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亲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龚爱民  页数:297  字数:300000  

内容概要

龚爱民,湖南省作协会员。《寻亲》为作者创作的一部荡气回肠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一部由牺牲、泪水与寻找编织的红色家史;一部由草根百姓诠释家国意义的生命传奇。”。
《寻亲》讲述在漫长的寻亲过程中,一个家族的红色家史被一页页翻开,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被一幕幕上演,一个民族的人性之光和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被一抹抹重现。那些感动的人,那些感动的事,都在我们一次次悲怆的泪水里,浮现出家仇国恨、铁血民魂、生死亲情。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爱大恨。故事中的奶奶是位富有文学魅力的母性形象,因为她的坚强和坚韧,因为她对儿女们杜鹃啼血般地呼唤,就连她的狭隘、自私和短视也变得可以理解。爱和牵挂是这位母亲终生的行为理由。

作者简介

龚爱民,湖南张家界人,土家族,中共党员,现供职于《张家界日报》社,湖南省作协会员。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小说、纪实文学作品40余部。《寻亲》为作者创作的一部荡气回肠的长篇小说,被称为“一部由牺牲、泪水与寻找编织的红色家史;一部由草根百姓诠释家国意义的生命传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欲阅读小说完整版,请到书店购买单行本。

书籍目录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章节摘录

  张师长说,何树林,我知道你是个敢扣敢拼又不怕死的种,可我要你能活着出去,就是我当师长的死了,你也要给我活着,你要把电台队完完整整地交到军团指挥部。  何树林这样向战士们交代任务:全连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十个人,每个小组保护一个电台兵,要是人全都死光了,最后一个一定是报务员。  敌我双方交战,当一方陷入重围之时,最惯常的手段,就是留下一支精干强悍的队伍打后卫,牵掣敌人,掩护主力突围。这就如同人狼大战,势单力薄的人逃走时,往狼群中丢下的一只羊,而这只羊能不能活着逃出去,就要看它自己的运气与造化了。一般情况下,做后卫,打佯动,极有可能是弹尽粮绝、全军覆灭的结果。中央红军湘江之战时,打后卫的红五军的三十四师、红三军的十八团,都没逃脱这样的命运。现在,红十八师若不重蹈他们的覆辙,杀开一条血路,从几十倍于我方的敌人的重重包围、前堵后截中,带着一部分力量突围出去,追赶上主力部队,那一定是奇迹了。  红十八师的这次突围,说起来真是一次杀机四伏,儿度陷入绝境又几度绝处逢生的经历。途中,他们与敌人打了无数次你死我活、昏天黑地的遭遇战,双方阵亡的人,可以说是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两个月后,他们趟着一条血腥之路,奔走剑贵州的江口才得以与主力部队会合,而这时三千人的队伍只剩下七百人了。  何树林率领他的手枪连多次在绝境中突出奇招,施展神威,为整个十八师的突围立下了汗马功劳。最惊心动魄的两次让后来回想这段历史的人充满敬畏和慨叹。  