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出版时间:2008-10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作者:道格拉斯·C·诺斯  页数:209  字数:190000  译者:杭行  
Tag标签:无  

前言

为了全面地、系统地反映当代经济学的全貌及其进程,总结与挖掘当代经济学已有的和潜在的成果,展示当代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我们决定出版“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大型的、高层次的、综合性的经济学术理论丛书。它包括三个子系列:(1)当代经济学文库;(2)当代经济学译库;(3)当代经济学教学参考书系。该丛书在学科领域方面,不仅着眼于各传统经济学科的新成果,更注重经济前沿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的新成就;在选题的采择上,广泛联系海内外学者,努力开掘学术功力深厚、思想新颖独到、作品水平拔尖的“高、新、尖”著作。“文库”力求达到中国经济学界当前的最高水平;“译库”翻译当代经济学的名人名著;“教学参考书系”则主要出版国外著名高等院校的通用教材。本丛书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学的现代化和国际标准化,力图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从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分析技术等方面逐步完成中国经济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轨。我们渴望经济学家们支持我们的追求,向这套丛书提供高质量的标准经济学著作,进而为提高中国经济学的水平,使之立足于世界经济学之林而共同努力。我们和经济学家一起瞻望着中国经济学的未来。

内容概要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本书将给出一种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的纲要。在过去20年中,我一直专注于研究制度问题;尽管如此,在一些先前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在探讨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的本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迁方面,要比我冼前的研究更加深入。本书大部分分析的重点在于明确厘定制度的含义,弄清制度与组织的区别是什么,并厘清制度是如何影响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的。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诺思 译者:杭行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代译序一再评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前言第1篇  制度 1  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 2  合作:理论问题 3  制度理论中的行为假定 4  关于交换的交易费用理论 5  非正式约束 6  正式约束 7  实施 8  制度与交易费用和转形成本第2篇  制度变迁 9  组织、学习与制度变迁 10  稳定性与制度变迁 11  制度变迁的路径第3篇  经济绩效 12  制度、经济理论与经济绩效 13  经济史上的稳定与变迁 14  制度分析与经济史的结合:前景与疑难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篇 制度1 制度与制度变迁绪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博弈规则,或者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型塑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从而,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领域里交换的激励。制度变迁决定了人类历史中的社会演化方式,因而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可争议的。不同经济的长期绩效差异从根本上受制度演化方式的影响,这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由于尚无任何分析框架将制度融入到经济学与经济史中去,无论是流行的经济理论还是计量史学(cliometrichistory),都未能揭示制度在经济绩效中的作用。本书的目的就是提供这样一种基本框架。这一分析的意义就在于对大部分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进行重新审视,并对历史变迁作出一种新的诠释。在本书第1篇,我们将讨论制度的本质以及制度对经济(社会)绩效的影响。然后,第2篇将简要地给出一种制度变迁理论,不仅为经济史或其他历史提供一个框架,而且还要解释过去是如何影响现在和将来的,以及渐进性的制度变迁方式对一定时点上人的选择集合的影响,另外还要讨论路径依赖的实质(natureofpathdependence)。最后,第3篇要完成本书的基本目标,即解释历史过程中不同经济的绩效差异。制度通过为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规则来减少不确定性。因为有制度作为人们相互交往的指南,当我们想在街上向亲朋致意、驾驶汽车、买桔子、借钱、做生意、安葬死者时,就能知道(或能很容易地学到)如何去做。假如我们在不同国家(比如在孟加拉)进行交易,我们能很容易地观察到制度的区别。用经济学的行话来说,制度界定并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制度包括人类设计出来的、用以型塑人们相互交往的所有约束。制度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答案是:二者兼有。我对正式约束(如人为设计的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如惯例)与行为准则均感兴趣。制度可以是由人们创造出来的,如美国宪法;也可以仅仅是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化出来的,如普通法。我对创造出来的制度和演化出来的制度均感兴趣,但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对它们分别进行探讨。此外,制度的其他诸多属性也将会被讨论到。制度约束包括两个方面:有时它禁止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有时则界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某些人可以被允许从事某种活动。因此,依照此定义,制度乃是一种人类在其中发生相互交律的框架。这和团体竞技体育的游戏规则十分相似。这即是说。它们由正式的成文规则以及那些作为正式规则之基础与补充的典型的非成文行为准则所组成,诸如不得故意伤害对方运动队中的核心队员等。这一比喻也意味着,规则和非正式准则有时会被违反,而且也需要进行处罚。因此,制度运行的关键在于犯规确有成本,并且惩罚也有轻重之分。让我们继续以体育运动为例来说明问题。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实施的形式与有效性,三者一起决定了一项竞赛的整体特征。有些运动队就是靠不断犯规(因而声名狼藉)和威胁对方来获胜的。这种策略是否划得来显然取决于监督的有效性和处罚的轻重。有时,即使是在成功的犯规可能得手的情况下,行为准则(好的赛风)仍能对运动员起到约束作用。本书对制度与组织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与制度一样,组织也为人们的相互交往提供某种结构。当我们探究由制度框架所引起的成本时,我们会发现这些成本不仅仅来源于这一框架本身,而且还来自于这一框架下所发展出来的组织。从概念上,明确区分开“规则”与“参与者”(players)是十分必要的。规则的目的是确定比赛的进行方式,而参赛队的目标则是要在这套规则下赢得比赛——融技巧、战术和配合于一体,有时运用正当的手段,有时则运用恶劣的手段。将参赛队不断发展的策略和技巧模型化,与将规则的创建、演化及后果模型化,是两套截然不同的过程。组织包括政治团体(政党、参议院、市议会、行政机构)、经济团体(厂商、工会、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团体(教堂、俱乐部、体育协会),以及教育团体(学校、大学、职业培训中心)。这是些为达至某些目标并受共同目的约束的个人团队。将组织模型化,就是要分析其治理结构、技能,以及在长期组织如何通过“干中学”(learningbydoing)而获得成功。什么样的组织会出现,以及它们如何演化,这两方面均受到制度框架的根本性影响。反过来,它们也影响着制度框架的演化。不过,如上所述,本书要着重研究的,是作为基本博弈规则的制度,而对组织(及其企业家)的关注,则主要是基于其为制度变迁的动因这一点。因而,本书分析的重点是制度与组织之间的互动。组织乃是在既有约束条件(包括制度约束和经济理论中所说的一些传统性约束)所决定的机会集合下有目的地创立的,同时,就达致其目标而言,组织乃是促成制度变迁的主角(amajoragent)。将对基础性规则的分析与对参与者策略的分析区分开来,是构建一种制度理论的必要前提。将制度界定为人类给他们自己施加的约束,这一定义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选择理论形成了互补;而将制度理论置于个人选择基础之上,则是弥合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差异的重要步骤。运用个人选择理论之所以是必需的,是因为任何具有逻辑一致性且可检验的假设集合,都必须建立在有关人的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微观经济理论的长处,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一系列对个人行为的假定基础上的(尽管在第3章我将吁请修正这些假定)。