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3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武汉  作者:墨香满楼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女主武王贞观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太白金星多次出现在白天,唐太宗李世民命宫廷占星师占卜,得到的结果是:“女主昌”。与此同时,民间盛传一句话,“唐三世以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唐太宗疑神疑鬼,唐朝三代之后将被女主武王取代,这仅仅是一个预言吗?事实证明,“女主昌”的确是一条玄妙的预言,我们已不能考究这条预言的来源,只知道唐朝三代之后,有一位女人取代了李唐王室的统治,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这个女人,就是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唐太宗身前,她被冷落;唐太宗死后,她被送入尼姑庵,就是这样一个不受宠的才人,却能在李世民死后第六年,成为其子李治的皇后。从唐太宗的才人成为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从唐高宗的皇后到君临天下的女皇,武则天经历了怎样的斗争?从参政到称帝,几十年的统治,武则天有哪些功绩、哪些过错?从大周女皇到被李唐王室收回政权,武则天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在遗诏中命人修建无字墓碑,武则天又有怎样的心思?华夏五千年,为什么只有武则天能够成为女皇,再也后无来者?女主武王,武则天的统治时代,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它独一无二,不可复制。是非功过,只能由后人评说。翻开武则天的故事,这是一个女人的心灵史、奋斗史,也是一个帝王的挣扎史、成长史。历史由胜利者书写,武则天不为自己书写,她留给后人一面无字碑任人品评。于是,她变成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绕不开、说不完的女人。

内容概要

  这是一个大气磅礴的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
  她是怎么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
  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
  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
  她的大周王朝如日中天,怎么又会及身而止,不能传之后世?
  她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王朝,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又始终对她尊奉有加,把她当做自己的皇帝?
  一千三百年来,她是历史也是传奇,她的历史功过,犹如那块无字碑一样,任由后人评说。
  历史的迷雾遮掩了她“日月凌空”的光辉,乱伦惑主、杀女屠兄、废帝篡位……尤其是放荡不羁的私生活,似乎成为她洗刷不去的污点。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中国历史五千年,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去看一看这段历史。
  再现盛唐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剖写一代女皇残忍而悲悯、卓绝而虚无的复杂人生。
  若是命运不肯创造一个伟大的女人,一个伟大的女人会创造她自已的命运。
  美貌、理智、坚韧、无畏……她依然是女性的楷模;乱伦、杀戮、倾轧、谋篡……她坚强地走完属于自己的路。
  中国历史五千年,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去看一看这段历史。

作者简介

墨香满楼  本名倪亮,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其嬉笑怒骂的写史风格,被网上誉为“史上最牛说书人”。他的风趣 真诚
“一根筋”的说史态度,使其迅速成为继当年明月后,又一写史新星。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李治登基
 李世民去世
 当皇帝不容易
 感性的帝王
 高阳公主
 帝王生存策略
第二章 武则天登场
 感业寺
 理想情人
 后宫生存策略
 前狼后虎
 虎毒不识女
第三章 擂台第一场:立后
 元老
 第三股势力
 交锋
 李的投票
 巩固后位
 一个都不放过
第四章 外战与名将
 文佳皇帝
 挥师阿史那
 三箭定天山
 征服百济
 最后一次远征
 转战吐蕃
 无心插柳
第五章 擂台第二场:废后
 乐极生悲
 开战信号
 流产的反击
 封禅
 国库危机
第六章 权力之路
 天后与十二条
 李弘之死
 太子李贤
 李治逝世
 中宗李显
 睿宗李旦
第七章 唐诗发轫
 诗人当官
 上官体
 唐初文坛头号炒作
 初唐四杰,王杨卢骆
第八章 擂台第三场:造反
 李敬业
 权力的牺牲品:裴炎与程务挺
 李氏王族的反击
 唐朝酷吏
第九章 君临天下
 圣母临人
 武氏集团
 唐朝头号小白脸
 武则天首席秘书
 女主天下
 请君入瓮
 酷吏的末日
第十章 擂台第四场:立嗣
 帝王的专业烦恼
 李昭德的劝说
 狄仁杰的职业
 吉顼的歪招
 李显回来了
 李旦逊位
第十一章 擂台第五场:又见玄武门
 诬陷魏元忠
 张说倒戈
 统一战线
 神龙政变
 张柬之的权力
 眼泪的重量
第十二章 混乱的中宗时代
 洗牌
 太子李重俊
 和事天子
 李显的新生活
 偶像武则天
第十三章 擂台第六场:王位
 效颦
 李显逝世
 韦后的算盘
 暗潮汹涌
 按兵不动
 政变之夜
 “吾家天子”
 睿宗即位
第十四章 青年李隆基
 睿宗的生存智慧
 几个插曲
 三角政治
 太平公主的失误
 禅让风波
 最后决战
 武氏集团覆灭
 点评隋唐女性
 盛唐前奏
第十五章 擂台第七场:无字碑
