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

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多丽丝·莱辛  页数:239  字数:170000  译者:邱益鸿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伦敦。夏日花园。午后空气微醺。    二十年来,凯特早已习惯了料理一切。当丈夫儿女忙着计划各自的暑期行程时,她猛然怅惘若失:此后生活如何承载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忐忑不安中,在疑惑惶恐中,凯特走出家门——一份光鲜体面但不乏无聊的工作,一程兴奋激情而暧昧不明的旅行,一段与少女清澈见底但恍若隔世的合居时光,伴随忽隐忽现的梦境,以及绵延不绝的冲动,凯特在这个夏天的自由气息中,迷失、徘徊、找寻、思索,一路走来……

作者简介

多丽丝•莱辛 英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囊括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几十项文学大奖,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作家。 
1919年出生于波斯(现伊朗),英裔,年随父母迁居南非罗得西亚(现津巴布韦)。家境困窘,因眼疾

书籍目录

在家在国际食品组织在旅途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

章节摘录

  在家  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着什么。  在想事儿吗?她可不这么认为。她是在试图抓住某个东西,让它赤条条地躺在跟前,好让她细细端详,看个真切明白。最近一段日子里,她脑海里的种种想法多如衣架上的衣服,她一件件取下“试穿”。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因为遇到重要事件,人们总是习惯套用老话表明态度,而老话却多为陈词滥调。哦,没错,初恋嘛!……成长注定是痛苦的!……知道吗,我家老大都……可我那时在恋爱呀!……婚姻就是一种妥协……我已经不再年轻了。诚然,这些词语全都历经时间的洗礼,选择这个而非那个,与个人感情关系不大,更多取决于社交场合和社交对象。要想看出一个人的真情实感,你得琢磨她脸上连她本人都觉察不出的微笑和使劲抿着的嘴角,或者细察对方怎样说一句“我再也不想当小孩子啦”,然后释放出胸中闷气。这类词语的魅力的确卓越超凡,频频现身,和最富功效的广告宣传妙语相当;也许,会有许多人把这样的话成天挂在嘴上,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女人活着就是为了爱情,直到有一天,在他们旧调重弹的时候,从镜中瞧见自己的模样,或眼光敏锐地捕捉到朋友听到此类话语的表情,才会悄然住嘴。  一个女子双臂交叉,站在自家后屋台阶上,等待壶里的水烧开。  因为罢工,家里大部分时间没电。那女子的小儿子蒂姆和女儿艾琳,一大早开车下乡,到爱坪林里拾了一些柴火(姐弟俩其实乐在其中),然后在花园的石子路上燃起一堆火,又从车库最里端找到一块废铁,做了一个三脚架支在火上。于是,火堆就成了这家人这一天的开心所在——他们在上面煮饭,守在它旁边,拿它说笑。可是,那个女子的心里却十分懊恼:要耗去整整二十分钟的时间,才能让水壶呜呜鸣响。这些年里,她都记不得水壶烧开的叫声是什么样的了。有了电,水从静止到沸腾不过眨眼的工夫,完全不需要响声……  也许是她麻木迟钝?也许蒂姆和艾琳摆弄那些东西的时候并不像她觉得的那样兴味盎然——毕竟姐弟俩都是成人了,弟弟十九岁,姐姐二十二岁——只是出于社会情感才假装如此?其实,他俩的行为相当于一个陈旧词语,一种习惯,而人们却不知如何在事实真相面前将这种习惯摆脱——不管它是什么。  就像她自己。  事实真相是,她一天更比一天清醒地意识到,不单是她的话语和众多纷扰的想法被她从衣架上取下穿上,就连她的真实情感也再次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令她闷闷不乐。  女子松开交叉的双臂,走了几步,来到石子路中央的那个怪物身边,往悬在三脚架上那根弯曲电线上的水壶下添了几根柴,然后侧耳倾听:莫非是水壶的响声已经变了?她想是的。要是明天停电(罢工方有如此威胁),按说就该买个野营炉什么的:像这样的童子军训练好是好,可是万一下雨呢……据说罢工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日子。与上回相比,好像这几次停电真的说停就停。能源危机——热能、光能和燃油——肯定会越来越频繁,是不是该有所储备?或许,蒂姆和艾琳是对的:弄捆柴火有备无患。  女子回到后屋台阶上,靠着墙,双臂又交叉了起来。  世上有的事情是公众的,或者说社会的——譬如战争、罢工、洪灾、地震,感觉仿佛是上帝所为。国外有一种观点,且不论理性与否,认为这种事情性质一旦严重而罕见(或者曾经严重而罕见,会不会只是错误的记忆?),都将成为每个人人生经历中的头等大事,就像空气,曾几何时是某颗遥远而渺小星辰的大气,却选择包裹我们这个可怜的行星。想想吧,这类至关重要的经历,越来越多的人们将亲身体验到:侵略、战争、内战,瘟疫、饥荒、洪涝灾害,土壤、食物及空气的污染。对待这些情况,老传统的态度就更加一成不变了。无非是这样:我们得做点什么,要不就是,哎呀,太痛苦了!而类似这般的细节却鲜少提及:我的家人都死在集中营了,或者我的四个孩子都是饿死的,或者我姐姐和她的孩子都被当兵的打死了。不过,看起来似乎关乎社会大事的习惯态度的确要比关乎私事的更为诚实?哎呀,太痛苦了!是这回事吗?  她发现水壶的响声小了,就伸手到身后的屋子即厨房里,取出一把硕大的瓷咖啡壶,壶里已经搁好了咖啡。她端着咖啡壶,站在火堆边,看着开水在壶盖下咕嘟咕嘟作响。  只靠巅峰或危机时刻的表现来看待事物,是无聊而荒谬的:毕竟,个人事件和公共事件一样,都是长期日积月累而成的……至少经历了几个月,通常是好几年之后,人们才会感慨:上帝,我的一生都改变了——谈到爱恨情仇、婚姻和工作烦恼时的心情。因为我变了,所以我的人生也变了。  壶盖下,沸水开始凶猛地翻滚,溅出壶口。  她拿了块微波炉垫,抓住壶柄,用嘶嘶作响、滚烫的沸水冲泡咖啡,然后把水壶搁在火堆旁边,没有放在草坪上,否则草地上一会儿就会留下焦黄的一圈。她把尚未燃尽的木柴从火中拨出,要是下雨了,得记得给它们和剩下的柴火盖上雨披。她从未参加过童子军,不知道怎么用湿柴生火。  她一手拿着水壶,一手端着咖啡壶,离开后花园,走进厨房。  我待在坩埚里,被磨碾成了齑粉……能说出这样的话语,或者闪出这样的念头,她还是相当得意的。确是事实吗?成就感就这么重要?管它呢,反正那是众人皆有的感受:不管是世界居民中的少数异类,认定人类的生命和甲壳虫一样微不足道;还是守旧人士,认为人的一举一动都不容忽视,因为在上帝眼里,人类乃万物之灵长。或者连神祗都有这种体会。可是,如果他或她是只甲壳虫,甚或一只蝴蝶,那他或她有什么变化,学了什么,长大没有,成熟了与否,就都无关紧要了?毫无疑问,一定存在某种情感,兴许还是我们最深的情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在生活中学习。这份情感是不是应该归功于习惯,归功于早期、原始时期遗留的产物?或者归功于甲壳虫的自以为是?可是,情感乃事实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上帝”已遭放逐,或被宣告死亡,或仍活着。甲壳虫到底要对谁解释这一切呢?  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常常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时光。  可惜,还有一点毋庸置疑:漫长的时光和一茬茬的苦痛极少化为知识……  她真这么想吗?是,她真这么想。  是因为她心情郁闷吗?她郁闷吗?可能。她是某种东西,她强烈地感觉到某种东西,却触摸不到……  女子将咖啡壶放进一只盘里,杯碟、勺子、方糖和奶伴已在盘中。她端起盘子,出房门之前,回头扫了一眼桌子,上面都是午餐的脏碗脏碟,还有几只早餐的碗碟。可以叫蒂姆把火再生起来,烧壶水,等有了足够的热水再叫她进来清洗?算了,还是不要吧,这会儿他不想做事。待会儿自己动手吧。  女子走出屋子侧门,来到草坪上。草坪该修剪了,上面长了不少雏菊,东一株西一株,一路长到花园中的那棵大树下,颇具风情。这个女子就是凯特·布朗,确切地说,是凯瑟琳·布朗,或迈克尔·布朗太太。她小心翼翼地端着盘子,心里一边想着那一桌未洗的碗碟,一边继续想心事,找理由……不管此刻的她,处在人生的哪一阶段,她都希望这个阶段快快过去,因为对她而言,这一阶段仿佛永无尽头。假使人生非得按辉煌时期或巅峰时刻的状态来看,那么,在她身上很久都没“发生”任何事情了。她不敢期盼将来会发生什么,只知道自己将在忙碌的家庭琐事中慢慢衰老。  有时候如果幸运,某个过程或某个阶段是可以被凝集的,凯特终将发现,这个夏天就是一段被缩短、被加厚和被凝集的时光。  她会有什么经历呢?除了慢慢老去,别无其他:衰老是成长过程的后续和重复。当然,人人都得经历——噢,天呀,时光在飞!……不知不觉人生就走完了……成熟就是一切。等等。但就凯特而言,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持续十年、二十年的过程,她疯狂地跟随潮流亦步亦趋——染发、减肥,穿着打扮时尚,又不装嫩,几乎感觉不到光阴的流逝。几乎对所有人来说,衰老只是时间问题,除非遇到如下事件:大灾大难,地球飞离人们脚底,洪水淹没城市,炸弹毁灭了孩子使人觉得了无生趣。如今你正青春年少,可一晃便步人中年,但要想弄明白,是什么时候从一个阶段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实非易事。紧接着就老了,而你却几乎浑然不知自己是何时变老的。你对待周遭人事的态度变了——哦,是的,大变特变了,但你本人却毫无意识,因为寒冰是慢慢地、慢慢地将生命之谷冻结起来的。大多数人只会这么觉得:我恐怕不年轻了。然而,凯特·布朗却将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把个中滋味一一品尝。因为,在这几个月中,每件事都关乎她,而她本人、她的耐心、她的温顺,以及她的时间,都将成为攻击的靶子——她渺小的生命将承受其实来自另一领域即公众领域的种种压力——所以每件事才会令她如此紧张不安?不管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反正这个夏天的经历,有违她的德行,超出她的能力,她无法控制事态的发展。  等夏日的种种经历结束,她将无法再另行选择:即使之前她无法为自己选择,因为她没有选择经验,也没有想象力。是的,将要发生的一切,并非她想要的,尽管她站到了树下,端着盘子,心有所想:这样的情形的确可以持续到永远!可是,真这么认为就错了,因为就在这个时候,一定有个什么东西我能看见,有个什么东西此时的我能够理解,某种行为我能选择……  选择?什么时候选择?我选择过了吗?  一个女子,像过去漫长岁月里常做的那样,站在树下,端着托盘。她把托盘搁在花园桌上,桌子是用十年前发明的某种材料制作而成的,看上去像铁制品,很轻,她用两个指头就能拎起来。她把桌子摆稳,这样东西搁在一侧就不会翻倒了。  她并没有把这张桌子当成一种选择,尽管是因为她的缘故他们才选择买了这张桌子,家里的那几个塑料杯子也一样,瞧着还以为是瓷的呢。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纽约时报》  您曾帮助我们应对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您创造了一份记录,让未来可以传承接续我们时代的风味,它的成见,它的生存之道,以及它日常的琐事和欢娱。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一部杰作……可以说是莱辛最好的作品。  ——《经济学家》  一部变幻多姿、缜密认真的小说,它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虚幻的想象也可以将丰富的经验展现出来。  ——《国民观察家》  莱辛作品呈现出的敏锐,些许像D.H.劳伦斯晚期的作品,我们会被其中突如其来的强烈感受所捕获。  ——《新闻周刊》  一本真诚的书,深具洞察力和严肃性。  ——《爱尔兰时报》  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令人感到震惊、充实,充满敬畏。  ——《星期日泰晤士报》  她是极少数天才的文学预言家之一。  ——《隐之书》作者A.S.拜雅特  这本小说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  ——《纽约时报》约翰?伦纳德  艺术真正的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  ——多丽丝?莱辛

