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3.0

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海南南海  作者:彼得·巴恩斯  页数:191  字数:110000  译者:吴士宏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公共权益——那些由我们所共同继承并且必须要为我们的孩子们加以保护的自然与社会的赠予,正在受到围攻。社会现有的资本主义版本——企业、全球化2.0版本正在迅速地挥霍着人类共享的遗产。现在,彼得·巴恩斯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通过资产权的授权以及强有力的机构经理人,而保护公共权益。    巴恩斯揭示了资本主义是如何像计算机一样被一个操作系统所驱动的。现在的操作系统将太多的优势赋予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而正是这些企业在吞噬着公共权益,并将其利润只分配给了一小撮人。此外,美国政府——在理论上应该是公共权益的保护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已沦为同样的这些企业的工具。    巴恩斯提出了一个修正的操作系统——资本主义3.0来保护公共权益,而同时能够保留人们所熟知的资本主义的许多优点。他的主要创新就是公共权益信托——一种基于市场的法律实体,它拥有对短缺资源加以限制、收取租金并以现金和服务的形式为所有人派发红利的权力。在巴恩斯的版本中,对后代、同胞、以及自然的责任,将被一系列的公益信托所机构化,它们将利用市场和资产权为大家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资本主义3.0为现在漏洞百出的经济系统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另外选择,它指出了一条道路,使我们在医治资本主义的邪恶弊病的同时,又能够保持其价值。

作者简介

彼得·巴恩斯(Peter Barnes)美国运营资产长话公司的共同创始人及前总裁。1995年荣获“北加州年度具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称号。他还著有《谁拥有天空?》和《典当:公民战士的困境》,并担任《新闻周刊》、《纽约时报》、《新共和杂志》等多家知名报刊的撰稿人。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创造新文明的梦想译者序 升级资本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鉴作者序 为《资本主义3.0》中文版序致谢 前言第一部 问题的提出  第一章  升级之时已至  第二章 资本主义简史  第三章 政府的局限  第四章 私有化的局限 第二部 解决方案  第五章 再造公共权益  第六章 造物之信托  第七章 共同的生存权利  第八章 文化共享 第三部 付诸实施  第九章 建立公共权益部门  第十章 你可以做的事 附录  企业、国家、与公共部门的关键特征  注释  互联网资源指南  参考文献  关于作者  本书电子版本的说明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升级之时已至社会就是一个契约……在活着的、死去的以及将要出生的人们之间的契约。——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92)历史上首次发生了这样的情形:我们给儿孙所留下的自然世界,将比我们从先辈所继承来的要恶劣得多。原因不仅在于我们只顾眼前地耗费这个地球的资源——这种情形已经持续了很多个世纪,而是因为,我们从过去到现在长期累积的恶果已经达到了若干临界点。大自然有其自身的承受极限,而我们已经触犯到了很多极限,并很可能已经在有些方面超越了极限。世界的形势比如,想想我们的大气环境,对其造成损害的不仅是今天的污染,还包括我们在过去那么多世纪中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至今,造成了冰川融化,飓风肆虐,以及湾流减弱。几乎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发出警告,更坏的还在后头。我们这一代人所面临的问题是:是去主动地改变我们的经济体系,还是等着大气环境来改变我们?再想想科学家们所说的生物多样化。地球是在冰冷、黑暗的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生命岛屿,人类与成千上万其他物种分享这个奇妙的小岛,其中大多数物种我们从来都不曾认识,而每个物种都在生命网络中扮演着一个独特的角色。然而,我们一点一点地将其他物种从它们的生存空间排挤出去。其结果即如六千五百万年前恐龙曾遭遇的灭绝浪潮。所不同的只是,恐龙灭绝是由环境突变所触发的,而当代的灭绝浪潮则是由我们的日常行为所引起的。我们所危及的还不只是其他物种。