助历史考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对比古代和现代大学的不同,不同文化社会不同时期如何看待民主和人权。这些东西现代人争了很多年了,劳埃德提出的古代视角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最早的大学固然是11世纪
  •   是正版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是研究古希腊和中国之间对比的一本教科书
  •   認真似論文的內容, 較多以人文角度分析,與原先以為的哲學方向有所分別
  •   希腊是古老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读历史,应该从上古开始,逐渐深入,直至贯通古今中外。从古代文明中得出其历史发展的规律。作者劳埃德(G.E.R.Lloyd,),为英国剑桥大学著名教授,长期从事古希腊科学思想史研究。作者从开拓疆域到信仰的可疑性;从共同逻辑、探索真理到人性和人权、对民主的批判。整体把握历史脉络,还是有相当的可读性。然而,西方的民主于东方的民主还是有不少区别,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将总结过去的历史,并沿着有本国特色的道路前进。人们将从希腊罗马的古代社会中获取那些对当今有用的经验。然而历史无所不包,有着重地域的也有看好政治的,无论从那个角度入手,能够有所创新发展就是硬道理。
  •   哲理性很强,专业性很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