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盛世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宏杰  页数:440  字数:401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得不偿失的盛世一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用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二毫无疑问,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有的评论者甚至还去掉“之一”二字。确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何以我们五千年文化得出的这个集大成的盛世在英国人眼中如此黯淡?原因是,乾隆时代中国人和欧洲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实在太大了。14世纪,欧洲人并不比中国人富裕多少。他们的食物中肉食比重并不算高,一大块面包加一碗浓汤就已经让辛苦了一天的英国农夫心满意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18世纪工业革命前期,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一日三餐的食谱如下: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饭是面包、奶酪、少量的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或萝卜;晚饭是面包和奶酪。星期天,可以吃上鲜猪肉。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英国普通农民家庭的消费清单上还要加上2.3加仑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和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而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吃的是什么呢?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一直是粗粮和青菜,肉、蛋、奶都少得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之际,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三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到达浙江沿海后,因为不熟悉中国航线,英国人请求当地总兵帮他们找一个领航员。总兵痛快地答应了。英国人看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总兵的办法是派出士兵,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百姓都找来。使团成员巴罗说:“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就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一个个双膝跪地,接受询问……他们徒劳地哀告道,离家远行会坏了他们的生意,给妻子儿女和家庭带来痛苦,总兵不为所动,命令他们一小时后准备妥当。”这一幕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英国人说:“总兵的专断反映了该朝廷的法制或给予百姓的保护都不怎么美妙。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这仅仅是英国人一连串吃惊的开始,比这更让他们震惊的事还在后面。在船只行驶于内河时,英国人注意到,官员们强征大批百姓来拉纤,拉一天“约有六便士的工资”,但是不给回家的路费。这显然是不合算的,许多人并不想要这份工资,不断逃亡。“为了找到替手,官员们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庄,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从床上拉起来加入民夫队。兵丁鞭打试图逃跑,或以年老体弱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几乎没有一夜不发生。看到他们当中一些人的悲惨状况,真令人痛苦。他们明显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们总是被兵丁或什么小官吏的随从监督着,其手中的长鞭会毫不犹豫地抽向他们的身子,仿佛他们就是一队马匹似的。”乾隆盛世的秩序原来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同时代的欧洲,人权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个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个人置于脚下。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宫,叫无忧宫。没想到这个无忧宫却给他带来了麻烦。原来他的这个王宫选在了一个平民百姓的风磨边上。在修建期间,磨坊主向法院起诉国王,说新建的王宫挡了风,不利于风磨转动。最后国王不得不屈膝让步,同意对磨坊主赔偿。这个故事有助于我们理解英国人何以对乾隆年间中国人的人权状况如此吃惊。四乾隆盛世的出现,有赖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调动了传统人治明君的所有技术资源。如果这一盛世出现在汉朝或者唐朝,当然无愧于伟大二字。然而不幸的是,在乾隆出生约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麦哲伦就已经完成了环球航行。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相继来到中国南面的海域,全球化进程从此开始。任何国家想永远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而乾隆所处的18世纪,更是人类历史伟大的转折点。在这以前,人类进步的脚步一直是迟缓的。