人类学家贾里德·戴蒙德(JaredDiamond)与罗纳德·莱特(RonadWright)最近曾提醒我们,那些已经消亡的人类文明,如苏美尔(Sumer),罗马(Rome),玛雅(theMaya),复活节岛(EasterIsand),也都曾有过与我们今天的经济系统席卷全球的行为非常类似的小规模行为:他们毁掉了自己的资源基础而导致崩溃。方式之相似简直如影随形,首先,这些文明都找到了同样一个从生态系统中攫取价值的公式——农业,灌溉,渔业,资本主义。因为这个公式是如此行之有效,文明的领袖们都盲目地依附于它。逐渐,这个公式所依赖的关键资源被剧烈地消耗,缺乏灵活性的文明即如纸牌搭建的房子轰然倒塌。我并非在预言我们将会重蹈覆辙,因为我们可以修改我们的经济操作系统,还有机会逆转厄运。但切勿轻视我们今天已经面临的危险——真切而巨大的危险。留给我们升级操作系统的时间已然不多。我对“公共权益”的定义提到“公共权益”(commons),很多人会联想到草原牧场,那个古老的寓意并不是我的解释。在本书中,我使用“公共权益”作为一般性指称,就像市场或国家,意指我们所共同继承的所有遗产或共同创造的所有财富。在此定义范畴的公共权益所代表的资产都具有两个特性:都是赠予,并都是共享的。赠予,相对于我们所挣得的东西,是我们所接受的馈赠;共享的礼物,是我们作为社会成员所集体而不是个人所接受的馈赠。这类的例子包括空气,水,生态系统,语言,音乐,节日,货币,法律,数学,公园,还有互联网,这些都是共享的礼物。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纷繁各异的礼物,就像具有三个支流的一条大河:自然,社区,与文化(见图1.1)。这条宽阔的大河引导并环绕着资本主义,为其(也为我们)增添着巨大的价值。的确,我们不能够脱离它们而生存,也肯定不可能生存得好。公共权的资产还具有另一个特性:我们所有人都对其负有共同的保护义务,因为后代人类像我们一样,要靠此才能生存、才能生存得美好。我们这一代人无权说“这些赠予到此为止。”这种共担的责任所引入的道德因素,是其他形式的经济资产所没有的:它要求我们必须将对后代的责任铭记于心。而这可不是市场的自然行为,如果某种资产能为资本赢得具有竞争力的回报,市场就会让它好好地活着;否则,就任其消亡。没别的可说。而公共权益的资产,无论其对资本的回报,都必须被保护。我们既然继承了共享的礼物,我们起码有责任将其保持原有的价值,若能有所增值就更好了,至少不能使其价值受到贬损,当然,更完全无权将其毁掉。在“公共权益”之外,我还使用了几个听起来有些相似的词汇,需要在此一并说明:公共财富(commonweath):我指的是包括公共权益的所有物质的与非物质的资产价值。相似于股东所持有的企业股权,由于公共权益的管理的好坏,其权益价值也会逐年起伏。公共资产(commonproperty):我意指那些被人为制定的、存在于私有财产与国有资产两者之间的权利。与私有资产相似的是,公共资产由于得到国家的承认而得到确定;与私有资产不同的是,它是兼容的而不是排他的——它尽可能争取最广泛的共同拥有,而不是相反。公共权益部门(commonsector):我指的是,我们的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组织的部门。其中包括了一些我们所共同继承的资产,但不是全部。事实上,它是我们按照公共权益的原则所精心构造起来的一个公共权益的子集。眼下它还很小,但本书的意旨正在于:我们须使它强大起来。公共权益的悲剧并非如你所想象如果你在拿起这本书之前就曾听说过“公共权益”(commons),也许已被加勒特·哈丁写于1968年的题为“公共权益的悲剧”的那篇文章所影响。在那篇文章中,生物学家加勒特·哈丁使用一个无人管理的牧场作为比喻,来诠释许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一个理性的牧人认为,一头又一头地增加他的牧群的数量,才是唯一合理的努力方式。但这是所有分享公共权利的理性的牧人们的共同结论,于是就引发了悲剧。每个牧人都认定可以无限地增加自己的牧群——而所处的世界却是有限的。当每一个牧人都在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时,毁灭就已经注定……公共权益中的自由放任,导致全体的毁灭,哈丁的悲剧理论来自哲学家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黑德(AfredNorthWhitehead),而怀特黑德则是源自亚里士多德(Aristote)。根据怀特黑德的定义,悲剧的本质是“无节制的作为”。在哈丁看来,公共权益注定会自我毁灭,对于公共权益的不可避免的命运,人类无可作为。关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持续破坏,哈丁是正确的;至于其根源以及其命运的不可避免性,他却错了。真正的破坏者从来都是来自公共权益之外的力量,而他却归咎于公共权益自身。在哈丁的假设之中,公共权益是完全没有管理的,面对外力完全不能自己保护。然而,并没有任何理由能够证实为什么公共权益就不能按照公共权益的方式加以管理。与哈丁的描述相对立,中世纪的欧洲公共权益(不仅包括牧场,还包括森林与河流)可远非是缺乏管理的。他们制定规矩,禁止外人进入,并限制本地人的使用。