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聆听而存在

出版时间:2002-1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肖复兴  页数:19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是音乐生活使他长期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是音乐生活使他不断免除物欲之累和人情之苦,是音乐生活使他不断陶冶情操和宁静自己,是音乐生活使他坚守着一个写作者的崇高理念而与社会世俗保持着必要的警觉与应有的距离,他就是本书的作者肖复兴!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

书籍目录

自序只为聆听而存在音乐中的圣洁音乐与爱情音乐的隔膜音乐断想月光下的勋伯格走近理查·施特劳斯十七分半钟的里亚多夫邀舞韦伯小溪巴赫偶遇德利布大提琴,小提琴单簧管,双簧管竖琴长吟匪夷所思的钢琴捷克三杰斯美塔纳大街冬天和春天里的拉赫玛尼诺夫巴托克的启示舒曼和舒伯特巴赫和亨德尔托斯卡尼尼和普契尼偶尔间听了布里顿李斯特之死听布鲁克纳又见捷尔吉耶夫忧郁的戴留斯马勒札记

章节摘录

  这样说,有时会让我想起大自然包括人类在内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奇特。站在原始森林或旷无人烟的大峡谷里,听那些鸟的各种呜叫、瀑布的奔泻和溪水冲击石子的湍流,还有那种风掠过树梢或月光在林间的走动,真是美妙无比,让我心动不已,如果录下音来,就是好听的音乐。为什么?她没有乐理、配器,甚至没有乐器,也不用高深的音乐家,为什么也很动听?好的音乐,就应该是这样的天籁之音,不假雕琢,无需伪饰。  好听而动人,虽然不是对音乐惟一的选择,却是第一选择。对于专业人士,音乐已如庖丁解牛被大卸八块,选择的多是多了、细是细了,但有时也难品尝出真正的滋味来。对于一般人,这样的简单选择却绝对不会导致简单化,可以一语中的,品尝出音乐最动人的滋味来。  前几天,我听理查,施特劳斯的《堂吉诃德》。听之前,我不知道他会怎样处理这样一个带有明显叙述情节化的作品。难道音乐真是无所不能?那还要塞万提斯干嘛?说老实话,听这部作品时,我总是走神,不时在理查·施特劳斯和堂吉诃德之间蹦跳。但是,耳朵不会欺骗自己,好听的音乐不会轻易溜走。第二小节大提琴一奏响,立刻把飘飞的心思拉了回来。我听的这张唱盘是罗斯特罗波维奇拉的大提琴,当然更使得音乐本身锦上添花。大提琴演奏的音乐确实非常美,和后来出现的单簧管一跳一跃配合得十分精彩。看有的书中介绍,说这一段演奏的是堂吉诃德流浪的主题,大提琴代表的是堂吉诃德,单簧管代表的是桑丘。当然,这无疑是对的,可以这样去理解,理查·施特劳斯既然谱写了这部《堂吉诃德》,自然是要写这两位主人公了。但那只是理查·施特劳斯自己一厢情愿的堂吉诃德和桑丘,说实在的,我一点儿也听不出来小说或电影中的堂吉诃德和桑丘的样子。我只听出来好听,几分伤感,几分优雅,几分跳跃,溪水般在旷野上无拘无束地流淌。  下面几节跳了过去,但第五节和第九节即第三变奏曲、第七变奏曲,立刻又像清风盈怀。大提琴又出现了,柔曼迂回,清澈爽朗,尤其是第五节的后半部分,优美的弦乐一荡漾,几声长笛一撩拨,真是灿烂无比,头顶辉映着皎洁的月亮,让你充满甜美的幻想。第九节开始那种长风浩荡、气势非凡,回声是那样嘹亮,宛如乘风归去。书上说,这两节一节说堂吉诃德和桑丘在讨论骑士的生活方式,另一节说堂吉诃德和桑丘登上上天的木马。我是一点儿没听出来这两层意思,骑上离我也实在太遥远,飞天的木马也实在太玄乎。在听后者时,我倒是忽然想起《战争与和平》中娜达莎坐在窗台上望着月亮思念安德烈的情景,这是因为将近三十年前读这部小说时,书里有一幅这样很美的插图。瞬间的胡思乱想,和堂吉诃德风马牛不相及,但不妨碍好听的音乐在这两者之间穿行,更不妨碍我爱听这样两段音乐。好的音乐不会仅仅是音乐家要表现的所谓主题本身,而是能让人联想许多,和音乐毫不相关。  以前,每想到这里,我常常会为柏辽兹感动,在这个北京最冷的冬天,听他的音乐再次想到他这件往事时,我在想这真的就是柏辽兹追求到的一份爱情吗?