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比尔·波特  页数:293  译者:明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作者简介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他将大量的中国古代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他曾经以“赤松”的笔名翻译出版《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常在中国大陆旅行

书籍目录

空谷幽兰
代序

第一章 隐士的天堂
第二章 月亮山
第三章 举世皆浊
第四章 访道
第五章 鹤之声
第六章 登天之道
第七章 云中君
第八章 朱雀山
第九章 走过销魂桥
第十章 暮星之家
第十一章 访王维不遇
第十二章 大道入廛

章节摘录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着: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中国人说,他们的历史要上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是目前人们所知的最早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这些部落的人民把自己称为中国人。但黄帝是从两个隐士那里,学会了怎样战胜敌人和延年益寿的。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600年,他统治了一百年。大约与此同时,埃及建造了第一批金字塔。黄帝乘龙回归了仙班。此后,中国新生文明的领导权又经历了几代人。大约在公元前2300年的时候,传到了尧的手中。两千年以后,孔夫子称赞尧是最有智慧的人,因为他略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公元3世纪,皇甫谧在他的著作《高士传》中,记述了这件事情: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许由没有接受尧的建议,为了清除这席谈话可能残留的影响,他到河边洗了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又去接近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后来他也去找了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高士传》又一次记载了这一事件:(及尧受终之后,)舜又以天下让卷(善卷)。卷曰:“昔唐氏之有天下,不教而民从之,不赏而民劝之,天下均平,百姓安静,不知怨,不知喜。今子盛为衣裳之服以眩民目,繁调五音之声以乱民耳,丕作皇韶之乐以愚民心,天下之乱从此始矣。吾虽为之,其何益乎?予立于宇宙之中,冬衣皮毛,夏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去,入深山莫知其处。皇甫谧所记载的这两个故事,是从《庄子》以及其他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的著作中择取的。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他们一直重复着这些隐士统治者的故事—如果不竭力去仿效的话,那么他们就将其视为理想人物,珍藏于心中。当然了,密集的群山是不会像人这样做的。但是这些故事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一个隐士社会—姑且假定这是可能的—它们是针对那些行使权力的人的。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是,权力的传递应该建立在美德和智慧的基础之上,而不是裙带关系。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最早的政治批评。但是它们不仅仅是故事: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而中国隐士传统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隐士在他们所遗弃的那个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媒体关注与评论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由一个美国人来写当代中国的隐士,着实显得有点突兀,然而,在当今手机号码都要由寺庙方丈来开光的时代,我们有多少人会相信中国真的还有隐士的存在?——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比尔•波特并不凝重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中国人褒贬不一的隐士文化,在他的笔下,是一套趣味横生却又能给读者世事沧桑感觉的文化套餐,道出了一系列鲜为中国人知的传统文化历史。——天津电视台“2010《泊客中国》颁奖盛典人物篇 ”《空谷幽兰》是比尔•波特十几年前寻访终南隐士写成的书,在美国,它的主要贡献是,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这批深山之中的中国修行者,他们甚至不住在寺院道观,而是隐身在山间的茅屋,过着清修而安静的生活。比尔•波特始终告诉西方人:中国的隐士和西方的隐士不一样。西方人主要是因为厌世而隐居,他们想远离社会。而中国的隐士则是社会积极力量的一种。——《北京晚报》

编辑推荐

《空谷幽兰》: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开山之作零距离接触传说中的隐士掀起追寻中国文化之源的热潮2010年全新修订版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安妮宝贝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空谷幽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记述了一个族群,他们的远祖为避秦祸,带领族人来到了与世隔绝的湘西武陵桃花源,数百年来,中国朝代已是几经变更,但他们安居乐业于世外桃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今之世,在崇山峻岭,或者远离人群的地方,也隐居着一些清修苦练的人,他们有的是道家练气修真之士,有的是佛门明心见性之客,有的也许非佛非道,也许亦佛亦道,避开尘俗的羁绊,乐于心灵的清静,他们无论隐于山岳,还是隐于寺院道观,还是和光同尘而隐于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点:甘于淡泊,坚持自我,与世无争。