一次是红十八师来到湖北来凤县一个叫卯洞的地方,止要越过一个小山凹时,遭遇了敌人的埋伏。一场猝不及防的交火过后,打前锋的两个营的人全部牺牲。张正坤这时接到侦察员报告,敌人已在周围几个方向重兵设下埋伏,兵力大约是四个师,而在前面设堵的敌人只有一个团。张正坤知道,这时如果退回去,伤亡会更加惨重,唯一的出路就是抢占前面的山头,打开一个缺口,才能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卯洞过去几公里便是一大片原始森林,到了那里,敌人就奈何不了他们了。张正坤卜令五个连五百多人发起冲锋,誓死也要冲开前面的关卡。不成想敌人一个反冲锋,五个连被打得稀里哗啦,退下来的不到三百人。敌人占领崖顶,居高临下,硬攻不行,仰攻又无法奏效,在此多待一分钟,就会多些伤亡,而如果冲不出前面的崖口开堑,十八师将会全军覆没。  何树林一直在张正坤身边,他的手枪连除了保护电台队,还有保卫师首长的任务。他向张师长建议,最好是打烂前面敌人的指挥系统,部队再从正面实施强攻,到时就可冲出去。然而要敲掉敌人的指挥部,人多不行,容易暴露目标。何树林自告奋勇,挑选了一个班的精悍士兵,改装成挖草药的山民,从右边悬崖缝隙间悄悄攀越到崖顶,绕至敌后。敌人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正面的火力上,两个拿着望远镜的敌指挥官正指手画脚组织阻击与冲锋,万万没想到何树林的一个班已到了他们身后,打的就是他们几个指挥官。  何树林手持双枪,一枪一个,两个敌指挥官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就像树桩一样倒下去了。何树林一挥手,一个班的战士连迮放枪,敌指挥部的人来不及隐蔽的,全部死于非命。战士们冲锋过去,似神兵从天而降,敌人乱了阵脚,以为中了红军的反包围,急忙调转枪头还击。趁敌人陷入混乱状态,正面不失时机地强冲锋,不到半小时便拿下了山凹口。  这条生命通道终于打通了。部队脱离堆满尸骨流满血水的沟谷,一清点人数,折损了六百多人,来不及掩埋死去的战友,也来不及休息片刻,部队急匆匆地又向着生死未卜的前方开进。  另一次是在湖北咸丰越过唐岩河后不久,部队又遭到了敌人的埋伏。张正坤师长处变不惊,一边让部队与占领高处的敌人继续战斗,一边指挥师部机关和手枪连从敌人的包围圈中撤退出来。他们向北一口气奔了五六里,走在最前面的是张师长、何树林和两个抱着电台的战士,当几个人爬上一个叫长岭冈的山梁时,何树林突然发现前面三十来米的地方有敌人的碉堡。他来不急朝后面的战士招呼一声,差不多一个排的敌人就从碉堡中冲了出来。那个排长模样的敌军官大声喊叫道,他们没子弹了,抓活的!敌兵们一听,一窝蜂地扑过来。双方来不及多想,立刻就展开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何树林在这情急之下,左右开弓,接连打倒几个敌兵,然后伸出两手,把张师长和两个电台兵一推,让他们顺着两三百米的红沙泥山梁滑下去。恰巧那天下了点雨,红沙泥山坡又陡又滑,他们一口气就滑到了坡底。  何树林自己呢,则就地仰面朝天一倒,堵住追赶的敌人。敌兵发现这个对手很不好对付,立刻就围上来四五个人,何树林手里握着一根三米来长的檀木棒,他突然来了个三百六一卜度的扫堂棍,三四个敌人惨叫着栽倒。那是根刚干过浆的檀木,坚硬无比,又加上何树林下手又准又狠,三四个敌人的踝骨全被扫断。后面的敌人没回过神来,怎么一眨眼的工夫三四人就全栽倒了,接着又有两三个敌人围过来,想不到又遭到同样的打击。山梁上惨叫声不绝于耳。等到后面的敌人完全醒过神要开枪时,何树林已经捡起了他们的枪。何树林的枪一响,敌人眼见着一个个倒下,在后面的人不敢再战,纷纷逃回去。  这时手枪连和迂回过来的一个营的人已冲上山梁,迅速夺占了碉堡,消灭了敌人这一排,俘敌二十多人,缴枪三十余支。

