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04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作者:臧杰,薛原  页数:212  字数:15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该书系闲话第4辑,该书延续了对文化名人生活和知识分子生活及趣味的关注,对殖民者、科学家也有了进一步的散点透视,路翎的“血痕与旧迹”、关注同性爱研究的萧乾老人,延展了文化老人的生命质感;阿理文、赞德、帕器虽是三个带有“殖民色彩”的人物,却又分别在经济、教育和艺术领域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本辑还有一个有关鲁迅的小辑,《鲁迅笔下的衍太太》还原了鲁迅先生作品当中的衍太太形象,并分析了他之所以做此描述的原因;《北新之争》则以充分的史料再现了鲁迅与北新书局的版税官司,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图景。视野开阔、内容鲜活构是本辑《闲话》的看点。

书籍目录

路翎:血痕与旧迹/徐绍羽关心同性爱研究的萧乾老人/张北川唐纳“虎口余生”记/蔡登山“北大校花”马珏的闪丽人生/言文陆小曼不是朱丽叶/王开林郭沫若:不对称的爱情与婚姻/孙德喜鲁迅与北新书局之间的版税争端/陈离异性仇敌:鲁迅笔下的衍太太/张耀杰鲁迅为何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傅国涌税务司阿理文的中国故事/刘逸忱赞德和他的殖民教材/王栋帕器:中国交响乐的布道者/张彤梁实秋的交友观/王国华讲堂上的废名先生/眉睫朱树屏和赵太侔的通信吴尚勤“绝密”小传/留念商衍鎏与德国汉学/柏桦“中国奥林匹克先驱”张伯苓/彭援军张寿镛的传奇人生/赵柏田《闲话》稿约

章节摘录

  路翎:血痕与旧迹  徐绍羽口述 夏榆整理  我父亲路翎在1955年的被捕使很多人感到意外。  2004年2月12日,是父亲辞世十周年。在他几乎被人遗忘的时候,我再次面对他的往事。父亲被带走的时候是1955年5月16日,那时我才十岁,当时我们住在北新桥细管胡同,就是现在的田汉故居。当时他走得急,那个时候他在家里写检查,机关里来人跟他说:你到单位去写吧,单位里安静,家里环境不太好。我爸就答应了0他在家里洗了洗澡,我母亲给他买了酒,他喝了好多,喝完酒就走了,走了就再没有回来。  知道父亲出事是在几天以后。我去胡同口儿为母亲买杂志。母亲经常要看杂志报纸,我是家里的老大,母亲就让我到胡同口儿去买。我到了胡同口儿的书店,买了几本杂志、几张报纸,但是那天跟往常不一样,就是我翻开杂志的时候看到写着“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黑字,上边点着我父亲的名字。这是特别重大的政治问题,那时候我刚上小学四年级,当然不懂,但是我懂得家里出事了。我很慌,拿着杂志进了院。我们的院是里院外院,我们家在里院,那天在里院和外院之间站着一个叔叔,那个叔叔看我拿着杂志就跟我要,说是看看,翻翻目录。我心想不能让他看。我不想让他看到我家里出事了。那个叔叔很固执,非要看,我就不让看,他在过道里挡着,我进不去,转身就往里院跑,我在厕所藏了二个钟头才出来。  父亲的痛苦我在细管胡同的时候已经有感觉了,在院子里我是孩子头,最大的,我经常带着孩子们跳舞,老北京的院子都是对称的,父亲开始看见我们玩他也很开心,后来我就看到他经常走神,不爱搭理人。  父亲被带走,前前后后去了好几个地方。父亲走的当年我们就搬到了芳草地,在朝阳门外。细管胡同是中国剧协的宿舍,父亲出事以后,我们就被赶了出来,住到芳草地。有一天公安局来人,说是让我们去看看爸爸。我跟我大妹妹被来的人开着小轿车拉去了,那是一个小四合院,正房,里边有一张桌子,糖果都摆好了。爸爸见了我们问:你们还好吗?你妈妈还好吗?让我们聊天,我们也只好问:你好吗?我们还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父亲出事的时候我十岁,我二妹妹八岁,小妹妹四岁。父亲1955年被带走,隔离反省,不断地转地方,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他的消息。  父亲的被捕是因为胡风的被捕。父亲跟胡风多年的交往和情谊使他们成为同一条触礁沉船的两个遇难者。  当年的“胡风分子”们被分期分批送进秦城监狱。作为“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的父亲在1955年被捕,先是在戏剧家协会隔离反省,几本杂志、几张报纸,但是那天跟往常不一样,就是我翻开杂志的时候看到写着“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大黑字,上边点着我父亲的名字。