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及其持股行为的经济效果研究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立信会计出版社  作者:唐松莲  页数:224  

前言

  机构投资者是金融领域的一支永恒的力量,他们将以现在的步伐或者更快些的步伐成长。支撑他们发展的基础远不是暂时的,有些只是刚刚开始发挥作用。因此,机构投资者的行为将成为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日益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其对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需要认真考虑。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Annual Reporlt(1998),p.95  1998年,基金金泰和基金开元发行上市,正式拉开了中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序幕。我国监管机构对机构投资者的支持是大力度的。经过近10年的发展,总的来说,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表现出两面性:在胜利股份之争、中兴通讯“H股”计划的夭折和股权分置改革中表现出的作用,说明机构投资者已经发挥积极作用。但也时常有不和谐的事件发生,如2000年的“基金黑幕”;大量学者证实的“羊群行为”的存在;2006年的“老鼠仓”等事件。正反面作用的共存使得人们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方针政策产生了质疑。本书对比了中美机构投资者发展的不同轨迹和制度背景,再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进行恰当的分类,采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分析和检验了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的选股能力及机构投资者不同情况的持股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经济后果主要从两方面考察:盈余管理和公司业绩。

内容概要

  《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及其持股行为的经济效果研究》是关于研究“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及其持股行为的经济效果”的专著,书中包括了: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的分类、中美机构投资者发展进程比较、美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四个阶段、机构投资者行为策略的博弈分析等内容。《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及其持股行为的经济效果研究》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唐松莲,女,1981年10月生,湖南邵阳人。管理学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现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商5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与近期研究内容为:机构投资者、公司治理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在《管理世界》、《审计研究》和《管理评沦》等各类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有论文被EI、ISTP检索,有论文获得了上海社科第六届、第七届年会优秀论文,2010年度潘序伦中青年会计优秀论文,有论文被美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接收。主要为研究生和本科会计专业等各层次学生讲授《审计学》、《上市公司报表解读》和《会计理论》等专业课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1.1 选题背景与研究动机1.2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1.3 研究贡献第二章 文献综述2.1 文献整理的框架2.2 机构投资者的分类2.3 机构投资者与信息披露质量2.4 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2.5 机构投资者与公司业绩2.6 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第三章 制度背景3.1 我国主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3.1.1 中国基金业:10年回首的辉煌与沧桑3.1.2 保险公司3.1.3 社保基金3.1.4 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化——QFII3.2 中美机构投资者发展进程比较3.2.1 我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四个阶段3.2.2 美国机构投资者发展的四个阶段3.3 中美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比较3.3.1 我国机构投资者的行为特征3.3.2 中关机构投资者发展现状的差异3.3.3 中关机构投资者差异对研究的影响3.4 本章结论第四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分类研究4.1 机构投资者分类的现状4.2 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分类的理论基础4.2.1 机构投资者的基本属性4.2.2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效应4.2.3 机构投资者行为策略的博弈分析4.3 机构投资者持股情况的分类4.3.1 分类的指标及衡量4.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4.3.3 分类指标的描述性统计4.4 分类结果的分析4.4.1 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中低的公司4.4.2 持股机构投资者数目多中少的公司4.4.3 短线型和长线型机构投资者4.5 本章结论第五章 机构投资者的选股能力:信息透明度视角的研究5.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5.1.1 信息传递机理与机构投资者5.1.2 研究假设5.2 实证研究设计5.2.1 研究期间和数据来源5.2.2 研究变量5.2.3 研究模型5.3 实证结果分析5.3.1 描述性统计5.3.2 相关性分析5.3.3 多元回归分析5.4 稳健性检验5.5 本章结论第六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经济效果:盈余管理角度的研究6.1 盈余管理计量6.1.1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6.1.2 盈余管理的测度6.2 研究假说6.3 实证研究设计6.3.1 样本选择与样本分组6.3.2 变量设计6.3.3 研究模型6.4 实证结果分析6.4.1 描述性统计6.4.2 相关性分析6.4.3 回归结果分析6.5 稳健性检验6.6 本章结论第七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的经济效果:公司业绩角度的研究7.1 机构投资者的角色:监督者或攫取者7.2 研究假说7.3 实证研究设计7.3.1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7.3.2 变量设计7.3.3 研究模型7.4 实证研究结果7.4.1 描述性统计7.4.2 相关性分析7.4.3 回归结果分析7.5 稳健性检验7.6 本章结论第八章 机构投资者持股经济效果的深层次研究8.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8.1.1 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公司业绩8.1.2 管理层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公司业绩8.2 研究设计8.2.1 数据处理8.2.2 变量设计8.2.3 回归模型8.3 实证研究结果8.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8.3.2 变量间的相关性分析8.3.3 回归结果分析8.4 本章结论第九章 结语9.1 研究的主要结论9.2 研究主要创新之处9.3 本研究的启示附录1 机构投资者近期动态追踪附录2 图目录附录3 表目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各个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中,占比在减少的只有券商,它在2004-2006间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上都是递减的,2007年即使在绝对数上是增加的,但是相对数上也是减少的。所有机构投资者中保持份额最大的,对我国资本市场影响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是基金,在2004-2007年之间占比都保持在80%以上,特别是在2007年,绝对数增加量很大。也就是说,从我国机构投资者市场逐步规范和壮大的过程中,基金一直保持了45的绝对占比,这也是与美国机构投资者“三分天下”(养老基金、社保基金和共同基金)的最大不同。  这说明,与基金相比,其他类型机构投资者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量少,市场影响较小。第一,与成熟市场相比,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第二、保险资金实际投资于资产市场的资产规模偏小,占整个保险资金的比例较小。  3.公司持股机构化程度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发生了明显转变,开始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导致这一变化最为显著的一个因素是股权投资的机构化,即以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所占份额不断上升,逐渐代替个人成为资本市场上主导性的投资主体。近几十年来,机构投资者在发达国家上市公司中的整体持股比例一直在持续而快速地增长,至今,美英等国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已经接近50%。据Brancato(1998)统计,到1996年,美国最大的25家机构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占全美股票市场份额的16.7%。当前美国大公司的大股东72%是机构投资者,它们持有大公司50%以上的股份。20世纪90年代初期,机构投资者控制了美国全国大中型公司40%的普通股,其中,养老基金所占的份额最大,拥有美国所有股份的30%。虽然由于法律的限制,以及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机构投资者奉行分散投资的原则,但由于其资产总量过于庞大,不可能轻松地出售所持有的股份,机构投资者要想从一个经营不善的公司退出是很困难的,因为机构投资者拥有的股票太多,很难在不影响市场价格的情况下退出(Black,1998)。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机构投资者选股能力及其持股行为的经济效果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