年近七十的老太太,在他的眼里其实还是童年时的霭丝黛,岁月在他的幻想中发酵,他心中爱恋的依然是童年时见到的那位“有一双大眼睛,穿着粉红色的鞋子”的霭丝黛。同亨丽达一样,他仍爱着的只是童年的梦中情人而已。或者说,他爱着的只是由心中自造的一份顽固的幻想而生出的想像而已。  想到这里,也就明白了,柏辽兹为什么有不同凡响又别出一格的《幻想交响曲》了。也就明白了,在这首《幻想交响曲》第一乐章中有一个动人的乐句主题,是来自柏辽兹童年时期单恋霭丝黛时偷偷写下的一支浪漫曲。柏辽兹一生生活在幻想里。  我同时还是顽固地相信,对于艺术家,在现实世界追求不到,便在他所创作的艺术世界里获得;这是一般人所望尘莫及而艺术家拥有的独特的收获。同时,对于艺术家,现实中的情感总是会和艺术中的情感混淆而相互的位置倒置;这是相比一般人艺术家所必然要付出的的代价——在这里,艺术家的所得所失,打了个平手。  也许,现实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爱情,所以才会有动人的艺术出现吧?如果柏辽兹真的和霭丝黛在他的年轻时候就结为百年之好,还会有动人的《幻想交响曲》吗?从某种意义上讲,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艺术,都是现实中缺少或不可得的一种填充物,是一种幻想,是一种白日梦,才有了这样许多比现实美好得多而且充满幻想气质的艺术,才能在这个北京最寒冷的冬季里听到柏辽兹这些美妙无比、才华横溢的音乐。  柏辽兹曾经说过:“音乐和爱情是灵魂的两只翅膀。”其实,这两只翅膀是一个含义,同时都是想像或幻想。他是依靠这两只翅膀在这个世界上飞翅了六十六年。  我们能吗?我们拥有这样两只翅膀吗?  有的音乐家一生就是和美的旋律为伍,他们不追求深刻,只追求优美;他们不向往伟大,只向往清新;他们不在意厚重,只在意轻盈。他们不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多么深邃的哲学家或领导欲极强的伟人,或为了邀宠于时尚或为了膜拜于时事,只愿意随心所欲照自己的天性谱写心灵的乐章。德利布就是这样的一个音乐家。  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音乐,怎么不让人羡慕?想一想和德利布在一起的该有多少同他一样美好的音乐家呀!圣—桑(1835年出生)比他大一岁,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比他大三岁,比才(1838年出生)比他小两岁,夏布里埃和马斯奈(都是1842年出生)比他小六岁。柴可夫斯基高声赞赏了他,只比他小四岁,和柴可夫斯基同时代的俄罗斯人鲍罗廷(1834年出生)、巴拉基列夫(1836年出生)、穆索尔斯基(1839年出生)、里姆斯基—科萨科夫(1844年出生),也是和他年  龄相仿的一群。到底该还有多少人,我不知道,但一样和德利布有着美妙无比的音乐呀!岁月淘汰了许多时代中许多所谓的音乐家的音乐,却将他们的音乐流传到今天,即使我们一时还不知道他们,他们依然在那里存在着,就像以前我并不知道德利布,但他的那样美的音乐一直荡漾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上。  想想,这样的艺术家生长可能自有自己的生长期,就像是一窝一窝繁殖的鸟或动物,这一窝和那一窝就是大不一样,在某一个时期会盛产一批艺术家,让有些时期望洋兴叹,让我们叹为观止。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音乐,真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时期,像是肥沃的土地上长着丰硕的庄稼在风中拔节疯长,彼此竞争着,相互提携着,一边肆无忌惮地批判着对方,一边也在毫不留情地鼓吹着、激情洋溢地欣赏着对方,起码是像柴可夫斯基在认真地倾听着德利布的音乐一样在倾听着别人的声音,而让世界发出更多不同又美妙的声音。我一时无法弄清在那个时期所呈现出如此辉煌灿烂景色的原因,但有一点我敢肯定,那就是好的气候才会有好庄稼的丰收,好的氛围才会有不是一个人而是大面积音乐家的百花竞放。而这好的气候和好的氛围,在于外界的时代背景和客观环境,也在于艺术家自身的心理、素质、胸怀和精神。  我庆幸自己偶遇德利布,会不会和别人正擦肩错过?  