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范畴史-(共三卷)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山西教育  作者:王振复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的一个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中国美学范畴的酝酿(自先秦至秦汉);第二卷,中国美学范畴的建构(自魏晋至隋唐);第三卷,中国美学范畴的完成(自宋元至明清)。本书认为,中国美学范畴史,是一个由“气”、“道”、“象”所构成的三维历史、人文结构。人类学意义上的“气”、哲学意义上的“道”与艺术学意义上的“象”,依次作为中国美学范畴的本原、主干与基本范畴,各自构成范畴群落且互相渗透,共同构建了中国美学范畴的历史、人文大厦。本书对此进行了持之有据的深入研究,期望历史与逻辑能够达到统一,力求体现历史优先、回到文本的治学原则。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美学范畴史。

作者简介

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2002)、《中国美学思问录》(2003)、《中国美学史教程》(2004)、《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建筑美学》(1987,中国台湾1993)、《中华古代文化中的建筑美》(1989,中国台湾1993)、《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2000)、《大地上的“宇宙”》(2001)、《中华意匠》(2001)、《宫室之魂》(2001)、《人居文化》(2001)、《中国建筑艺术论》(2001)、《中国建筑文化大观》(2001,主编),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170篇,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及各类学术奖十余项。

书籍目录

第一卷 第一编(一)  天人之学与先秦美学范畴的酝酿   概述     第一章 从原始混沌到力的对峙与人的现身     第一节 原始混沌     第二节 帝与且(祖)     第三节 生与天人   第二章 命的授受与主体的获得     第一节 天命与德行     第二节 主体的树立   第三章  “道”的歧出与人的祛魅     第一节 天人殊途     第二节 道的歧出     第三节 天与道     第四节 人格之美善   第四章 心的和合与人的解放     第一节 尽心与心斋     第二节 心性的解放   第五章 “理”的定一与感性生命     第一节 群的人与定的理     第二节 感性生命的社会化  第一编(二)  心性之学与先秦美学范畴的酝酿   概述   第一章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体的确立与审美本体之根     第一节 道:作为哲学范畴及其哲学化的历程     第二节 自然自在的本体之道:审美本体的理论奠基     第三节 道通为一生化万物:道物关系及其审美意义     第四节 道:作为生命境界     第五节 以仁释道:审美本体的德性根基     第六节 哲学本体与伦理本体的融合:易之为道  第二章 生命之本·审美之魂——气论、心性论与审美人格的奠基     第一节 气本论的滥觞     第二节 老子论气与圣人人格     第三节 管子精气说及其心性论     第四节 气本论的确立及其审美意义——庄子论气、心性及理想人格     第五节 孔子论血气与尽善尽美的君子人格     第六节  《性自命出》崇情的心性论及其美学观     第七节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养心”及审美人格     第九节 周易“崇生”的生命观与“阴阳交感”的美学论  第三章 道的呈现·美的凝结——论“象”与先秦艺术形态的雏形     第一节 象:艺术形态论     第二节 言意关系:艺术表达论     第三节 艺术范畴命题群释   第二编 宇宙论与秦汉美学范畴的酝酿  概述  第一章 天、人理念与宇宙论     第一节 天的宇宙论意义     第二节 人论  第二章 性、情、欲之辨 ……  第三章 气范畴的文脉流渐  第四章 象范畴的人文踪迹  第五章 道范畴的历史与人文解读  主要参考文献第二卷第三卷

章节摘录

魏晋时期有过关于“情”的论争,何劭《王弼传》中记载了何晏、王弼等人关于圣人有情还是无情的论争:“何晏以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其论甚精,钟会等述之。弼与不同,以为:‘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王弼吸收了庄子“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思想,讲“无累于物”的圣人人格,体现了融合儒道的精神。所谓圣人之情“物物而不物于物”,不仅是讲“情”,也是讲“欲”,这里的“物”含“物欲”之义,圣人之“情”和常人一样有“欲”,“情”中有“欲”又不被“欲”所牵制,“情”不迷失于“欲”,便是圣人之“情”。唐代关于“情”的论述不是很多,韩愈《原性》中提出“性之品有三”,“情之品有三”,“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 “情”之三品与“性”之三品相对应,认为上品之七情“动而处其中”,符合中道;中品之七情,有的过分,有的缺乏;下品之七情“直情为性”,为所欲为。李翱的性情论对后世影响更大,在《复性书》里他提出性善情恶、灭情复性的思想: “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情循环而交采,故性不能充也。”这种论调对宋代程朱理学产生了直接影响。宋明理学将矛头直指人欲,“情”的地位因为天理人欲之辩而受到“理”的辖制。北宋王安石认为“情”和“性”是统一的,“性情一也”(《原性》),但性情关系中“性”是本,是主导,即“性者,情之本,情者,性之用”(《性情》)。对于宋明理学中的“情”范畴。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有了比较集中的讨论。在此不再赘述。综上所述,传统儒学中“情”范畴最原始的意思是“情实”,经过唐宋两代的发展,“情”范畴成为处在儒学中心话语边缘的范畴。在理学范畴体系中,“情”是处于道和器,理和欲,天和人之间的范畴,其含义中孕生着形而上的理,其品质却接近形而下的气、欲。王阳明心学的建立大大缓解了这种矛盾,同时也赋予“情”以良知本体的地位。笔者认为,情范畴的这种特殊性是它能在晚明思想解放潮流中进入话语中心,成为重要美学范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儒家心性论中的“情”范畴毕竟不是一个审美范畴。以下,我们还必须考察一下中国美学思想史上的“情”范畴。