而从这个世纪起,历史开始跑步前进。“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国经历了产业革命的全过程。”“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层蕴含着庞大的资源和能量,人们一直在探求而少收获。18世纪,一下子得到了打开宝库的钥匙,新的生产力像蛰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喷涌迸射出来。工农业产值几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质财富滚滚而来,源源不绝。”而这个世纪政治文明的进步并不慢于物质文明。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论法的精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大革命,提出了“主权在民原则”。乾隆皇帝退位后的第二年(1795年),华盛顿宣布拒绝担任第三任总统,完善了美国的民主政体。18世纪,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过立宪制和代议制“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化,把他们关到法律的笼子里”。五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却在做着相反的事情。虽然乾隆的爷爷康熙皇帝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知道有人环绕航行过整个地球。虽然乾隆年间西方传教士已经向他介绍了日心说,虽然英国使团给他带来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赫歇耳望远镜、帕克透镜、巨型战舰“君王”号舰艇模型,甚至还有热气球和复滑车表演,他却对世界大势的变化没有丝毫敏感。他视民间社会的活力和自发精神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敌人,积六十余年努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民众关进了更严密的专制统治的笼子里。大清社会各个层面都处于他的强力控制之下:他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杜绝了皇族、外戚干政的可能,使他们只能老老实实地安享俸禄,不敢乱说乱动一下。他以高明的权术和超常的政治恐怖把大臣们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间,以确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畅通无阻。对敢于反抗的“刁民”,他的态度是一味镇压。在他眼中,皇帝、官员和百姓,是父亲、儿子和孙子的关系。不管父亲如何虐待儿子,儿子也不许有丝毫反抗。因此,老百姓无论被贪官污吏如何压榨剥削,走投无路,也只能听天由命,不得“越级上访”。对于群众聚众抗议,维护自己的权利,他总是视如大敌,一再强调要“严加处置”,甚至“不分首从,即行正法”。对于知识分子,他更如临大敌。他以超级恐怖为手段,扫除一切可能危及统治的思想萌芽。乾隆年间仅大的文字狱就出现了一百三十件。三十余年的文字狱运动,如同把整个社会放入一个高压锅里进行灭菌处理,完成了从外到里的全面清洁,消灭了一切异端思想萌芽,打造了一个他自认为万代无虞的铁打江山。六因此,乾隆盛世是逆人类文明主流的产物。乾隆盛世的功绩是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图。然而乾隆时代给中华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创伤,远大于这一时的成就。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纵向对比中国历史,乾隆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民众权利被剥夺得最干净、意志被压制得最靡弱的时代。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数统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设计出来的盛世。乾隆时代的中国人,是“做稳了的奴隶”,只许有胃肠,不许有头脑。只有这样,大清江山才能亿万斯年。乾隆的盛世监狱精心塑造出来的国民,固然是驯服、听话、忍耐力极强,却无法挺起腰板,擦亮眼睛,迎接扑面而来的世界大潮。英国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接触过中国人。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槟榔屿,“和其他我们东印度公司属地”,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然而来到中国,他们却发现生活在自己国家里的中国人远没有海外中国人那样活泼自然,也缺乏创造力。他们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更胆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对公众事务漠不关心。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巴罗说:“虽然这一带有不少船只在行驶,却没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里挣扎的人……劝说我们船上的人开过去援救也得不到响应。不错,我们当时船速是1小时7英里,这居然就成了他们不肯停船的理由。我确信这些不幸的家伙中有几个一定是丧命了。”英国人分析说,这种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国统治者精心塑造的结果:“就现政权(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马戛尔尼对中国政权的结论更广为人知:“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这种专制统治有着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七虽然登峰造极,但乾隆的统治并没有任何新意。