 无言的胜利者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李治登基李世民去世公元六四九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对唐朝第四任太子李治来说,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日子。他敬爱的父亲——大唐一代明君李世民,在终南山翠微宫含笑而逝。病榻边,李世民的两位顾命大臣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早已泣不成声,他们不约而同地看向大唐下一任接班人,同时心头一沉,一个帝国的重担,在这一刻压到他们二人肩头。从前,在李世民的带领下,他们只需要做顺从的臣子、贤明的官吏,就可以使大唐国运蒸蒸日上,现在上司去世了,这份事业更换了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只有二十二岁,这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看来,新任领导少不经事,性格仁懦,不是个做大事的人。幸好有他们在,贞观事业仍会继续。这是长孙无忌、褚遂良面对李世民的遗体,面对太子李治茫然悲伤的面孔时,刹那间想到的事。李治说不出话,他只顾着哭,他知道从此以后自己就是君临天下的唐朝皇帝。长期以来,靠着父亲的教诲和大臣的扶持,他勉勉强强地当着太子,成绩一直在及格以上超不过七十分,现在突然要独当一面,怎么能不惶恐?但是,在惶恐的同时,他心中有些微微的兴奋。长期以来,在父亲和大臣的监督下,李治只能按照他们的标准做事,不敢有任何抱怨或差错;现在,他终于能在长久的压制下抬起头,名副其实地做一个统治者,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再被他人干预。这是李治面对李世民的遗体时,刹那间想到的事。尽管李治还在哭哭啼啼,尽管翠微宫愁云惨淡,但日子还是要过。为防止朝廷生变,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决定密不发丧,火速召来甲士四千人,护送太宗的灵柩回长安。先王驾崩,太子临朝,该做的事一样都不能少。六月初,太子李治在唐太宗灵柩前继位,后宫嫔妃,有儿子的去依傍儿子,其余的遣入尼姑庵。新君即位,有一定的程序和规矩,像周宣帝宇文赟那样在老爹灵前大骂,随后接收自己后娘的极品儿子毕竟是少数,李治以仁孝闻名,自然不会怠慢父皇的丧事。至于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已随着其他嫔妃在长安感业寺出家为尼。此时的她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就算天天对着佛像敲木鱼,也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究竟在哪儿,她只能将一线希望放在自己与李治那若有若无的感情上。可惜,李治暂时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去想这个秘密情人,现在的他只想着如何当一个皇帝——一个有实权的皇帝。总的来说,李世民去世后,朝廷一切活动有条不紊。李治即位后,大赦天下,同时牢记李世民的嘱托,继续重用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并召回被李世民下放到地方的李。李老将军的心境却和之前不同了。李治对他的器重,更让李完全确定,自己不过是李世民确保李治地位的一颗棋子。想到自己追随多年的李世民离世,物是人非,伤感在所难免。可想到李世民临死前还在和自己耍心眼,再想起张亮的死,又想到更远一些的李密,李终于明白,君臣关系中有利用,有合作,有相互的欣赏或抵触,就是没有真正的、无条件的信任。心灰意冷,李在回长安的路上,想到的不是为国尽忠,而是要不要辞职。长安朝廷上的一切政事,都按照从前唐太宗的规矩处理,乍一看,除了龙椅上的人换了,其他的并没什么变化。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早在李世民去世第二天,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就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李世民刚去世,李治就封太子少师于志宁为侍中,太子少詹事张行成为兼侍中、检校刑部尚书,太子右庶子高季辅为兼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太子左庶子许敬宗兼礼部尚书。长孙无忌眯起眼睛,看来,他小看了这个外甥。他只有二十二岁?不,是已经二十二岁了。李治早已不复当初的唯唯诺诺,看得出,他不想被自己父亲留下的元老重臣压制,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在东宫的亲信推上前台,企图分割元老们的权力。长孙无忌不由叹气,自己想立一个听话的接班人,却忘了这个接班人已经成年,有了自己的想法,现在他正跃跃欲试——政坛的把戏,李治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腿,皇宫里哪儿会有单纯的皇子?褚遂良也发现了这个情况,他与长孙无忌一样静观其变。事实上,他们嫌李治太嫩,懒得出手过招:您以为当皇帝简单?先让您当两天瞧瞧,等您坐稳了龙椅我们再好好陪您玩。李治没发现,他的举动已经为元老重臣们敲响了警钟,彻底暴露了自己的想法:嫌这些老臣碍事,想要自己掌权。在老臣们眼中,他不再是一个无害的太子,而是一个威胁他们的潜在敌人。李治的想法虽然没错,实际行动却鲁莽。他想要实权,必然动摇元老重臣们的利益,别人不说,单说长孙无忌,他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才选了个懦弱的外甥立为太子,现在岂能让这个外甥过河拆桥?李世民去世第二天,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就已经开始暗中较劲。姜还是老的辣,相对于李治的急躁,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不动声色,存心要看看新皇帝的本领。李世民未必想不到这种情况,不过,比起儿子的心情,他更重视自己开创的贞观事业。李世民的事业心,倒是半点也不比李渊差。一代明君李世民安心地离开了人世,而他的儿子,正在元老重臣们和蔼的微笑下,开始当大唐皇帝。不知为何,面对这些大臣,李治打了个冷战。当皇帝不容易李治的帝王生涯就此开始,他努力地想做一个好皇帝。翻开李世民给他的教科书,他开始照猫画虎。