编辑推荐

  ★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  ★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  ★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被生活湮没的自我,何处才能寻觅?  ★被自我忽略的心声,谁人给以澄明?  ★一个伟大的女人用一个女人的故事,令1000万女人心有所动……  ★《天黑前的夏天》不仅是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纽约时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天黑前的夏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5条)

 
 

  •    伦敦。夏日花园。午后空气微醺。   二十年来,凯特早已习惯了料理一切。当丈夫儿女忙着计划各自的暑期行程时,她猛然怅惘若失:此后生活如何承载可有可无的角色?   在忐忑不安中,在疑惑惶恐中,凯特走出家门——一份光鲜体面但不乏无聊的工作,一程兴奋激情而暧昧不明的旅行,一段与少女清澈见底但恍若隔世的合居时光,伴随忽隐忽现的梦境,以及绵延不绝的冲动,凯特在这个夏天的自由气息中,迷失、徘徊、找寻、思索,一路走来……
  •   ★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
      ★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
      ★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被生活湮没的自我,何处才能寻觅?
      ★被自我忽略的心声,谁人给以澄明?
      ★一个伟大的女人用一个女人的故事,令1000万女人心有所动……
      ★《天黑前的夏天》不仅是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纽约时报》
  •   2007年10月11日,多丽丝•莱辛家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然而,这位88岁高龄的老作家却正在副食品商店购物,全然不知自己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奖后,一个朋友来电话邀请她晚上一起去中国餐馆,她抱歉道,不好意思,我去不了,因为我刚刚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88岁,足以宠辱不惊。何况,在一辈子的近百部作品面前,其他任何东西又能有多少分量?
      
      “最好的男作家是马尔克斯,最好的女作家是多丽丝•莱辛。”这样的评价看到过不止一次。
      
      她用作品讨论战争,讨论政治,讨论殖民主义,甚至讨论世界的未来,也有不少科幻,但如同多数女性作家一样,爱情与婚姻仍是她作品的重要主题。
      
      她的长篇恢弘庞杂,但又细节慎密。她的短篇章幅虽小,容量却大,干净凝练。她的小说风格变化非常大,可以很思辨,也可以很易读。
      
      《天黑前的夏天》是她中期最易读的作品,沉着绵密,平静纯粹,忧愁而又自制,弥漫着成熟的女人味。
      
      中年的女主人公凯特也曾是众星捧月的知性少女,二十多年的美满婚姻把她打造成“家里的天使”,是丈夫和儿女依赖的核心。然而在这个夏天,家人纷纷计划起自己的行程,她的假期——她的人生——该往何处去?在恍然有所失的惶惑中,她开始了一段不可期的旅程。
      
      凯特终究会回家。如果你期待其他结局,那么你不够了解莱辛,或者说,你活得还不算明白。
      
      国际组织的工作和官员,冠冕堂皇,但不乏无聊——工作并不意味着实现真我;
      同去西班牙的男子,激情四溢,但焦虑脆弱——凯特需要的不是他能给的一段浪漫;
      合租的姑娘莫琳,年轻懵懂,可爱却轻贱——青春岁月珍贵却并不足惜;
      高举主义大旗的青年,看似在求真理,但与生活相比,愚弱而不值一提;
      似乎只有邻居玛丽,自如地驾驭自己,并且不以为意……
      