隐士,一个独特的边缘人群,以前,我们只能在释道儒的典籍,古人的著作和笔记,或者在当代的武侠小说中,才看得到这些山林隐逸的身影,很高兴也很庆幸,这几天我从赤松居士的《空谷幽兰》里,看到了当代的山林高士,赤松居士从一九八九年的春天起,几度走进终南山(书中泛指秦岭山脉),寻访了数百名隐居深山独自修行的比丘、比丘尼、居士、道士,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他们作哲学的探讨,作心灵的沟通,为我们保存了当代隐士的一些珍贵记录。纵观我国的历史,上下数千年,从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到尧、舜时代的许由和卷,下及百年前的虚云大师,几乎从有文字记载起,就已有隐士。隐士大至分为好几类:一类是绝对的隐居,独自修行,寄居于尘世之外,悠然自得,不再摄履红尘;一类是在悟道前隐居清修,悟道后入世教化,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如三国的诸葛亮,如百年前的虚云大师;一类不一定隐于山林,也许是隐于城市,也许就是我们身边的很普通的朋友,他们和光同尘,但又能独立于天地之外,如列子;一类是当国家有难之时,出世拯救万民于水火,国家安定的时候,不留恋荣华富贵,退隐泉林,“功成遂退”,如汉代之张良,唐代之李泌。但有一类,却是以隐为名,以隐求名,以名博官升,此所谓“终南捷径”,这便不知道算不算是隐士了。赤松居士是美藉洋人,洋名比尔•波特,从一九七二年起,在台湾和香港修行和生活,有浓厚的国学底蕴,曾经将寒山的诗和一些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很大的反响。在《空谷幽兰》里,他以写实的笔法,写出作见所闻,兼插古人的诗词散文和笔记,遇到不尽如意的事,以幽默的笔法,让读者心领神会,不禁抚卷微笑。很敬佩真正能够处世而独立的隐士,他们无论是隐于深山,还是隐于闹市,自性清净,自心便是清净丛林,甘于淡泊,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如空谷之幽兰,清净雅致,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天雨流芳http://xwgzi.blog.163.com/blog/
  •   前一段时间在当当上买书,看到《空谷幽兰》的介绍:“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会中最受尊敬的人。”这段话让我很感兴趣。记得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到竹林七贤的故事,我立刻就被吸引了,之后不时会想起他们在翠绿的竹林中打铁,下棋,饮酒,作画的场面,那是何等的洒脱。我一方面羡慕他们的风骨,一方面考虑着出世与入世的问题。带着我的疑问,看到了这本由一位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书,想看看他一位外国人是如何寻访当代的隐士,就买了此书。翻开书页,读着文字,并没有感受到一般译本的语言生涩感。这得宜于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理解及译者深厚的翻译功力。我跟随作者的文字来了一次“眼睛想旅行”。了解到许由是中国最早的名隐士,他对尧让天下于他的回应是:“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矣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不受而逃去。)他没有接受尧的建议,为了清除这席谈话可能残留的影响,还到河边洗了耳朵。我对他的行为十分赞赏。在中国古代,选择隐居生活并不总是意味着艰苦的生活。除了宗教苦行者和真正的穷人之外,还有一些富有的隐士,他们的艺术感受力促使他们走出城市,走进附近的山里。但是在现代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有真正的隐士存在吗?随着作者的寻访,我了解到现代居住在山里的隐士多是为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修行的佛道两教的出家人。他们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种菜,采松子或采集草药来自足。只有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会下山去买些米面油盐等基本生活用品。作者寻访的路线是沿着钟南山脉(这是他了解到的隐士多居的地点),虽然沿途劳累,有些地方甚至险象环生,但他还是有毅力的走了下来。寻访了沿途的寺庙和山间的居士,书中记录了很多他们的对话,让我对他们的现状和对修行的理解有了新的认知。作者也有他非常喜欢的中国历史人物如王维等,他会追随他们的足迹前去遗址拜访,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敬意。文中穿插了很多典故诗文,这对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助,也传播了中华文明,让我们重温了祖国的瑰宝。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道教现在是分为全真派(主要是北方)和正一派(主要是南方)。道教教导我们要清心寡欲,过一种宁静的生活,不偏不倚,要自然。佛教分为八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密宗,禅宗,天台宗。使我对佛道两教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发现一些佛教的修行方法,如净土宗的观想和现代心理学有些观点不谋而和,原来古今中外很多东西是相通的,甚觉趣味盎然。我一直坚信自己的唯物主义价值观,之前旅游到寺庙等处就只是在外匆匆一睥,未做过多了解。看完本书觉得宗教也是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后若旅游前去拜访,定会先做好功课,对这些场所多观察了解。但是话说回来,游客的来访打破了寺庙的宁静,不利于住寺人员的修行,所以他们搬到了大山里,成为不希望被人们打扰能够潜心修行的隐士。就像净业寺的宽明所说:“我们不出售门票,不让人们进来除非他们是来拜佛的……”所以在此提醒大家今后旅游到寺庙等地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勿大声喧哗,还寺庙作为修行场所该有的那份宁静。看到书中记载的当地2个村民为了一些小利,雨夜翻入净业寺把1300年前道宣(律宗创始人)亲手种植的杜仲树皮剥掉卖钱,使1300年的古树枯死,真是让人心痛。希望人们提高保护古物古迹的意识,不让此类的事情再发生。总之,看完第一遍后我还是对本书恋恋不舍,隔日就又拿起重读。能够不出家门,让比尔·波特带你去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前去的地方,寻访隐士倾听他们的谈话,与之坐而论道,的确十分惬意,让我倍感值得。