媒体关注与评论

  故事中的奶奶是位富有文学魅力的母性形象,因为她的坚强和坚韧.因为她对儿女们杜鹃啼血般地呼唤,就连她的狭隘、自私和短视也变得可以理解。爱和牵挂是这位母亲终生的行为理由。  --作家王跃文  在漫长的寻亲过程中,一个家族的红色家史被一页页翻开,一个家族的悲欢离合被一幕幕上演,一个民族的人性之光和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被一抹抹重现。那些感动的人,那些感动的事,都在我们一次次悲怆的泪水里,浮现出家仇国十艮、铁血民魂、生死亲情.大起大落、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作家彭学明  这是一本极让我感动的书!作者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向导,引领着我们,在艰难而缱绻的“寻亲”中,寻找的是那一段历史的隐秘章节,是逝去岁月的袅袅回声,是人性深处最为绚丽的精神层面.是对所有活着的人的感动与启迪。  --作家聂磊森  就文学性而言,小说中最具审美震撼力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跳跃结构,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对侯家70年寻找与回归的讲述,以及对奶奶殷成福的描述。她是红色文学史上至今不可多见的一个人物形象。  --作家钟铁人  传奇感人的故事,大悲大喜的命运,执著不渝的寻找.唤起我们对这个红军家族和一方红色土地的敬重。  --作家巴陵  奶奶是这本书的灵魂人物.其形象具有突破性和颠覆意义。一个私心很重、无知短见的农妇,却诠释了战争的真正涵义。人物形成一个意义链.部队最高首长贺龙是起点.奶奶是终点,通过中间无数的传奇人物,小说最终让人性的光辉首尾相接,境界相通。奶奶的象征意义在于,她是一颗扣子,或者一个绳结.她把人性、人权、民生、人本主义统统装在一个筐里,而这个筐是由人的生存理由和对人的大爱编织而成。  在这里,普通人其实都是真英雄。一个家庭的传奇折射出整个家国民族的精神磨难。  --评论家卓今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寻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一个家族的红色历史、一个红军家庭的和一方土地悲欢离合的故事,从1934年红二、六军团转战并长征开始,70多年的传奇经历……是这些词句吸引了我买下并一口气读完本书。但读后却有些与著名作家点评、介绍不同的观感。
    在十大开国元帅中,我最敬重的是在文革中被直接“迫害”致死的两位——彭德怀、贺龙。其他的几位或者不是死在文革中,或者不是被“迫害”致死——罗荣桓死在文革前;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活到了文革后;朱德虽然死在文革中,但属于善终;陈毅死在文革尚未结束的1972年,但他看到了林彪的灭亡,他在文革受到过冲击,但还算不上“受迫害”,其死因也与受迫害没有直接关系;林彪死在温都尔汗,是他自取灭亡。只有彭德怀、贺龙两位元帅,是在文革中因受迫害而直接死去的。恰巧,两位都是我父亲当年所在部队的首长,都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经常听父亲不经意间谈到他们的故事。但凡有关于他们两人的作品,我基本上都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本书描写红二方面军中的一个普通红军家庭,全家9口人,在长辈“爷爷”和“奶奶”的带领下全部参加了长征,最大的“爷爷”当时大概40、50岁,最小的“幺叔”伢子不过7、8岁,此后故事展开一幅长达70多年的画卷,从1934年11月一直到2005年的“寻亲”结束。记得前几年我读到过一个类似的真实故事,也是一家9口人全部参加了长征,好像也是二方面军的,最大的“爷爷”当时就已经超过50多岁了,最小的孩子也只有7、8岁,在长征路上就牺牲了好几个……
    我本以为找到了那个故事的文学本,会写得更加感人至深。但是,没有。本书最精彩的部分在长征之后就结束了,从参加红军到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枪林弹雨、九死一生,无不荡气回肠、可歌可泣、感人至深,我读的时候甚至留下了眼泪。但在长征结束之后,所有的描写,从文学上讲,都黯然失色,在情节上甚至斧凿痕迹明显。作为标题的“寻亲”故事也不那么动人,其宣扬的“血缘亲情”也不被读者看重,甚至质疑——到底是家族革命史还是宗族血缘史?
    显然,前者能够穿透历史的烟尘,感动无数后人。而后者呢?如果没有大的动荡的时代背景,注定是苍白无力的。这个故事有大的时代背景,但仍然不成功,为什么?我以为,在本书的后半段,作者抽取了“为理想献身、为穷人翻身得解放而牺牲”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内涵,只剩下血缘、亲情,那在前半部分荡气回肠的、感人至深的文学力量,自然就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一点儿都不奇怪。我不同意书后附的数个著名作家的高度评价(不知是真是假,现在此类作假示例也不少),不觉得书中的“奶奶”是本书的灵魂人物,虽然“奶奶”活的时间最长,经历了所有的故事。我反而觉得刚刚过了草地就牺牲,从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无法出场的“爷爷”形象特别丰满。
    总体来说,与同样的题材相比,这本书显然不如《白鹿原》和《最后一个匈奴》出色。
    但我对作者的“跨越时空”的跳跃式结构表示欣赏,否则无法在区区30万字的篇幅里完成四代人、70年的故事讲述。
    更遗憾的是,我所敬重的贺龙元帅,是故事的起点,但在后面,却不见其形象了,显然,任何理由都是牵强的。
    不过,作者的文字功底还算深厚,讲故事的能力也算强,又是张家界(大庸)——属于红二方面军湘鄂西根据地——的人氏,自然对那篇土地充满情感,具备了写好书的基本条件。希望他能写出更好的故事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