制度是人类的创造物,它们演化着,并为人类所改变,因而,我们的理论必须从分析个人开始。同时,制度对个人选择所施加的约束无所不在。将个人选择与制度对选择集合的约束结合起来,是整合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制度通过其对交换与生产成本的影响来影响经济绩效。与所用技术一起,制度决定了构成总成本的交易费用和转形(生产)成本。本书第一篇的首要目标就是要解释制度的实存与本质,从而刻画在一个经济,中制度是如何进入成本函数的。制度在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互动的稳定(但不一定是有效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然而,制度的稳定性丝毫不否定它们处于变迁之中这一事实。从惯例、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到成文法、普通法,及个人之间的契约,制度总是处在演化之中,因而也在不断改变着对我们来说可能的选择。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制度变迁速率甚快的世界中,但变迁在边际上可能宛如冰川移动般缓慢,以至于我们须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观察问题,方能察觉。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乃是由于制度变迁在边际上可能是一系列规则、非正式约束、实施的形式及有效性变迁的结果。此外,制度变迁一般是渐进的,而非不连续的。至于制度是如何渐进性变迁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甚至非连续性的变迁(如革命或武装征服)也绝不是完全不连续的,这些都是由于社会中非正式约束嵌入(imbeddedness)的结果。尽管正式约束可能由于政治或司法决定而在一夕之间发生变化。但嵌入在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刻意的政策所难以改变的。这些文化约束不仅将过去与现在和未来连结起来,而且是我们解释历史变迁路径的关键之所在。人类历史的核心疑难问题在于如何解释历史变迁路径中的巨大差异。不同社会的差异是如何发生的?不同社会的绩效差异甚大的原因何在?我们毕竟都来自原始狩猎和采集部落。从标准的新古典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这一差异会更加地令人迷惑不解。因为根据这些理论,不同经济经过长时间的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交易后,会逐渐趋于一致。事实上,在相互交易的几个先进工业国家中,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趋同性。但过去几千年的主流特征却是:世界逐渐演化成为了许多在宗教、种族、文化、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迥然不同的社会。富国与穷国之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问的差距一如往昔,可能还更甚于以往。如何解释这种差异?也许,同样重要的另一个问题是:导致差异不断扩大,或产生趋同的条件是什么?这个谜团中还包含了更多的疑问。如何解释一些社会所经历的经济福利上的长期停滞或绝对衰退?根据阿尔钦(Alchian)于1950年提出的进化假说(evolutionaryhypothesis),无处不在的竞争将剔除低劣的制度,而使那些能更好地解决人类问题的制度得以留存下来。让我简要回顾一下我在处理这个核心问题时所走过的路径。在我与托马斯(NorthandThomas,1973)所著的书中,我们曾指出: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而相对价格变化则是制度变迁的源泉。不过,当时我们给出的主要是一个效率上的解释。相对价格变化产生了构建更有效率之制度的激励,而无效率制度之所以长期存留——以西班牙为例——是由于统治者因财政上的需要而只顾及短期利益,致使个人激励与社会福利发生背离。但这个特例与理论分析框架并不完全吻合。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North,1981)一书中,我放弃了以效率来考量制度的视角。统治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来设计产权(propertyrights),而交易费用则使得典型的无效率产权普遍存在。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古已有之且一直广泛存在着的产权并没有带来经济成长的现象。在那本书里,我提到了对阿尔钦的组织进化论观点的困惑,但未能有解答。我们可以解释诸种无效率制度的存在,但问题是,竞争压力为什么没有将它们淘汰?为什么在经济停滞时期,政治企业家(politicalentrepreneurs)没有迅速推出一些更成功的政策来?我们又该如何解释长期经济绩效间的显著差异?本书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对制度与组织之间的差别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作出解释,因为,制度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制度,与经济理论中那些标准的约束一起,决定了存在于一个社会中的机会。组织乃是为了利用这些机会而被创造出来的。组织的演化又会改变制度:作为结果的制度变迁路径取决于:(1)由制度和从制度的激励结构中演化出来的组织之间的共生关系(symbiotic)而产生的锁人(Iock—in)效应,(2)由人类对机会集合变化的感知和反应所组成的回馈过程(feedback:process)。锁入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制度矩阵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而这种特征是从组织对其所由而生的制度框架以及衍生于制’度的网络外部性(networkexternalities)的依赖中产生的。由于制度框架中蕴含着激励,因此,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制度约束,都会诱发生成特定的交易组织。这些组织的狭利水平也由激励因素决定。渐进性变迁源于政治或经济组织的企业家有如下感知:在既有制度框架的某些边际做些改变,将使他们的境况得到改善。但这种感知的深浅,强烈地依赖于他们获取的信息的多寡,以及他们是如何处理这些信息的。如果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是有效率的(换言之,交易成本为零),那么任何选择都将是有效率的。亦即行为人的模型总是正确的。即便他们起初的模型不正确,信息回馈机制也会帮他改正。但这种理性人模型只会将我们引入歧途。人们常常不得不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行动,处理那些通过心智构念(mentalconstructs)而得来的信息,因而,他们常常是行进在无效率的路径上。政治和经济市场的交易费用固然催生了无效率产权,但使这类产权得以长期驻存的,则是市场参与者在试图理解复杂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完美的、主观主义的模型。将成功的路径与持续失败的例子作一比较,应当能加深我们对制度变迁这一特性的理解。先来看看我们熟悉的美国经济史——19世纪的经济成长。美国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在19世纪初已演化完成[宪法和西北法令(North—WestOr—dinance),褒奖勤勉的行为规范],这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组织和政治组织(国会、地方政治团体、家庭农场、商人协会和航运企业)的发展。这些组织的最大化行动带来了生产能力的提高与经济成长,二者又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教育投资的引致性需求而实现。教育投资不仅使免费公共教育体系得以确立,还通过建立农业实验机构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莫里尔法案(MorrillAct)使公立大学的土地使用有了保证。为了利用市场机会,经济组织不断演化,这不仅提高了组织自身的效率(Chandler,1977),还逐渐地改变着制度框架。到19世纪末,不仅政治和司法框架被改变了[第十四修正案(FourteenthAmendment)、孟恩诉伊利诺伊州案(MunnuIllinois)],产权结构被修正了[谢尔曼法案(ShermanAct)],许多行为规范和其他非正式约束也发生了改变(反映在对一些问题——如奴隶问题、妇女地位、节欲观等——的看法的改变以及行为规范的改变上)。不论是政治或经济的交易费用,还是行为人的主观感知(subjectiveperceptions),都使得选择不可能总是最优的,或总能提高生产能力和改善经济福利(不管其含义是如何界定的)。获利机会有时来自于设立关税壁垒、剥削奴隶,有时来自于市场垄断。有时,或者说时常,政策的实际效果与其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制度总是一个“混合袋子”(mixedbag),在其中,既有促使生产能力提高的因素,也有降低生产能力的因素。同样地,制度变迁也总是能为上述这两种轨迹相反的运动提供机会。但从总体上看,19世纪的美国经济史是一段经济成长的历史,因为其基本制度框架始终强化着对组织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激励,虽然有时效果也是适得其反。对一个提供反向激励(与上文所述相比)的制度框架进行描述,那将非常接近于当今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情况,也将与世界经济史中的许多情节相符。在这些制度框架下,政治与经济企业家所面对的机会是混杂的,其中的大部分机会都对具有再分配性质的活动有利,而不是对生产性活动有利;它们导致垄断,而不是形成竞争性的环境;它们限制机会而不是扩大机会;它们极少能诱发提高生产能力的教育投资。在这种制度框架下发展起来的组织将会越来越有效率——只不过,这种效率体现在使社会愈加缺乏生产性、基本制度结构愈加小适应生产性活动方面。