  •   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从它所介绍的人物和时间来看,这是一部史书;从它所描绘的景点景色和地域来看,这是一部国家地理杂志;从它电影文学剧本般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的洁净程度(这一点显然应该感谢译者)看,这是一部诗集或者散文集;从它所叙述的知识内容来看,这是一部中国宗教的科普书。
    但是,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准确定性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既有历史的深度、地理的广度,又有文学的魅力、宗教的神秘。
    它就像书中反复探寻的“道”。
    就像一个性命双修的隐士,就像它的书名,是空谷中的一朵幽兰。
    一口气读完,是需要时间的。这使我非常羡慕书中隐居的各位仙人,只有他们才有这样的时间。
    花费连续的时间来通读这部书,是一种享受。当我真正忘记一切,用两个工作日读完它的时候,忽然发现,我也拥有如此大把的时间。以至于我不得不回望我们所处的纷繁复杂的世界——
    这是一个步履匆匆的时代。太匆匆。因为太匆匆,步和履已经离异。因为太匆匆,负重的心一再颠沛和漂泊,最终流离失所。太匆匆,是因为道路太平坦,是因为道路太开阔。平坦和开阔,又导致了拥挤。拥挤使我们不得不反过头来看待崎岖和艰难。也许崎岖和艰难,才能给我们足够的空间去让我们自由伸展,自由呼吸。这本书为你提供了有效的办法,使你无论是假身或是真身,无论是性情或者是精神,都能合理地缓慢下来,安顿下来。它会使你知道,节奏决定着生命的质量。
    这是一个过于质感和坚硬的时代。横流的物欲,正在无情地挤压我们的胸腔。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灵魂,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侵略和威胁。我们不幸沦为工具和武器。钱的工具和武器,欲的工具和武器。肉和肉在争夺肉。行尸和走肉在强拆灵魂的栖息之地。忘记灵魂和抛弃灵魂是我们最炫酷的时尚。我们为此引以自豪。在这样的喧嚣和迷茫中,比尔波特是一个特例。他的特立独行,让我们感到清新,让我们的呼吸感到自然和放松。在他简洁的文字和清新的叙述中,灵魂因为有氧得到了还原。
    这是一个奢侈的时代。烧钱,堆楼,架桥毁桥,无休无止的核试验……在爆炸性的奢侈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奢侈,是信息的奢侈。信息掩盖了信息,信息淹没了信息,信息屏蔽了信息。信息造成了信息的丢失和毁灭。在此情形下,许多有益的事情,我们无法得知;许多生动的地方,我们失去方向;许多真正感动我们的高尚的人,我们不知所在……而这一切,又是我们滋养生命所不可或缺的。我们需要去伪存真,需要去粗取精,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之中找到自己的真要,需要在饕餮的奢侈中找回简约的精神家园。《空谷幽兰》所努力呈现的,就是这份简约。
    总之 ,这本书使我知道,在现实的深山之中,有一批人,心甘情愿甚至义无反顾地离群索居,过着古老而全新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因为清净而高贵,因为艰苦而神圣,因为简单而幸福。他们用生命去追寻生命的意义,用时间去丈量时间的价值,用心去探究心的真谛。
    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是,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座终南,我们可以像书中的所写的那些人一样,干净、宁静、简洁、幸福地生活在这座山中。
  •   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并写岀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比尔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同时让读者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
    力,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因此准确地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之旅”。
  •   寻访隐士   波特是个美国人,先读了他的《禅的行囊》以后,才回过头来读他的第一本书《空谷幽兰》。波特现在七十多岁了,年龄和我的母亲差不多。在美国靠救济金生活,两个孩子都在社会的最底层,女儿在服装厂工作,想要当一个服装设计师,可是却没有钱去读大学,可见波特家有多困难。     波特上过大学,上大学的时候,一不小心选修了一门外语改变了他的一生。他选的是汉语,那个年代汉语还不热,所以只有四个人上课,其中还有两个是国防部代培的。因为汉语的原因,波特认识了一个纽约的和尚,并且拜在他的门下,从此一生都和禅宗和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波特向往中国的时候,大陆还不开放,于是波特来到了台湾,在台湾的寺庙里面,偶尔把中文典籍翻译给英语世界,挣点钱。可是波特翻译的书销量并不大。九十年代初大陆开放,波特也进入了中国旅行,到很多地方去寻访寺庙,并且来到终南山,寻找传说中的隐士。那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了,波特当时正值壮年,50多岁,长着一脸大胡子,走进深山,发现被中国人忽视了几十年的隐士,其实一直都躲在深山之中,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波特的理想是走遍中国去寻找隐士,不过最终只去了终南山、华山一带,就遇到了很多隐居深山的隐士。于是波特就写出了这本书《空谷幽兰》,书是用英语写的,估计波特说汉语还可以,可能写汉字还有点问题,所以他的书都是用英语写的。可惜书在美国并没有人重视,等到翻译成汉语以后却成为了畅销书,因此波特的女儿也得以上了大学去学习服装设计。以前屡次拒绝波特的古根海姆基金会也大方的资助了波特的下一次行程,也就是《禅的行囊》的那次旅行。波特也成为了一个畅销书作家。他的命运从此改变。     这期《华夏地理》也就是美国《国家地理》的中文版,主打文章就是“再访空谷幽兰”,算起来这本书写的故事已经过去22年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那些波特遇到的深山中的隐士怎么样了呢?还在人世吗?这次调查发现,终南山上的游人越来越多,很多原来隐士们居住的茅棚,都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波特遇到过的隐士多数都已经离世,但是隐士的传统却从来没有断绝,很多隐士走进终南山的更深处,去修行。不仅是僧人,还有知识分子也进入了深山,隐士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还将延续下去。只是在一个美国人的寻访中,让他们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这些终南山中的空谷幽兰。