      这一段走出去的时光,让凯特在人生转弯时清楚地照见自己:生活不在别处,在你坚固的自我核心里。所以,自信地回家,顺理成章地生活,乃是幸福的归途。
      
      回家之后……莱辛虽然没有答案,但她起码给出了力量,给出了路。
      
      莱辛的女权主义观点很有意思,可以让这样一个普通的故事,讲起来很不寻常。或者不如说,她一步步超越了女权主义,超越了性别的立场,看到的是人性。这是对人性深切的理解,是成熟后的练达,是洞悉世事后的悲悯,是知天命后的乐观。
  •   在开始阅读《天黑前的夏天》之前,我先看了一些知名媒体的专业书评以及多丽丝. 莱辛的生平与创作介绍。《天黑前的夏天》被誉为“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的确如此!整部小说语言流畅、通俗易懂。我更想把它称之为“很有女人味”的小说。
    女人步入中年,丈夫事业有成,孩子们都已经长大,并有了自己的生活与想法;凯特,- 这位来自英国中产阶级的漂亮女人,觉得自己似乎在这个在家中是个“多余”的成员,于此同时,她发现自己在忙碌家庭的琐事中慢慢衰老。
    45岁,-是她生命中的十字路口,那个夏天对凯特来说,是“一段被缩短,被加厚,被聚集的时光”。她想理清自己过往的生活,并想清楚未来何去何从... 她的内心矛盾:想身无羁绊,但内心却又内心孤独,想念丈夫,想念家,而备受煎熬...
    在自己的最困惑的时候,凯特选择了逃离:去工作,和偶遇的年轻男子去旅行。她的所作所为,犹如门罗小说《逃离》中的女主人公们:逃离自己的现实生活,去体验爱情、渴望、厌恶、需要、拒绝到底是怎么样的滋味...逃离也许意味着与过去一刀两断、结束;也可能是崭新的开始;或许那是一次超乎寻常,甚至超乎理智的冒险...
    《天黑前的夏天》是一部探讨女权主义的小说。希望每一位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女人都来阅读它。
  •   ★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
      ★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
      ★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
      ★被生活湮没的自我,何处才能寻觅?
      ★被自我忽略的心声,谁人给以澄明?
  •   天黑前的夏天(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杰作,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后最好的书籍
  •   看到封面写,有被纽约时报评为,继《百年孤独》后最好读的小说,还有被纽约时报评为,可与《百年孤独》比肩的伟大小说《隐之书》的作者的推荐,更为心动了。《百年孤独》和《隐之书》我都看过了,真的不错,再集加上纽约时报的评语,更加心动了。

    看完了小说终于知道为什么叫”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书籍”了。

    女主人公在抚养孩子长大后,在中晚年清闲之际可以为国际组织做同声翻译,在此过程中她重新找回了自己,然后与情人去西班牙,自己找个房子租,在这过程中她找回了被老公,和孩子们分割的自己,在岁月中隐形的自己。

    看了次数后,我希望我的天黑前的夏天也可以如此度过。

    希望单身的,未婚的,已婚的女士们读一下。
  •   梦的象征——《天黑前的夏天》



    当我打开这本小说的一刹那,小说看似支离破碎实则绵密真诚的语言深深打动了我。小说的名字“天黑前的夏天”,在一切归于黑暗之前,生命旺盛的夏季来临。我看来,这或许就是一个象征,象征着凯特在人归衰老之前,终于得到了一个美妙的夏季之旅,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之旅,使她的生命前所未有地张扬。

    或者,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在这样一个繁盛的夏季,凯特独自离家外出,体味在风吹草动的夜晚被人窥视。正如小说中写道:“在一间需要全心投入、历时漫长的时间一端,走来一个自信勇敢的年轻姑娘,另一端走来的则是一个中年妇人——她自己。”直到有一天,她不再感到厌恶,反而是自然和习以为常,她感到她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就像是哪一天早晨她突然醒来,打开窗子看到另一个自己,然后在天黑以前,收拾好自己,回家。



    如果在一部小说中,有一个梦境出现的次数不下十次,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认为梦有象征和暗示性,那么,这个梦必有强烈的暗示和象征。这是一个荒诞的梦,但是又是一个真实反映凯特内心的梦。

    在凯特离开之后,作者才开始提及这个梦,这肯定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结果。在梦里,一只离开海水受伤的海豹和凯特是主要的形象。凯特一直抱着海豹寻找海水,使海豹得以生存下去。但是她总是累的精疲力竭,结果也依然是发现自己几乎无能为力,反而海豹的伤越加严重。眼看自己和海豹在荒凉的地带默默前行,看不清方向,但就是不知所措。有时候凯特也会梦见和男子做爱,这似乎也验证弗洛伊德梦是满足欲望的论断。

    就梦本身来看,这正象征着凯特自己的迷失,对于生活、对于婚姻、对于爱情、对于女人、对于年华、甚至性的迷惑和思索。海豹又何尝不是凯特自己!她在梦里同时扮演了两个角色:海豹和自己,也即是一个需要救赎的灵魂和一个救赎者,恰如信徒和神父。凯特对一切都是迷茫的,就像她在梦中抱着海豹,漫无目的。她迷失方向,也使海豹——另一个自己伤痕累累。她看到海龟在产卵之后迈着沉重的步子走向海洋和死亡,她无法寻找到海豹,时间的力量似乎使她无法得到任何救赎。偶尔她在梦里也会找到一些水源,使海豹的生命得到暂时的延续,这往往都是在凯特一步步认识女性和其他一切自己以前很迷茫的事情之后的夜晚。

    凯特有时会失去方向,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对自己是不是拥有价值。她在梦里就会遇黑暗,遇到浓雾,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带着海豹走到海洋。但是,最终她成功了,经过一次次的努力,她和海豹都见到了海,她获得了新生。这样,她的夏天到此结束。



    从离开家到国际食品组织工作,再到和杰弗里旅行,旅行结束的一场病使她在酒店寓居,然后到达最具有暗示性的地方:莫林公寓。四个地方是凯特发现自己、看清自己和身边事情的四种可能。

    在国际食品组织中,她看到自己不是一个无聊无事可做的人,她也是一个拥有特殊魅力和价值的女性。在旅途中,和衰弱的杰弗里的相处使她伤透了脑经,她发现杰弗里不是她需要的男性。在酒店里,她学会思考,开始认识到女性的另一种面孔。最重要的是在莫林公寓里,她和年轻姑娘莫林的相处,使得她最终重新定位爱情、婚姻和家庭,也更进一步意思到自己作为一个女性需要的东西。所以最后凯特的旅程伴着梦结束了,她收拾好自己,回家。



    梦一直陪伴着她。从她开始她夏日的外出之后,无论是在国际食品组织,在旅途中,在酒店还是在莫林公寓里,梦一直持续,并且与凯特的自我认识同步。她的梦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向我们揭示:凯特是如何得到自己的救赎的。