例如,至今在瑞士村庄中还沿用着一个规矩,农民在公共牧场所放牧的牲畜数量,不得超过他们在冬天以自家牧场所能够牧养的数量。换言之,管理状态下的公共权益并非注定是要自行毁灭的。公共权益的真正威胁,是它的封闭以及外人的入侵。我们的经济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以一系列指令使得一个大的系统之中的各种运动协调进行。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计算机操作系统,它协调键盘、屏幕、处理器等部件。以编程语言写成的操作系统可以电子的方式存在(如在计算机中),也可以化学方式存在(如在基因中),或者以社会现象或法律的方式存在。编程语言常常是可以用数学的方式来表达的。正如我们的宪法为我们的民主制定了规则,我们的经济操作系统也制定了资本主义的规则。而经济操作系统不及宪法那样被广为理解,也没有被包含在一个精确的文本之中。如果你寻找它,它就会现形,但它其实是隐藏在各种外衣的包裹之下以及各色的案例判决之中。然而,就像宪法一样,它确实在那里存在着——并运行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生活。在思考我们的经济操作系统时,我愿意将其与名为垄断的棋类游戏规则类比:游戏对起始条件、游戏规则以及奖惩实施等等都一一做了规定,部分是通过法律的形式,还有部分则经由资产(property)和货币(money)之类的虚构事物。所有操作系统都有回路设计——当发生特定情况时执行此指令;其他情况则执行其他的相应指令。回路反应可能是善意的(反应行动纠正了问题),或是恶意的(反应行动使得问题恶化)。一个可靠的系统具有很多善意的反应回路,并有效地清除恶意回路的芜杂丛生。有时,在人为制造的系统中,必须特意添加善意的反应回路。例如十八世纪的发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Watt)在发明蒸汽机时,就设计了两个关键机制:一个就是蒸汽驱动引擎,还有一个离心力管制机制,以保证引擎不会失控,当管制机制觉察到风险——过速——就会自动地加以调整。弊病与欲求一个多世纪以前,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拉斯金(JohnRuskin)观察到,那些产生了辉煌财富的经济体系,也孵化出他称之为弊病(ith)的现象——贫困、污染、绝望、疾病,等等。它使得一些人的生活很舒适,而代价则是使其他一些人很难过。弊病的现代经济学语汇是外部副作用(negativeexternaities)。其含义是,经济交易的成本,对于所涉及的各方都是“外部”的成本。举一个经典的例子:某个工厂将污染物排入河中。所有家庭都要付垃圾收集的费用,而工厂污染水源却不付费用,而下游的人类与其他生物却要为此付出代价,动植物受到危害甚至会死亡,还要城市为此建立昂贵的处理工厂。从工厂主的立场来看,这些都无所谓。但以自然与社会的立场,这些都是外部副作用。(有时也会有外部正作用——例如,你的邻居重新粉刷了她的房子,可能会使得你的房子也有所升值。)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向我们保证,我们的经济机器喷发出来的财富是如此伟大,而弊病是如此微不足道,我们完全不必去介意外部副作用。倘若曾经确是如此,那么现在肯定已经不是了。现代的气候改变,就是外部副作用的典型例子。我们为地下蕴藏石油的地主们付钱,为勘探者、提炼者、运输者、和销售者们付钱,但就是不会有任何人因为向大气中排放致热气体而为自然或其他任何人付钱。我们将这些代价转嫁给我们的子孙,我们狂欢,而他们付账。更过分的是,许多外部副作用的产生甚至根本就不是为了人类合理需要。欲求(thneed)这个词并未存在于任何经济学的范畴,但它的确是一个代表性的现代困境。西奥多·盖泽耳(TheodorGeise)——以瑟斯博士著称——在他的童话故事《劳莱克斯》(音译:orax)中造出了这个词。“欲求”,是指我们想要而其实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许多家长都会记得,《劳莱克斯》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家(“一次性”,theOnce-er),而它的对头就是那个常常唠叨着“为树木代言”的讨厌的劳莱克斯。“一次性”把特鲁夫拉(音译:truffua)树统统都砍倒而创造了欲求。当劳莱克斯提出反对时,“一次性”答道:我的用处真不小啊,这用处就是造“欲求”。“欲求”是人人想要的好东西,欲求于是变了“需要”。经济学家没有一个相当于欲求的技术性名称,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所有那些经济“需求”(demand),只要是能以金钱衡量的,全都是一回事。然而,确实有必要加以区分。可以想象一条从“需求”到“欲求”的轴线:一端是食品、住所、基本交通条件以及医疗保健,而另一端是可口可乐、苹果牌随身听(iPods)、还有悍马。(很重要的一点是,“需求”都是通用的,而“欲求”则往往标有品牌。)满足“需求”更多是为了人类的福祉,而“欲求”则需要推销。然而,我们的经济体系却越来越多地将稀缺资源都给予了“欲求”。