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记 徒然草

出版时间:2002-6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日] 鸭长明,吉田兼好  译者:李均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方丈记》《徒然草》是日本近古文学的双璧,深邃而警世,里面充溢着人生无常和飘然出世的思想,代表日本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方丈记》中流露出对时代变幻无常的感慨。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作者从感慨世事多艰出发,记述了平氏统治时期的天灾、人事之变,后一部分记述了作者的家系、出家隐居后的清贫生活,文体是和汉混淆体,文笔生动。随笔集《徒然草》注重对人生的领悟,全书共分243段,由杂感、评论、小故事,也有一些属于记录或考证性质的作品,涉及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作者写了许多带有寓意性质的小故事。由于这部作品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刚劲,描写生动准确,长期被认为是日本随笔文学中的佳作。“风未尽花已落去,人心也一样,想起温存于心头的岁月,虽还没忘记那动情感人的话语,但那人却很快隔阂于我离我而去的世之常事,实在比同亡人死别更令人悲伤。”似乎仍有世情在其中。

作者简介

  鸭长明(1155-1216),日本歌人,生于神官之家,和歌之名为后鸟羽上皇所称许。50岁时因失意出家,隐居于大原山。其结草庵而隐匿的心情寄托在流传至今的随笔《方丈记》中。  吉田兼好(1283-1350),南北朝时期日本歌人。曾在朝廷为官,后来仕途失意,出家做了僧人,又称兼好法师,他精通儒、佛、老庄之学。《徒然草》等随笔作品则表达了对现世社会的不满与旧日繁华的留恋,预示了贵族文化逐渐隐遁退出历史的结局。

书籍目录

一缕缕香语(代总序) 叶渭渠方丈记逝川流水安元大火治承旋风迁都福原养和饥馑元历大地震丑恶的世相我的过去方丈胜地无主尽闲情闲居的趣味扪心自问跋徒然草上卷下卷附录 年谱译后记