李世民给儿子的教科书《帝范》,是一本帝王工作手册,规定了做皇帝的十二条守则,包括: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重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这本教科书,不是每个皇帝都能学会,比如这个“君体”,要求皇帝要面目威仪,一举一动都要有皇帝的做派,让大臣看了就心生畏惧。这太难为人了,隋文帝杨坚的长相倒是符合,李渊的“阿婆面”就不够威严,幸好有窦皇后解说为这是“掌天下”的象征。要是皇帝不巧生得眉清目秀、举动又没气势,岂不是要坏事?李治是听话的学生,竭力板起脸,挺着腰,端着架子,捏着调子,想从形象、气势上证明自己是个皇帝。大臣们看到这样的李治,知道这只是个皇帝架子,架子上摆什么,怎么摆,还是他们说了算,于是,希望得到“君体”的李治正式成为朝堂摆设。一条做不到,其他事还要做,李治要证明自己不只是个架子。于是,重俭。李治开始厉行节约,将狩猎活动和宫廷宴会统统罢免。于是,审官。李治开始亲自挑选官吏,培养自己的亲信。于是,纳谏。他允许朝臣纳谏,试图恢复贞观前期的开明作风。可是,在“纳谏”的问题上,他再次明白人与人有巨大差距,皇帝与皇帝有巨大差距,他和他爹有巨大差距。仁懦的人有个弱点,就是拿不准主意,俗称优柔寡断。李世民鼓励群臣讨论,接受群臣进谏,最后从各种意见中选出最合适的;而李治,群臣讨论问题,他只能在一旁干瞪眼,大臣前来进谏,他只能按别人说的办。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听话,很给面子地歌功颂德,称赞李治“垂拱而治”。这“垂拱而治”是称赞古代圣明的君主,说他们什么都不用做,天下就能大治。听到这样的称赞,李治窃喜了几个时辰。冷风一吹,终于回过神,发现大臣们不是在夸他,而是在夸他们自己。天下大治,事情都是他们做的,皇帝在旁边凉快,什么“垂拱而治”,摆明在讽刺他什么也不干!他的登基,不是新时代的开始,而是旧时代的延续。郁闷,这皇帝当的,半点也不像个皇帝!李治急了,他是拥有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优良基因、接受李世民手把手精英帝王教育的人,他虽然有点好色,却一向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不会耽于享乐,他立志做个像父皇一样的明君。可是,没人理会他的理想,大臣们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李治的仁懦在此时又起到了作用,他不会发脾气,也不知道怎么反抗,更不会看谁不顺眼就找个借口杀掉。人与人的确有差距,当年李世民嫌李治缺少王者之气,也许他是正确的。李治的烦恼并没有结束,登基一个月,有人来报说:“河东发生地震,晋州受灾最严重,毁坏的房屋压死了五千多人。”李治的头有些晕,晋州?他以前可是晋王!古代人迷信,有了天灾人祸,就以为是老天爷的警告。国家有了天灾,皇帝就要检讨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可李治做错了什么?他根本什么都没做,哪来的错?过了三天,又来人了,李治问:“灾情好转了吗?”来人回答:“又震了一次。”李治终于有事可做了,他连忙下旨抚慰灾区百姓,减免徭役,赏赐财物。这样总可以平息老天的愤怒了吧?没有,过了几个月,晋州又地震了。人与人的确有差别,当初李世民的秦地,太白金星大白天跑出来昭告天下:“秦王要当皇帝!”现在李治的晋地,除了地震,还是地震。李治在没完没了的地震中熬过了公元六四九年。公元六五○年,李治改元永徽。年号可以改,地震却不能控制。四月,晋州再次地震,李治召来自己的亲信张行成,哭丧着脸询问如何停止地震。这问题把张行成难住了,别说张行成,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地球之内也没有任何人能回答这个问题。问题虽有难度,张行成却不能不答。这个张行成原是王世充手下的官员,被喜欢收罗人才的李世民一眼看中,成了贞观名臣之一。张行成为人正直,善于进谏,李世民命他为太子少詹事辅佐李治。看到李治忧心忡忡,张行成不敢怠慢,他借题发挥,用下面一段话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天,阳也;地,阴也。阳,君象;阴,臣象。君宜转动,臣宜安静。今晋州地动,弥旬不休。虽天道玄邈,窥算不测;而人事较量,昭然作戒。恐女谒用事,大臣阴谋,修德禳灾,在于陛下。且陛下本封晋也,今地震晋州,下有征应,岂徒然耳。伏愿深思远虑,以杜未萌。”这段话的核心意思是:晋州地震,是在提醒您,要警惕女色和大臣,防患于未然。这是典型的借题发挥,同时宣扬封建迷信吓唬李治。张行成跟随太子多年,早就看穿了李治的弱点,作为帝王,李治不够果断,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他借着地震这个话题,正好劝劝李治。张行成不能做一个科学家,帮李治防止地震,但是,他却是一个优秀的预言家。此后,李治果然如张行成担心的那样,在女色、大臣两个方面同时摔了大跟头。这是后话,继续说刚刚继位的李治。“深思远虑,以杜未萌”这个主旨句,李治听了就忘,他只记下一句“修德禳灾”。李治诚恳地对大臣们检讨一番,说自己“政教不明,赏罚失中,政道乖方”,导致了晋州地震,并鼓励大臣们“各进封事,极言得失,以匡不逮”。话是五月说的,六月,晋州再次地震。李治感到无数双眼睛在看着自己,他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是要励精图治做个盛世天子,现在,他感到满朝大臣、天下百姓都在对晋州的数次地震议论纷纷。每日上朝的时候,李治都战战兢兢,就怕什么地方又发生了地震。七月,又有人来报告,李治绝望地问:“是不是又地震了?”“没有地震。”李治刚松了一口气,报信人接着说:“不是地震,是关中大旱。”能不能来点好事!李治头昏脑涨,他想起当初李世民登基后,关中不是闹蝗虫就是闹大旱,自己那英明神武的老爹不也挺过去了?好!他也挺!挺到底!这年九月,右骁卫郎将高侃出击突厥,抓到了车鼻可汗,班师回朝,李治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难道自己快要熬到头了?继续挺!不能认输!每天要铆足精神和那些老头子较劲——李治的较劲,要做到也不难,老大臣们对着政事指手画脚,争执不休,最后总结出结论时,有人想起李治在场,问上一句:“陛下,您说这样做行吗?”李治不得不点头说:“有道理,就这么办吧!”说出这句话多不容易,自己是天子,却只能按照大臣的指挥做事,能维持风度多不容易!李治告诫自己:忍,早晚有一天自己能拿到实权。登基之初,李治只能靠忍耐,和那些贞观老臣较劲。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很满意李治的态度,有一个人却看到了皇帝的不满。