为何我们会有如此多的弊病与欲求?因为,我们的经济体系操作系统太不平衡。一方面,是代表资本拥有者的无比强大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子孙后代、人类以外的物种以及人类中那些成千上万的生存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人群——却无权无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个系统缺乏对于共享遗产的保护机制,既不会要求企业为损害自然环境付出代价,也不会去强化那些基本生存需求被忽略的人们的权利。于是,这个系统持续产生出更多的弊病和垃圾,并更加扩大着穷富的差距。升级我们的系统我们是否可能够设计、安装、并升级一个系统来纠正这些问题呢?这看起来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历史上就曾有过类似的梦想成真,那就是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险法律。正如我在此所建议的改变,社会保险制度就是一个例证,它跨越了几代人的努力而最终集成到我们的经济体系操作系统之中。社保制度的设想、设计、建立始于二十世纪初期,是为了应对当时的一个严重危机:成千上万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老年人群。其沿用至今的基本契约一直都很简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群集体为退休人群提供支持,从而也能在老年时得到后代劳动者的支持。七十多年来,这个契约一直被一个信托基金所托管,从未延误过发放保障金,也从未发生过任何丑闻或浪费。多亏操作系统的这次升级,曾经泛滥成灾的老年贫困问题,已经基本成为历史。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就是一个可以类比的系统升级,这次所要纠正的是,资本主义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后代的漠视,以及中青年人群的贫困问题。本书的前提假设所有思想的过程,都始于假设的前提以及结论推理的过程。以下就是本书的主要假设。1.我们有一个契约每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都有一契约,要将共同继承的遗产传递下去。这些遗产包括三个大类:自然资源,社区,与文化。第一大类中包括空气、水、与生物体系。第二类包括法律、基础设施以及很多将我们彼此联系起来的系统。第三类包括语言、艺术、科学,等等。所有这些遗产都具有无上的价值,如果不能将其增值,也必须得到保值。2.我们不能只顾自己倘若能够更谦卑一点儿,就能使我们这些在世的人类受益匪浅。不仅能够有益于我们的子孙,也能够有益其他物种以及它们的后代繁衍,哪怕它们的生存对我们来说没有用处,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一个经济系统,应能同时代表它们的和我们的利益。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要有一个具体的实现方式。3.存在弊病贫困、污染、绝望以及疾病——约翰·拉斯金称之为弊病(ith)的东西——都是资本主义的阴暗面,而这些阴暗都需要被纠正。4.修改原码,而不是表征如果我们想减少整个经济体系的弊病,就必须改变那些导致问题的源码。病后问症并非上策。除非纠正了源码,无论如何去清理擦拭,我们的经济机器还是会不断地产出更多的弊病。再说,防病总会比治病更便宜得多。5.聪明地进行修改现有程序中有很多部分运行良好而不必大动挞伐。“不要修理没有坏的东西,”诚乃箴言。的确需要纠正的部分,应该随实际需要而逐步加以纠正,应尽可能地柔和、尽可能地低成本。要注重实际效益,还要从容。6.金钱不是全部金钱是我们经济体系的血液,但它不应成为我们的灵魂。人类有些需求和理想是不能以金钱交换来实现的。这些需求包括与家人与社会的联系,与自然的接触,以及生活的意义。二十一世纪的经济体系也必须能够对这些需求做出应答,并非是要去直接地实现这些需求,经济体系最好的方式,常常只是要为这些非金钱方式的实现而留出空间,而它所不应该做的,就是阻碍这些需求的实现。7.有效的激励除了以上所论述的观点,一个经济体系仍须具有对所希冀行为的激励机制才能有效地运行。如玛丽·波宾斯(MaryPoppins,音译)指出,“加一勺糖就能把苦药吞下去。”(我也从不会忘记,一品脱免费的本和杰瑞冰淇淋,就是运营资产公司吸引客户的最棒的绝招。)当我们寻求保护自然与后代的方法时,当然也要找到对当代人类的有效激励方法。如果你对以上这些假设持有任何反对,你大概就不会同意我的结论。而如果你认同这些立场,欢迎继续阅读。我不会用统计数字来烦扰你,也不会喋喋于地球正在恶化之类的郁闷说教;我对这些已经烦了,你大概也早就烦了。也别指望我会说出什么拯救地球的十个简单行动,你当然知道不可能有这么简单的事。我将要告诉你的,是我们如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一步一步地改造我们的经济体系,使其能够符合自然与人心,并仍能充分满足我们的物质需求。