    凯特一直在对于自己和世界的迷茫中寻求清醒,寻求最终的答案。而当她放弃自我封闭,勇敢走出家门之后,一个夏天的时间足以改变一切。
  •   推荐给女性这本由获诺贝尔文学奖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特别建议中年女性一定要看。正像书中描述的一样,年轻、稚嫩、青涩的女孩是无法理解一个中年女性对爱情、婚姻、人生、人性乃至于对男人的理解和作为。不要说年轻女孩,就是中年女性本身也未必知道自己需求和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当阅历和成熟与年龄和皱纹成正比时;当孩子和体力甚至于男人离我们远去时;女人守住金钱和所剩无几的青春以及保持曼妙身材就成了最后的挣扎。
    这本书不仅让人深思还让我体会我们曾想过但没有办法或是勇气体验过的事情。。。做女人是喜是悲?如何与岁月成长?
  •   读《天黑前的夏天》这本有着唯美名字的书籍,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封面说这是一本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书,我很惶恐,多年来在别人眼中心中都已是女汉纸的形象,我其实也是怀着一颗忐忑的心在寻找自己。不要说我矫情,因为你会发现书中那个吃饱没事干,甚至让人讨厌的女人也许就是我们以及我们的将来。 凯特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夫人,一个活得精致而受人尊重的女人。但这个夏天她发现原来这些都只是自己扮演的角色,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她发现她以前每天围着转的人,不再需要自己,她感觉无所适从,她感觉无论自己怎样做似乎都不对,或者说以前一切都不再是对的,一切都变了样,而在这个天黑前的夏天,她通过自我放逐追寻自己。如果换种说法,我觉得凯特是幸运的,她的孩子和丈夫逼着她去寻找自己,纵使凯特并不想这样,所幸凯特是个聪明的女人,她在一个人的途中找到自己。 书中主要讲了凯特在四个不同地方的故事。名曰:在国际食品组织,在途中,在酒店,在莫琳的公寓。这四个故事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如流水般行进,但却不难发现作者的精心安排。在国际食品组织中,凯特找回家庭之外的自己,女人的独立,女人的事业。虽然在这个组织中她还是没有找到自己,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她开始在探索,在用劲的挣脱束缚着自己的网;在途中,她再继续找寻自己,找回作为丈夫妻子之外的女人,她很难理解和自己恩爱的丈夫的婚外恋情,她自己尝试着放纵,但显然她并没有春风得意,我只能说每一个人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从一而终,有的人喜欢同时喜欢很多人,你不能说她有错,只是选择不同。而我似乎更喜欢从一而终的爱情和婚姻,但我不幻想,我知道现实比较真实;在酒店,凯特像个孩子一样,她在寻找爱和关怀,她像个孩子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当没有得到这种关注的时候,她像个孩子一样打翻水杯她在无尽的付出自己的爱以后,她终于发现自己也是需要被爱的,纵然多年来自己已经习惯称为爱的源泉,但是孤身一人时她终于发现自己并不是一台爱的永动机,她也需要关注和被爱;在莫琳的公寓里,凯特重生了,因为这个像自己女儿一样的年轻女人,这个年轻的女人在为婚姻而烦恼,她是那么年轻就像当年的自己又像自己的女儿,她光芒四射充满活力,像极了年轻的自己,而自己如今却怎么也抵挡不住头上白发从生,她和莫琳一起无端的疯狂,她和这个年轻的女人讲自己的故事,这个年轻的女人告诉她,她讲的是别人的故事,而那跟自己没有关系,而帮助这个年轻女人选择婚姻时,她也慢慢发现自己,这个年轻女人是一个出口,这个夏天是一段旅程,行程在夏夜的狂欢派对的门前结束,拖着行李箱走向公交车站的凯特还是原来的凯特但也不是原来的凯特。 看这本书挺费劲的,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读到一半很想舍弃,但是有不甘心,因为总想看看凯特这个女人最后是如何收场的,读完就是一种缘分。 在这本书中还有两个我想提及的细节,一个是总被凯塔念叨的女人——玛丽.费彻利,一个是长长的拯救海豹的梦。一个人,一个梦境,始终伴随着凯特的自我寻找之旅。玛丽.费彻利是一个不同于凯特和像凯特这类女人的女人,凯特在心里是羡慕玛丽的,玛丽的放荡,玛丽的无所顾忌,玛丽的疯癫,玛丽的不顾及世俗的标准,这是一个在世俗标准之外的女人,她无所顾忌的和自己看中的每一个男人做爱,她享受她所遇见的一切,她大声讲粗话,她肆无忌惮的大笑,这一切都是凯特这样有教养的女人所不能理解的,但是凯特和玛丽成了好朋友,凯特在心里向往成为玛丽这样的女人,但是或许凯特就是凯特,她成不了玛丽。当凯特向莫琳讲玛丽的故事的时候,莫琳说你干嘛给我讲玛丽,她跟我跟你都没有关系。莫琳告诉了凯特,她就是她自己,玛丽不是她,跟她没有关系。一个长长的拯救海豹的梦,这个梦从文章开始就出现了,凯特抱着奄奄一息的海豹在冰天雪地的黑夜中走啊走,却总也找不到大海的方向,最终在莫琳的公寓里,在莫琳的鼓励下,凯特把这个梦做完了,当然她找到了大海,救活了海豹,就像她找到了出口拯救了自己一样。她其实就是自己怀里的那一只被生活伤害的伤痕累累遍体凌伤的海豹,她拯救了海豹也拯救了自己,这个夏天虽然经历重重困境,但所幸找回了自己,一切都是值得庆祝的,不是吗? 莫琳正是不想成为凯特一类的人,所以她十分的苦恼,但是莫琳似乎也不可避免的正在走凯特走过的路,莫琳是否也会在凯特这个年龄开启寻找自我的旅程,这却是另一个话题。 女人这一辈子,结婚以后把自己牺牲了,成全了整个家庭,她们看似是家庭的主心骨,但是这是以她们牺牲自我为代价的,日子久了,把自己也给忘了。在这里先向天下的母亲致敬,谢谢你们不辞辛苦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把我们拉扯大。如果不晚,我们不妨听听母亲的故事,看看她们年轻的时候都渴望做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帮她们实现的,那就不吝气力,帮她们找回自己。另外对自己说以后的路长着,但怎么也别把自己给丢了。 PS:我很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而是因为一件奇特的事情。我从朋友手中拿过这本书的时候,这本书还没有开封,但是当我看到凯特给莫琳讲完玛丽的故事后,莫琳对凯特说玛丽和她和凯特都没有关系时,我确定我看过这段话或者说我听过这段话,一字不差一字不漏,就是这样的情景,就是这样的话语,直指人心,令人发醒。
  •   读前面十几页的时候,竟然颇觉震惊。莱辛,居然能写出这么细腻绵长的文字和情感。转而想到读莱辛《特别的猫》时也有过类似的感触,也就不足为怪了。她的艺术创作张力,可见非同一般,这诺贝尔文学奖也是近几年获奖的作家中最实至名归,最毫无争议的。

    凯特的出走,让人自然而然地想到娜拉,娜拉走了之后何去何从并没有太多人去关注,重点在于娜拉勇敢的出走了。凯特在故事开始不久走了,走了之后是那么漫长曲折的思虑、困惑,先不说结果如何,这段漫无目的又不知何去何从那个的思考,已经将女权主义从娜拉的出走,往前推进了很大很大的一步。凯特最后的回归那么顺利成章,她摆正了心态,还原了自己,带着平和的心境回到那个家。女权主义在这里似乎已经完全摆脱了政治、激进、形式主义的味道,而充满了浓浓的人性。谁能否认这是女权主义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说它是最好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杰作,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但它是很耐读的作品,需要慢慢品味,也许对于男性读者来说会显得拖沓懒散,不知所云,不得要领,但是女人,真的应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书。记得有一个小细节,凯特去看戏,回来后照着镜子,想着这张脸有上千种表情都没有用过。但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在短暂的一声总,把这上千种的表情都用尽,才算不白活一趟吗?真正属于你的那种表情你找到了吗?
  •   书装帧的不错,很精致。只是这些提示俺不太喜欢,有点多此一举。好不好读后自然之道。