编辑推荐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由格致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7条)

 
 

  •   历史是重要的。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我们可以从历史中获取知识,还在于种种社会制度的连续性把现在、未来与过去连结在了一起。现在和未来的选择是由过去所型塑的,并且只有在制度演化的历史话语中,才能理解过去。将制度整合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的分析中去,是改进二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
  •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很多人都知道科斯的交易费用,而不少人并不知道诺斯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地位。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系统研究了制度变迁的问题,通过对历史上各个经济实体经济发展史的考察和比较,诺斯系统地提出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而不是邓小平所述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本书正是对制度与经济绩效的关联性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   历史是重要的!在制度制度变迁中,寻求现行制度的逻辑基础和理性依据,而价值评判的标准是经济绩效或曰效率。这是很棒的译本!顶!!!
  •   这本《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为我们呈现了制度变迁的过程,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可以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   这本书属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系列产品,对于了解制度、制度绩效以及制度变迁的起源、原因做了简单而深刻的阐述,对于解读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制度变革有指导意义。
  •   本书研究经济和制度之间的关系,是这个系列经济方面另一个领域的专著,是很好的查阅资料,更加能够拓宽思维,此系列的书从多维角度研究经济问题
  •   此书是了解制度经济学的必读之书,通过此书可以对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导师推荐!!!
  •   受一政治学专业的哥们影响而看这本书。买之前粗翻了几遍,其涉及的制度、规则等等,是社会科学之经典主题。而其制度经济学,何尝不是一种具有实证意义的解读?当然,同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一样,诺斯也是将制度默认为“给定”的,阅读时需要注意,以免误解。
  •   书中详细阐述了诺斯对于“制度”的理解,是集中反映诺斯思想的一本书,拜读一下。
  •   制度经济学的经典著作。不过全是理论论述,没有数学推导
  •   制度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这部书可谓是制度主义的奠基经典之一了。虽然是经济学著作,但因为经济学对政治学的侵袭,同样可以毫无困难地视作政治科学作品。制度决定论对于中国而言未尝不是不错的参考维度。
  •   研究制度要读的书
  •   书是正版书,印刷没有问题,都是制度经济学必看的经典书籍,专业性较强,该买的肯定要买,一般人买了也没心思深看。
  •   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作之一,值得一看。
  •   制度经济学的经典!
  •   制度类的经济学书看起来大彻大悟。
  •   制度主义较经典的书
  •   要结合《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读,更好
  •   重要的在于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在解决社会科学问题时大有助益。
  •   写的很好,深入到微观行为层面,继而由微观基础上升到宏观表现,这是演化经济的范式。
  •   这是本好书!经济史
  •   经典中的经典!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   读来有雀跃之感,将好的福利与差的绩效造成的原因论述的清晰。
  •   诺思的这本书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书中内容简洁明了,结构简单合理,论证充分有力,值得一读!
  •   刚买回来,发货速度也很快。翻译的也还算不错,只不过部分有抄袭的嫌疑。
    还有,本书的框架非常清晰,韦森的水平也是很高的,不过他在代序中给自己打了长达 50几页的广告,咳,这部分也买单了。
  •   书本身的质量很好,大力推荐研究经济学的专业人士读一读。赞一个
  •   经典就是经典。一部再好的教科书也只能让人粗窥到一个学科领域的大致轮廓(差的教科书连这也办不到),而只有一部经典著作才能把人领进这个学科的大门。书名就告诉了我们此书的结构,进而我们发现这是它的逻辑进路,再而我们还能猜测出作者的研究指向和写作目的。 “The promise is there.We may never hace definitive answers to all our questions.But we can do better.”
  •   影响了两代经济学者
  •   这是导师给的书单中所列的,内容很不错,需要了解下。
  •   风格依旧,‘书架子’丁丁能在一而贯之的广博与杂繁的讲述中做些个精确的定义实属不易。
  •   读好书可以使人明智,这本书值得推荐!
  •   很喜欢三联书店出的这套丛书,买了好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了
  •   经典的书啊,重温来还是经典。第二次购买这些书了
  •   已经读了一部分,内容真的不错,很有指导作用
  •   专业书籍,政治学。
  •   之前买了西方世界的兴起,这本又价钱合理,于是就不好意思不买了。
  •   看起来比较费劲,需要精读
  •   还没看 有待评价
  •   感觉教科书一样的文字
  •   该书很好。
  •   经典书目,当然值得一看。
  •   还没看,不过大概翻阅,还不错