这是特别重大的政治问题,那时候我刚上小学四年级,当然不懂,但是我懂得家里出事了。我很慌,拿着杂志进了院。我们的院是里院外院,我们家在里院,那天在里院和外院之间站着一个叔叔,那个叔叔看我拿着杂志就跟我要,说是看看,翻翻目录。我心想不能让他看。我不想让他看到我家里出事了。那个叔叔很固执,非要看,我就不让看,他在过道里挡着,我进不去,转身就往里院跑,我在厕所藏了一个钟头才出来。  父亲的痛苦我在细管胡同的时候已经有感觉了,在院子里我是孩子头,最大的,我经常带着孩子们跳舞,老北京的院子都是对称的,父亲开始看见我们玩他也很开心,后来我就看到他经常走神,不爱搭理人。  父亲被带走,前前后后去了好几个地方。父亲走的当年我们就搬到了芳草地,在朝阳门外。细管胡同是中国剧协的宿舍,父亲出事以后,我们就被赶了出来,住到芳草地。有一天公安局来人,说是让我们去看看爸爸。我跟我大妹妹被来的人开着小轿车拉去了,那是一个小四合院,正房,里边有一张桌子,糖果都摆好了。爸爸见了我们问:你们还好吗?你妈妈还好吗?让我们聊天,我们也只好问:你好吗?我们还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父亲出事的时候我十岁,我二妹妹八岁,小妹妹四岁。父亲1955年被带走,隔离反省,不断地转地方,很长时间我们都没有他的消息。  父亲的被捕是因为胡风的被捕。父亲跟胡风多年的交往和情谊使他们成为同一条触礁沉船的两个遇难者。  当年的“胡风分子”们被分期分批送进秦城监狱。作为“胡风集团”的骨干分子的父亲在1955年被捕,先是在戏剧家协会隔离反省,后关押在城里的公安部所属的一些胡同里:东总布胡同、钱粮胡同、安福胡同。因为高声抗议拘捕,詈骂管制人员,父亲在1959年6月被投进秦城监狱。他的牢号是0683。  从此父亲就消失了,代之以0683。  父亲在他后来写的回忆文章里写到他走进秦城监狱的情景:“越野车往西郊运行。经过公路,进入森林密集的监狱区,那一带气势雄伟。监狱有森严的、寂静的、荒凉的广场和铁门的森严。铁门巨大的在寂静中的响声,我是记得的。我想:几十年的作家的道路,却进了监狱。”  父亲跟胡风的交往和忘年之谊始于1939年。那时候他十六岁,经胡风介绍在陶行知办的育才学校当小先生。《“要塞”退出以后》是父亲第一次以路翎的名字写作并发表的小说,在此前人们没看到过这个名字,熟悉他的人只知道一个叫徐嗣兴的乡村小学的小先生。《“要塞”退出以后》是作家路翎出世的标志。这篇很少被人提及的小说发表在胡风主办的刊物《七月》上,1940年第五集第三期。  这个时候父亲住在重庆北碚后峰岩,他经常到附近的天府矿区了解工人的生活,然后把他看到的情景写成各种类型的小说。那些小说当时和以后都不被重视,唯一认真阅读并关注父亲写作的是当时已经享有很高文学声誉的胡风。胡风几乎对父亲写出的每一篇文字都悉心阅读,不惜给以热忱的鼓励和褒奖。在胡风的鼓励和帮助下,乡村小学的小先生徐嗣兴成为作家路翎。  胡风主编的文学杂志《七月》热忱地接纳了父亲。因为他们彼此的理解和欣赏,父亲和胡风成为忘年之谊的挚友。据说,在那个时候父亲经常到胡风家里去,借书,谈文学,胡风鼓励他多写矿工的生活。胡风掌门把《七月》营造成一个具有鲜明的“普罗”个性和理论倾向的杂志。《七月》带有很强烈的同人色彩,集聚了一批志向相投的人,父亲的加入使他成为日后为这本杂志作出贡献的主要作家之一。这个时期父亲开始写作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子》。次年,《财主的儿子》写成,父亲带给胡风。1941年5月,胡风赴香港,准备将《财主的儿子》介绍在香港发表,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财主的儿子》在战火中丢失。  1944年,父亲二十二岁,他到重庆黄桷镇文昌中学兼课,教初中国文。2月底完成三卷本《财主的儿女们》,八十万字,由胡风帮助出版,胡风评价《财主的儿女们》时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文艺评论家鲁芋称《财主的儿女们》是“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感情和意志的百科全书”。  《财主的儿女们》的出版奠定了父亲在文坛的地位,也坚固了他和胡风的友谊。1947年路翎创作出第一个话剧剧本《云雀》,6月12日,胡风乘快车从上海出发到南京看《云雀》的演出,演出反响强烈。1949年,父亲二十七岁,经胡风推荐,到南京军管会文艺处工作,任创作组组长。1950年再经胡风推荐,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工作。1952年12月父亲赴朝鲜前线参加抗美援朝战役。在朝鲜前线,先后到三十九军、西海岸指挥所体验生活。