乾隆盛世不过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大总结和大重复。不幸的是,这个盛世出现在不应该出现的时候,因此其成就如果烛火遇到了太阳,一下子暗淡无光。面对几千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如果专制统治不那么密不透风,中国社会不那么铁板一块,西方涌来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润这片古老的土地。可惜,中国恰逢了一个执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以乾隆为代表的专制精神造成的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鸦片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现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艰难曲折的原因之一。然而,在乾隆死去两百多年后,仍然有许多人坚定地认为,只有乾隆的风格和方法才适合这片独特的土地。只有透彻了解了乾隆时代的另一面,对这个时代的得与失进行一个全面准确的评估,我们这个民族才算没有白白经历“乾隆盛世”。

内容概要

  乾隆盛世是传统中国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在世界大势面前整个帝国茫然无知,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种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
  本书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先后就职于某大型金融机构及某大学。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即将出版作品有《坐天下很累》及《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信箱:zhj1368@163.com微博:http://weibo.com/zhjwb

书籍目录

第一章?帝国遗产的继承人
一?被八字决定的历史
二?毫无心理准备的接班
三?转变帝国的航向
第二章?盛世的保障——集权
一?政治改革的牺牲品
二?驭臣之术
第三章?统治风格剧变——孝贤皇后之殇
一?长恨歌
二?乾隆十三年的风暴
第四章?权臣的结局
一?张廷玉的过人之处
二?被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第五章?盛世之巅
一?“以民为本”
二?“盛世”的武功
三?“盛世”的四个支点
第六章?文字狱——盛世须用重典
一?打击“越级上访”
二?儒家治国理想的破灭
三?消灭记忆
四?大清的“精神文明建设”
五?由驯身到驯心
第七章?盛世的崩坍
一?尹壮图的奏折
二?大规模动荡的前奏
三?帝王私欲
四?和珅与议罪银
五?腐败集团化
六?君臣赌局
七?中国人的“盛世梦”
第八章?鸦片战争的种子
一?世界留给中国的最后一个机会
二?英国人眼中的“康乾盛世”
三?帝国的遗传基因
第九章?烈日余晖
一?权力平稳交接
二?“千古第一全人”
三?太上皇
尾?声?万劫不复的沉沦
跋:乾隆皇帝的外表、性格及传说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经过九个月的行驶,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海面。 乾隆盛世是中国史上的登峰造极,一直为后世所艳称。为了向远人展示帝国的富庶繁荣,皇帝更是精心准备,一掷千金。那么,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传统盛世,在英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众多和市井生活的繁荣。从马可•波罗时代起,这一点就一直为欧洲人所惊叹。关于中国的人口,长期以来在欧洲是一个谜。马可•波罗说,汗八里城(元代蒙古人对大都的称呼,即今北京市)的“人数之多……是世人想不到的”。(《马可•波罗游记》)这已经让欧洲人产生怀疑,明清时传教士的说话更令人难以相信:全人类人口的三分之一会集中在一个国家之内,而这个国家的面积虽然广大,也不过是整个陆地面积的十二分之一。不过英国人的访问为欧洲得出了定论:“人们给予这个国家人口数量的上限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实的。”(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人口众多的最有力证明是自然资源的稀缺。英国人刚刚抵达中国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1793年7月初,英国舰队抵达第一片中国领土舟山群岛。由于遇到落潮,“克拉伦斯”号只得在一个叫六横岛的小岛边抛锚稍停。英国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时间上岸对中国领土进行第一次的观光”,于是他们爬上了六横岛。爬过海边陡峭的石壁后,他们在山下发现了一块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小平原。很显然,为了造出这块小平原,本地的居民们没少费力气。“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呎高的土堤。但这块平原的面积并不大,我们怀疑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小的一块土地来是否合算。平原上种的是稻米,耕作得很精细。”(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这就是展现在英国人面前的典型中国国情:土地稀缺,人口密布。这有点出乎英国人的预料。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固然人口众多,但同时疆土也极其辽阔。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随着后面行程对中国的深入,他们越来越体会到土地对中国人的珍贵: 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中国没有大的牧场,也没有专为种植牲口吃的燕麦、豆类和芜菁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园外,全国很少公园和其他公共娱乐游玩地带。