  •   诺斯的书,经典。看起来有点吃力呢。
  •   任何人读了这个书都能有收获
  •   内容不错,有价值,有启发
  •   真正的赞美之辞不需要太多,一个字足矣——好!
  •   便宜,正版!实惠
  •   诺斯的经典之作,值得一读!
  •   言简意赅,很好
  •   短小精悍,很不错!
  •   专业书,希望能坚持看完
  •   诺思的经典之作,对我的论文很有用。
  •   在学习 受益匪浅。
  •   读完一遍,依然不得要领,还要再读下去,总有领悟的一天吧
  •   经典著作。这个版本翻译的不错。装订的也很好。推荐!
  •   老外的书真的不错
  •   专著,需耐心读
  •   不能逾越的
  •   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找的,可惜那个版本印刷太少,没买到!终于买到了,而且译者也是个中高手,很喜欢,很好!
  •   一翻开书,作者的意思似乎很容易了解,但是细究之下又感到说不清楚。于是下定决心仔细读,终于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懂了。总之,此书是很好的书,非常经典,是经济学专业的必读书,不愧是诺贝尔奖的。翻译也不错,很流畅。
  •   大家作品,内容字字如金
  •   逻辑严明
  •   翻译再细致点会更好!
  •   送货速度快,服务态度好,而且书的质量非常好。
  •   阐述清晰,深度高度兼备!值得反复阅读仔细玩味的难得一见的佳作!
  •   导师推荐的经典教材!
  •   后学末进,岂敢置喙
  •   老师推荐的书目,很不错,对金融和法律的学习很有帮助~
  •   喜欢的书,性价比很高,赞一个
  •   刚收到,还未读。看上去,质量不错。
  •   内容精彩,翻译的也不错,值得一读
  •   替别人买的书,听说不错
  •   制度变迁理论的经典 好好研读
  •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经典作品,研究制度经济学的必读作品
  •   新制度经济学的必读书,值得一看
  •   了解新制度主义经济学的必读书目。
  •   如题,建议对制度经济学有兴趣的朋友都可以看看
  •   制度经济学 朋友考研 当参考书
  •   建议拍照时可以和A4纸相对比,这样读者对这本书的大小有更直观的认识。都是老鼠,是经济学理论的起点,挺好的,可惜英文版太贵。
  •   非专业非必要情况下不要轻易购买。或者可以当成睡前读物。。。。
  •   内容不是特别多 很快能读完 要好好理解 印刷质量也可以
  •   即将要看诺思的另外两本著作,还没有来得及拜读,但是本书的质量还是很好的,应该是正版的。
  •   比较专业,有一定基础才看的明白。
  •   书的内容很不错。值得购买。当当网很好。
  •   专业图书!教书育人!
  •   名著,但翻译很一般,阅读不易。
  •   有内容 值得一看 看完再写的
  •   好多公式,挺好的
  •   质量很好,送货也非常快,很喜欢。
  •   经典的经济学书籍
  •   本次购物总体满意,本书推荐阅读。
  •     这部书分为三部分,集中回答了三个问题:什么是制度;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对于经济效绩的影响。三个问题结合一起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
       在第一部分,诺斯集中解释了什么事制度,制度产生的原因。其采用了交易费用经济学思路分析了制度产生,制度之所以确立是因为建立这样的制度产生的收益大于其成本。而正是这样非正式或者正式的制度因素,制约着人们的选择集合,人们选择的机制,限制着人们的行为。这也是制度的本质之一。但是,在一往倡导的市场机制情况下,难免出现搭便车(free-rider)、囚徒困境(prisoner delima)的问题。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就是在于信息的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以及对于一项交易成本和收益认识的不足。而制度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它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的契约形式限定了人们的选择,从而限制了机会主义产生的空间;以稳定的方式促成了合作或者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式的产生。可以说,制度减少了不确定性,或者它增加了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或者它减少了交易双方信息交流的成本,更甚至它直接不用双方进行交流就可以减少机会主义和信息不对成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制度的成本,利用制度的成本。而往往一项制度的产生,并不是为了社会集体的福利最大化为宗旨,而往往反映的是制度制定者的局部利益和私人利益。因此,制度制定本身就存在严格的外部性,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更完善的制度方式,规制这种制度造成的负外部性行为,这就是产生所谓的“代议制政府”。然而,代议制政府组成人员复杂,代表利益的多元化,造成其复杂的结构。以往均衡可以达到,有两种主要的情况:利益一致;利益不一致,交易双方数量比较少。但是,在代议制政府情况下,多元化的利益,造成的矛盾必须通过更为复杂的制度加以解决;似乎制度的设定也陷入一个矛盾的怪圈。进而,制度本身也会因为设定问题,产生额外的成本。所以诺斯(NORTH)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就点名题旨制度的选择本身就需要权衡取舍。然后,制度的取舍是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实施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制度的实施也只能通过两个方面:自实施;第三方(the third party)强制。自实施的制度形式往往比较少见。而若我们依靠第三方强制,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市场经济倡导自由主义,倡导无政府主义;然后如果没有强制的政府规制,制度将如何实施。所以在选择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对政府的力量的选择也是一个权衡过程。制度根本上就是对应于交易费用和转换成本,而制度在这两个方面的集中体现即所谓的“非关系性交易”和“关系性交易”(人情交易)。而诺斯也在这个方面,阐述了两种不同模式的重要性。
  •     制度限制了人选择的集合
      