或许,资本主义也不能逃脱浮士德(Faustian)的交易规律:若想得到好处,就必须接受坏处。但即使我们必须得与魔鬼做交易,我相信,我们也能够达成比现状要好得多的交易。我们必须要精明、强硬、和勇敢。我坚信,如果我们知道如何达成更好的交易,我们就能够达成。无论如何,我们的子孙与众多的其他生物种类,都指望着我们呢。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3.0》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应用其作为成功企业家的多年经验,巴恩斯提示了资本主义将如何升级,以使其保护而不是毁灭我们的星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本主义3.0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3条)

 
 

  •   超越公共权益的悲剧——评《资本主义3.0》杨东平自资本主义制度问世以来,对它的批判就从未停歇。可以说,这一批判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继马克思主义主要在政治、经济层面的批判之后,进入后工业社会,这一批判主要朝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方向。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球环境的急剧恶化,人类社会所遭遇的空前的生态危机,为之引入了生态主义的视角。1972年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是对人类环境危机的首次报警。同年舒马赫所著《小的是美好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古典经济学的生态局限和道德缺陷。人们已经认识到,简单地将成本-效益分析应用到环境领域,企图通过市场机制改善生态危机是行之不通的,“绿色资本主义”、“生态资本主义”的理想逐渐浮出水面。作为这一批判的延续,彼得•巴恩斯所著的《资本主义3.0》提出了为现代资本主义系统升级换代的新构想。他的贡献是引入了“公共权益”(commons)这一新的视角,并为未来社会的构建增添了“公益事业”的崭新维度。在巴恩斯看来,哈丁所揭示的公共草场的悲剧,真正的受害者不仅仅是无告的大自然,而首先是被虚置的公共权益。在超越了“短缺资本主义”的1.0版之后,资本主义的2.0版是一种“过剩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企业的三个基本算式是:资本回报的最大化;资产的收入依据股权进行分配;自然资源的价格等于零;而启始条件则是5%的人所拥有的财富“股权”超过了其他95%的人。它造成了三个悲剧性的病变:对自然的巨大毁坏,社会不平等的持续扩大,人们幸福感的降低。在强大而严密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唯一能够与企业相抗衡的政府,实际上也主要为企业和市场力量所支配。为当代人和子孙后代提供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公共权益实际处于被无偿占用、不受保护的状态;致使公共草场的悲剧成为人类社会的共同悲剧。巴恩斯设计的解决方案,核心是通过增添一个能与企业部门相抗衡的公共权益部门,来纠正资本主义操作系统的偏差。这个新的部门将为被污染者、人类的子孙后代、以及生物和生态系统等利益相关者提供代理服务,为企业增加利润之外的另一驱动力——公共权利,从而为社会增添真正需要的东西——更健康的生态系统、社区、和文化,在“我”和“我们”之间达到更恰当的平衡。用公式表达为:企业+公共权利=资本主义3.0。《资本主义3.0》令人联想起另一本书,著名的环境学者、美国地球观察所的布朗教授去年出版的《B模式》。他将迄今为止不可持续的工业化模式称为A模式,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为B模式。布朗提出拯救地球、延续文明的构想是重组经济,包括紧缩泡沫经济、稳定人口和气候、改革税制,增加对破坏环境的征税和改善环境行为的奖励,构建起新的全球经济——生态经济,主要是建立在经济生产方式的改造上。这无疑十分重要;然而,在“资本与自然之间的致命冲突”中,无论技术、市场还是政府,都很容易失灵。因而,本书对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私有制和市场制度——的改造就特别发人深省。无论3.0版的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现实能否出现,这一设计已经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创见的奇书。与许多环境主义者的写作不同,彼得•巴恩斯是一个运营资产公司的前总裁,作为一个商人,他对资本主义操作系统的有深刻的理解,并为这一系统增加公益性做过实际的努力。