  •   是看安妮宝贝书中提到的,买下静静看,终南山,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汇聚了许多高洁之士,比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好书,值得阅读。
  •   近读美国作者比尔.波特著中国译者明洁译的《空谷幽兰》一书,我也想到:中国是一个有悠久隐士传统的国度,现在中国还有隐士吗?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人们现在是否都隐在城市呢?时代毕竟不同了,现在和未来最吃香的人是那些勇于表现自己的人,有才能的人如今走终南捷径已经是走不通了,你纵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躲进深山老林,只有鬼才会去找你,现在的达官显贵已经走不了山路了!其实,隐者亦未必单为走终南一途,下面这段出自《后汉书》的话颇能说明隐退山林者其意图往往非一:“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已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
  •   (轉評) “隐士”是一个不合时宜的词,中国人已经不相信还有什么隐士存在,但天真的老外却对此不死心,比尔·波特便是不死心的一位,在上世纪一九八九年左右来到中国大陆寻找隐士,其过程写下来,便是《空谷幽兰》一书。 比尔·波特在1972年离开美国来到台湾,在一座寺院中生活,他这样描述:“天亮之前就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如果我的腿太痛了,或者对禅垫感到‘深恶痛绝’的时候,我就读书。”
  •   比尔博特第一部关于中国隐士的书最早在2001年翻译出版,时隔11年,我才有幸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阅读这本书。自大学毕业以来从未如此酣畅痛快地读过书了,《空谷幽兰》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吸引我一直读下去,和作者一起遍访终南山。
    作者没有掺杂过多个人情感,只是从一个行者的角度来记录自己的终南山之行。山路难走,却阻碍不了他坚韧的意志。他对每一个采访过的寺院,比丘,比丘尼都熟记在心。
    在当时较为严肃的政治环境下,比尔能够遍访终南,拜访那么多隐士,展示几千年前的佛道体系下的历史文化、诗词歌赋、通过古今对照的方式铺展开一幅佛家道家修行的画卷,真是妙不可言。
    看完以后,小做诗句
    吾生仅剩几十载
    须臾了识道德休
    但求清宁扰烦减
    光息捻碎灰入尘
  •   我曾经向往过在深山之中偶遇那些隐士,比尔波特走过的那些山我也基本上都去过,却没有他的境界。这本书用一个外国人的眼光看待中国历史文化中这些飘逸于深山的隐士,视角很独特,读起来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   发人深省,对于城市中的人来说,置身滚滚红尘浪滔天,每天面对无数欲望颠沛,若能保持自持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并以此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
  •   《空谷幽兰》是因为我看了一部有关比尔波特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的纪录片,才买了此本一读,可能是因为我去过终南山,而我又是生活在西安这座古都,所以读起来感觉非常亲切,对终南山隐士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错,这两天准备再买几本,以备送给来西安的友人赠阅~~
  •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
    长知识
  •   隐士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仿佛只是在古代的诗文歌赋中才可以找到他们的模糊的身影!然而,一个美国青年,凭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执着与信念,踏上了寻找隐士的艰难旅程,他找到了这些如此珍贵的现代隐士的踪影,并且使我们确信在那皑皑的太白山深处,还有避世更深的隐士们存在——找到他们?这一点并不重要!而在现代熙来攘往、匆匆忙忙、逐利而居的人们来说,抽一点闲暇,品一品此书,或许真能从内心嗅到“空谷幽兰”那淡淡的幽香!
  •   一直在等精装本,貌似等不到了,便买下了这本。
    空谷幽兰,书名就给人一种极美的感觉。
    隐士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也是中国文化风骨传承的一种方式。隐居山林,独自感悟自然,感悟本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华喧嚣的世界,每个人都在为各种事情忙碌着,追逐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在这样的时代,获得一种心灵的宁静,似乎就更有必要。
    也许我们做不到像那些隐士那样隐居终南山,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点心灵的隐居与宁静,给自己一点心得自由。
  •   先看了这本书,才买来收藏。比尔波特笔下的隐士更像我们理解的修行者
  •   《空谷幽兰》是著名的一本介绍中国隐士的书籍,它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连我们单位的老外都听说过这本书。 看起来十分的 有味道。
    只是在这物欲横流的现实下,欲望都市里何处存有这样的隐士呢?