这个人就是被李世民外调、又被李治召回的李。李不赞同长孙无忌等人的态度,你说你们吃着皇家的饭,还和皇帝过不去,这不是找不自在?就算这皇帝现在缚手缚脚,没有君王气魄,他会永远任你们为所欲为吗?看透君臣关系的李,明白物极必反,李治早晚有一天会收拾这些元老重臣,聪明的人还是别蹚这趟浑水,急流勇退吧。于是,李干脆上书,说自己年老,要辞职,请皇帝恩准。李治最怕的就是这伙元老大臣,他现在早已多了几个心眼,接到辞职信,首先想到的是:李不会是试探我吧?李治小心翼翼地应对这种局面,他诚恳地对李表示,国家需要你,人民需要你,朕需要你,你不能辞职。李同志混过瓦岗军,混过武德政府,混过贞观政府,李治的小把戏当然瞒不过他,他坚决表示自己年事已高,于国无用,恳请告老还乡。如此几次,李治确定李是真的要退休,便喜滋滋地答应了。为了不引起其他元老的反弹,李治仍旧令李“以开府仪同三司依旧知政事”。三大元老解决一个,李治再接再厉,在十一月,找个由子将褚遂良从中央下放到地方。舅舅长孙无忌,他暂时不敢动,不过,解决了两个眼中钉,李治心情大好,终于睡了个好觉。好觉没睡几天,十二月就有人来报,唐朝刚刚册封的瑶池都督、沙钵罗叶护阿史那贺鲁叛变,这位仁兄自称可汗,把大唐的西域之地全部抢走了。永徽元年的灾难不止这些,这一年,雍、绛、同等九州不是大旱就是闹蝗灾,齐、定等十六州发大水,天灾人祸,李治急得团团转。当皇帝真不容易!感性的帝王以个人资质而言,李治并不适合当帝王。与我们这部书中已经提过的其他帝王相比,李治的弱点显而易见。他没有杨坚、李渊的隐忍功夫,不懂老谋深算的重要。他也没有杨广、李世民的魄力,不懂如何运用驭下之术。李治的资质平庸,只能以李世民为榜样,什么事都想学李世民。但他没有李世民的资质,同样是应对蝗灾,李世民在国库空虚的条件下,拿起几只蝗虫说:“你害我的人民颗粒无收,我宁可你吃我的五脏六腑,也不想你继续吃百姓的粮食!”然后,不顾众人反对吞下几只蝗虫。大臣们感动了,百姓们感动了,在贞观初年的蝗灾中,李世民靠他优秀的政治作秀,反倒得到了明君的美誉。李治没有这个功力,他只知道忙着救灾,忙着安抚灾民,完全忘记了作秀的必要。是李世民太狡猾?还是李治太老实?李世民是个天生的政治家,而李治天生就当不了政治家,他只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普通人。但是,李治的弱点,有时恰恰是他的优点。李治不是一个任性暴戾的人,他有责任感,为人温和,所以,就算顾命大臣让李治窝火,他也不会像宇文赟那样胡闹或胡乱杀人,更不会像陈叔宝那样不理国事。与李渊、李世民一样,李治是个有事业心的人。他的缺点在于,他是个感性的、甚至软弱的人。这种个性,与他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李治九岁时失去母亲。李世民痛心自己最爱的皇后去世,将长孙皇后的孩子晋王李治、晋阳公主李明达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但是,李世民太忙了,对李治,他也只是“数次安慰”。李治失去慈爱的母亲,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父亲一面,姐姐长乐公主早已嫁人,而且,这位姐姐也很快就去世了。至于两个哥哥李承乾和李泰各自有各自的王府,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李治就这样被扔在深宫中。缺少母爱的孩子个性本就敏感,李世民不能经常陪伴他,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一个可以模仿的男性。李治又是个好孩子,知道父亲工作忙,不会缠着父亲,也不会故意表现自己的难过吸引他人的重视。于是,李治的内心更加孤独,他迫切渴望来自亲人的一点点温情,李治的童年,就在这样的渴望中度过。这还不算,他身边还有个同母的小妹妹。小妹妹晋阳公主李明达,小名叫兕儿,长孙皇后去世的时候,她还不记事,等她懂事后,想起母亲的时候就开始哭,李治喜欢妹妹,天天看着妹妹哭,陪着妹妹哭。每当李治要外出,小妹妹就牵着他的衣角一直送,送到虔化门,才哭着说:“哥哥快点回来。”兄妹情深,是李治童年时代不多的温暖回忆之一。等到李治成年,不能再出入深宫,兕儿就哭着问:“哥哥以后是不是就不能进到宫里来了?”李治又一次陪妹妹一起哭。对于李治,最伤心的不是不能经常见到他的小妹妹,而是这位小妹妹在十二岁的年纪就因病去世。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小妹妹,李治对他的其他亲人更加依恋,即使是担了谋反罪名的李承乾,曾经放话威胁他的李泰,李治也希望父亲李世民能善待他们。那时李治刚刚当上太子,他没有任何准备就当上了太子,还没有浸染皇家的世故。看到两位一向锦衣玉食的哥哥被流放,李治希望哥哥们的生活好过一点,希望父亲对他们宽容一点,在衣食上给予更好的待遇。可是,就是这两位对他未必怀有善意的哥哥,也在被流放后很快去世。让李治觉得幸运的是,他终于有机会陪在父亲身边。他尽心尽力地服侍病榻上的李世民,李世民也终于发觉了李治的孝顺,悉心教导李治帝王之道。可这样的日子并不长,李世民很快也去世了。李治失去的最后一个亲人,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最小的孩子:新城公主。这个孩子出生后没多久,长孙皇后去世,李世民将新城公主交给后宫其他嫔妃抚养。这位小公主与李治的年龄差了十岁左右,平时也没有机会亲近彼此。不过,登基后的李治对这个妹妹依然爱护。新城公主嫁给长孙皇后的堂弟长孙诠,长孙诠获罪被流放到巂州,李治不希望唯一活着的嫡亲受委屈,命公主改嫁韦正矩,并升韦正矩为奉冕大夫。也许李治注定要失去他的所有亲人。新城公主的夫婿韦正矩是个粗暴的人,根本不把金枝玉叶的公主放在眼里,没过多久,新城公主突然去世。李治大怒,责令三司审问。韦正矩解释不清公主为何会死,按照这种情况,韦正矩最多被判个流放罪,毕竟,没有证据显示公主是被韦正矩虐待死的。可李治愤怒了,连他的最后一个亲人也要离开他了吗?他不理会官员们的审问结果,处死了韦正矩,再以皇后的礼仪将新城公主葬在昭陵。一个公主享受皇后的葬礼,可见李治多么爱护自己的妹妹。意气用事地杀了韦正矩,为妹妹准备了超高规格的葬礼,唯一的妹妹新城公主却不能复生。渴望亲情的李治,一直在经历生离死别,母亲、姐姐、妹妹、哥哥、父亲,他最亲的人,无一例外先他而去。他想当一个好儿子,好弟弟,好哥哥,这些愿望再也没有机会实现。那么至少,他应该当一个好皇帝。高阳公主感性的、以当好皇帝为目标的李治正为地震、灾荒、蝗虫、洪水、边患、手握实权的贞观老臣烦恼,他心力交瘁,宗室大臣似乎嫌李治烦得不够,干脆准备造反。李治傻眼了,更让他傻眼的是,造反的人还是他的姐姐——唐太宗的爱女高阳公主,还有他的叔叔——李渊第六子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虽然不是长孙皇后所生,却是唐太宗最宠爱的女儿之一,她身上流淌着李家的血液:敢爱敢恨,敢想敢做。