当时,我不知道这就是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只觉得钢琴和乐队居然可以配合得如此默契,可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钢琴可以演奏得如此气势磅礴,渲泄出如此耀眼辉煌的色彩来,实在是难得。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力度和激情,充满现代感和现代意识,和我们今天的感情与心灵一点也不隔膜,同我以前曾经听过的钢琴协奏曲不尽相同,比如拿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和它相比,柴可夫斯基的更忧郁些,肖邦更诗情些,都缺少它拥有的这种力度和魔力的进发,浪漫与激情的高亢。如果说柴可夫斯基像是积雪覆盖的森林,肖邦像是月光下的山冈,它则像是阳光灿烂下雄鹰展翅高飞的蓝天,无限宽广地回响着钢琴的声音,能让钢琴无所不至无所不能。  我真的被它所激动所感动。它的这种力与气所呈现出的风格,很像当时门外寒风呼啸的冬天,或者说很像能够征服这样肆虐逞凶的冬天的一种象征。它和我当时心中由悲观和失望隐隐激起的渴望相吻合。  有时候,悲惨的环境和软弱的心,一并渴望有一种力量来搭救自己,音乐常常就在这时不期而至。当时,那一夜滴水成冰,暴风雪正孕育在地平线外。  那晚幕间休息时,我问一位行家,方知道这就是拉赫玛尼诺犬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他当时很激动兴奋地刘我说:“是拉三!”说得那样有感情,仿佛得意而亲呢地叫着他家什么亲人的小名。  后来,我在书中看到才知道,就是这首“拉三”,被称为浪漫派大师的作品达到极限的一首钢琴协奏曲,就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超越它都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拉赫玛尼诺夫隔了十七年那么久才创作出他的《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来,而且让人们大为失望。“拉三”是他自己横在钢琴前——道难以逾越的横杆。  第二天,我到商店里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钢琴协奏曲。在这张唱盘中还有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都是阿什肯纳吉的钢琴演奏。听了阿什肯纳吉之后,才对比出来昨晚那个俄罗斯小妞演奏的力度是够了,却少了一些柔韧的筋,因缺少这两者之间的对比,很容易将钢琴弄成了嗡嗡作响的蜂箱。阿什旨纳吉这款录音于1963年,也是正值年轻的时候,但毕竟水准不同,理解的深度,演绎的感情不同,那种明暗对比,轻重缓急,十指连心,在黑白键上激荡起的旋律自然也就不同。钢琴不过是演奏者心灵的外化。发现他们两人的不同,便也发现当时在音乐厅中我的激动只是对拉赫玛尼诺夫的一种片面的理解。音乐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听多看彼此间的对比和如阿什肯纳吉这样高手的点拨(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那位俄罗斯小姐在这一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第四名。)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序  这是我写的第二本有关音乐的散文集。第一本《最后的海菲兹》是1996年出版的,如今四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会写下这些散文?为什么会喜欢这些音乐?才发现这些年中越是烦躁不安的时候,越是忙乱不堪的时候,越是悲观无奈的时候,越是愤慨无助的时候,越是辗转反侧难以人眠的时候,越是能坐下来或躺下来听音乐,或者说越是在这种时候去亲近音乐,心就能够静下来,喧嚣和嘈杂,烦扰和躁动,都能被音乐吸收殆尽,让我万念俱消,眼前出现片刻美好而干净的幻觉,心中弥漫起一派天籁。