      制度用来减少交换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互动成本
      
      制度决定经济绩效
      
      规则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简化了生活
      
      送礼是交换的基本方式
      
      鼓舞士气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在监督方面的更多投入
      
      交易费用反映了制度的整体***
      
      管理的正真任务是设计并发掘市场,评估产品与生产工艺,积极地管理雇员的行动
      
      制度变迁来源:价格的变化、偏好的变化
      
      价格比率的变化:土地-劳动、劳动-资本、资本-土地等比率的变化
      
      绝大多数制度的变迁都是渐进的
      
      路径依赖意味着历史是重要的
      
      日常的交换在国家还没出现的时候就出现
      
      生产力:主要指技术状况
      生产关系:产权和其他
      
      激励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
      
      机会来自约束的改变、价格的改变***
      
      
      
  •      诺斯想要解决的难题:一些无效率的制度何以能够实现长期驻存?即若制度变化能带来总体福利的改进,是什么阻止了这种改进的实现?诺斯给出的答案是:交易费用的存在以及制度的报酬递增。
       事实上,对无效制度长期存在问题更简单的表述是:为何希克斯改进不总能实现?希克斯改进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如何保证改进的受益者对改进的受损者完成补偿。只要证明了这种补偿保证的不可信性,也就回答了希克斯改进何以失败的问题。动态博弈理论已经告诉我们:潜在收益者保证事后(改进收益后)补偿潜在受损者的承诺是不可置信的,因此博弈的结果是双方无法达成协议实现改进。这种简单的分析至少可以让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若一种制度改进虽然能提高总体福利,但存在某些利益受损者,并且这些受损者在制度设计过程中的谈判能力足够强大,则制度改进无法实现;
      2、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制度变化比存在受损者的制度变化——即使这种变化使总体福利增进——更容易发生 。事实上路径依赖、制度变迁的渐进性可以由此得到某种程度的解释。
      3、完全信息条件下,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制度变化可以实现,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则不一定。
       这些结论事实上包含了诺斯给出的答案的所有内涵,但也许更简化了问题,也更接近问题的本质。以中国的改革问题为例。可以用交易费用与制度报酬递增来解释改革开放初制度改革的成功实施与当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步维艰,但稍嫌抽象,回避不了继续回答交易费用、制度报酬等因素背后具体原因的问题。而沿用希克斯改进实现条件的思路来回答这一问题,可以直接得出结论说:改革开放之初,许多改革措施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而时至今日,官僚集团、商人集团等利益集团业已形成,进一步的改革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这样的希克斯改进难产、失败,跳过了交易费用、制度报酬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     新制度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从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行为假定开始论述。诺思认为制度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最重要因素。制度变迁最初为相对价格的变化,人们感知了这种变化,并由已存的“心智构念(preexisting constructs)”修正感知,从而形成参与者的“意向性(internationallity of the player)”,最终推动制度变迁。
      制度的主角为组织及企业家,他们也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如前所述进行追溯,方向性取决于参与者的意向性,而意向性受心智构念影响,心智构念由传统与意识形态(二者可互相修正)决定,而这两者由文化遗产、基因与局部和非局部(local&non-local)学习最终决定。
      突出观念和心智对制度变迁的重大影响,也就部分地解释了为何相对低效的制度会长时间驻存。同时,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有共同的特征:二者均为自我强化机制(Arthur,1988),其后果为锁入效应(Lock-in)和路径依赖。故而,意识性因素和制度本身的特性是制度演化不会为线性,在短期不会一定趋向于更高效方向发展。但是不是没有方向性呢?长期是有的,正如诺思所述”制度矩阵(institutional matrix)的报酬递增特征以及参与者的辅助性主观模型提示我们,虽然特定的短期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长期、总的方向则不仅是可以预见的,还是难以逆转的。“
      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之内,制度对参与者是获益的,且边际报酬递减,但对于制度的调整则根据参与制度制定的双方或多方的谈判能力而定。
      
      
      按照诺思建立起来的框架,可以对中国的现实问题做一番能够自洽的解释。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中国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简要的说,ZF无法作为一个强有力的第三方,去执行保护产权与维护竞争秩序这一最重大的职能。在现实中,ZF更像一只巨兽,去吞噬财富。作为一个有着自身利益的主体,ZF既当裁判又踢球,最终民间的创新与创富动机会被无情的抑制。
      要使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发展,必须进行”连续性“的改革,而非”不连续性”的革命。要进行连续性的改革,理由就不再冗述。而摒弃“不连续“的制度变迁,是因为社会群体的心智构念不会以为一次革命而被改造,最终传统和文化遗产会让激进的革命回到原点。同时,在革命的动荡中,社会成员会呼唤秩序,乞求一个霍布斯式”巨灵“的诞生,最终很有可能会变成专制。这一过程在中国百年制度变迁史中一再上演。结果是不太流氓的被淘汰,更为流氓的被”选中“。
      