  •   这是比尔在中国寻找隐士的第一本书,还是80年代的中国,从书中可以了解当时的社会,中国人在一个外国佛教徒的眼中是什么。给人最大的启发是“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尤其喜欢找到各种隐士的路途艰难。现在的华山也是一样难行。
  •   当我们在为工作 失恋 肥胖而沮丧对朋友喋喋不休抱怨的时候 我们可以想想这些人 比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 比如梦蝶的庄子 比如骑青牛消失无踪的老聃 还有比尔伯特遇到的当代隐士 一箪一瓢隐居在深山茅屋无思无虑 却也悠然 有时食不果腹 衣不蔽体 至少 不会有我们这些烦恼 我不想说我们的烦恼是庸俗的 因为这是几乎每个人都会面对的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庸俗的 比如我自己最近所放不下的事情 其实我们所烦恼的表面看是钱 是事业 是爱情 是性 其实本质上就是一口气:要争口气 放不下,出不来这口恶气等等。我们不必隐居深山 但是当我们为这口恶气而胸闷 哭泣 要死要活的时候 不妨读读这本书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   别人推荐的书,据说是最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国人对中国当代隐士的一些寻访,在现在如此功利的社会里,还有人能做到远离尘世喧嚣,觅一方净土去发掘内心的本源,实为可贵
  •   包装精致,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很喜欢。
  •   很遗憾没有早点发现这本书。用空谷幽兰来比喻真正的隐士再合适不过了。本书给我的收获更多的来自于对道教和佛教的修行方式修行目标有所了解,以及对宗派之间的差别和相似性,以及关于禅的知识,深刻的内容和思想是隐藏在作者与隐士的对话中的,字里行间需要细细品味思考,建议有时间并对静心、参禅等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一定会有所收获的。会再考虑买几本送同道中的朋友的。
  •   看这本书的现实目的颇为功利:《天龙八部》中有这样的段子:萧远山、老慕容成天潜入少林寺藏经阁看武学秘籍不亦乐乎,武功禅学皆匪夷所思的扫地老僧发了慈悲心,给他们放些佛经。可老萧、老慕容过于执着,置之不理,终于走火入魔。我这几日应于现实,在看《砍掉成本》、《门口的野蛮人》。《空谷幽兰》拿来护心来着。如此浮躁的世事,隐士自隐,中华文明幸甚!书中说了,隐在心,修行在心,德在心。尘世中人,至少应有些许静心。
  •   这本书是我在和朋友说了终南山隐士后她介绍我看的写的是比尔探访中国隐士佛法与道教的历程。非常好的一本书细细的看了很久很是喜欢。
  •   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忙于工作,身心俱疲。买了这本书也一直放起,没有时间看。上个周末,终于有一天休息,这才翻出来读。没想到,一下就吸引了我。书中,一个外国人,谈古论今,对中国文化会如此精熟,让我这个中文系的都觉惭愧。再比照隐士的生活,发现我们是不是追求的太多、欲望太强烈,被物质迷了眼,蒙了心?我们这一生,真正需要什么?想要留下什么呢?我想,这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   书中描写的当代隐士,也许境界不如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隐士,但他们确实是当代的修行人。看完以后,很佩服作者。一个老外,一个很能吃苦,很懂中国文化的老外。书中也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信息,例如:马英九对大陆的宗教环境有偏见;我们的安全部门还是很负责任的;CEO治下的少林寺似乎在修行人圈里遭到不屑...
  •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避世自省的姿态在现实中只能停留于一种想法罢了,作者的足迹和那些隐士们让我震惊,原来真的有人选择去深山与世隔绝,吃很少的食物,修行,跟自我跟自然对话,真的有人过着这样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让我开始看得清那些不快乐都来源于填不满的欲望,当人渐渐被欲望主宰,就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这本书让我开始这种反思,什么是有意义的人生,让我清醒,我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或会去做隐士,但是这些隐士的存在会让尘世中人反省自己的生活,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现在距离作者当时的拜访经历已经过去很久了,不知道经济建设大刀阔斧的这些年里,那些隐士们的家园是否还存在,他们走进了更深的大山还是消失在终南的云海~~
  •   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的隐士生活。平实的讲述,很吸引人。
  •   作者做为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寻找隐士,并且如此的执着,让我很是佩服,更让我敬佩的是他能都中国的历史文化理解的如此清楚,并能够潜心研究这么多年。当然里面的一些观点,及文字写作不一定很流畅,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追随着他的步伐去寻找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精髓。
  •   一个美国人,寻找中国隐士的旅程对中国文化非常了解,文字清新,质量很好,赞
  •   这位美国人写的一本关于中国隐士的书.很有趣,没有想到,在中国会有很多人在山中过着很艰辛的生活,而让自己在精神上获得自由,获得感悟.