即便在什么也不想写、什么也写不下去的时候,只要坐在电脑桌前写写心目中喜欢的、感动的音乐,立刻能够进入状态,而与世隔绝。真是一种奇怪的情景。  这本集子中大多篇章都是在去年的冬天和今年的开春时这样写出来的。不管写得好坏,这一份感觉和情景,真的是十分美好。  音乐,真的是我的清新剂、解毒剂和安慰剂,或者说是麻醉剂。  应该感谢这个世界创造了如此美好的音乐。也应该感谢音乐成了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外界诱惑良多,时间雕塑着一切,也改造着人的心思,我却是多年来除了集邮,业余爱好就是音乐了。闲暇时间里,逛唱片店,淘CD盘,成了最好的消遣。如果能听到难得的音乐会,便是奢侈的事情了。总能有意外的收获,总能和许多陌生的音乐家邂逅相逢,总能在他们的音乐  中让自己被日子揉皱的心得以舒展。最高兴的是买到一盘从未听过又非常动听的唱盘(当然又是价钱便宜的更好),会发现美好的音乐真是多如灿烂的星辰,会感慨自己的无知和渺小乃至自己所喜爱并从事的文学的孱弱。  那一年到日本,我没买什么东西,买了一个新型超薄CD机和一个随身听的收放机,为的是能随时随地听音乐方便。如今,这两个机子一直跟随我的身旁,许多美好的音乐都是从它们那里听到的。尤其是夜阑更深的时分,抱着它们,塞进耳塞听音乐,那种感觉实在美好。我家的窗外紧靠大街,夜里会驰过无数嘈杂的大货车,震荡着窗户不住地响,有了它们,这一切便不  存在了。音乐真的是帮助我抵挡了一些什么,当然更给我许多慰藉,心存许多幻想和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得到的向往。  前两天张洁大姐鼓励我说:你喜欢音乐是天生的,就像一个人喜欢哪一种颜色是天生的一样。确实,对于音乐的喜爱是天生的,便也是伴随一生的事。世界上许多事情包括名利,只是人的衣服,哪怕是贴身的漂亮豪华的内衣,也还是衣服,而只有艺术尤其音乐是从属于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是人流淌的血液。想想自己最大的遗憾,是从小没有将喜爱的音乐学到底,现在只能将心中的音乐化为了眼前的文字。那文字里有我童年的一份梦想就是了。  感谢编者,让这本小书面世而走到读者的面前。也感谢读者,自上一本音乐散文集《最后的海菲兹》出版之后,便收到不少读者的来信,有鼓励,也有批评,包括指出书中的一些有关音乐知识的谬误。还收到读者寄来的CD唱盘,以及有关音乐的书籍和邮票。这本小书同样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当然也希望读者能够喜爱。我也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写下去,写出下一本。一位读者来信说得好:“同为爱乐人,彼此的心情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美好音乐,便是相逢何必曾相识,同为天涯爱乐人。  2000年3月20日于北京春雨之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只为聆听而存在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写了周记《生如夏花》,何老师借了我肖复兴的这本音乐散文,正好赶上两天假期,晚上熬夜,一个人在孤灯下,寂静的夜里投入书中。
       摘抄了几段很喜欢的描写,也是因为这些,非常的喜欢肖复兴的文笔。
       “……像一匹雪白洁净的马,拉着雪橇在一望无垠的雪地上轻盈地飞奔而来,是那种电影中慢镜头的感觉,马背上的鬃毛在阳光下晶莹得一闪一闪,抖动得像跳着舒展的舞蹈,马蹄飞溅起的雪花无声而慢悠悠地飞起飞落,归于一片静谧。”
       也喜欢他笔下的一些画面,阳光从高高的彩色玻璃窗照进哥特式教堂,荡涤了人们的心胸,只有主教吟诵经文的声音在静谧的氛围中轻轻回荡,是这样的沉静和纯粹。
       还要记得那两个不平凡的夜晚。安静的久远的故事。
       一个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