      写在后面:这本书是诺思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在此书中建立了制度分析的框架,并提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对于受到理性建构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长期熏染的我来说,这本书是使我缓慢摆脱原有社会演化认识范式的一环。在经济学这条道儿上,不知对于历史和政治的兴趣可以把我带到多远。这本书,就告诉了我,无论你感兴趣什么,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一个可以嵌入的分支。
  •      在从人类行为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相结合的分析视角对制度的复杂构成进行一些理论探讨后,诺斯接着在第二篇中用三章的篇幅专门探讨了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一些理论问题。
      
      1,第9章,
       诺斯主要讨论组织是如何引致变迁的。他认为,组织及其企业家是制度变迁的主角,他们型塑了制度变迁的方向。为何如此?
      首先,组织之被设计出来,是为了实现创立者的目标,因为目标的不同,才有了譬如欧洲中世纪的庄园、20世纪美国国会的委员会结构、黑手党、通用汽车等等不同的组织。
      
       然后,组织为了促进自身达到目标而必须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将反过来极其深刻地影响现有知识的演化以及知识被应用的程度。换言之,组织成员对于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学问产生需求,这种需求反过来创造出知识存量与分配知识的需求,实际上反映了现有制度中的报酬。
      
       举例:黑手党,成员需掌握杀人的知识技能,这是一种需求,该需求反过来作用于知识本身,杀人的知识技能变得越来越专业,武器设计更加精确,人员分工、时间地点安排,杀手组织人员更加专业化,甚至成为一种外包业务,改变了黑手党组织的现有框架。
      
       更专业化的杀手组织,将降低黑社会组织在刺杀所需要投入的各种成本(武器、技能培训),故而称为需要。这就是诺斯所言“能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的新组织形式”。
      
       在其后的分析中,诺斯指出了组织经济最大化行为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三个具体方向:1,派生出投资于各种知识的需求;2,有组织的经济活动、知识存量与制度框架之间的持续互动;3,作为组织最大化行为的副产品,非正式约束也会有渐进性改变。
      
      2,在对制度变迁的主角及其型塑制度变迁方向的可能途径进行了一番探讨之后,诺斯在第10章对制度变迁的内容与路径做了一些解释。
      
       他首先指出,制度变迁“通常由对构成制度框架的规则、规范和实施的复杂结构的边际调整所组成”。所谓边际调整,即言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诺斯认为,除了战争、革命这些“非连续”的制度变革外,根本性的制度变迁是由具体的微小变化所构成。
      
       为何?因为制度本身存在着稳定性,导致变迁的困难。
       一系列约束的复杂组合产生了稳定性。这些约束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正式制度也就是“嵌套在科层制度中的规则”,“在这种规则中,任何一种改变都只会产生比其原先状态更高的成本。”非正式约束是规则的延伸,是对规则的阐释,我们通常称之为‘习俗、传统、常规’,“这些约束使人们在日常的交换过程中不再需要随时随地地、费尽心机地思考每次交换的条件。”
      
       诺斯总结道,“正式规则与非正式约束之间的复杂互动,与实施方式一起,型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引着我们的大部分现世活动。”
      那么,既然制度存在着稳定性,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的制度却历经演变呢?诺斯提出了自己意见“制度变迁的最重要来源是相对价格的根本性变化。”
      
       要素价格比率的变化(土地-劳动、劳动-资本、资本-劳动),信息成本的改变、技术的变化等,皆属于相对价格的变化。诺斯认为,相对价格的变化,不仅能改变“个人在人类互动中的激励”,而且能改变人们的口味和偏好,从而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一些“先存的观念”,并最终导致制度的变迁。
      
       例如:欧洲中世纪的鼠疫爆发,就改变了劳动-土地之间的价格比率关系,导致了庄园制的变迁。再如:美国黑奴制的废除,该制度变迁的过程中起作用的是人们对“人拥有人”现象的憎恶,观念作用。虽然黑奴制在当时的美国,仍然可以带来利润,但是个人表达他们对奴隶制憎恶的成本很低,而奴隶主所付出的代价就很大,这也是一种相对价格的改变带来观念的转变。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相对价格的变化才引起制度的变迁呢?诺斯认为,只有一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能使交换的一方或对方(不论政治的还是经济的)感知到通过改变协定,能使一方甚至双方的处境得到改善时,人们才有重新定约、签约的动力。由于“契约是嵌套在规则的科层结构之中,如果不能重构一套更高层面的规则,再协商或许就无法进行。在此情况下,有希望改进自身谈判地位的一方就极有可能投入资源去重构更高层面的规则。”
      
      3,在对制度变迁的主角、动力、来源进行探讨后,诺斯在第11章专门探讨了制度变迁的路径。
      
       之所以要关注路径,是要回答两个根本性问题:“首先,随着时间推移,是什么决定了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化的不同模式?其次,我们该如何解释那些持续绩差的经济体的长期存在?”
      
       针对第一个问题,诺斯认为“路径依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解释变量:一些微小的历史事件可能导致某些制度产生并沿着某种路径长期沿存下去。也就是制度变迁的路径不具有必然性、绝对性。例如:电脑键盘上的字母排列,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原因被确立,此后一直延用,没有被更具有效率的排列方式所取代。
      
       针对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没有效率的制度还能长期存在?诺斯指出,前人的研究均没有注意到型塑了制度变迁的路径的两种力量,“报酬递增,以及明显的交易费用为特征的不完全市场”。在报酬递增情况下,只要市场是竞争的,经济增长的长期制度就是有效率的。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的,信息回馈又断断续续,在交易费用又十分显著的情况下,受到不完美信息回馈、意识形态的影响,人的主观模型将型塑制度变迁的路径。在此过程中,低绩效的制度安排可能产生并长期存在。
       例如,建国前三十年的集体计划经济,就是在不完全的市场下,受不完美信息的回馈,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家学习苏联以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式来实行赶超,集体主义、计划经济,使得经济结构紊乱,结果导致国民经济的效率低下。
      