  •   这是帮朋友买的,朋友非常喜欢!首先,伯特先生并不是为了写这本书而深入山林寻访隐士,他为了寻访这些隐士频繁往来于中国的山麓和他的国家之间,过后他有所体会有所感悟,觉得很想把这些写出来!相比较有些为了写书而写书声称四个月时间走过了秦岭后而写的书,那内涵自然是不一样的。其次,作者心中有激情,有感动,更有平静的思考。而这些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在写隐士这么狭小的题材范围内,依然可以激起读者的兴趣!再者,书中叙述极为平和,让人愿意读,那语言是用隐士一般的思维思考出的!所以我的朋友非常喜欢,也比较推荐!不过,这书更适合有些年龄有些阅历的人细细体味!
  •   从百科中获知,我这是一本美国汉学家写的关于中国现代隐士的生存状况,一定会很有意思的~~~~
  •   早就知道这本书了,但是由于自己的肤浅,以为这是一本传教的书,故没有理会,后来发现再版,很好看的封面,通过这个就可以证明我是多么肤浅的一个人,呵呵是一个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隐士,终南山,还有我永远都叫长安的那个地方西安,推荐给队长看,知道是他喜欢的类型,完后告知:看完了别出家去就行。封面上说: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肤浅的我估计是被仙方吸引了!!呵呵!还是很好看的书要读几遍才可以看进去。
  •   很早有人推荐此书,我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一看这种充满文艺青年惆怅范儿的名字就有了偏见,迟迟未读。近日机缘巧合,与友人深聊此书,速速入手,读来只叹相见恨晚。这是一个美国学者写的关于中国隐士文化的书,比较客观和严谨,典型的美国风格,与国人写作风格大不同。其中有些典故无法考证其真伪,怎地我们和国际友人看到的文化还是有差异的。
  •   现在凤凰网上看到终南山隐士的故事,感慨自己在终南山下读书几年,同学几人春秋时节多次登上郊游,看到庙宇道庵,当初竟然不知此山如此有名。
    再次度空谷幽兰,读到一个个熟悉的地名,仿佛又回到那些一起爬山的年代。
  •   书名很吸引人!真的是一部不错的书!隐士离现在的社会才来更遥远了吧!佛在心中的幽静生活,真的很向往!很感动一位外国人记录下来我们中国伟大的隐士们!内心的修行真的好需要!
  •   《空谷幽兰》,以书名达意,意蕴深远,这是一本可以为人进行心灵洗涤的书籍,或者更似是清幽中的一声钟声、蝉声、木鱼声,是天籁的声音,是远古的声音,书中的隐士总是与我们的生活保持着若即若离,同时间的相处,却不同空间的对望;同空间的相邻,却又不同时间的相隔。
    每当看着书本上的照片,我亦彷佛拿着书卷,坐在煤油灯下欣喜般阅读,直至内心平静的时候,总是想象着身若处于幽谷,头顶一盏明灯,身旁一缕檀香飘起,其臭如兰。
  •   可以从文中读出作者经历之不易,但丝毫没有去抱怨或去过多的描述,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禅者。阅读此书之前从没想过当今时代还会有隐士,更没想到还会有这么多的隐士。而且告诉我们这个结果的居然是个外国人,作者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我等汗颜。
  •   一直以为中国已经没有隐士了,看了这本书,对“隐士”的含义有了全新的理解,其实,世间从来就不乏隐士,只是现在利欲熏心的年代里,人们忘却的隐士可寻可做。不确定性太多的时代里,当人们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可能隐士会很多,甚至会成为一个群体一个阶层。
  •   作家是一位生活在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美国作家,这本书图文并茂,讲述了作者在中国寻找隐士的经历,是本可以清心的书。封面设计典雅大方。
  •   本书的作者将所有隐入山中修行的人都称为了“隐士”,虽然这并不是隐士的确切含义。但是,作者寻访到的,的确是一群值得尊敬的帮助的人,毕竟他们又这样的决心和胆量,特别是出家的女众。他们是了不起的一群人。人其实最耐不住地是孤独,能孤独的人说明他们的内心已经不孤独了。他们不需要人们过多的拜访,但是,他们如果能够得到朋友们的援手,对他们是很帮助的。
  •   关于隐士与佛道的一本控寻之作,作者虽为老外,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相信比80%的国人都要了解,值得推荐
  •   对中国的道教和佛教隐士文化有比较详细的事例介绍 令穿插的历史事件也比较正确
  •   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几经寻访中国当代隐士的书,写的非常好!