企业家背景与自由主义价值、生态主义理念的结合,使他的制度设计既具想象力和超越性,又具很大的可行性与操作性。他对公共权益的思考、对公共财富的发现、对公共资产权的构建和对公共财富的运营,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我们对构建一个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思考。这种操作性也体现为对“我们能做什么”的思考。与设计理想蓝图相比,理解变革是如何发生的同样重要。同布朗一样,巴恩斯坚信这一变革必定会来临,只是需要一个历史的契机,我们必须为这一历史时刻——转折点的到来做好准备。这主要是建立公共权益部门的实践探索,首先从小型的、具体的、低层次的组织开始,建立不同类别的信托机构、非营利机构、非正式团体,磨合、测试、提高他们与公共权益原则的契合程度;然后逐渐发展为区域性的、国家性的,乃至全球性的公共权益部门。在这一变革中,公共权益部门成为管理、运营社会根本利益和长远福利的重要机构,远远超越了对第三部门、公益组织的传统认识和定义。环境无国界。在全球化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市场体制的道德困境同样是全球性的。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也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公共权益缺失,也有人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命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国家的正式目标。对于正在获得生机的环境保护和民生权益,正在发育的中国NGO和公益组织,本书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蒙或启示作用,“照亮”了一条新的制度变革的路径。本书是吴士宏女士翻译的第三部书。前两本是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的自传《穷人的银行家》,以及《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后者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许多社会企业家改造社会的实例,可以视为是一个连续的“三部曲”。吴士宏孜孜于新思想和社会改造理念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认识价值的事件:在改变人类命运的文明转型中,一批优秀的企业家正在向社会企业家转型。对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有许多期待……
  •   前TCL总经理吴士宏为中国人翻译了这部《资本主义3.0》。我不禁回想起90年代凌志军写出《交锋》的激荡年代,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已经很少再有人关注『姓社还是姓资』的陈旧问题,反而中国的学者们和实践先锋们正在以一种很开明的态度来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诸多精华,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的象征。书中针对『公共财富』提出了一些新锐的观点。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对公共资源的无节制滥用、污染行为、损害社会大众的利益等等。作者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将公共资源进行『资产化』,并设立一个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公共资产信托机构进行管理。
  •   听很多朋友介绍,此书乃是阳春白雪,能真正领悟的不多,朋友也是读了才推荐给我的。一开始以为题目是噱头,读下去才知道确实好,当今社会,关心公益事业的人本身就不多,能够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为人类的久远发展考虑去发挥想象,设计系统和提出解决办法的就更少了,作者就是前瞻性提出公益信托,让如今被金钱吞噬的我们能醒悟些,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很多办法,想想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曾经有过的美丽生物,再想想我们处在食物链最上端,最具智慧的人类,目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我们越来约水泥钢筋化的城市(已经渗透到很多乡村)。我们未来还能如何改变。静下心来,好好阅读!