章节摘录

  逝川流水不绝,而水非原模样。滞隅水浮且消且结,那曾有久伫之例。世上的人和居也如此。    夜深人静时,窗月思故人,猿声沾衣袖。草从萤远看错觉为真岛篝火,晓雨竟似吹散树叶的狂风。闻山鸟呜呜鸣,那该不是亡故的父母来访?峰顶的鹿已习惯石我近前,可我深知远离人世。有时灰中翻出炭火,老躯夜醒以此为友。因为不是令人恐惧的山间,枭声听来饶有趣致。山中情趣这般四季不尽。需申明的是,对深思熟虑、知识渊膊者来说,感想当然就不止以上所述了    说到底,三界就是一个心字。心不安静,象、马和七宝也不珍贵,宫殿、楼阁也不期望。如今这寂寥的住居—一间小庵,我自珍爱。偶尔去京城,虽然为自己形同乞丐而羞耻,但归来居庵时,又为他人奔驰于俗尘而哀怜。假如有人怀疑我这说法,那就看看鱼和鸟的潇洒吧。鱼不厌水,鱼外之物哪知鱼之心。鸟顾林间,鸟外之物哪知鸟之心。闲居的趣味也同样,你不住这小庵,哪知其中奥妙。    于是,那人辩解道:“所以,人如果憎恨死,就该珍惜生。可人们每天在享受着生存的快乐吗?愚蠢的人,忘记了这一快乐,千辛万苦追求外在的快乐,忘了这一生命的财宝,冒险贪求另外的财宝,从不满足。如果活着期间,不以生为快乐,临死才恐惧死,我说的道理就不通了。因为人皆不体味生的快乐,就不恐惧死。其实不是不恐惧死,而是忘了死在临近之事。如果与生死不相关而加以超越,可以说是悟到了真理。”众人听后,越发嘲笑不已。    为无益的事打发时光的人可以称他为愚蠢之人或僻违之人。为国为君必须做的事很多,哪还有几分余暇。应该思考的是,人一生必须追求的,第一是食物,第二是衣着,第三是居所。人间大事不过此三。不饥、不寒、不受风雨侵袭,心平气静地过日子是人间乐事。然而,人皆有病,病一旦及身,就愁苦难忍。因此,不能忘了治疗。这就又加上了药这一项,人间的这四件大事,求之不得者为贫穷,四件不缺者为富。追求经营这四件之外者为奢侈。如果在这四件事上勤俭节约,谁会感到不足呢?    是法法师虽在净土宗中无懈可击,但他不以学匠自居,只是白日黑夜地念佛,心平气和地度日的样子,实在是理想的样子。    人死后,在第四十九日的佛事上,请来一位圣僧说法,非常精彩,听者无不落泪。这位圣僧导师归去后,听法的人一同感动地反映道:“同过去相比,今天聆听的说法特别难得。”其  中有人说:“真是没得说,就凭那唐犬般的块头。”这么一说,同座的深深感动的气氛一下子淡薄了起来,实在不恰当。这也是对导师的一种褒扬吧。  与法事无关,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向人劝酒,自己先喝,然后强迫他人喝,这就如同用剑要斩人一样滑稽。因为剑两面有刃,持剑挥动,先斩了自己的头,就不能斩他人了。自己先  灌倒了,对手实际上就不用喝了。”说这话的人,自己尝试过用剑斩自己吗?这个比喻不当。    有人说:“赌博输得很惨,把剩下的钱要全押上。与这种做法相对的是退出赌博。必须懂得,在那种场合,胜负逆转,该是对手连胜的时候到来了。把握这一时候,才称得上是赌博里手。”    重新做了也没有益处的事,倒不如不重新做。    雅房大纳言学问好人品正,上皇考虑任命他近卫大将时,上皇身边的近臣上言道:“近几天见到了让人大吃一惊的事清。”上皇问道:“何事?”答道:“臣在院墙的孔穴处看到,雅房卿为了喂鹰,把活狗的脚砍下来了。”上皇心里一下子觉得雅房大纳言是厌恶、可憎的人,看到雅房大纳言时,脸上的气色也与平日不同了。自然,也就没给他升官。后来上皇身边的其他人把鹰拿来确认,原来狗脚之事是无稽之谈。谎言固然可畏,但听到那事而生憎恶之情的上皇的用心,实在是可贵可敬。  一般说来,杀生、伤生、让生物互相搏斗以取乐的人,类同于畜生相互残害。所有鸟兽,包括小虫,用心观察它们的样子,父母爱子,孩子依恋父母,夫妇相伴,它们或嫉妒,或恼怒,或多有欲望,珍爱自身,怜惜生命,因为它们是全然不明事理的蠢物,也就比人更甚。加与它们痛苦,剥夺它们生命的事,是多么没有怜悯之心吆。  一句话,看到所有的生物,没有慈悲之心的人,也就没有人伦。    据说颜回有一信条,就是不加劳于他人。使人痛苦,虐待他人,即使是贱民也不能剥夺他们的意志而强加于他们。世上频频有欺骗、恫吓孩童,戏噱他们而开心的事。成人们把那样  的所为作儿戏不当回事,但在孩童们幼小的心里,却是沁入身心的恐俱、羞耻、冲击的感受,大概是实实在在的切肤之痛。烦恼孩童心灵而寻兴,是没有慈悲之心的表现。成人们的喜怒哀乐皆属虚妄,谁也不把它当作实在的事像而执著于它吧。  比起伤害身体来,伤心对人的伤害更甚。患病也多是由心病引起,来自心外之病很少。吃药发汗时常无效,但一旦感到羞耻或恐惧,就必冒汗,当知道这就是心的作用。写凌云观扁额而白了头的历史典故也不是没有。    不同他人争胜,委屈自己而就从他人,后己先人,人们做不到。  在诸种游戏中好胜的人,是由于他觉得胜了才有趣,乐的是自己的技艺高他人一筹。所以,输了就觉得扫兴,也就不言自明了。如果想着输了让他人乐,那就更没有游兴了。让他人感受遗憾而慰藉自己的心,这是违背道德的。在亲睦的人中开玩笑,也算计欺诈对方,以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智慧胜过他人,这是没有礼貌的。因此,酒宴开始直到日后很长时间结下怨恨的事例很多。这全是好争胜的过失。  如果考虑胜过他人的事,那惟独学问,应该想自己要在学问的才智上胜过他人。要问为何学道,应该知道是为了不张扬自己的长处,不同他人争胜。辞掉高官,舍弃巨利,都是学问  的力量。    贫穷者以送人财物为礼,老者以替人做力气活为礼,这是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明白自己的底细,做不到时就赶紧停止,这才叫智者。如果对方不允许停止,那就是他的错误了。不明白自己的底细而强行奋励,是自己的错误。  贫穷而不知道自己贫穷就会发展到盗窃,体力衰退而不知道自己体力衰退就会遭受病苦。    鸟羽的新道,不是建造鸟羽殿之后的名字,古已有之。其证据是,《李部王记》中写道:元良亲王朗读元旦朝拜贺词的声音,非常出色,从大极殿到鸟羽的新道都能听到。    