中国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国没有公地。大地主们也不肯划出大块土地来不事生产而改作娱乐或者运动的场所。所有耕地从不休耕。(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确实,传统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公园”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们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 历史学家们认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实际的人口数比政府统计的还要多。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的乐观估计是3.5亩,而同时期的英国,人均占有耕地10亩,是中国的3倍。此外,当时英国还有800万英亩荒地,也就是说,全英国每人尚能拥有1英亩(合6亩左右)的土地储备。整个欧洲情况与英国相似,“欧洲是一个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区,它从来不缺少可耕地”。(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对中国的耕地紧张状况如此惊讶了。

编辑推荐

《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在世界视野下对乾隆时代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根源。与当时西方主张民主、自由与人权的革命、改革相比,乾隆时代不过是一个只有生存权而无发展权的盛世。乾隆放弃了中国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直接带来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屈辱。他欠下的债我们今天还在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饥饿的盛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7条)

 
 

  •   乾隆盛世是中国专制时代的巅峰,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但光鲜的外表却掩盖不了内在的腐烂。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培养出来的民众只能做“奴隶”,自私、麻木、冷漠、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屈服于皇权淫威的官员们用贪腐侵蚀着帝国的肌体;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字狱打断了士人的脊骨,从此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也没能站起来;1793年,马戛尔尼来华,在世界大势面前整个帝国茫然无知,错失了最后一次主动融入世界的机会,种下了鸦片战争的种子。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马戛尔尼的出使使欧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如果不用武力,就无法打开中国的大门。因为礼貌和沟通对中国人来说不起任何作用。既然把中国人定义为半野蛮人,那就意味着中国需要用西方的炮火之光加以照亮。虽然并不主张马上武力攻打中国,但马戛尔尼也认为中国政府是应该被推翻的。 经过九个月的行驶,英国使团终于抵达了中国海面。 乾隆盛世是中国史上的登峰造极,一直为后世所艳称。为了向远人展示帝国的富庶繁荣,皇帝更是精心准备,一掷千金。那么,这样一个空前绝后的传统盛世,在英国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呢· 英国人首先注意到的是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众多和市井生活的繁荣。从马可·波罗时代起,这一点就一直为欧洲人所惊叹。关于中国的人口,长期以来在欧洲是一个谜。马可·波罗说,汗八里城(元代蒙古人对大都的称呼,即今北京市)的“人数之多……是世人想不到的”。(《马可·波罗游记》)这已经让欧洲人产生怀疑,明清时传教士的说话更令人难以相信:全人类人口的三分之一会集中在一个国家之内,而这个国家的面积虽然广大,也不过是整个陆地面积的十二分之一。不过英国人的访问为欧洲得出了定论:“人们给予这个国家人口数量的上限不仅是可能的,甚至是真实的。” 人口众多的最有力证明是自然资源的稀缺。英国人刚刚抵达中国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1793年7月初,英国舰队抵达第一片中国领土舟山群岛。由于遇到落潮,“克拉伦斯”号只得在一个叫六横岛的小岛边抛锚稍停。英国人想“利用等候潮水的时间上岸对中国领土进行第一次的观光”,于是他们爬上了六横岛。爬过海边陡峭的石壁后,他们在山下发现了一块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小平原。很显然,为了造出这块小平原,本地的居民们没少费力气。“为了防止海水的冲洗,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呎高的土堤。但这块平原的面积并不大,我们怀疑花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这么小的一块土地来是否合算。平原上种的是稻米,耕作得很精细。” 这就是展现在英国人面前的典型中国国情:土地稀缺,人口密布。这有点出乎英国人的预料。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固然人口众多,但同时疆土也极其辽阔。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的人口压力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 随着后面行程对中国的深入,他们越来越体会到土地对中国人的珍贵: 中国的全部土地,只有极少数例外,主要是种植人吃的粮食。中国没有大的牧场,也没有专为种植牲口吃的燕麦、豆类和芜菁等等。