1953年7月从朝鲜归来,陆续写出散文《板门店前线散记》、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和长篇小说《朝鲜的战争与和平》。  1953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代会,据说周恩来在会议筹备期间对胡乔木和张光年说,有成就的青年作家,像路翎应当提到领导岗位上来。于是父亲在第二次文代会期间被选为理事。在父亲去朝鲜期间,胡风从上海搬到北京,他的房子在地安门内的太平街,是一座独立的小院子。父亲从朝鲜回来就成为胡风家里的常客。  1954年1月胡风在《文艺报》发表《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意见书》)。同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批判胡风的文章,涉及父亲。5月,全国重要报刊开始批评路翎反映志愿军生活的小说。父亲被迫停笔。  1955年6月19日,父亲被逮捕。  胡风于5月1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逮捕,被判处重刑。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每上诉一次,便被加刑一次,直至“文革”开始,胡风的刑期已变成无期徒刑。  包括胡风的论敌在内,都没有想到对胡风文艺思想的论战会导出共和国文坛的第一大冤狱,并且直接引发了肃反运动。  我看到有资料说,在全国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共触及两干一百余人;逮捕九十二人,隔离六十二人,停职反省七十三人;一年以后,正式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分子的有七十八人,其中划为骨干分子的二十三人,到958年5月,给予撤销职务、劳动教育、下放劳动等处理的六十—人。  父亲被隔离反省不久,“剧协”有关人员通知母亲,让我们搬出北新桥细管胡同6号。人们像避开瘟疫一样,把我们扫地出门。新的住地在芳草地,靠东大桥一带。50年代初期的芳草地是名副其实的,它的东面有一面湖,叫“野鸭洼”,到处是芦苇,湖里有没有野鸭不知道,但东大桥确有其桥,桥下面有水,据说还淹死过人。芳草地这片房区是“文联”出资修建的,一色的红砖平房,每一栋有九间。母亲余明英当时分到了两问房,不久就被别人占去一问。妈妈和我们三个孩子就挤在一问房子里。  父亲走了以后,全家赖以维持生存的的工资没了,妈妈就到街道上找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做,给人带过孩子,当过临时教员,扎过绢花,到街道“麻袋厂”做过工。麻袋厂就是废物利用厂,这种工作非常脏,成天在废麻袋里捞来捞去,妈妈就靠这个办法养活我们。  再与父亲见面就是1964年。父亲被保外就医。我们见到他的时候他的身体状况不好,精神也很差。父亲在我心目中一直很好,我们家的生活也很好,童年的时候我们感觉特别幸福,特别美好,在我心中都是美好的记忆,都是幸福的感觉。我们那时候刚到北京,父亲在青年艺术剧院写剧本,妈妈在科学院工作,平时他们住在单位里,周末的时候聚一次。在南京的时候我们请了一个保姆,到北京保姆也跟到了北京,保姆跟了我们八年。那时候我们守着青年艺术剧院,父亲经常带我们去看话剧,我从小喜欢演戏,但父亲不让我们学。父亲以单位为主,他跟母亲在周末见面,平时会到剧院看排练,看演出。我记得那时候父亲来往的朋友里有张瑞芳,父亲那时候给我的感觉很潇洒。  但是再见到父亲的面我们都很吃惊,父亲几乎是变了一个人。公安局先来人跟我们说:你父亲病了,神经方面出了问题,你们要关心他,帮助他,但是你们要跟他划清界限,站稳立场。我们问怎么跟他掌握这个关系?怎么掌握这个界限?我们在一个屋子里是一句话不说呢还是怎么说?我们都拿不准。我母亲就问公安人员我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原则,公安人员说他是孩子的爸爸,该怎么说就怎么说,总之,你们对他的关心对他有好处。  公安人员走了,送走公安人员的时候,我和母亲发现他跟离开家的时候不一样了。他的目光呆滞,形容憔悴,沉默不语。回到家里看到家人也是神情恍惚,木无表情。我们才知道他的神经有了问题。  那个时候很多人说父亲疯了。对于自己的疯狂,父亲本人从来没有认同过,他在未发表的《监狱琐忆》里写道:“我因不是反革命,是冤假错案,因和监牢人员冲突激烈,几乎每日叫骂。叫骂以外唱歌抗议,因此我便被指控为精神病,被送到安定精神病院。”  在安定精神病院,父亲每天打针、吃药、电疗,一切有护士照料,没有了看守的呵斥、突然的提审、不时的捆打、戴铐,相对来说,他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精神也有了某些恢复。