    夫人买后放在床头,慢慢细细读来。天黑前的夏天,一个女人在摆脱了家庭的、婚姻的束缚之后努力的找寻自己,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生活,天黑之后,现实的影子重新围拢,她要重新走进婚姻、走进家庭,扮演自己的角色,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人生。

    凯特一直在做一个有关海豹的梦,这个梦贯穿了整篇小说,其实,那只受伤的海豹又何尝不是凯特自己,当她在梦里终于把受伤的海豹送回到它的伙伴中时,其实也同样预示着凯特回归的必然性。

    其实是很普通的一个故事,却折射了一个女人在婚姻中的走投无路。对于凯特,婚姻就是人生的方向。而婚姻需要妥协,你的妥协不是针对一个人,甚至不是针对婚姻,而是针对人生本身,如果你不妥协,又不能像小说的女主人公那样有如此深刻的自省能力,如此坚定的自制能力,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哲人的思维,那你肯定会变成怨妇。故事的结局,凯特重新回到了家庭。有人在这本书的读后感里写下这样一句话:生活不在别处,在你坚固的自我核心里。所以,自信地回家,顺理成章地生活,才是幸福的归途?!

    遍寻记忆,有太多女人之于爱情之于婚姻的故事。是选择像卡门一样的“不自由,毋宁死”,像凯特一样最终安心的回归家庭,还是像卡门在绝望中轰然倒地?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我觉得这本书太差了,我读了几次都没读完,至于《纽约时报》说的“不仅是多丽丝•莱辛最好的小说,也是继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我一点儿也看不出来。
    也许是翻译得不好,但再不好,故事本身意义不大,怎么能跟《百年孤独》相提并论呢?
  •   “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好吧,我承认的确很容易懂,但“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也不知道是相对于什么做对比的~~当当的广告真的做得很恶俗。。。
    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 尤其是读到很TOUGH的那段心理描写,让我看的心里那个纠结呀~~真的是不得不承认莱辛对于心理描写的手段是非常高明的,能够从很琐碎的细节去慢慢的侵蚀别人的感受、年少的回忆珍贵又轻贱,中年现实矛盾的那种迷茫,甚至偏向于女性更年期歇斯底里,可能每个女人都会经历 都曾经历过类似的感受都能看到。
  •   曾经对莱辛老太太敬而远之,与《第二性》齐名的《金色笔记》一直没有信心读下去,印象中的女权主义总以盛气凌人的架势拒人千里。却不曾想,她还能以如此“文艺”的风格呈现,一半好奇、一半怀疑,想要看个究竟地读下去。绵密的笔触是我难以想象的。女主角凯特因为赋闲,所以有大把的时间感受和思量,不是那种摧枯拉朽,而是透过“一个小小的动作”怀想“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相互厮守,不离不弃”。于是,这样一个颇具现代意义的故事,便因为时光的凝滞而有了永恒的味道。诺贝尔料定深厚。虽然是写女人,笔调细腻,但绝不轻飘。整个小说没有可以省却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中年主妇凯特照料家人多年,在迷失中开始了一段夏日旅程。国际组织的工作,虽然得到了久违的赞赏,但凯特(或者说莱辛)并没有止于此,因为她慧眼独具地看穿了工作的无聊可笑。与年轻男子去西班牙的旅行,看似浪漫暧昧,实则与感情无涉,因为凯特要找的是自己,比爱情更根本。与莫琳姑娘的合租时光,让凯特看清了少女时期,虽然珍贵,但却轻贱。夏日结束,凯特决定重返家庭,这已是她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选择——自我并不取决于哪种外在环境,而是在你“以不变应万变”的独立内核:此乃智慧,不是绝望。我很感谢莱辛,最起码,她给了这个永远存在的问题一种可能的解决之道,是解决,不是非此即彼,不是决裂。
  •   从没有被一本书这样地牵引着,边阅读边审视着躲在内心深处,那个已经很少被关注的---自我!随着书中女子心路历程的起起伏伏,我也在不断地自问:“这些是不是也曾考虑过?也曾抱怨过?”

    关于LG和孩子们。书中的女子凯特,用了“五个魔头”这个词,我笑了,但是心里酸酸的。凯特感觉自打结婚后,她自己就被分割成很多块,这部分是属于大儿子的,那部分是属于小儿子的,还有属于女儿的、LG的。。。,就这样,凯特渐渐失去自我,无法再做完整的自己。我感同身受!自己岂不是每一天,每个不同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好母亲、好女儿、好妻子、好员工。。。,在那些时刻里,你还属于你自己吗?

    我满心同情地观看着凯特小儿子蒂姆,这个还处在青春期的半大小伙子,对自己的母亲发飙吼叫的场景,替凯特抱不平,正如她自己的感受:“她像个老保姆替家人忙碌了一辈子,到头来却让人受不了。做母亲的,总是得满足他人的需要、要求、愿望,应付各种状况和危机,在这种漫长的碾磨下,一个曾经无畏无惧的年轻生命,逐渐变成了一个忧虑成习的疯子,成天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伤脑筋。”这或许就是抱怨的根源,失去了自我,但是不甘心!于是,我看到了自己,呵呵,我那个高高大大的儿子此时正处在青春期边缘,而我正计算着彼此的荷尔蒙高低,紧张兮兮地等待着青春期与更年期的“对决”。。。

    那个关于海豚的梦。沉重的、压得人通不过气的海豚之梦,贯穿着故事始终。最初的梦中,善良与责任让凯特选择救助频临死亡的海豚,实际上那个海豚就是凯特自己以及她的婚姻、生活的代言。之后救助之路充满艰辛、绝望、黑暗、无边无尽,形象地让人看到了凯特内心深处的彷徨、无助、痛苦、挣扎。。。。直到抵达心路历程的终点,随着凯特再次做出选择----回归,海豚之梦才峰回路转,如同打开她自己的心结。她的内心、她的选择决定了海豚的结局。。。

    这是一部令人思考的书。多丽丝.莱辛,用她那敏感、细腻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一个中年女子面临的困惑以及内心的挣扎,书中的凯特好像是众多中年女子的缩影,看着她就像看着自己。这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多丽丝.莱辛从女性的角度探讨了诸多问题,家庭、丈夫、孩子、工作、自我、性、如何老去。。。同时这种探讨又是开放性的,除了传统的、循规蹈矩的凯特,还有一个张扬的、注重自我的凯特好友玛丽。。。

    这是一部好书。于凯特,这个夏天是一段被缩短、被加厚和被凝集的时光;于我,这段阅读引领着自己暂时放下,走进一个私密的时间里,像凯特一样去思考、去梳理、去审视内心深处的那个自我。。。


  •   莱辛总是带给人更多的思索,以擅长感觉的女人来说,这更加可贵。写女人,关注女人,又不显柔弱,即使琐碎,也不局促,总有一种中性的硬朗。天黑前的夏天,应该是最柔软的一篇。女人凯特在一个夏天里的种种。时间放慢了,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被无限地放大,让人,也让她自己看个清楚。说实话,最初的阅读令人有些烦躁,想法、感觉,远远近近。渐渐地,才感觉到丰富,而非平面,完全是立体的生活的本相。对于自己的生活何时有过如此的体察?
  •   本来买给自己看的,因为那些评论: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以令人惊异的方式结束,一次自我确认的过程,如此具有穿透力,令人感到震惊、充实,充满敬畏。——《星期日泰晤士报》这本小说几乎没有赘言,没有可省略的段落,它的力量在于它的自制。——《纽约时报》约翰•伦纳德艺术真正的功能是改变人看自己的角度。——多丽丝•莱辛没想到一看到书就被封面给吸引住了,那种惊喜就是我想了好久的感觉啊,像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一个梦,也许所有女人都有一个梦吧。我立刻爱上了这本书,然后想到了和朋友分享,我相信把这本书送给朋友应该是最好的礼物吧,就这样...我还会再买一本的,因为她让我念念不忘
  •   [0]
    多丽丝.莱辛
    英国著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这本书拉的战线很长很长
    看得人浑身不舒服
    它写的很细节甚至整本书只剩下可怕的细节了
    把那种绝望反复而又空洞的过程白描了出来
    让人心寒让人体验真正的无望