  •   看了前面的一章,只要学过经济学的人绝对不会翻译出**的话的。什么的外部副作用?负外部效应都不知道呢。我不敢什么说什么,但是以后要买外来书,要得看译者的出身和功底呢。至于这本书的原版真想看看?像前面的一章里提出的公共分类,社区那块就不严谨,像这种引来物一定要注明哪个国家的?特别是24页里的最后一句那样的话,必须给出究竟是提的,像这么有名的话不能随便的,空泛的给指出。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   书非常不错,内容和编辑都很好,就是包装不太好,外边的包装都破损了
  •   内容浅显,观点鲜明,想法很创新,突出一般思维。很好看!那是我老师介绍看的,全班人手一本。
  •   非常有建设性的一本书,但是虽然是中国几乎最强的女强人翻译的,终究感觉原版的会更幽默些,但是,绝对是一本好书。虽然是写给资本主义或者说是美国的,对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公共建设事业是个启发。
  •   因为没有经济学背景,送给一个学经济的朋友了
  •   啥时候能够直面我们的社会,解读其中的问题·
  •   对经济解读的可以
  •   结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之类的书,一起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   内容不是太多
  •   没来得及详细看。行距太宽,为什么不把字体放大一点?
  •   一本不断揭露经济世界现实的小书,可以放松一读。
  •   书内容比较平实易懂 但是翻译可能有点生硬
  •   有益的观点
  •   听很多朋友介绍,此书乃是阳春白雪,能真正领悟的不多,朋友也是读了才推荐给我的。一开始以为题目是噱头,读下去才知道确实好,当今社会,关心公益事业的人本身就不多,能够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为人类的久远发展考虑去发挥想象,设计系统和提出解决办法的就更少了,作者就是前瞻性提出公益信托,让如今被金钱吞噬的我们能醒悟些,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很多办法,想想我们这个美丽的星球曾经有过的美丽生物,再想想我们处在食物链最上端,最具智慧的人类,目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和我们越来约水泥钢筋化的城市(已经渗透到很多乡村)。我们未来还能如何改变。 静下心来,好好阅读!
  •   一本很深奥的书,看起来有些累!
  •   只是指望革命发生在我国实在是有点痴人说梦的意思。
  •   前TCL总经理吴士宏为中国人翻译了这部《资本主义3.0》。我不禁回想起90年代凌志军写出《交锋》的激荡年代,然而时过境迁,如今已经很少再有人关注『姓社还是姓资』的陈旧问题,反而中国的学者们和实践先锋们正在以一种很开明的态度来汲取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诸多精华,这的确是一种进步的象征。 书中针对『公共财富』提出了一些新锐的观点。作者认为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主要体现在对公共资源的无节制滥用、污染行为、损害社会大众的利益等等。作者给出的解决之道,就是将公共资源进行『资产化』,并设立一个独立于企业和政府之外的公共资产信托机构进行管理。
  •   还行,火车或飞机上可以看看。资本主义3.0是一个要求人人都有环保意识的阶段。。。看过有些日子了,都忘记了!
  •   看老外写的东西,然后在对照我们,会有很大收获
  •   作者的观点值得借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