除了皇帝的御花园外,全国很少公园和其他公共娱乐游玩地带。中国交通主要依靠水路,公路既少又窄。全国没有公地。大地主们也不肯划出大块土地来不事生产而改作娱乐或者运动的场所。所有耕地从不休耕。 确实,传统中国似乎从来没有“公园”和“休耕”的概念。土地在我们眼中,唯一的使命就是生产粮食,养活更多的人口。 历史学家们认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实际的人口数比政府统计的还要多。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的乐观估计是3.5亩,而同时期的英国,人均占有耕地10亩,是中国的3倍。此外,当时英国还有800万英亩荒地,也就是说,全英国每人尚能拥有1英亩(合6亩左右)的土地储备。整个欧洲情况与英国相似,“欧洲是一个遍布草原、休耕地和森林的地区,它从来不缺少可耕地”。(谢和耐《中国社会史》)了解了这个事实,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英国人对中国的耕地紧张状况如此惊讶了。 从上岸的第一天起,英国人就开始持续不断地惊叹中国的人口众多。使团总管巴罗说:“要说有什么令人惊叹的话,那就是人口之众多。自到达之日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蜂拥到岸边来。”(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每到一处,大路边总是站满了看客。根据一路上的见闻,副使斯当东判断,中国的人口密度比欧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还要多1
    。也就是说,马戛尔尼到中国时,中国人口估计在3.5亿左右。 英国人的第二印象是中国社会生活的紧张繁忙和商业的兴旺发达。 到达舟山群岛后,不熟悉中国海况的英国人在浙江海岸停留了几天,为的是等中国官员为他们寻找到北上的领航员。 利用这个时间,他们来到一里地之外的一个小县城--定海观光。 他们主要关注的还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定海在他们眼里是一个小而繁荣的城市。“定海非常近似威尼斯,不过较小一点……城内服装店、食品店和家具店很多,陈列布置得相当讲究……整个城市充满了活泼生动的气氛。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人都必须做工。事实上人人都在劳动,无人过着寄生的生活。我们看到男人们忙碌地走在街上,女人们在商店里购货。” 一群金发碧眼的怪物出现在东方小城的街头,我们可以想见其轰动的程度。“无数好奇群众争先恐后地把我们包围起来……我们最后走到一个庙宇里去躲避群众。”巴罗的描写总是更生动:“人人都想把头伸到轿窗前来满足一下好奇心,咧着嘴笑嘻嘻地喊一声:红毛!”(约翰·巴罗《我看乾隆盛世》)这些睁大眼睛好奇地盯着英国人的定海百姓哪里能想到40多年后将要来临的灾难。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小县城已经令英国人对中国商业的高度繁荣和中国人在人口压力下的紧张生活有所了解,后来中国的其他城市,特别是最大的城市北京给他们的印象当然更为深刻。在浙江海岸稍作停留后,使团船只继续北上,抵达大沽口。在这里,他们换乘吃水浅的中国小船,沿白河前往北京。 来到北京,英国人马上被迎面而来的商业气息拍了个跟头。副使斯当东说:“(北**郊)铺石的街道上挤满了人。商店,作坊和顾客之多,处处表示出兴盛繁荣的气象。”“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外面油漆装潢近似通州府商店,但要大得多……商店门外挂着角灯、纱灯、丝灯或者纸灯,极精巧之能事。商店内外充满了各种货物。”
  •   无意中看到《大明王朝的七面孔》,于是如获至宝似地开始关注张宏杰,作者是当代写史作家的高手,个人觉得《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堪比《万历十五年》,尽管看得出来,张的创作风格受黄仁宇的影响明显。几天前,很自然地又买了《饥饿的盛世》和《坐天下很累》,收到书读罢,没有失望,一如继往地精彩。除了《曾国潘的正面和侧面》个人觉得略有逊色外,其余的张氏作品部部精彩。勿庸置疑,张宏杰已经成为史学作家群中非常有希望的一个,期待更多好作品。
  •   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是百姓流离失所。而作者则通过系统的分析还原中国封建历史最辉煌的时代,并告诉我们盛世是什么
  •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乾隆是最具代表性的。他励精图治,有治国大才,也把帝国推到了最高峰,但是满满的自信又让他自负,穷兵黩武、文字狱、傲慢对待近代世界,最终将这个带入深渊。
  •   厚厚的一大本,乾隆的一生都浓缩在里面了,精华在后三章,当乾隆遭遇世界,茫然中中国失去了最后的发展机会。
  •   乾隆的心态从即位到全盛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理解了这个变化才能更准确地看待中国式盛世必然衰亡的原因。
  •   如果乾隆能够打开国门,用现代国家的理念来对待英国使团,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美国了?哈哈,历史不容假设,但是可以合理想象。近代中国从哪里开始失落,值得思考。
  •   这本书很不错,看到乾隆盛世,和现在的当今社会倒是颇有几分相似。引起深思。文章也浅显易懂,却收获颇多。
  •   对乾隆盛世有了深刻的了解,封建制度到了尽头。
  •   正版,书的质量很好的。看到一个不一样的盛世,不一样的乾隆,很喜欢。
  •   乾隆盛世 一个虚幻的传说
  •   在张宏杰的笔下,乾隆时代和当今真是太像了,读懂了乾隆也就能理解当下的种种。
  •   好好了解所谓的乾隆盛世
  •   过去,我们写历史、读历史都常为清王朝的康乾盛世而感到自鸣得意,殊不知这种“盛世”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在政治和经济上给中国的未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差不多落后了一个世纪,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本书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是其独特之处。
  •   一个周末基本就花在这本书上了,如果乾隆爷能够平等对待马戛尔尼使团,历史是不是会完全不一样?
