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游戏研究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屏  页数:308  

内容概要

  《中国教育文化研究丛书·中国传统游戏研究:游戏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解读》从教育的视野对中国传统游戏作-历史研究。一方面,对游戏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期论述,考察了游戏的起源及发展过程,并分析教育在游戏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勾画出我国传统游戏的发展史;另一方面,对游戏道德性的消长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传统游戏总体上崇尚道德的特点,指出游戏是生活中的教育。此外,还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历代教育家的游戏观,以清晰地把握游戏在传统教育中地位的变迁。

作者简介

李屏,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或参与若干省部级课题。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远古至西周:游戏的起源 第一节游戏的起源 一、游戏:辞源学略考 二、我国游戏的起源 三、从甲骨文看我国殷商时期的游戏 第二节传说中的学校与游戏 一、成均 二、校、序、庠 三、明堂、瞽宗、辟雍、泮宫 四、西周的教育与游戏 第二章春秋战国至汉:游戏的发展 第一节游戏的发展 一、游戏发展的社会背景 二、游戏发展的概况 第二节游戏道德性的确立 一、游戏道德性的确立 二、游戏观的“百家争鸣”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至唐:游戏的繁荣(一) 第一节游戏的繁荣 一、游戏繁荣的社会背景 二、游戏繁荣的概况 第二节游戏道德性的淡化 一、游戏道德性的淡化 二、教育家的游戏观 第四章宋元:游戏的繁荣(二) 第一节游戏的繁荣 一、游戏繁荣的社会背景 二、游戏繁荣的概况 第二节游戏道德性的恢复 一、游戏道德性的恢复 二、教育家的游戏观 第五章明清:游戏的鼎盛 第一节游戏的鼎盛 一、游戏鼎盛的社会背景 二、游戏鼎盛的概况 第二节游戏的世俗化 一、游戏的世俗化 二、教育家的游戏观 三、世俗的游戏观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如蹴鞠,各种类书均认为学习蹴鞠可令人“刚气潜消”,使“芳心欢美”。学习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性格温柔、为人常情;二是身材雅俊;三是达道务、知进退,而村俗不常性、不听师教、不达圆情及无礼乐、失其性者皆不可学习。还非常强调游戏时的戒慎之道,如《十要紧》中言:要明师、要口诀、要打点、要开发、要朋友、要论滚、要精明、要穿着、要讲明、要信实;《十不可》中言:不可轻师、不可欠礼、不可失信、不可是非、不可傲慢、不可逞斗、不可赌博、不可盗学、不可谈朋、不可戏色。此外,还有《十不踢》《十不许》《十不赛》等。 这样,就使人们意识到,蹴鞠的学习不仅具娱乐健身功效,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仁义礼智信五种德性。因为蹴鞠游戏须以仁存心,乃可虚心向学;以义制利,乃可同心协力;以礼行教,乃可尽得师承;以智取之,乃可获致成功;以信为主,乃可言行一致。凡无仁者不可与之同行;无义者不可与之同商;无礼者不可与之同居;无智者不可与之同谋;无信者不可与之同谈。同时,亦能戒酒色财气,因为嗜酒、好色、贪财、动气者,均难习好此技术。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人们对于蹴鞠活动的态度,早已超越游戏娱乐的范围,而把它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视其为陶冶品德之方、修身养性之道。 在百姓的日常游戏娱乐生活中,也提倡修身养性的游戏。据《宣城县志》中记载,皖南宣城县“北乡金宝圩双陡门陈姓家谱载称,明中叶,陈氏先祖为免族人乘间赌博以及与邻村旁族交欢滋事,(遂)年节兴办跑马灯会,相沿至今数百年”。这就是一种把东汉时期的“竹马”儿戏升华到为社会、为政治服务的手法并应用到治民间陋俗的举动。 而文人士大夫在重视游戏的教化的同时,也开始讲求教化的方式,即努力使其所讲的人伦道理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明代李东阳继承了苏轼的围棋观念,主张为陶情娱乐而下棋,他在《与李中舍应正同饮时吻邸》诗中曾说:“胜欣败亦喜,有技岂必工。”又著《棋说》一篇:“古之不善弈者日苏子瞻,其言日:‘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用是知不工于弈者,乃得弈之乐为深。人之达于是者,可与言弈也。世之善喻世者,必以弈,以弈观世,鲜有不合者也。”可见,他的棋观中也糅进了邵雍、陆九渊等以棋观世、以棋言理、寓教于棋的观念。

编辑推荐

《中国传统游戏研究:游戏与教育关系的历史解读》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传统游戏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