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经典民歌100首

出版时间:2006-11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孙秀华,宗天 编  页数:144  

前言

  一般认为,我们悠长久远的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上层文化,一部分是下层文化。上层文化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下层文化则是大众的、民间的文化。这两部分同等重要,相互不能代替。民间文化是数千年来我们的人民用双手和心灵创造的,积淀深厚,博大灿烂,是与人民的生活情感与人间理想深深凝结着的。我们民族的精神思想的传统、我们民族的情感与人性不但深藏在精英和典籍的文化里,也生动地流传在民间文化中。民间文化品类宏富、内涵深广、载体独特,民歌便是民间文化园林中熠熠生辉、经久不衰的一枝奇葩。  据考证,中国有8000年的音乐文明史,中国音乐的创造者就是人民大众。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些歌曲直接产生于民间,并长期流传在农人、船夫、赶脚人、牧羊汉以及广大妇女中间,无论是号子、山歌、小调、儿歌还是叙事歌和宗教歌,都反映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画卷。民歌,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口头记录和形象载体,也是民族民间社会历史、时代风貌的一面镜子,它天然地融会着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素质和民族审美情趣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周边地区的漫翰调、爬山调,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姐儿歌、茅山歌,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云、贵、川交界的晨歌、大定山歌、弥渡山歌,藏族聚居区的鲁体、谐体民歌,以及其他各民族的山歌等。正所谓“一方水土育一方歌,一地人群唱一地曲”。这些民歌由大众口头创作,并从其孕育地流传开去,蔓延辐射,在播布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歌词渐臻精练,曲调愈益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内容概要

民歌,是人们最早用以表情达意的最为朴素而纯正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伴随着人类成长而成长,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最真实、最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发自心底的心声。广大劳动人民以坦荡而赤诚之心,歌唱欢乐,倾诉哀怨,颂扬善良,鞭挞丑恶,既抒发了动人心魄的爱,又彰显了刻骨铭心的恨。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西又是民歌之乡,号称“民歌的海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山西人民脚踏着丰厚的黄土高原,面对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歌曲。    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尧时期,山西就出现了我国最古老的民歌《击壤歌》。到舜时期,在山西运城地区又出现了歌唱盐池和人民生活关系的民歌《南风歌》。我国2000多年前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唐风》和《魏风》,大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以来山西各地的古老民歌。例如,《唐风》中的《椒聊》《葛生》《绸缪》《鸨羽》等;《魏风》中的《硕鼠》《伐檀》《十亩之间》《汾沮》《葛履》等。这些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非常广泛,它们或歌咏劳动生活,或反映阶级压迫和阶级觉醒,或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无耻,或倾诉劳动人民的痛苦挣扎,还有不少是反映婚烟和爱情生活的。从这些民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劳动人民不仅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用民歌来歌咏生活,抒发感情,而且通过民歌抨击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揭露统治阶级的剥削本质,表达他们对阶级压迫的反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序1.表花2.观灯3.牧歌4.梦梦5.送行6.挑菜7.逃难8.拜大年9.打秋千10.打金钱11.打酸枣12.打冻凌13.搭门楼14.纺棉花15.放风筝16.挂红灯17.割莜麦18.会哥哥19.拣兰炭20.姐妹俩21.交城山22.苦相思23.苦伶仃24.哭丈夫25.夸土产26.夸女婿27.看秧歌28.看铁棍29.溜口外30.茉莉花31.卖高底32.卖扁食33.卖樱桃34.卖烧土35.骂媒婆36.闹五更37.捏软糕38.难过年39.盼情郎40.盼丈夫41.刨洋芋42.送情郎43.送大哥……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山西经典民歌100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这本书比较全面地收录了山西省各地的著名曲调,很有参考价值,使得山西民歌能在艺术上继续流传下去,而且又是山西人自己写的自己出版的,就更加具有它的价值性!
  •   这才是真正的山西民歌
  •   简谱,家里老人很喜欢,大都还是能哼唱出来。
  •   ok
    长知识
  •   我是帮家里的老人买的,正好是所需要的!里面有曲谱对照,还不错!建议当当以后把书内容的图片适当的照一些,里面内容的图片我是在**找到的!价格比**便宜!
  •   给老爸买的,他喜欢拉二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