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行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CCTV《远方的家》栏目  页数:213  字数:289000  
Tag标签:无  

前言

100集特别节目《远方的家·边疆行》是一部大制作,把它变成文字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在这部图书结集出版之时,我先要感谢观众对百集《边疆行》的追随,感谢读者能够翻开这本书,感谢为出版这部图书倾注心力的诸位编辑。    《远方的家》是CCTV-4于2010年12月1日改版时推出的一个新栏目,定位是日播45分钟的大型旅游节目。1D0集《边疆行》2011年7月11日开播时,全国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还没有开始实施。当时,中文国际频道策划推出《边疆行》,只是希望用这个“接地气”的节目来稳住新栏目的收视率,尽快提升《远方的家》的影响力。2011年7月11日,1 00集《边疆行》开播。在《边疆行》播出一个多月后,《远方的家》栏目收视率有了很大提升,观众也是好评如潮,中文国际频道上下都意识到,《边疆行》方向找对了。而正好在这个时候,中宣部等五部门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彼时,《边疆行》节目正处在第二批采访拍摄高峰期,中文国际频道迅速落实“走转改”活动的各项要求,使一线编导、记者把“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化为一种自觉行动。如果说“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前,做《边疆行》只是为了解决栏目的生存问题,那么活动开展以后,《边疆行》的采访拍摄就更加有针对性,节目也更加贴近百姓,贴近观众。我们觉得,《边疆行》作为起步最早、下基层走得最远、历时最长的“走转改”实践活动,真的是尝到了甜头,见到了效果。    第一,深入落实“走转改”,使电视栏目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边疆行》摄制组的足迹遍及中国陆路边境九省区,节目描绘祖国边疆的壮丽河山、记录少数民族的风情民俗、书写边境线上的繁荣安定、歌颂边防战士的保家卫国,镜头始终对准普通边疆群众,记录他们的喜怒哀乐,深入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对于这样的节目,观众爱看、想看。100集《边疆行》平均收视率为0.24,较以往同时段节目上升50%,单期最高收视率达0.49,创同时段栏目收视新高。《边疆行》在本台一套综合频道播出了10期精华版,收视率较同时段提升1 5%以上。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这个栏目开播时,曾经因为选题不集中、方向不明确、节目不好看而三次调整播出时间,但在播出《边疆行》后,《远方的家》在短时间内由一个生存堪忧的新办栏目迅速成长为在观众心目中有影响力的品牌栏目。    第二,《边疆行》走进基层,制作了大批反映祖国边疆面貌发展变化的节目,海外华侨华人的反响异常热烈。在海外收视数据上,《边疆行》收视率基本保持在北美长城平台的前3位。美国的华人观众蔡宗瑾认真追踪收看每一期节目,她不仅能认出《边疆行》节目中的所有出镜记者,还记录下厚厚的一本收看日记,表示将来要以此为指引,游历祖国边疆大好河山;法国观众陈锋表示,《边疆行》成为法国华人的热议话题,每次聚会聊天必谈《边疆行》,祖国边疆的秀美和发展变化大大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忻顺康在国外看到《边疆行》后十分激动,委托回国的工作人员带回节目光盘,并说要把节目主题歌《边疆颂歌》作为大使馆的馆歌。还有海外华人观众通过微博留言说:“每天晚上看《边疆行》成了睡前的必修课。也许真是出了国,才发现祖国的大好河山是那样美好。每次看着你们的节目,我都会深深地思念着远方的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就是海外华侨华人,《边疆行》节目所传递出的发展、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归属感,凝聚了全球华人的爱国热情。    第三,《边疆行》坚持“走转改”,节目令人意外地吸引了大批“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观众。中文国际频道的受众历来呈现年龄偏大的特点。《边疆行》播出后,有网友说,“这是央视最有诚意的节目”,这样的评价来源于《边疆行》清新朴实的节目风格。很多年轻观众是通过网络来收看《边疆行》的,《远方的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的点击率由2011年6月的日均19 743次猛增至2011年10月的370 484次,排名由全台的第83位迅速升至第6位,《边疆行》官方微博的评论超过20 000条。在网络舆情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今天,《边疆行》对年轻观众群体的影响是节目组始料未及的。