    [1]
    这让我突然联想到了早年看的另外一本

    在寻找幸福中死去
    “一部讲述德国一群生活在大都市的青年人的小说,主人公都在30岁左右,属于德国经济腾飞后成长起来物质上富有、精神上空虚的“糟糕的一代”,他们有不错的工作,有好的住房,无衣食之忧,可他们并不幸福,因为他们没有理想、希望和信仰,感到无聊和寂寞;对日新月异的花花世界感到困惑和无奈;他们每个人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彼此间的熟人、朋友和婚姻关系把他们牵在了一起,使他们扯不断,理还乱。为改变现状,改变毫无内涵的生活,他们有的辞去工作,到国外去寻找幸福,结果非但没有找到幸福,反而客死他乡。”

    这两本书共同之处
    恐怕就是写作他们的主人都不约而同经历过悲惨的人生
    果然能把痛苦轻而易举地传递给阅读者
    学习这样的书籍可以让你内心更加坚实
    但是这样的书籍也很挑人
    它似乎会寻找自己的主人
    以诉说它痛苦的秘密

    [2]
    如果让我做一个总结
    我必须坚持自己的看法
    这个世界需要你真诚地去面对
    当你虚伪地敷衍世界
    回馈你的永远是冰冷和沮丧
    当你用真心执着地去活着
    将会得到一个真挚的人生

    [3]
    为自己的真心活着
  •   虽然作家获得了诺贝尔奖,但这本《天黑前的夏天》真的太一般了,出版商却在上面打上继《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真是胡说八道。
  •   如若那是凯特一场意外的旅行,却上演着平日琐碎生活之外,一个女人空洞的蠢蠢欲动。只是她一直压抑着,自以为的曾经,在旅行途中,被所思所想所看,全都推翻了。天黑前的夏天,偶尔一场意外,让一个女人找回了思想,但却等待更多的行动。她似乎在告诉女人们,不要自我欺骗,伪装只会更加难堪。枕着那个海豹的梦,到希望。
  •   相信莱辛在写作本书时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女人是否天生要出走?她考虑这个问题一考虑就是三十年,也许至今她仍然有些犹疑。正好是今年,加拿大专写短篇小说的门罗正写了一本叫《逃离》的书,专讲女人的出走,还获得了国际布克奖。但莱辛更愿意写女人的终极与归宿。天底下哪个女人不一生都在痴痴思考:我将魂归何处?我将心归何处?我将身归何处?从凯特听到丈夫去美国的安排的一刹那,从儿女们各自兴奋地安排着自己的假期,从凯特落寞地寂寂立于一旁而无人问津时,便知将发生一个故事:没有暧昧,没有哀怨,没有愤怒,没有负气,只有一股像秋水一般的东西凉凉地涌进眼里……这种来自心最深初的悲凉,凯特所有的亲人均是一无所知。我突然万分黯然:我何尝不是如此?这种哀伤,天下有几人能知?秋天到了,并非一个收获的季节。当窗外秋风与凉凉的雨一齐扑打窗玻璃的时候,我随着凯特去西班牙黯然;当求风吹走最后一丝暑气的时候,我随着凯特回到伦敦黯然;当秋风真正令人开始发凉的时候,我随着凯特哀伤而无奈地——回归了!莱辛懂得女人,最懂。懂得令人发指。
  •   这不是一本通常意义上的通俗小说,不能走马观花的浏览,要煮一杯飘逸着浓香的咖啡,然后坐下来,就像读教科书一样开始慢慢的静静的品读,莱辛的不平凡之处即如一朵繁复温馨的昙花趁着夜色于万籁俱寂时慢慢开放,让你惊讶女作家之伟大如花般的无可挑剔。
    莱辛笔下的凯特由平庸到辉煌又经历了命定的跌宕和重新恢复,由此而告诉女人,你们虽然生为女人做了人妇人母,却天生都有不平庸的才智潜藏在体内,一旦走出了家门你就会发现原来大世界里的男男女女并不比你更聪明更能干,你治家的本事拿到联合国去竟然一样好用,而一旦有了发挥的机会你就会变得辉煌灿烂。而一旦辉煌了,依然还是要严守女人的本分,否则一切又都会失去,而且失去和得来一样都不是自己的意志所能决定的,而是自己的品德决定的。悟道了这一点,于是,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生活归于真实,幸福才真正的来临。
    把你的时间挤出来三天,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   多丽丝·莱辛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从未去关注过她。似乎一夜之间她就名声鹊起,满街都在谈论这个大器晚成的女作家。
    女性的出走与回归,一直是文学中最经典的主题,身为女人,莱辛懂得女人,她冷静而透彻地写出了女人的终极与归宿。
  •   读完之后,感觉云里雾里,也有可能阅历与理解能力不够,但无论如何绝对称不上是“诺贝尔文学奖最好的小说,一部让女人成为女人的小说”。个人觉得与翻译的不到位有很大关系,译者本身对作品的诠释与理解不够,所以中文版并不能打动人心,如果英文原版也许会好些?
  •   看到书评,说是继《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作者又诺贝尔文学奖和毛姆文学奖都获得,所以期待值比较高。希望我们国家的翻译水平能更进一步。《百年孤独》好几个版本的翻译都惨不忍睹啊……
  •   其实,有些事就是如此,我们原本生活的东西和固有的也许正是最好的,只是我们少了发现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失去后才懂得珍惜的原因吧。
      《天黑前的夏天》,以其轻松的笔调带着读者共同游走在盛夏的街道、旅馆之中,见证着女性的一次自我发现的历程,是一部真正的女性小说。
  •   本书作者是英国作家,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书以独到的眼光审视中年女性的精神危机,主人公在夏天的自由气息中,迷失、徘徊、找寻、思索。
  •   这本书看了三遍,刚开始并不明白,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最后为什么要离开她的子女和丈夫。后来越来越有感觉,也明白为什么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了。因为她告诉我们一种人生,家庭主妇的人生也许适合很多人,但是每个女人总要有价值,有些女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家庭付出,在付出过程中她不计较得失,她付出就快乐了。而有些,或者说有相当一部分女人,她们在完成了家庭的重担同时,也希望能够对自己对社会有所贡献,就是所谓的实现自我的价值,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在提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有一份自己爱好的事业,像男人一样战斗。书中的女人公几次折磨考虑,最终她明白了,子女已经长大,不需要她了,她终于有时间去过她自己想过的生活了。母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但是我们也要问问母亲真正想要什么,自由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女人也是可以有所选择的。
  •   很好~第一次读多丽丝莱辛的书,第一章没有什么感觉,甚至有点失望,但是往后的心理描写很精彩,难得读到好的女性作家的作品。虽然个人觉得和《百年孤独》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但是其中对于女主人公梦境的描述还是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特征。

    其中有句话说得真好,“不是说你选择不做一种人,而成为另一种人,这前一种人就一定比后者的好。”让人联想起电影《无姓之人》,所有的人生道路,所有的可能性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什么都是“无”。
  •   很久就想买了,是一本很另类的书,讲述了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一位人妻,在中年的冥想开始一个自己从没想过的生活。百年孤独之后作者最好的小说!软皮的封面,很信赖当当的服务!
  •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读完《天黑前的夏天》,我不禁沉思起来。