后记

本书是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的一个研究成果。从该项目的申报、立项到全书主题、思路、框架的形成,进而力求全面地搜集资料,反复酝酿思考,各自写出初稿,几经修改甚或重写部分章节,到最后由我统一定稿,交付出版前多次审读稿件,前后花去四五年时间。有关全书主题,即关于中国美学范畴史“气”(人类学)、“道”(哲学)、“象”(艺术学)动态的、时空意义上的人文三维结构说的思索,可以说是一得之见;而能否将这一主题彻底贯彻于全书的各卷各编,是一个困难。该书内容涵盖从先秦到清末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历史、人文过程,亦即时空意义上的文脉的发展,知识量较大,所遭遇的理论与实证性的问题较多,有关术语、命题、范畴及其群落互相对应、交叉、渗透、衍生、嬗递以及概念、理念与意蕴相互纠缠,复杂而烦难,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的难度,确是对我们绵薄学力的一个考验。虽多次强调统一全书主要见解与主题的重要,但由于各位作者写作经验与习惯不尽相同,全书个别章节的写法依然有不尽人意之处。曾经考虑第一卷写“气”、第二卷写“道”、第三卷写“象”,这样似乎比较容易操作一些,但因顾虑这样会写成“辞典”一样的东西而未取。现在的写法是,第一卷写“酝酿”,第二卷写“构建”,第三卷写“完成”(终结),期望历史与逻辑能够达到统一,力求体现历史优先、回到文本的治学原则。这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美学范畴史,我们只能在探索之中前行,做一点铺路的工作。是非得失,祈望学界和读者批评。全书初稿,本来一律采用“页下注”,为约简篇幅,现改以“文内注”为主而保留一些“页下注”。全书三卷作者为:王振复(复旦大学中文系):导言、第一卷第二编 陈立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第一卷第一编 第一部分 张艳艳(汕头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第一卷第一编 第二部分 赵建军(江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第二卷第一编 王耘(苏州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第二卷第二编 杨庆杰(汕头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第三卷第一编 张传友(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卷第二编 全书作者,除本人外,其余都曾是或仍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中国美学史方向的博士生。另外,博士生王淑芹、王兴旺,硕士生王蕊、王传勇在学期间(现均毕业),都为本书的编写作出相当的努力;在读博士生韩振华,硕士生王宏超、赵娟,也为本书的出版做了不少工作。

编辑推荐

《中国美学范畴史(共3册)》是国内第一部中国美学范畴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美学范畴史-(共三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整本书学术体系完整清晰,从美学范畴的角度入手梳理中国美学发展的出发点新颖,论证严谨,可读性强。
  •   中国美学研究的硕博生必读的一本好书,书的理论深度,写作风格,都是非常不错的。书的印刷质量也很好,特别是很便宜,物有所值,大力推荐。
  •   对了解中国美学有一定作用
  •   书很不错,是按年代划分的,交代了中国古代的几个主要范畴在每个时代的主要内容。
  •   这是我的老师编写的 内容很不错 尤其适合比较文学的学生研究,学习…… 发表论文可以直接引用的……
  •   撇开内容不论,单说作者的文字功底,了得!了得!了得!
  •   书挺好的 内容很丰富
  •   很不错,我很喜欢!!!
  •   书品很好,符合我的要求,送货及时,赞! 范立方 2013.11.1
  •   这三本书对于中国美学范畴的概括是依循历史时期的不同以及各时期产生的流派不同,以此为脉络编撰的。全书较为全面的概括了中国美学中的内容,亦可当成一种工具书作为各行各业关于美学研究的参考。在我看这本书时,同学还劝我说这种有主编的书不好,肯定不专业,但是后来发现,内容涉及非常广而多,如果一个人编写,困难太大。我觉得能有组织的编撰此类书籍已实属不易了。
  •   此书为学术著作不好妄加评论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