  •   之前是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有一篇关于终南山修行者的专稿,就是对那些当年被比尔波特采访过的修行者们的一个回访,包括对终南山附近修行现状的一个总体介绍,看完之后,马上把这本书买来一口气读完,两下一对比,很是感慨,真正修行的人是越来越少,信仰曾经的纯粹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所剩已经无几,在最后的修行人仙逝之后,谁能从真正意义上继承他们的衣钵?尽管书本身写得妙趣横生,但仍让人忍不住时时叹息。
  •   这本由美国比尔·波特所著、明洁翻译的作品,内容平实,客观的记录了隐者的生活,繁华的都市生活边缘还有这样一些人摒弃名利,承担孤独与贫寒,寻求修行之道。第一次读后道一个“静”字,平复了自己近期不安的情绪。这本书值得反复拜读!
  •   虽然里面有游记的影子,实则是为了衬托环境的不利,但更是为了让我们知道“隐士”为什么要在脱离世俗的地方生活。作为一名国外人,却对中国如此的了解,实属不易,但或许他前世也是一名中国人吧。

    隐士说的话,是世间最难追求的东西,只有经历过风雨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哲理。慢慢体会吧,值得我们去思考。
  •   难得有外国人喜欢中国的隐士。书中的隐士与历史中的隐士有区别,大都是佛教高僧,我觉得高僧不是隐士,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避世寡居的修行者
  •   只是觉得要是我能在50年代出生的话,那么我那时也就30岁左右的话.我也能去拜访那些隐士了.可是现在呢,就算我有经济能力了,也不同了,在这个摩登社会还有多少在深山中的隐居者呀?心中不免寒战.不过我相信还是有的.这种人能够冲破现在社会的种种诱惑!!这本书的确值得一看.里面还出现了,当时的马英九呢.还可以了解一点关于当时的大陆与台湾间的时势.
  •   很认真填写,但是还是把空谷幽兰的评论写到了心经里,说实话心经还没有看完,但是应该很不错,看了比尔的空谷幽兰之后每提到一次某本书的名字我都买回来看,因为我从内心里已经把这位外国的汉学家视作自己的导师,所以他认为不错的书我基本全买回来看了,确实很不错,除了黄河之旅是游记更合适以外其他的书真的很好。比如空谷幽兰,禅的行囊,六祖慧能解的金刚金,华严经,楞伽经,比尔版的心经还没看
  •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安妮。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寻访当代隐士,本身就如一则传奇。很受启示的一本书。
  •   我是西安人,也喜欢登山,这本书上所说的隐士俺也见的哦~!这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探寻道、佛、隐的秘密,以他的见闻告诉世界,我们的中国不乏精神的圣地,干净的灵魂!
  •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值得一读。
  •   读空谷幽兰,向往隐士生活,虽不能至,亦安心。
  •   好书,值得好好研读。一个外国人对中国隐士文化研究到这种程度,让人佩服。
  •   一个外国人探寻中国隐士的历程,简洁明了,即能帮助中国人寻求传统的隐士之根,也能帮助自己寻求灵魂的宁静之根。读来不累,但能获得些许关于历史、关于人生的启示。
  •   我一直很迷惑,老外为什么能拍出功夫熊猫这么深刻的中国电影,看了这书,中国的隐士文化,老外挖掘出来的,看他们如何不顾艰难险阻顺藤摸瓜,现在很明白了!http://fannyllchan.spaces.live.com
  •   看了这本书,对中国传统的隐士文化和在现今的发展有了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很佩服他们。
  •   外国人写的书就是浅显易懂
    不过看完本书也了解了中国的隐士
    那种孤独是常人所忍受不了的
    但是我认为有些人做隐士是为了逃避现实
  •   关于隐士的寻访记述,引领我们去探寻关于终南隐士的种种,管窥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中国宗教的部分现状
  •   终南山的隐士,外国的作家。。。大爱空谷幽兰
  •   一个外国人竟会有那么大的热情去学习了解中国的文化,我也在想,中国还有没有真正的隐士
  •   不错 终南隐士 从一个外国人的眼中写出了 中国的隐士清洁 希望有机会也可去终南山
  •   作者在九十年代初,走进了终南山。那时,终南山就是一座距离我们的山。而书中所描写的一切人物都过着与我们截然不同的生活。他们并不是因为贫困、失业而进入终南山的。他们有追求、有信仰。而这些,我们当时乃至今天依然无法体会到。书的开头,有人告诉作者:终南山是真正修行的地方;书的最后,几位生活在城市的僧人告诉作者,他们是真正的隐士。这是一本关于修行的参考书。
  •   这本书是看了白云深处上的介绍才买的,外国人的视野来看中国的隐士文化,有点意思
  •   这本书是我妈妈想看,纸张的质量很好,我还没有看完,大致翻了一下,挺有意思的,从另一种文化的角度看中国隐士
  •   书中内容看来作者是用身去体会了,但他不了解中国隐士的修行涵义,中国的佛教外国人理解,还差了点。
  •   一直对中国修行的隐士感兴趣,这本书文笔优美,叙事清楚,读后有收获。
  •   很喜欢作者的文笔,干净,简洁。从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隐士文化,角度很有新意。看完也想去终南山了,那里是隐士的天堂,大约也是自然主义者的天堂。
  •   最近很喜欢看这方面的书。可能是现在的社会都在追求金钱物质名利吧,感觉身心很疲惫。有时候真羡慕这些隐士的生活,能够真正的放下,回归田园,隐居山林,与大自然为伴,了然回归自性。我真的建议忙忙碌碌的人能够挤出一些时间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其实内心真正想要的是喜悦与平静,而真正能给你喜悦与平静的,不是物质与金钱,因为它们只能让你短暂的有这种感觉,一旦你拥有了,又会去追寻你所没有的了。
  •   中国大大小小的寺庙很多,可是隐士却不是生活在这些富丽堂皇的寺庙里。他们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生活”。似乎这样的清苦,才能使他们安心的去冥想。山里两三炊烟,依稀坐落的小茅房,他们与世无争,却能看遍世界。
  •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经典作品,已经期待了好久,总是买不到,今天终于有缘结识了,包装很好,加了塑封,不错
  •   一本不错的书,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隐士,观点和角度毕竟和中国人有点不一样,有点新鲜感~~封面也很脱俗,值得收藏一下
  •   一部描写中国隐士的故事的书。。。让普通中国人了解很多我们曾未了解的东西
  •   用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隐士传统和隐士风尚,开阔了视野;
    翻译语言平易流畅,有可读性!