《远方的家》虽然是一档旅游节目,但是100集《边疆行》已超越了单纯旅游节目的范畴,用了很多篇幅来表现平凡人物的精神世界,充分展示群众“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样情景交融、以情动人的节日引发了年轻观众对国家荣誉感、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    第四,《边疆行》深入落实“走转改”,真正成为一个“叫座又叫好”的节目。中宣部《新闻阅评》发表专栏文章对《边疆行》的“走转改”实践给予高度评价。阅评人认为,《边疆行》通过旅行者的视角,以记者的第一手见闻反映边疆的发展变化,真实可信,走出了一条对外宣传的新路子,提高了央视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专家评价说:这是一次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打动人心的长距离采访。观众可以通过出镜记者真实生动的旅行体验,切身感受到一个绚丽而难得一见的地理中国。这是栏目组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结果,并说明中文国际频道立足“三贴近”,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增强电视传播力方面又上了新台阶。    第五。《边疆行》的“走转改”实践培养和锻炼了队伍,使大批“80后”年轻编导成长和成熟起来。在拍摄《边疆行》之前,摄制组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到过这么偏远、这么艰苦的地方。不到50人的团队,在6个月的时间内要接力完成22 800公里的边疆采访,工作强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在采访拍摄中,面对无数意料之外的困难和挑战,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无论是严重的高原反应还是遭遇泥石流、被困三天三夜,他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圆满地完成了拍摄任务。边疆人民勤劳善良、乐观奉献、热情质朴的品质深深感染了年轻记者,增强了他们作为电视人的使命感、光荣感和责任感。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节目,让更多的人知道边疆、了解边疆、关注边疆,进而走进边疆,带动边疆的发展和变化。随着《边疆行》节目一集一集地播出,记者、编导们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地增强,无论是现场的组织语言、播报采访,还是对话交流、观察判断、抓拍调度,以至于后期撰稿、剪辑包装,都得到了扎扎实实的提高,大家的眼界、审美,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也比以前进步很多,这种增强与提高是综合的、全方位的。更为重要的是,《边疆行》使这批年轻的编导、记者全面认识了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这不仅让他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也对自己所承担的岗位责任有了更直观深入的理解。    总而言之,《边疆行》作为“走转改”的一个成功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那么,“走转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我们思考,“走转改”所倡导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传播具有跨越年龄、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与国界的力量,《边疆行》从人文的角度去表现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统领串起100集节目,从而形成了合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定位就是以新闻和文化为主的综合频道,宗旨是“传承中华文明,服务全球华人”。《边疆行》的节目实践证明,不仅对内报道需要“走转改”,国际传播也同样需要“走转改”,因为“走转改”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打好“文化牌”,让中华文化的传播做到自然而然、润物无声。    在《边疆行》之后,中文国际频道《远方的家》栏目播出了它的姊妹篇《沿海行》,接下来,《北纬30度·中国行》等大型系列节目也将陆续推出。我们希望这一个个系列节目成为观众眼中的多彩之旅、文化之旅、心灵之旅,成为他们感受自己的家园、了解自己的同胞、认识自己的祖国的一个窗口。我们在一直行走的过程中被深深感动,能将这种感动传递给广大观众和读者,这将是我们电视工作者最感欣慰的事。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总监杨刚毅    2012年5月于北京