唐太宗最爱的儿女,要么个性与自己相像(他喜欢李泰,觉得李泰会经营,像自己;还喜欢李恪,觉得李恪英明果断,像自己),要么个性像长孙皇后(他喜欢长乐公主,这位公主以温良的品德著称;喜欢可爱的兕儿,兕儿像她母亲一样聪明)。这位高阳公主,虽然是女儿,却很有李世民的英武,神采飞扬,聪明伶俐,做事还有点嚣张。李世民将这个有个性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挑夫婿也要挑最好的,于是,高阳公主嫁给了房玄龄的二子房遗爱。自从这位刁蛮的公主进了房家,房家就没了安宁。最初,房遗直以房玄龄嫡子的身份,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房遗直是个谨慎的人,知道公主是太宗的爱女,自己袭了官,公主肯定闹意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房遗直上书唐太宗,想要将官职让给自己的弟弟。李世民对女儿宠归宠,在大事上可不糊涂,他知道一定是自己的女儿在房家仗势欺人,房遗直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李世民安慰了房遗直几句,仍旧封他为银青光禄大夫。等到房玄龄去世,高阳公主又唆使丈夫房遗爱争夺家产。房玄龄是李世民最心爱的臣子之一,他去世的时候,李世民握着他的手与他诀别,现在房玄龄尸骨未寒,自己的女儿却嚷嚷着要分家。孩子不懂事也要有个限度!李世民召来高阳公主,狠狠地骂了她一顿,高阳公主不敢再多事,乖乖回家。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虽然闹了不愉快,父女多年的感情毕竟深厚,过上一段时间,高阳公主去唐太宗面前撒个娇,说几句好话,也许父女之间就会恢复到昔日的和睦。可是,公元六四九年年初发生的一件事,彻底摧毁了这对父女和好的可能。公元六四九年年初,长安城御史的手下报告说,在城里抓到了一个小偷,赃物里有一个金宝神枕。所谓金宝神枕,是高官贵族家里才能用得起的玉枕。看来这小偷胆子还不小。御史派人将小偷押来,问道:“这个枕头是你在哪个王府偷的?”小偷老老实实地回答:“这个枕头是小人在弘福寺一间禅房里拿到的。”“弘福寺里都是和尚,怎么会有这种东西?”“小人不敢隐瞒!长官明鉴!”御史感觉到事情蹊跷,弘福寺的和尚偷了王府的玉枕?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弘福寺里住的,不是普通和尚。当年玄奘法师取经回长安,从全国著名的僧侣中挑选出翻译经文的和尚,这些人就住在弘福寺。难道这些神僧竟和盗贼有联系?御史不敢怠慢,命手下带着小偷去弘福寺查清玉枕的主人。嫌疑犯很快被带到,御史一看,这个人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相貌堂堂,谈吐不凡,是个年轻英俊的和尚。手下偷偷递话,这位和尚法号辩机,是玄奘法师选拔的译僧中最年轻的一个,来头不小。就算来头不小,出家人生活清苦,怎么可能有这样名贵的玉枕?御史打起精神,开始审问,最后辩机终于招供:枕头是别人送的,送枕头的人,是当今圣上的爱女高阳公主。审问案件的御史、记录案件的狱吏、押着囚犯的狱卒们面面相觑,脑子一时转不过个儿,公主私自送和尚礼物,是送香油钱?不对,送的是枕头,天天放在床上的枕头。御史、狱吏、狱卒一齐出了冷汗。我的娘哎!这公主怎么不按规矩出牌,找了个和尚当情人?高阳公主的大名御史早就听过,全长安都知道这位公主的刁蛮任性。皇家的外遇事件,皇帝以下的人一向秉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事情抖出去,得罪了皇亲贵戚,丢了皇家脸面,谁都不好过。御史知道这件事不能声张,可是,自己派人到弘福寺捉人,闹得沸沸扬扬,如果不给出个结果,不丢官才怪!没办法,硬着头皮把侦破结果往上报吧,报告一直传到病榻上的李世民手里。李世民气疯了。前太子李承乾搞同性恋,最喜欢的女儿和和尚偷情,是他们太闲需要找刺激还是他们嫌老爹太闲帮老爹找刺激?李世民不顾自己在生病,命御史严查,查证的结果,这辩机和尚和高阳公主早在几年前就成了情人,高阳公主经常将辩机召到自己府中。那么,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在做什么?房遗爱的反应更让李世民翻白眼。这个房遗爱见妻子偷情,没有半点不悦,反倒帮妻子遮遮掩掩,经常以自己的名号召辩机来家里,方便他们约会。高阳公主见丈夫如此识趣,立刻弄来两个漂亮侍女送给丈夫。这对夫妻各玩各的,相安无事,相敬如“宾”。高阳公主听说情人有难,用尽一切办法,想要恳求父亲饶辩机一命。李世民根本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儿,他下令腰斩了辩机和尚,公主的十余名侍女也被赐死。从此以后,李世民再也没召见过高阳公主,高阳公主见心爱的情人惨死,也不想再看到父亲。过了半年,李世民驾崩,高阳公主去送葬时神色木然,脸上没有半点悲哀之色。李世民死后,高阳公主破罐子破摔,找了很多新情人,有擅长占卜的和尚智勖、经常说些鬼神之事的和尚惠弘、巫医道士李晃等等。老婆在这边公开偷情,丈夫房遗爱也没闲着,和不得志的薛万彻、柴令武、荆王李元景合计着造反。这对夫妻都不是省油的灯,对自身地位也有诸多不满,继“偷情”之后,在“造反”这个问题上,夫妻双方再一次达成友好共识。这个造反阵容,是一群倒霉蛋和一撮扫把星的组合体。高阳公主在太宗生前就被冷落,高宗也不是她的亲弟弟,她的手里没有政治资本,而且,她交往的不是和尚就是道士,顶多搞搞“厌胜”这类行动。房遗爱不必说,还有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李泰被贬后,他们的地位一落千丈,长孙无忌等人更是对这群“疑似乱党”虎视眈眈,打压强度有增无减。新任皇帝李治,当然也不会对他们有好印象。这两个人在朝廷上没有地位,还是朝臣们严加防范的对象,别说造反,他们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儿,都会被政敌抓住大做文章。薛万彻同志我们很熟悉,当初,他是李建成的手下,当年的玄武门之变,他的表现算是英勇加忠义。后来,李世民为了招安太子党,把薛万彻招至麾下,此外,他的妻子是李渊的女儿丹阳公主。虽然如此,但他毕竟有“前科”,不是李世民的嫡系,所以这位唐朝女婿没有得到梦想中的高官厚禄,一直愤愤不平。再说李元景。李治登基后,亲王活得如履薄冰,日子也不好过,房遗爱等人对他承诺:“事成之后大家拥你为皇帝。”李元景还真就做起了皇帝梦。