    时间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维度,《天黑前的夏天》里的主人公凯特逃脱家庭,逃脱自我泯灭的生存陷阱,即使最终回了家,找到了自我,也终究无法逃脱时间。想到这一点,才明白为什么原本一个圆满的结尾配了这样一个哀伤的书名。天黑前的夏天,夏天结束,便是天黑。悲喜之间的选择,只能由读者自己来作了。时光这个词,贯穿始终。
  •   还没看,但看到纽约时报的评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我就很期待了。。。绝对不可错过《百年孤独》!
  •   中年主妇凯特照料家人多年,在迷失中开始了一段夏日旅程。
    国际组织的工作,虽然得到了久违的赞赏,但凯特(或者说莱辛)并没有止于此,因为她慧眼独具地看穿了工作的无聊可笑。
    与年轻男子去西班牙的旅行,看似浪漫暧昧,实则与感情无涉,因为凯特要找的是自己,比爱情更根本。
    与莫琳姑娘的合租时光,让凯特看清了少女时期,虽然珍贵,但却轻贱。
    夏日结束,凯特决定重返家庭,这已是她经过?思熟虑作出的选择——自我并不取决于哪种外在环境,而是在你“以不变应万变”的独立内核:此乃智慧,不是绝望。
  •   如果说百年孤独诉说了家族的不幸与蜕变,那么天黑前的夏天则是个人人性的纠结与挣扎,使人久久不能平复内心的震撼与回波。
  •   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看到20页已经觉得喜欢,想要说些什么,不会去引用书中的句子,只有自己的感想。正是要结婚生子的年龄,而现在的时代和以往都不相同,叫嚣着女权,最后还是一帮大老爷们儿躲在旗帜后面偷笑。这是中国的国情,也许,也是全世界不能回避的事实。家庭和工作,还有自我价值的实现,究竟要怎样才能齐头并进,这是所有人的难题。市面上到处是教两性关系如何相处,如果使婚姻幸福的读物。可是,扪心自问,这些东西究竟有几个男同胞读过?我看到的,全是女的捧着跟读圣经似的。那么,又按照条款做了多少呢。也不过是作为饭后的闲话谈资,说来逗着玩罢了。凯特的焦躁和虚空,几乎是所有已婚女性都会经历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也似乎是婚姻的一道坎,未来的生活,就看你如何去迈过这道坎。生命被分割成不同的部分,丈夫,子女,家庭,工作。留给自己的寥寥无几。少数有勇气做自己的女人,总会面临其他方面的缺失,安吉丽娜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我仍然喜欢她。自我,不是谁都有资格去这样说的。生活如果想得太深沉,就会丧失活下去的希望,所以这本书,如果能改变你什么,当然是好的,如果只是当作消遣,自然也是好的
  •   天黑前的夏天是最好的小说,值得一看!
  •   看了百年孤独又看天黑前的夏天 感觉很不错
  •   还没看 只是看到宣传说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才购买的 到货之后向同事说了一下内容立马被困于婚姻生活各种烦恼的同事借走 书不厚 应该很快就能看完
  •   不愧是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杰作!
  •   读什么书成什么人。常常要经历漫长而痛苦的时光。对于书中的“她”而言,这段时光是被“凝聚”了的,恰在这个丰盈的夏日。真的,我们在做选择吗?我们做过选择吗?那真的是我们?选择之于女人,永远是个“难题”。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婚姻,甚至没有感情的归属,还会不会去读什么“罗曼斯语”和“文学”?可是,多年的婚姻生活,是否换来的只是一张模糊的男人的脸?在他们那里,我们的面庞又是如何呢。奇怪的是,书中的女人想“逃离”,而我们,生活在当下,却想着“回归”?莱辛的笔触就是这样饱满、酣畅、无所不及,仿佛一丛芦苇在心头轻轻拂过,冲刷着你所有的过往与憧憬,经历的,没经历的,但你却觉察不到异常的苦痛。
  •   《天黑前的夏天》,以其轻松的笔调带着读者共同游走在盛夏的街道、旅馆之中,见证着女性的一次自我发现的历程,是一部真正的女性小说。
  •   很赞的一部书!推荐购买。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在“天黑前的夏天”来一次对自我的探索!一部激励自我省思的好书!
  •   天黑前的夏天,里面大部分都是女主人的内心戏,自言自语,故事情节其实占的篇幅并不多。读完之后还有一种没读的感觉,准备后面再重新读过的。
  •   最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杰作,希望不要让我失望~
  •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的一部作品。之前看过的是她的英文版作品 The Grass Is Singing 《野草在歌唱》,这也是她的成名作。她的写作手法独特,而且多半是以无情节的描写为主。语言对小说人物的心理刻画十分到位,而且引人深思。我很喜欢The Grass Is Singing 里的女主人公Mary,也喜欢书中那个上过Sunday School的黑人Moses。因为The Grass Is Singing, 我喜欢上了这个作者的作品。在当当上找到了中文版的,因为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的英文版是缺货的状态哦。值得一看的书哦。
  •   夏天终于过完了。这漫长而又充满奇遇的夏天。所苏醒的,难道仅仅是那曾经的不安与困惑,只是那个若有若无的神秘梦境么、。
    凯特只是一个女人。只是一个女人。接近中年已经衰老的女人。一度,她差点就像那只海豚一样。垂死在海边的近处。可最终他明白了。他以一整个夏天的经历。终做完了那个梦,也丢下了他心中的病态的包袱。。世界依旧会美好的,,一切都会过去的。。不是么。
  •   记得是在大二读的这本书,重新翻开,又是另外一种复杂的心情。在我小的时候,我一直以为,我会一直是小女孩。不会长大,不会有繁琐的事情。现在的我,想的更多的是以后自己一个人面对的生活。周遭给我带来的感觉。每个女生都应该好好的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就算再苦,也要努力的微笑,这不是牵强,这是坚强。总会在转角的瞬间,遇见美好的自己。我相信我会幸福。所以,请你们相信,都会幸福的。《天黑前的夏天》临睡之前,细细的品读吧。
  •   看了前两章,确实如封面上所说,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   当丈夫儿女忙着计划各自的暑期行程时,她猛然怅惘若失:此后生活如何承载可有可无的角色
  •   天黑前的夏天,坐在花园的凳子上,抱着河豚艰难的行路,找回了最真实最烂漫的自己……
  •   还未读,据说继百年孤独后的最好小说,令人期待。。。
  •   期待了好句的時候,真的是很棒的小說,沒有看過百年孤獨,但是天黑前的夏天也的確是值得閱讀,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冒出!
  •   说实话,并没能把这本书里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完全理解了。而且差很多。我十六岁,看着一个中年女人的故事,心里却很酸。不知道是不是像莫琳那般,为自己,还是每个女人往后的道路所哀叹。孩子们从小小的,长大。小时候听着童话故事,从此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却再没有提后面的事。但后面的事,或许才是真正的爱情,真正的生活,真正的故事。我不知道是否国家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在婚姻这方面的差别,但文中的描述是那么现实。那么让人几乎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如同遭到背叛的是自己,最后心灰意冷视如不见的也是自己。如果确有文化背景的原因,是否中国能更好些呢?如果婚姻里的双方都彼此知晓且彼此放任去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关系,发展婚外情,那这婚姻又有什么意思。有听过说,到了后来,婚姻已跟从前的那些爱那些青春再没有半点关系。我也还是天真的,即使不现实,却也更想要追求一生一世一双人。书里也提到了关于孩子的问题。看到孩子们还小的时候的回忆,我觉得好温馨。但他们长大了,却又莫名生成了种隔阂。孩子也是大人了,孩子也要有孩子了,这个母亲,又该怎么做下去?凯特二十年的家庭生活,让她几乎成了整个外界的母亲。不自主地关心别人,散发出纯净的同情、温柔。一种母性的光辉。几乎成了习性。啊啊..只是想随便写几句,居然一嘴就嘴了五百多个字...完毕。。
  •   天黑前的夏天,或许夏天让人燥热,但是静下心来还是做好多事情,更可以找到自信,找到自我。在异国他乡的经历会有一时的新鲜,也会让自己更想念自己的家。
  •   怎么说呢,我用一天的时间把这部小说看完了,之前是抱着很高的期待去读的,读完之后发现,它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只是一本技巧性比较强的小说,更是一部引人思考的作品,作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女作家,莱辛是成功的、独特的!
  •   买了两本小说,岛和天黑前的夏天。之前很少看小说,最近想看点书,从这两本开始。喜欢的封面,喜欢的纸张,非常不错。
  •   这本书适合35岁以上,有一定生活经验,教育背景不错的女性阅读。小说中对主人公心理的描写非常细腻,小说虽然没有情节上的大起大落,但作者的文笔和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高超,不愧是诺贝尔文学获得者。看了这本小说后的体会是,不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作为女人,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要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了活在别人影子中的人。每个女人都值得问一问,我是为自己活着吗?我幸福的感觉是发自内心的吗?还是来自外界的一些随时可能改变的原因?原文是英语的,译文有一点生涩,我希望有机会找到原文读读。
  •   呵呵,收到《天黑前的夏天》了,同事们都跑过来抢着要看,还预好了:我看完后要借给他们看。很喜欢,每天闲暇时,看看书,最惬意了。。
  •   没来得及看不过很喜欢这本书的题目,因为刚看完百年孤独所以很想再看看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相信会不错
  •   确实很赞。比《金色笔记》的技巧更加娴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最好的莱辛。