  •   说的都是历史,看到的都是现实。正如封底所言,中国何时才能走出盛极而衰、治乱循环的怪圈?看看乾隆,再看看现在,不免令人失望。
  •   算是对那个时代有了,一定的了解。读史思今,感觉书中描写的仿佛今天的社会。由上至下的腐败,百姓的民不聊生,盛世下是满目苍夷
  •   乾隆发动文字狱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本来倡导文化宽容的乾隆为何会发动史上最严厉的文字狱,值得思考。
  •   拿到手就读了一整天,畅快凌厉啊,整个乾隆时代净收眼底,廉政、穷兵黩武、衰落,要啥有啥。
  •   书把乾隆时期写得详细,真正让我们知道那个时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得失!
  •   乾隆时代的真面目,清亡亡于乾隆
  •   一口气读完前五章,畅快啊!乾隆远征南疆、发动文字狱的心理描写相当准确到位。
  •   一本盛世的分析,详细说明由盛转衰的具体原因和问题。中国文化的独有现象,表明我们还在哪个窄门边徘徊。
  •   很好很有价值的书,真正值得一读,告诉你中国其实从来就没有什么盛世,只有皇帝心中的治世而已。
  •   清楚了解清王朝的乾隆皇帝!!不错的一本书!
  •   乾隆朝的历史戏说的太多太烂了,这本书会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乾隆朝
  •   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乐观描绘了乾隆的一生,幽默声动,鞭辟入里。
  •   所谓的历史被掩盖,所谓的康乾盛世~实在是成功者的成功篡改
  •   盛世下读读饥民的情况,明白等级的差别在五千年历史中深深烙在中国人的骨血里。
  •   每一个盛世都孕育着崩溃的种子,而且这些种子竟然不仅都能破土而萌芽,而且还能茁壮成长。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本书精心记述了这些种子和萌芽。但由于缺乏学术的滋养,本书也就停留在记述,缺乏分析性和思想性
  •   不一样的历史,全方位解读乾隆皇帝。好书
  •   这本书所反应的康乾盛世和当今社会有很强的可比性。清王朝都黄了100年了,却阴魂不散。
  •   研究历史必须有现实关心,从目录来看,这是一本紧扣时代的书!张宏杰老师的大作一定要支持!
  •   康熙因为乾隆的帝王气质才把皇位传给雍正的?隔代接班也有传统啊,哈哈,再看看咱。。。
  •   不错的书,方方面面分析了乾隆的成败得失。
  •   借古讽今,乾隆年代的得失对于现在也是一个警示
  •   嗯,个人觉得这本写的非常不错,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应该知道一点,当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的伟大功绩背后有些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对这书赞一个!
  •   原来一直以为乾隆是个好皇帝,虽然知道电视电影里演的有美化的可能,但是和这本书是180°的大转弯
  •   自我感觉,无论从哪方面写得都比《乾隆十三年》好,那本书令我相对失望大于有益的教育
  •   看了这本饥饿的盛世,沿着作者的思路借古喻今,能像明白当下的很多问题的起因后果。
  •   饥饿的盛世,光看题目就有点借古讽今的意味啊,留到寒假看看
  •   一致赞誉的康乾盛世,是怎样的盛世?坐井观天,妄自尊大,闭关锁国,果真是盲人瞎马,曾经的不可一世却是不堪一击,我们今天又该如何反省,该如何预防悲剧不再重演?!
  •   从材料中发现盛世中的自大落后的精神面貌
  •   看了百家讲坛 又看了一遍书 对乾隆爷有了新的认识
  •   更深的了解了乾隆,书非常棒
  •   与其说作者在描写乾隆的一举一动,不如说在把这个朝代的脉搏。赞!
  •   乾隆算是历代帝王中统治术最强大的吧,有柔有刚,一张一弛,各种权术玩弄于鼓掌间,不服不行!