这么一伙人,拥护者没有,军队没有,起兵借口没有,靠着多喝几壶酒,就开始借着醉意胡吹,弄了些武器联络了几个认识的人准备“造反”。房遗爱的哥哥房遗直冷眼看着这伙人。房遗爱这一边天天商量造反,高阳公主那一边不是召和尚就是召道士,继续放任他们,整个房家都要被他们连坐诛九族。于是,房遗直将公主、驸马的异状报告给李治,李治慌了,派长孙无忌去调查。长孙无忌早就想找个借口清除所有敌对势力,面对四个不得志的男人和一个失去人生意义的女人,长孙无忌没过几天就掌握了他们的造反罪状。而且,他在罪犯名单中创造性地添加了一个名字:李恪。这个李恪也是我们的熟人,上本书说到李世民立了李治之后,左看右看不合意,想改立吴王李恪,因为这孩子在各方面都像他自己。长孙无忌察觉到他的意图,说了一堆大道理制止了李世民,最后没有立李恪。原因不是他能力不足,而是他的出身不好,虽然他身上流着李家的血,但是同时也流着杨家的血——他的外公是隋炀帝。让这样一个人做皇帝,让人担惊受怕。没有人能揣摩透他是和他外公亲还是和他爷爷亲,弄不好,这就是李家的灾难。最后反复思量,李世民还是把他排除出了继承人的范围。这位吴王,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本人资质好,名声好。长孙无忌横看竖看,都觉得他是个威胁,碰巧有个谋反事件,当然要见缝插针,除掉李恪这个眼中钉。谋反事件的结果是:四个不得志的男人,房遗爱、柴令武、薛万彻、李元景被杀。一个失去人生意义的女人——高阳公主,被赐自尽。房遗直终于保住了自己和族人,但倒霉的他被除名为庶人。开国大功臣房玄龄的名声算是彻底毁了,死者被不争气的后代连累,不知会不会觉得冤枉。长孙无忌的眼中钉李恪同志被株连,判了死刑。满朝文武都知道李恪是被冤枉的,但谁也不敢站出来说话,这情形,就像当年隋朝第一位太子杨勇被诬陷,所有人只能看着他被贬,最后惨死。一直规规矩矩的李恪无法反抗,他非常清楚是谁将他推上刑场。绝望的李恪临刑时高呼:“社稷有灵,长孙无忌这个奸贼一定会被灭族!”当时谁也不知道,这句话,竟然成了长孙无忌的命运预言。一位无辜的亲王就这样被长孙无忌轻易处死,李治在整个过程中沉默不语,不知道他是顺水推舟还是无力抗争。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又是扶着他登上王位的人,对舅舅,他心存感激。但是,人都是骄傲的,李治渐渐不想忍受事事要向长孙无忌请示的日子,当他看到长孙无忌肆意弄权,这份感激更被消磨殆尽。也许长孙无忌应该感谢李治的感性,李治提醒自己,舅舅毕竟是舅舅,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他的王位。高阳公主的谋反事件,在长孙无忌的胜利、李治的沉默中落幕。帝王生存策略封建王朝的权利系统应该是皇帝指挥一群大臣,而不是被一群大臣指挥。这是历代君王都明白的道理。当然,李治也明白,从前任皇帝去世那一刻起,他就在思索如何当一个指挥大臣的皇帝。他的思索和努力没有任何结果,他一直在被大臣指挥。他翻开李世民给他的教科书,李世民写的书就像他做的事,冠冕堂皇,全是大道理。李治天资有限,猜不透父亲的哑谜。他苦苦思索,究竟什么地方出了差错,才让他做起事来缚手缚脚?他不得不重新学习唐朝历史,看看自己的爷爷、自己的爸爸是怎么当皇帝的。最后,李治得出一个结论。在唐朝,当皇帝不容易,要靠“抢”!爷爷李渊靠“抢”长安起家,爸爸李世民靠“抢”地盘建功,“抢”地盘之后还要“抢”皇位。自己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同样是“抢”字当头,李治自己的王位,其实也是长孙无忌等人帮忙“抢”下来的。李治终于明白了皇帝的实质,一个字:抢!想要王位,自己想办法“抢”;想要权力,也要自己“抢”。那么,靠什么“抢”?李治继续回忆历史,这一次,他的目光更加长远,不仅仅局限于唐朝。他发现历代帝王“抢”东西,靠的是以下五种人:一、文臣。李治自己就面临着这种情况,什么都不用做,看着长孙无忌等人忙乎,就能保证大唐帝国的稳定。二、武将。李治从小就被教育,“你看隋炀帝那个昏庸的皇帝,想当年,隋炀帝将太原留守这个重要差事交给了你的爷爷,你的英雄爷爷趁机起事”。三、外戚。李治从小就被教育,“你看周宣帝那个愚蠢的皇帝,想当年,周宣帝宇文赟把兵权给了杨坚,结果周宣帝刚死,杨坚就夺走了宇文家的王位”。四、太监。李治从小就被教育,“你看东汉后期那些窝囊的皇帝,太监们今天废一个,明天立一个,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五、自己。李治从小就被教育,“你的父亲,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他手下良才无数,猛将如云,前赴后继,为国尽忠——他是个多么伟大的皇帝”!这五种人,靠哪一种?靠文臣?自己快腻味死了;靠武将或者外戚?饭碗被抢走怎么办?靠太监?呸呸呸!还是要靠自己!可是,李治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他明白自己和李世民的差距。再仔细想想,父亲厉害,是因为他手下的能臣猛将都听他的,那么,自己如果有一批亲信,总揽朝廷的内政外交,不就能和长孙无忌等人抗衡了?培养自己的势力,他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天就试图尝试,可是,他一手提拔的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许敬宗,对他爱莫能助。于志宁是个吃皇粮的老臣,以前还有几根硬骨头,李承乾曾派人刺杀他,他被吓破了胆,从此对皇家事务能躲就躲,只想混到退休;自己信任的张行成,最近生了重病,不知何时痊愈;高季辅和张行成一样,年老体衰,没有精力;许敬宗这个人,在朝廷上人缘差,没什么号召力。不行,要继续培养!一定要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这次李治不敢有太大动作,他把自己平日看好的黄门侍郎宇文节升为银青光禄大夫,又把自己信任的柳奭升为中书侍郎,两个人都成了三品官。这个柳奭为什么得到李治的信任?说来也简单,李治的太子妃王氏,在李治登基后被立为皇后,柳奭就是王皇后的舅舅。自己老婆的舅舅,总算是自己人吧?未必。李治以为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端,没想到柳奭首先被长孙无忌等人拉了过去。长孙无忌鼓励柳奭说:“当今皇后(您的外甥女)没有子嗣,不如收圣上的长子李忠为养子,立为太子,今后皇后和您都有了依靠。”这句话正打在柳奭的心坎上。外甥女贵为皇后,自己当然高兴,但是,算算这位皇后成为李治的妻子已经七八年了,却没有任何子女。而且,听说皇帝最近宠爱后宫的萧淑妃,冷淡了皇后。这个萧淑妃,已经生了一个儿子李素节,李治很喜欢李素节,将他封为雍王总管长安。总管长安,可是皇太子才能享受的待遇。