       由此,诺斯感叹到“在一个制度报酬递增的动态世界里,行为人的不完美的或笨拙的努力所反映出来的是:以现有的心智构念(观念、理论、意识形态),来辨识复杂的环境是多么困难。”他总结说“发展路径一旦被设定在一个特定的进程上,网络外部性、组织的学习过程,以及得自于历史的主观模型,就将强化这一进程。”(船大,难调头)
      
      4,在1、2篇的各章对制度、制度变迁进行了理论探讨后,诺斯在第3篇开始结合史实来验证他的理论。
      
       12章一开始,诺斯就总结道,前两篇研究表明“制度在社会中具有更为基础性的作用,它们是决定长期经济绩效的根本因素。”为进一步说明,他将两个国家实例进行对比。
      
       在近代欧洲历史上,英国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工业革命引发的相对价格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与经济体系的演进,导致了一系列法律制度和宪政民主政治的生成,从而解决了财政危机,并于19世纪在工业革命和西方世界近代兴起中成为了“领头羊”。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西班牙,尽管西班牙的初始条件比英国更为优越,但是,其内部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带来的却是无法解决的财政危机、破产、资产充公以及无保障的财产制度,最后所导致的历史结果是,西班牙经济在长达三个多世纪中相对停滞了。是什么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呢?
      
       诺斯进一步对比了南美与北美。处在北美大陆的美国继承了英国的制度遗产,美国的经济社会演变历史是以联邦制、政治制衡以及私有产权制度为其特征的,私有产权制度更是美国经济运行的基础制度。这些基础性制度鼓励了人们建立资本市场,并促进了经济成长所必须的长期契约行为。反观拉美国家,它们则继承了西班牙、葡萄牙的集权与官僚传统,结果经济表现一直不令人满意。同是美洲,也演化出了两种不同路径。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诺斯给出的解答是,“在前者(英美国家),一种促进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制度框架演化生成了,而非人际关系化交换是政治稳定以及获取现代技术的潜在经济收益所必需的。在后者,人情关系依然是许多政治与经济交换的关键,产生这种人情关系的制度框架在演化中既不能带来政治的稳定,也不能使现代技术的潜力得到持续的发挥”。人际关系化交换,简而言之,就是人治,政治上的投靠、培植亲信,经济上的权钱交易。一切契约建立在人际关系上,而非制度条文中。
      
       根据对近代历史上的这些经济绩效迥异的国家实例对比,诺斯在13章中强调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制度是理解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对经济成长(或停滞、衰退)之影响的关键。”带着这一观点,他详细考察了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上法律、契约制度与市场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他发现“有些经济体演化出了能促进第三方实施的发展的政治结构,还催生了象征现代西方世界的复杂的制度结构,有些则走入死胡同,抑制了生产性制度创新。”
      
       因此诺斯得出结论,“正是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效应,使欧洲各国在截然不同的初始条件下,经济绩效迥异。”
      
      5,在最后第14章,诺斯进一步指出了英国的制度路径所以会成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自13世纪英国《大宪章》的签署到光荣革命时期,英国政治体系的根本性变革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他具体解释光荣革命的结果是“⋯⋯议会的崇高地位、中央控制财政事物、限制皇权、司法独立(脱离皇室)以及普通法法庭的崇高地位,均相应建立起来。 这一系列变革的一个主要成果,是增强了产权的保障。”结果,“产权保障以及公共与私人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带来了英国后来快速的经济发展,还成就了其政治上的霸主地位。”
      
       在后来的著作《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一书中,诺斯进一步在理论上总结道:“良序运作的市场需要政府,但不是任何政府都能做到这一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设计一些政治制度,为良序运作的经济所必需的公共物品的供给奠定基础的同时,亦能限制政府及政府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和权威。”
      
      6,总结:
       诺斯与马克思的思想差异在于,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来源,生产力的变革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变,使得技术进步获得空间。诺斯则反过来,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是制度所导致。
      
       马克思从两个角度考虑: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反过来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生产力是决定性的作用。诺斯认为,人口的变化引发的产权制度演进,推动了社会发展。马克思则批判人口决定论。
      
       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路径究竟为何? 发展中国家,转为现代民主国家,通常要经过政治安排、政治惯例、政治制度这样一条路径。政治安排,我们让政治结构开始分化,不再一元,政企分开,国家社会分开,政府由全能转变,政治由泛化转为特定范畴。
      
       回到建国的理念,“共和国”有三个基本特征,一、不存在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二、领导干部职位对社会开放。三、符合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可以竞选这些职位。因此,我们首先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公务员、政务官通过人大任免,但有特殊的党政系统,在此党政体系下则是开放的。党政分开,目前时机不成熟。央企在国际市场中竞争,民企逐渐发展。
      
       “三个代表”扩大了党的执政基础,由社会发展决定,三个代表的范畴已经涵括无产阶级。
      
       民主,从党内民主开始,党的社会基础扩大,才能使社会民主氛围扩张,社会的不同利益诉求才能够在党内得以反映。党内民主成熟后,才能推行社会民主。这才是稳健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安排。
      政治安排是一种缓冲,等人们熟悉了民主,产生了民主习惯,再来推进民主的政治制度。民主的社会制度能避免财富、资源向小部分团体集中。
      
       悖论在于,自由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财富、资源向小部分集团集中,从而导致政治权力的集中。因此,自由的市场经济,与民主的政治制度,两者之间本身存在着一定张力。
      
       随国内事务的国际化,使得民主领域突然被扩大到几乎没有办法发挥民主的地步。譬如汇率问题,国内人大无能为力,博弈层面在国际,政治、外交。
      
       政党打破信息屏障与选民进行沟通,信息的获取越加容易。但,随获取信息的手段平台发展,人们消化信息的能力产生问题,相对于民主政治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
      