天皇夜寝的御殿,御枕在东。大概这是因为枕东可以受阳气。孔子也头枕东。寝殿里的寝床,一般不是枕东就是枕南。白河院枕北御寝。有人说:“枕北是忌讳之事。伊势在京都的南方,枕北,御足就在太神宫的方位了。”然而,遥拜伊势太神宫,是面向巽位,而不是向南。    听说高仓院法华堂的三昧僧中,有位某某律师。有一次,他取过镜子,专注地看自己的面容,没想到如此丑陋,吃惊得心里阵阵痛楚,甚至连镜子也厌恶起来。打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害怕镜子,手都不去碰它,同时断绝了同人交际。他只参加法华堂的勤务,再就是笼居在住室。这样的律师可真是少见。  似乎挺聪明的人,只是把别人猜来猜去,就是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理所当然不会了解他人。因此,了解自己的人可以称着明理之人。可是,世上有很多人,不光自己丑陋却不自知,也不自知心地愚蠢,也不自知技能拙劣,也不自知身卑位低,也不自知年老体衰,也不自知疾病缠身,也不自知死期将临,也不自知修行佛道未到位。如此不知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更不知别人的指责了。话又说回来,容貌在镜子里能看到,年龄一数就知道,也不是对自己一无所知。问题是知道了之后却没有对处的方法,可以说同不知道没有两样。所谓对处不是把容貌变俊俏,也不是把年龄变年轻,是指知道技能拙劣,为何不考虑马上引退呢?知道年老体衰,为何不静居安身呢?知道修行佛道未到位,为何不反省自身呢?  大概不被人喜爱,同众人交际就不好意思。相貌丑陋,脑子空空去做官,没有学问却同博学大家交往,技能拙劣却同行家里手并席,白发苍苍却同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比肩,甚至企望力不能及之事,忧心根本不可能做的事,期待不可能到来的机遇,对他人无谓的恐惧或谄媚,这就不是他人施来的耻辱,而是由于贪心而自己引来的耻辱。贪心不止,是由于终结生命这一大事眼下已在迫近,自己却的确没有自觉意识到。    资季大纳言入道寒暄之后,向具氏宰相中将说道:“老弟询问的问题中,不管什么事,我有不能回答的吗?”具氏答道:“您说呢?”资季道:“那么,我们论争一番。”具氏道:“正儿八经的问题片言只语也没学到,谈不上什么询问。不成问题的、不值一提的问题中,倒是特别想求教一下。”资季道:“身边的琐碎事,甚至不及这个的不管什么问题,都提上来。”御前侍奉的人们和女官等起哄道:“好有趣的争论。最好用这样的方式在御前争论,负方请客吃饭。”如此约定,把两人唤到御前一决胜负。具氏问道:“幼时听的耳熟,但不知其意思。  是这么几句话:‘马退了,中洼,枯木。’是何意思?”大纳言人道一下子语塞无对,只好说道:“这么无聊,不值一答。”具氏道:“我不懂书本深奥的道理,所以说定提无聊的不值一  提的问题。”大纳言入道成为负方,受罚的结果是摆了盛大的宴席招待众人。    医师笃成曾伺候过已故的法皇,有一次呈上御膳时,他说:“现在呈上的各样御膳,关于汉字的写法和食用的效能,法皇赐问下臣,臣如果说得不准,请法皇参照本草书核实。臣觉得一处也不会说错。”正好现在已故、当时的六条内大臣参见法皇,接口道:“有房不失时机地在传授知识呢。”又道:“‘盐’这个字是何旁?”笃成答道:“是土旁。”六条内大臣道:“你的学问,由此已完全了解了。无需再问了。”在旁的人哄然大笑,笃成躬身退出去了。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译后记  《方丈记》和《徒然草》是日本中世随笔文学的双璧,译者在日本留学时曾阅读过,为其深邃、警世而拍案叫好,也曾有过把这两部古典译为中文的念头——因为它们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太密切,又有着日本文化的鲜明个性——但由于埋头于其他学习和研究,一直未动手。这次老前辈叶渭渠先生主编这套日本散文集,嘱译出,小生欣然一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遗憾”这两个字也同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有缘了:忙于教学,忙于带研究生,忙于研究,还要忙于一些事务,要想静心静气地翻译这两部著作,反而困难了。于是“遗憾”就来了——只是在限定的交稿日期译出,不能更细地琢磨了。如果再有一些时间,那可能就会少一些“遗憾”。  但是,这两部古典的翻译还是花了很多时间,从去年春节开始,“五一”“十一”长假、暑假,正块的时间几乎都用上了。尤其是今年暑假,京城笼在数千年不遇的热气之中,尽管风扇劲吹,仍是热热热。好在喜欢“长明”和“兼好”,乐于学习,乐于品味,也就乐在其中了。  现在各行各业都讲“上帝”,那译作者的“上帝”就是读者了。而对“上帝”,还能说什么呢——“上帝”,赐教于我吧。  硕士研究生郭颖试译了《徒然草》附篇“年谱”,也算是感受一下古典翻译吧。另一名硕士研究生金凌卉有志古典学习,在课堂上随我研习过这两部古典的部分篇章,于是让她代劳在电脑上添删我改定的文字。这里向她们示谢。  北京大学的潘金生先生对后生一贯关爱,对拙译进展再三赐教,甚至把留做已用的载有鼎作的杂志惠赐小生,以便小生更好地吃透原作。这里对先生诲人治学的风范表示敬意。  霜降已过,立冬即至,寒气之中春意在,新世纪,近在咫尺。不见笑的话,拙译也是用汗水辛劳呈给新世纪的心意吧。  李均洋  庚辰年十月吉日,志于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白堆             子校舍(十一月喜迁北京校园新外语大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方丈记 徒然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