然而,作为一代天才的作家路翎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他的半睡半醒的身体。  父亲回到家以后我们几乎不说话,不是有意不说话,是他很少开口。那时候我们住在芳草地,那个院子一共有九问,我们在第二间屋子,父亲回家以后就经常在走廊那个犄角呆着,看报纸,糊信封。回到家以后他接茬写。父亲1964年回来,1963年我高中毕业,因为长期生活艰辛,困苦交加,我们姐妹都营养不好,我在学校体检不合格,被查出是肺结核,大家都劝我说这个病不害怕,但我还是很害怕。我的家庭包袱、身体包袱,压得我抬不起头,我在家休学,第二年参加大学考试,怎么也考不上。我们不懂,根本白考,我们校长二十年后跟我说你们三姐妹的高考试卷根本就不送上去。不能考大学,我就去了农村小学教书去了,一周回家一次。  后来就有警察找到我教书的小学校,警察跟我谈话说你爸爸写了很多信,到处发信,他是真有病还是假有病?他这一问我想起来了,我在家也经常看父亲糊信封,他写了很多信,给国家领导人的,给党中央的,给伊丽莎白的。我在家里就见他在一个犄角里,唉声叹气,没事就糊那些信封。警察问我老爷子是真的有病还是装的?  父亲写的这些信被认为是冒犯了领袖,被认为是反革命信件。有一天,他去邮局寄信时,被当场扭送公安局,然后是第二次被投进秦城监狱。除胡风之外,父亲是胡风集团里唯一一个二进宫的人。  父亲第二次被拘捕的时间是1965年11月,在他保释出狱回家养病一年多后。当时的一份监狱记录这样记载着:路翎因患精神病于1964年1月2日保外就医。路翎在保外就医期间继续进行反革命活动,从1965年7月到11月,书写、投寄反革命信件三十九封,恶毒攻击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于1965年11月收监。1973年7月25日北京军管会以现行反革命罪判路翎有期徒刑二十年;1955年6月19日至1975年6月18日,投放北京市公安局第七大队劳改。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萧乾关注同性爱现象时的态度,明显不同于近日在报刊中炒作同性爱议题且有话语权的许多文化人。那些文化人,缺少人文关怀的大脑……  ——张北川  郭沫若是以才子的面目出现而风流成性。由于他的风流成性,他一生单是夫人就有三位,那些颇沾这位才子风流之光的女子当然还有几位……  ——孙德喜  蜜月期未满,蓝苹和唐纳即发生婚变。蓝苹借口返乡探母,迟迟不归上海。蓝苹对唐纳颇有不满,认为唐纳有小市民习气,故而怀念旧情,又去寻找俞启威。  ——蔡登山  陆小曼立刻给徐志摩打预防针: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茶壶的譬喻来做藉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壶,乃是我的牙刷,茶壶是可以共用的,牙刷不能公用的。  ——王开林  父亲在回忆文章中说:“监狱森严的铁门在寂静中巨大的响声,我是记得的。我想:几十年的作家的道路,却进了监狱。”  ——徐绍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闲话04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喜欢这类书,开拓视野
  •   正面的文章看多了,再看看这些东西,感觉很好,我喜欢。
  •   这是一个系列出版物,编者大概是想长期出下去,所以按照1、2、3、4的顺序排了下来。四集我都买了,里边内容和杂志的编排差不多,若干短篇文章,很好读的。放在枕边、饭桌边,有一点时间就可以看一篇。内容,多是谈过去人物的,属于掌故、轶事之类。说过去,不过就是十几年前、几十年前活跃的人物们,如鲁迅、巴金、郑振铎、郭沫若、徐志摩、陆小曼、梁实秋、周璇、胡风,等等,以及当年的蓝苹即后来的江青。谈什么呢?有的是谈传奇经历,有的是谈爱情纠葛,有的是谈惨痛遭遇,有的是谈人生际遇,五花八门,方方面面,取一个侧面,娓娓道来,很是有点意思。人们看书,特别是看关于风口浪尖人物的书,总是想得到一点“秘闻”之类。这套书或多或少满足了这个愿望,因为时代发展的原因,过去要避讳的东西,现在不必那么敏感了,所以作者写作时也放得开一些了,涉及的人物大都直接点名,评价时也直接讲明观点,看了很受益。《闲话》在“约稿”中申明:“《闲话》是整合掌故类阅读情趣和书话类阅读情趣的产物。《闲话》的关注点是文人及闻人的生活,期待通过一种微观的管窥和一些历史碎屑的拾捡,还原名流与知识者的人生世界。《闲话》期待呈现的是学术与人生、文化与人生、艺术与人生、历史与人生的关系。《闲话》仰慕有文史价值的文字,仰慕有故事特征的叙事,仰慕平实准确的语言。”看已经出版的四本,虽然不能说已经达到预想,但也说得过去了。我以读者身份,向大家推荐这套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