外甥女如果垮台,自己更没戏。想到这一点,柳奭立刻给外甥女出主意,劝她多为自己考虑,收李忠为养子,今后也好有个依靠。这些话通过王皇后的母亲柳氏传进宫中,王皇后想想也有道理,于是依言而行,前去恳求李治。李治想了想,这皇后自己虽然不太喜欢,但也从没出过差错,而且,自己还要依靠皇后娘家的势力,现在皇后要收个养子,这个顺水人情总要做吧?李治答应得很爽快。中圈套啰!很快,李治愤怒地发现了这一点。王皇后刚收李忠为养子,长孙无忌等人就开始轮番上书,大谈立太子的问题,他们众口一词:“当立嫡长子李忠!”顾命大臣引经据典,满朝文武推波助澜。李治对李忠倒没有什么意见,毕竟李治重视亲情,李忠是自己的大儿子。李治愤怒的是皇后的态度,柳奭的态度,满朝大臣的态度!李治愤怒的是整件事情,李治被牵着鼻子走,并且是立太子这样的大事儿。除了感到自身的窝囊之外,李治更感受到这帮权臣的可恶。长孙无忌拈须微笑,你只知道帝王生存之道,却不想想大臣们的保身之道:有点脑筋的大臣都知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别和权力大的人过不去,否则吃不了兜着走。王皇后为今后的生活考虑,柳奭也不过是长孙无忌的棋子,真正得益的还是长孙无忌。李忠是后宫没有背景势力的嫔妃所生,王皇后、柳奭不过是没有什么实权的望族后代,长孙无忌依然有能力控制年幼的李忠。前面说过,李治不是个任性的人,立嫡长子既然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满朝大臣又齐声赞同,他当然不会多生事端,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立李忠为太子。即使这个时候,李治对李忠仍然没有厌恶感,他厌恶的是长孙无忌这群可恶的元老大臣,厌恶的是胳膊肘往外拐的王皇后和柳奭。公元六五二年,李治立长子李忠为太子,贞观老臣得到另一次胜利。李治郁闷透了! 郁闷归郁闷,李治依然想做好皇帝,在他有限的权力中,他做了这样两件事。一是修订律法。李治命人大规模地完善了唐初以来修订的各种律法,使其更加严密正规。二是更加重视科举。李治需要人才,他知道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林立,盘根错节,出身平民的官员更易控制,对国家也有更多的热情。为了提高科举的地位,公元六五八年,他在大殿举行了殿试,当场考察进士们的能力和水平。从此,殿试成了高学历的标志,也成了科举制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李治不像李世民,李世民天生就有领袖魅力,他也随时随地注意发挥这种魅力。而李治只能靠务实的作风积累自己的君主魅力,很明显,他做得不太成功,大臣们依然不买他的账。还好,有个女人在这个时候安慰着李治,鼓励着李治,她的温言软语让李治重新看到了希望。这个女人,就是李世民的才人武则天。……

编辑推荐

《国史悦读•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3:女主天下》:看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她是怎么样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唐高宗的皇后的?她为什么要突破人伦的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怎么能够在一个千百年来都由男人统治的世界里,成为一代女皇?《国史悦读•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3:女主天下》,史上最牛说书人,为您详细解说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国史悦读•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3:女主天下》:他同时被当年明月和单田芳灵魂附体。他的说史风格,更通俗,更大众,一直把历史说到老百姓心里去。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也是一帮很猛的心灵历程。我不是想说唐朝背后的虚弱,更不是想给某个被埋没或被篡改的大人物正名,我想搞清楚的是,唐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唐史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但我说的,也只是我所知道的,不保证对,不保证真,但一定保证会有用。历史不仅应该好看、有趣,更应该有用,把历史能说进人心里去,它就一定会产生作用。我敢说将近三百年历史的唐朝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二十四个王朝中最难说明白的一个朝代,因为他很纠结、很复杂、很难说,这些并不是因为他很强很繁华,不是因为他在国际上很有名很有影响,而是这段历史很有意思,一不小心,你便会掉入唐史中那些人为编织的套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3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0条)

 
 

  •   历史的迷雾遮掩了她“日月凌空”的光辉,乱伦惑主、杀女屠兄、废帝篡位……尤其是放荡不羁的私生活,似乎成为她洗刷不去的污点。然而,这一切的一切,我们已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中国历史五千年,只有武则天一位女皇帝。我们有太多的理由去关心这个女人,去看一看这段历史。
  •   作为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武曌奠定了盛唐的基础 开元的人才太多是她的时代被培养和发掘的这本书写的很详尽 很值得喜欢历史的人读
  •   很少写评语,但这套书确实不错,作者的观点很客观。当初选这书是因为第一本是从魏晋南北朝和隋朝开始说的,确实要说明白唐朝,就要先从唐朝的前身开始。看到有同仁把作者跟当年明月比较。当年明月我也很喜欢。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观点与论述方式。如此相比无意义。在没看女主天下时,也会想作者会以何种态度来看这位女王。读了之后没让我失望,该表扬时表扬,该批评时批评。至少没有任何性别歧视,很公正的看待这位女王的事与非。
  •   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厉害!