    一次自我发现的夏日之旅。

    内敛的笔锋,然而动人心魄。
  •   因为看了百年孤独,所以对这个《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有点好奇。
  •   《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谈不上,但确实很细腻很柔软,女性朋友都会喜欢的
  •   还没看,是看到“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买的,我对百年孤独报以极大的信心,所以既然它可以和百年孤独并称应该也是极好的
  •   以前看这类的书总不得要领,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不能静心品味《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我不知道是否言过其实,因为不懂的比较,但是值得一看
  •   真的是百年孤独后最好的小说
  •   相信莱辛在写作本书时必须首先考虑的一个问题是: 女人是否天生要出走? 她考虑这个问题一考虑就是三十年,也许至今她仍然有些犹疑。正好是今年,加拿大专写短篇小说的门罗正写了一本叫《逃离》的书,专讲女人的出走,还获得了国际布克奖。 但莱辛更愿意写女人的终极与归宿。 天底下哪个女人不一生都在痴痴思考: 我将魂归何处?
  •   果然是最好读的诺贝尔文学奖,身为高中生也读得懂了
  •   每个人都会想念那个叫天黑前的夏天的故事
  •   天黑前的夏天非常漫长,这个是一个等待的过程。
  •   天黑前的夏天和这本一起买了好多本,这本还没有看,不过看外表很喜欢
  •   还没看完,很喜欢天黑前的夏天
  •   天黑前的夏天 写的真不错
  •   天黑前的夏天
  •   多丽丝莱辛最细腻的作品,值得一读
  •   在夏天天黑的时候读
  •   刚开始看的时候并不太明白这本书真正是在描写什么,细看后才知道,书中凯特的内心挣扎是重点。已是中年妇女的凯特在夏天所经历的所有事情,让她脱胎换骨,成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女性。
  •   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
  •   为了推销此书,用“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奖杰作……”这样的字眼来包装这样一本尚可读的书,我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现在图书市场上却充斥着大量如此恶俗的“广而告之”!
  •   这本书是继百年孤独后的有一本精彩的小说,精彩的地方在于:此书完美的诠释了很多东西,不得不承认也不得不去看一下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一部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的杰作
  •   没想象中那么厚,帮同事买的,第一是冲着诺贝尔来的,第二是“让女人找回女人感觉”,不知道真的这么神乎其神吗
  •   是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作品吗,我拭目以待。
  •   正如介绍的 史上最易读懂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书 你会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人物刻画细腻真实,语言准确幽默 ......
    我相信每个买过这本书的人都不会后悔。
    值得一读!
  •   一个简单人物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大部分女人的一生呢,结婚以后就围着丈夫转,有了孩子以后又围着孩子转,忘了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觉,有的人像主角一样幡然醒悟,重新需找年轻时的放纵与狂热,而有的人只是在内心里面住着这样一些冲动,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活力与时光的的流逝。。。
  •   一个普通女人,夏天的活动与心里活动。
  •   讲述了一个中年女人找寻自我的过程。虽然现在自己还很年轻,也还没有开始那种被生活琐事埋没的人生,但这本书也算是作为对女性的自己的一个警醒,我们的生活的重心不应该因为走入婚姻而倾向于家庭,我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仍然需要有自己的兴趣、圈子甚至事业,才不至于在某一天发现自己已经迷失于这个社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   描述已婚20年的凯特寻求自我价值确认的过程,对走过的路产生的迷茫,徘徊和思索。值得一读
  •   很感动于书中关于女性一生中各个阶段的成长过程,感受。但是越看越觉得莱辛非常女权,非常自我。同意婚姻爱情家庭就是像布满了虱子的锦袍,人生也如此,充满了起伏,这才叫人生嘛,才精彩。可是女主人公却不断抱怨自己为家人付出得不到反应,没人关心,但是作为母亲,孩子的表现不就是你的培养造成的吗?自我的母亲不能反思自己的过失,却在不断抱怨家人过程中,迷失在报复、寻欢、自恋自怜之中。
    但是还是很值得女性朋友们一读,让我思考很多。
  •   作品还可以,作为一部女性小说,将女性的心理写得深入人心,总的来讲,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史上最好读”这几个字,实在不敢恭维……卖书也不能瞎说吧
  •   因为看到介绍说是女人找回自己的书,才买来看的!故事很简单,可能是自己的年纪还没到,不能完全体会主角的心情。最后主角还是找回了自己,而自己还是迷茫着。然后相同的事,我们都是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找回自己的还只能靠自己。有时候不要把自己困在迷茫中,出来散散心,以外人的角度看看分析自己的生活,应该会看的更清楚!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之作,不容错过
  •   推荐我是看完百年孤独之后买的这本书感觉还不错
  •   多丽丝。莱辛的文一贯是女性视角般的细腻想像。令人沉迷。
  •   多丽丝莱辛的书不会让你失望!真的非常好看,受益匪浅。
  •   多丽丝莱辛,女中豪杰
  •   虽然是最好读的诺贝尔书籍,但是还是有点难懂,可能是没有修炼到那个程度,书总体不错,值得一读
  •   倘若不是这个午后有足够的时间,我想可能这本早已买来许久的书就会这样沉寂在书架上。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作者的笔触细致、平实,也因此难以给人冲击力,在阅读了两章之后,我第一次放下了书。其后,又反复拾起、放下,直至今日才算完整地看完。
    读罢,最大的感受已不再是书籍本身,更多的体验来自于阅读的过程。也正如这部作品一样,在一遍又一遍的坚持、放弃之后总能体会到生活的平实带给每个人不同的感受。
  •   既是史上最好读的诺贝尔奖作品,当然要跟读。推荐!
  •   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
    书中讲述了一个中年女性勇敢走出一成不变的生活去发现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故事。
    虽然经历一个夏天的不一般故事后仍然回到家里做主妇,但对生命的认识已经完全不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