       温家宝接受CNN采访,谈政改。后辈领导人将更有作为,人民的意愿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     书名就告诉了我们此书的结构,进而我们发现这是它的逻辑进路,再而我们还能猜测出作者的研究指向和写作目的。而经典就是经典。一部再好的教科书也只能让人粗窥到一个学科领域的大致轮廓(差的教科书连这也办不到),而只有一部经典著作才能把人领进这个学科的大门。
      “The promise is there.We may never hace definitive answers to all our questions.But we can do better.”
  •      推荐这个级别,本不应该是这本书的真实地位;但是考虑到翻译者“处心积虑”地翻译了这样一个作品出来,因此只能被迫降级到“推荐”。以下所描述的,是我对于这本经过翻译了的《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的理解。
      
       经济绩效(economy performance),我认为更适合翻译成“经济状况”,因为绩效这个词就是直译,并且多用于组织(书中的组织概念)内部。什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科技是一个方面,这是生产力层面的;除了科技之外呢?还有没有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因素?这本书给出了答案:制度。按照诺斯的观点,制度和科技,在马克思那里有根源,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只是马克思主义制度,是建立在一个全新的人类主观认识(即道德水平很高)这一前提下的,但是人类的这一水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很大提高。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不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把激励机制当成了默认的条件来看待,忽视了不同激励结构所带来的不同表现。在全书的后半部分,诺斯反复的列举了美国与南美、英国与西班牙的对比案例,只是想说明,即便是制度相同,即便是背景相近,但是在主观选择上的不同,最终导致了路径选择上的差异,进而对于经济状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本书首先讨论的,是制度。制度,是社会的博弈规则;参与博弈的,是组织(包括企业、政府、非营利机构、个人等等)。制度定义了游戏规则,从而减少了在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制度界定并限制了人们的选择集合。从这一层的意义上说,制度是社会的框架,通过正式的约束(如法律、契约等)和非正式的约束(如习俗、规范、行为准则),调节人类在社会中的交往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制度是一个复合体,既有促进生产力提升的因素,同样也有阻碍其发展的因素(这也导致了路径的不同)。什么时候不需要制度?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给出了答案,当交易无需成本的时候,制度没有必要存在。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在交易中,各方都可以免费获得完全充足的信息,那么交易的价格将会严格服从“看不见的手”的调控,无需外界的干预,也不会产生违约的问题,这样一来,制度的产生,反而增加了社会交易的运营成本,会在长期中被社会淘汰。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信息的获取需要成本(成本的高低,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水平,进而代表了经济的发展水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促使人们在交易时附加了高昂的交易费用。倘若交易是存在费用的,那么制度存在就是重要的。制度通过一系列的约定,降低了一定时期内的不确定性,保证了大部分社会交易的完成。按照诺斯的观点,交换的复杂程度是契约层级的函数,越复杂、越专业就越需要制度的保障。
      
       从制度的发展历史来看,经历了小范围的自然交易,扩大化的村镇交易,城邦之间的交易,以及随后的国家范围和超越国家范围的交易。正如前面所言,交易越复杂,制度的重要性就越能体现——因为信息的获取成本更高、难度更大。传统的供求分析理论,其基础是信息的完备;在考虑交易成本之后,双方的效用和选择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是古典理论无法解释的。虽然随着国家的诞生,正式的约束越来越明显;但是非正式的约束作为正式约束的延伸、阐释和修正,却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基石,这其中有道德的作用,也有传统的“恩仇”(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理解为无限重复博弈)。当交易成本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使用非正式的约束(因为这一约束是隐性的,本身成本不高),但是由于限制能力有限,这样的约束条件却容易增加违约的风险。从经济层面往上走,制度对于政治层面的影响更显著。当意愿表达的成本变得很低的时候,意见、观点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
      
       从政治走向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反映出制度的发展水平。科技无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但是即便是科技水平相差不大的国家,经济水平的差距却依然显著,究其原因,还是在制度上。制度框架确定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向,这一方向成为了特定社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组织而言,竞争-决策的分散化、产权的明晰和破产清算制度,是一个组织保持效率的关键;组织不仅可以对各种知识需求进行投资,同样可以对制度进行投资,去促进制度的变迁——后者的投入风险大,不过只要成功,收益更为丰厚。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组织持续改进的努力,促使了各种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而引致了制度的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组织确实是社会博弈的参与者,他们甚至参与到了博弈规则的改变之中。从供求的角度分析,制度是存在“均衡”的,那就是:在制度均衡的条件下。任何试图改变现有规则和契约的行为都将付出高昂的改变成本,各方(不仅仅是一方)均能从制度的重构中得到好处。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均衡无疑是一件坏事,因为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阻碍了变革的发生和发展,甚至会成为变革的阻力。
      
       从进化论衍生出来经济进化论,代表人物阿尔钦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效率的制度将会被有效率的制度取代。不过这一观点纵然得到大部分人的赞同,但是在现实中却“执行不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各种“落后”的制度存在和发展,丝毫不受周围“先进”制度的干扰和影响。这是为什么?诺斯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只是通过美国的历史说明,一种有弹性的制度(如《西北法令》)的发展,会引导一条“好”的路径,从而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一观点,无疑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如何在法令制定之初就看清合适的路径,如何选择路径,无疑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最后还想重新提及一点,即便是制度选择一样的国家,在经济状况上也会造成巨大的差异,这不是技术发展的问题。这样的差异,与非人际关系化的交换和基于人情世故的交换谁占据主要地位,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一点,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     我看的是刘瑞华翻译的版本,语言上来说要比这个版本好很多,这本书上承其《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增加了非正式制度的分析维度,认为制度的变迁是与正式制度之间的互动的结果,对非正式制度的分析以意识形态为基础,这本是解释集体行为的希望之光,可惜在其之后的著作中放弃了将意识形态与集体行动的融合。总的说来是一本经典之作
  •     我是在上班路上看了一周看完的,由于环境嘈杂所以可能吸收受影响。North对制度成本、路径问题、认知和学习等等问题的强调与分析都让我在读这本书之前印象深刻,不过读过这本书后,能感觉到他思维大概是相当有条理相当有逻辑性的,但是书写得相当浓缩,对于对经济学理论没有深入了解的人准确理解其框架结构和思路可能有障碍。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