  •   当当给力,一天都到了,一直都乾隆感兴趣,这本据说是权威大作,哈哈
  •   解剖了什么是盛世
  •   让我了解到了很多康乾盛世背后的秘密。
  •   张宏杰是当前最优秀的非学院派历史学者了吧,看问题很全面,史料运用恰当,通俗好读。
  •   人民何曾迎来过盛世?
  •   了解清盛世的另一个途径
  •   看了本书,能打消国人对所谓盛世的幻梦。史料丰富,文字流畅,是读了不后悔的好书。
  •   可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古古代的盛世
  •   书的内容写的很有见地,全方位的探讨了盛世。
  •   一口气看完了,挺不错,弥补了自己对康乾盛世的不了解的地方。
  •   另一角度评价盛世
  •   独特的视角解读盛世
  •   盛世,必有治世,乱世,衰世。江湖之人,心忧庙堂之事。位卑未敢忘忧国
  •   张宏杰的历史书挺好看的,强烈推荐!
  •   张宏杰的文字总是不会令人失望,开卷即难再弃,其文字的辛辣老道,识见的超凡脱俗,令人一见难忘。张的作品几乎全部收齐,值得仔细翻阅。
  •   好书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在张宏杰文笔细腻,可读性太强了。
  •   张宏杰写历史一直好看,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高分。
  •   张宏杰写历史太好看了
  •   很喜欢张宏杰的书,逻辑思维推荐了
  •   张宏杰的作品都很有特点,值得一看。
  •   张宏杰的几本书读来都很合心意,这本也不例外。
  •   终于买到这本书了,关注很久,翻了翻,张宏杰的书果然不会让我失望啊
  •   张宏杰老师这本书写的相当棒。印刷也很不错。谢谢,这么好的书。
  •   张宏杰的书都非常好看
  •   读史就是读人,就是读人性,写史亦然,张宏杰的书都值得看一看
  •   张宏杰的书是最近几年难得的好书,风格严谨,史料详实
  •   张宏杰的书很好,他的书基本上看遍了
  •   张宏杰编撰的书读起来一点也不沉闷,而且叙述详实。非常值得阅读学习!!
  •   作者是我比较喜欢的,买了很多张宏杰的书
  •   张宏杰的书基本都看过,这一本也不错。
  •   张宏杰的书实在是好。
  •   张宏杰的新作,佳作!
  •   张宏杰的书总是那么精彩。
  •   张宏杰的书每本必买,这本一看就大气~~~
  •   从他的书中,可以让人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制度与现代文明和理念的冲突和差距,绝对要去反思,他表达得很透彻--透彻得颤覆了过去所有历史教课书留给你的印象,可谓一针见血!
  •   生存权和发展权,臣民和奴才
  •   我们学到的历史都是孤立的事件,冷冰冰的,这本书打通了近代史的任督二脉,近代的失败,负责任的仅仅是道光吗??
  •   帮同事买的 很不错 时代的得与失
  •   野夫是我敬仰的作家,他很少推荐作品,有他的推荐,相信必是佳作!
  •   没有朱元璋的七张面孔好看,内容比较肤浅
  •   从中折射现代中国
  •   皇帝与奴才的时代。。。
  •   国富民强,则国祚长延,国富民穷,则是急功近利,涸泽而渔的短视作法,任何一个国家的组成部分是人,人对于国家的看法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与发展。
  •   本书以一种亲切的写作态度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历史不再那么冷冰冰,而是有血有肉。
  •   准备看完大明7人物,开始开读本书
  •   看了一段对蒙古族的灭种描写···感慨自己懂的太少
  •   书昨天刚刚拿到,还没能看多少,但是我喜欢作者这样的措辞,不会深奥难懂,也不会枯燥乏味。另外,作者多角度对比来看历史的态度,也能使我们读者尽可能的真是的去了解以前那段历史。
  •   还没来得及看,一次买了好几本,慢慢看
  •   只有了解历史,才知当前怎做
  •   比较客观的分析历史,可看性较强,没有一般历史书籍的枯燥。
  •   大致翻了下,不错书,留着慢慢读。
  •   看了下,挺好看的
  •   给别人买的,反馈说书不错,希望多搞活动,我最喜欢3、5、8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