  •   自当年明月开拓了写史的戏谑一派而后,继而出现的“这些事儿”“那些事儿”“怎么回事儿”等等,让人读得很是随意,非史学专业的人士看来以后可以更能深刻了解历史原貌,以史为鉴,此为写史人的一大功绩,尤其是用这种大家都能接受的写法。
  •   佩服武则天,原来只在电视上看连续剧,读了书才知道武则天真的是个人才,不愧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各个女皇帝
  •   女主天下,是说纷纭,在我看来,唐之盛,武则天承上启下,唐之败,由武则天始!
  •   一代女皇用她非凡的经历向世人讲述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史诗,佩服她的隐忍与果敢,智慧和勇气。
  •   用幽默简洁的语言写唐朝的历史,很好啊
  •   以前看过专门的武则天秘史,多少有臆想猜测成分吧,作者写得很谨慎,力求贴近历史原貌。想知道后面第六本什么时候出来啊
  •   武则天的历史这本算不错的了比较幽默和引人凡响。
  •   一直很好奇唐朝,不过大多被电视剧,评书歪曲了,通过这部书,多少还原了一些真实的东西给我们,蛮不错的,等四
  •   家主大人对它赞不绝口,说纵横官场的人一定要读它,maye!
  •   虽然我也是学历史专业的,但这本书让人读出了不同的味道!
  •   历史故事都带有枯燥的感觉,现在看起来就很有乐趣
  •   调侃中讲述历史,展示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委。值得一看。
  •   不错呢,女儿也喜欢看。普及下历史知识还是不错的。
  •   了解历史!
  •   历史已经过去,评论自在心中!
  •   女儿很喜欢,可以了解历史,
  •   当成消遣类历史读物还是可以的
  •   补充一下历史知识,也不错。
  •   女人的骄傲,男人的悲哀
  •   语言生动有趣, 家里掀起了读史的热潮和兴趣。 孩子也喜欢看。
  •   反正对于我这个平常不怎么看书的人都看进去了,你说呢。
  •   写的倒是挺好,只不过和电视剧 武则天秘史 内容一样啊!?(殷桃,刘晓庆演的) 简直就是剧情,对白复制的一样!!!???
  •   手头有本人民社帝王传记系列的《武则天》,便又买了这本。能引人读下去。
  •   特別是後面中宗和睿宗的,睿宗看著大兒子李成器,心裡想:這孩子咋那麼像我。笑死我了。
  •   虽然没有达到当年明月的高度,但还是不错的
  •   之前活动买了2、4,这次第三本女王天下也打折了,10块钱,果断买下。
  •   给朋友买的 朋友说书很好,很不错
  •   写的太搞笑了,又是依据正史写了,非常满意*
  •   内容还不错,就是有些细节写的不清楚
  •   书很好,给我想的一样,下次继续支持当当
  •   买的太多还没来得急看
  •   写的很好,值得继续看下去
  •   写的很不错,笔风幽默。在睡觉前读一读很开心
  •   这本书写得挺流畅,也很爽/
  •   笔者的这种写法很有意思
  •   非常非常非常好看,我都看完了还重复看了几遍
  •   不错,挺好看,值得推荐
  •   内容特好看,特吸引我和同学
  •   很喜欢,很好看.
  •   书的质量不错,比盗版的好很多,纸张质量很好
    故事很有趣,不是严肃说教的 那种
  •   很好,很好一直在这买书,质量一直很好
  •   很喜欢这套书,我一直在看
  •   我会一直支持的
  •   类似明月体,书非常通俗易懂,读起来如行云流水。
  •   已看过,很好。
  •   讲得挺详细的,不错啊啊啊啊
  •   给女儿买的,顺便看了,可惜买不齐一套
  •   已经从一看到三了,一如既往!
  •   还没有仔细看,期待中
  •   很不错,就是缺了一本2卷,等待中
  •   感觉还可以哈,比较快哦!
  •   书可以很顺利地读下去。
  •   不错不错给孩子买的
  •   看过1.2册,儿子强烈要求接着买
  •   很不错,比外面便宜多了!
  •   书不错,挺好!
  •   书很便宜,内容还可以
  •   书还没有读,包装很正
  •   建议12-15岁孩子阅读
  •   虽然还没撕包装 但是看起来很干净
  •   书内容诙谐幽默,好
  •   没什么问题,挺不错的书
  •   真的很好,很喜欢。纸质也不错,印刷也还可以。
  •   不错的一本书,孩子很喜欢,印刷质量很好,精致,适合小学生读
  •   唐朝到底是怎么回事3女主天下(看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挺佩服她的,就像她的墓碑一样,功过由后人去评论了。
  •   一直对唐朝都很崇敬.唐朝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非常之大.韩国/日本/越南等.至今韩国还有很多叫法和唐朝时的一样一样.所以更想了解一些唐朝的事,看了这本书觉得很好.
    李世明一直是做皇帝的典范.很多皇帝都和他学习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她做皇帝,还来的更多的是好的地方,值得尊敬的,我觉得,虽然也有些不好的制度,不过这也是做皇帝没办法的事
  •   《唐朝到底是怎麼回事》是一路追下來的,筆者的手法很詼諧生動,只是由於《明朝那些事兒》後大家都愛起個類似的書名,導致會有疲勞或是濫造感,但我想如果認真讀一下,這書還是很好的!
  •   明朝那些事之后,写史的小说如雨后春笋一般,这套书是风格最相近的之一,用轻松的语言讲述严肃的历史,并融入了作者的分析与见解,不断有新的收获。
  •   不错的一套书 可惜第2本没有
  •   女主天下
  •   买来补习历史的。。。
  •   优惠券的活动太坑爹了
  •   很好 很喜欢的历史书系 送货速度快!
  •   儿子喜欢的书,还不错!
  •   包很不错,外观质量都好
  •   好看,和明朝那些事比较稍微少些心灵写史。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