内容概要

  作为“走转改”的一个成功实践,极大地提升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那么,“走转改”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走转改”所倡导的其实就是真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文化传播具有跨越年龄、民族、宗教、意识形态与国界的力量,《边疆行》从人文的角度去表现自然景观、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统领串起100集节目,从而形成了合力。
《边疆行(新疆甘肃)》是一本大型的记录电视。

书籍目录

六十一西陲边城乌恰
六十二猎鹰部落
六十三天山下的边城
六十四沙漠边的绿洲
六十五塔河边的传奇
六十六从库车到拜城
六十七美丽的传说
六十八天马牧歌
六十九古城新姿
七十世外灵壤
七十一神山圣水
七十二离海洋最远的地方
七十三天赐和布克赛尔
七十四吉木乃奇遇记
七十五大美喀纳斯
七十六金山银水边疆情
七十七寻找天山雪莲
七十八丝路古城金奇台
七十九风情边城哈密
八十肃北掠影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如今,在阿瓦提县进行刀郎歌舞演艺的大多是老艺人。在克孜勒墩村的买买提·尤努斯家里,来自县民问艺术团的十几位老艺人将为我们表演原汁原味的刀郎歌舞。 虽然这在他们眼中并不是一次大规模的聚会,但这些老艺人依然仔细地作着表演前的准备。换下便装,穿上漂亮的表演服饰,准备妥当后,在卡龙琴、热瓦甫和手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老人们浑厚的歌声开始将我们带入刀郎歌舞的意境中。虽然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但是可以感觉非常的神圣和庄严,好像是他们在诉说着几百年前刀郎人的生活一样。 为刀郎舞伴奏的音乐叫刀郎木卡姆,原有12个套曲,但现在已经有3个套曲失传,每套分为5个段落,每段配有两首诗歌,加在一起是45段乐曲、90首诗歌。关于刀郎木卡姆的来源有很多传说,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传说在部落里曾经有一位名叫努尔木汗的母亲,她的几个儿子每天都要出去打猎,母亲在家里不放心,就想了一个办法让儿子们高声歌唱。母亲只要听到儿子们的歌声就知道他们平安无事。后来,这个办法被人们传播开来。 劳动、狩猎,各种歌声传唱在叶尔羌河两岸,越传越远,直到今天就变成了刀郎木卡姆的套曲。虽然这个传说未必真实,但也可以看出刀郎木卡姆是干百年来在狩猎和生产劳动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用以表达喜乐哀愁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听到的刀郎音乐并不像其他维吾尔族音乐那样欢乐轻快,反而有一种质朴的浑厚和远古的游牧情调。 表演舞蹈时,他们会有一个行礼,是诚心地邀请客人的意思。看到他们每一个舞者的脸上都带着非常灿烂的笑容,就仿佛在这个跳舞的过程当中,他们用肢体的交流在开心地聊天,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很快就把周围的人情绪带动起来了。 一直以来,刀郎舞蹈和刀郎木卡姆都是以民间的形式流传着,极少有文献典籍的记载,表演者也多为长者。像我们面前这些老艺人,平均年龄70岁左右,但看他们跳起舞唱起歌,动作幅度和热情丝毫不减。一首歌要连续唱8分钟到10分钟,这位叫乔勒帕汗·马木提的老奶奶,今年72岁,已经唱了60年。她从12岁就开始唱,60年都在唱一首歌。而这位跳舞的奶奶,今年70岁了,从15岁开始跳舞。她跳的动作特别的大,跳了8分钟,完全不累。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刀郎人能歌善舞,每天都带着快乐的心情去生活。短暂地休息后,老艺人们再次舞动起来。这一次,热情的老奶奶也邀请我们加入其中。 在阿瓦提表演刀郎歌舞的都是六七十岁高龄的老艺人,为了能使这门艺术继续传承下去,老艺人们每个月可以领取500多元的艺术津贴,并且每年有一次免费体检。除此之外,阿瓦提每年还举办两次培训班,免费培训那些对刀郎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内容包括歌舞及各种乐器的演奏。歌声不断、舞步不止,只要高兴,他们就会一直跳下去。 时间在不知不觉间过去,老人们依然兴致勃勃,完全看不出一点疲惫。也许这就是刀郎舞独特的魅力所在吧。 不止是阿瓦提,在叶尔羌河流域的麦盖提、巴楚等县都可以看到刀郎舞蹈,它已经成为这一带维吾尔族人庆祝节日和休闲娱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了。

编辑推荐

《CCTV远方的家:边疆行•新疆→甘肃》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边疆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远方的家我买了个全,希望后续北纬30度和百山百川早些出。
  •   经典的祖国风土人情,美丽风光
  •   非常棒!我买了两套,一套收藏一套送人。
  •   这本书很好,适用于专业研究工作
  •   书很好,都比较喜欢~
  •   买了一套5本,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