  •   芝兰生于幽谷,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其道德,不因贫困而改节! 这就是真的“隐士”吧!不论隐于闹市还是深山,这是一种精神!
  •   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隐士的书,印刷精美,视角独特,值得一读。
  •   很好的一本书,借外国人的探求去发现中国真正的隐士清修者,看后对中国的宗教现状表示无语
  •   看看美国的精神追求者找到的中国隐士和他们的故事.真实感人.已经买了好几本送朋友,太值得一读和收藏了!!!
  •   隐居终南山或许是很多人的想法,但是能真正做到的却并不多。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寻视隐士在当代的实际状况,读来令人神往。
  •   介绍中国隐士文化和道教文化
  •   不同的视角看待中国的隐士文化,可能现在还是有吧 不错
  •   一个老外,去中国各地寻找隐士,还要许多前期的研究,挺不容易的。
  •   外国人写中国的隐士!写得好!译得好!有游记,有访谈,说道谈佛。没有空洞的说教,也没有自以为是的断语。展现给你的是终南山谷的空灵清幽,住山隐士的平和绝尘。读罢,想起赵朴初居士的语录:“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清风明月,何老寻觅。”
  •   充满了美式的学术气息和丝丝的小幽默~给神秘的隐士文化带来了新奇的现代感,翻译也不错,推荐静的下来又有兴趣的人看一看.
  •   这些年来头一回有想看下去、不想放手、很有收获的感觉,作者本身深厚写实的文学功底,对佛教思想的博闻和思考,钟南山中一个个隐士抛弃凡欲直指大道的风范,读时酣畅爽快,读后令我深思,而起还可参考终南隐士的思想和修行体系,一个字,值,值得收藏。
  •   一本好书,用游记的方式记载佛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可惜不是本国人所写,我们最多拍一些关于终南山的纪录片,但不会有一个完整的记录,老外更喜欢探索,也只有比尔这样的心境才可以在中国这片佛教圣地来回穿梭。期待会有中国人写的书。
  •   很好的一本书,介绍了非主流人群隐士的生活,还有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挺棒的
  •   把中国隐士写的如此好的一本书,从另外一个角度,值得收藏
  •   一个外国人能够把中国隐士写得如此,真是佩服!
  •   蛮好的一本书,一个外国人写中国的隐士写得很好,很宁静的感觉~···
  •   或许作者“寻隐之旅"的年代有些久远,与我想象中当下的隐士生活有些距离,但仍然是好书。
  •   清新,简淡,如书名一般,那么多岁月,在修行中时光仿佛凝滞而大美。中国文人隐士,哲学,道家,儒家,佛僧如逝去岁月的淡淡墨痕。余有墨香。
  •   偶然见看到的,因为自己的网名叫兰芷幽幽,当初起名字就跟这本书的名字有关,当即就拍下了。一天没出门,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让你跟着作者云游到几千里外的高山上,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感叹那些隐士修行者,虽然远离尘世,却能感受深刻的人生。
  •   我想以后中国的隐士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吧。。
  •   外国人写的中国的隐士,感觉还不错。
  •   外国人写中国隐士,蛮有意思的,值得一读。
  •   竟然是外国人写的中国的隐士,太不可思议了~ 值得看
  •   这本书已读过。有几点感受,1、作者是带着敬仰的心态去寻访这些隐士的,“隐士”一词一般用于道教中的道士,而非佛教中的比丘和比丘尼,道士与僧伽是有很大区别的。建议不用“隐士”一词为好。2、“隐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不能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群体。3、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