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颓废

出版时间:2009-6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顾跃  页数:224  
Tag标签:无  

前言

关于现代性常玉的启示有二。现代性有不确定性,将现代性模式化,如不是别有目的就是对现代性的误解,进行中的现代社会已对现代性的复杂性做出了回应,与人性相关的民族性、区域性,包括结构主义所谓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以及这个时代无处不在的对个性的褒扬似乎都是现代性的真实存在,后现代主义的全部努力都是围绕这这一现实展开的,无论人们对于后现代主义有多少质疑,都不能掩饰后现代主义客观地面对这一存在的事实,这是其一;其二,常玉的诗性特征,证明了文学对于艺术的意义并未绝然寂灭,诗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依然可以延伸至现代艺术的过程之中,常玉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无法避免地会携带其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于所有中国人都无异于一种挥之不去的隐喻,也许常玉所做的并不完美,但他喻示了现代艺术对于中国人的另一途径,它们存在过,值得为历史欣赏,它们对于今天的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追求并未失去意义。没有人可以做出武断的结论,以为中国艺术的诗性特征是完全与现代艺术水火不容的。什么是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至今仍是一个看去模糊的目标,但常玉告诉我们,诗性即便不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全部。

内容概要

  《先锋·颓废:常玉与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另类视角》从20世纪20至60年代中国第一代留学巴黎的艺术家们活动,以及在历史转型期间做出的反应与影响入手,反观中国现代美术运动发展脉络。为写实主义——当时中国美术运动的唯一选择——提供另一种可能。即以东方“写意性”的现代诗意绘画语言,展现出传统与现代之间未曾断裂过的现代性。

作者简介

顾跃,安徽人,中国博物馆当代艺术策展人。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画家个案与当代艺术策划等。已出版个人专著《世界名画家全集——常玉》和《当代油画家顾跃精品专辑》。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览获奖并被国外机构收藏。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什么样的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现代艺术家常玉关于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方法论第二章 新之利器:现代性的“神话”之源“崇新”的现代精神:常玉的诗兴人生传统与现代文人的“交游”与巴黎的“图示”时尚文化和现代性第三章 先锋与颓废:中国美术现代性的两副面孔一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语境现代性的两种表述方式常玉与中国现代艺术运动“颓废”也是“先锋”裸体、风景和性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歧义:写实与写意第四章 常玉风格:现代性的另类表征观看之道:“常玉风格”的演变西方视野中的“异国情调”一个中国艺术家对于毕加索的省思“本位主义”的发明者对现代艺术的批驳:现代性的“神话”危机第五章 建构与确立:重绘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文化地图美学、趣味与时尚的投射现代性的一幅新面孔:新东方美学观“巴黎画派”与中国艺术家现代艺术的“诗意”文化身份的确立多面孔的现代性结语非断裂的中国美术现代性参考文献附录一 常玉生平与同期世界艺术活动年表附录二 常玉作品鉴定致谢

章节摘录

插图:对于西方文化热烈拥抱并不属于殖民化心理的一次行为(排除自我殖民倾向)。即使他们的作品带有“异域情调”的因素,但他们却从未把自己想象为“西化”了的身份,而是放在一个中国人的“主体”位置上。正是由于那种可贵的不容置疑的中国特性,才使得老辈艺术家们可以公开拥抱西方现代艺术而不畏惧被殖民化。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和”文化的倡导者,其本质上是世界主义的,知识分子们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推进民族自信心的重塑。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被翻译和创作的文本和图本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阅读群体的发展,尽管当时这种需求相对于中国社会结构是微小的,但是具现代性意义的是,他们处在一种被称之为“中国世界主义”所检验的文化空间里。“如果说世界主义就意味着‘向外看’的永久好奇心——把自己定位联结中国和世界的其他地方的文化斡旋者——那上海无疑是30年代最确凿的一个世界主义城市,西方旅游者给她的一个流行称谓是‘东方巴黎’。”不去刻意强调从西方人视野中命名的“东方主义”的内涵,这条城市链形成的一个国际文化空间是物质和精神的现实存在,这种新都市文化现实发展背后的“趣味”与“时尚”的现代性与该文化所载的艺术作品价值取向的跨文化传播有着密切关联。为此,西方学者姚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认为:“文学的历史性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点上显示出来,因而它也能使某一特定历史时刻的文学视野得以理解;与同时出现的文学相联系的共时性系统能在非同时性的联系中获得历时性的接受,作品也因流行与否,诸如时髦的、过时的或经久不衰的,成功早的或滞后的而被人接受。”

编辑推荐

《先锋·颓废:常玉与中国美术现代性研究的另类视角》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先锋·颓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了解常玉的一本优秀读物。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