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美] 乔纳森·弗兰岑  页数:610  字数:499000  译者:缪梅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自由》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经历的梦想与失败。
  乔纳森·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原来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作者简介

  乔纳森·弗兰岑(Jonathan
Franzen),美国著名小说家、随笔作家。以抨击现代传媒、书写普通民众著称,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1959年生于伊利诺伊州,1981年毕业于斯沃思莫学院德文专业。1996年,在《哈泼氏》杂志上发表了长篇随笔《偶尔做做梦》,表达了他对文学现状的担忧,从此受到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出版有小说《第二十七座城市》(1988)、《强震》(1992)、《纠正》(2001),随笔集《如何孤独》(2002),以及回忆录《不舒适地带:个人史》(2006)。凭借《纠正》获得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2010年,第四部小说《自由》一面世即引发抢购热潮,迅速登上各大畅销书榜,被评论界誉为“世纪小说”。

书籍目录

友好的邻居
错误已经铸成
第一章温顺
第二章最要好的朋友
第三章自由市场促进竞争
二○○四
山顶剥离开采
女人的世界
好人的愤怒
够了
坏消息
华盛顿恶魔
错误已经铸成(结局)
第四章六年
坎特桥小区湖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有关沃尔特•伯格伦德的新闻并未引起当地媒体的关注,他和帕蒂早在两年前就搬去了华盛顿,对圣保罗而言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不过,拉姆齐山地区的这些上流都市人对自己城市的忠诚度还没有高到不读《纽约时报》的地步。据《时报》一篇相当不友好的长文报道称,沃尔特在首都将他的职业生涯搞得一塌糊涂。他的老邻居不怎么能把报道中的用词(“傲慢”、“专横”、“缺乏道德原则”)和他们记忆中的沃尔特对上号:那个慷慨、害羞、总是微笑着的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的员工,踩着他那辆用作交通工具的单车在二月的风雪中穿过萨米特大街;奇怪的是,比绿色和平组织还要绿上三分、原本也来自小地方的沃尔特,怎么可能因为和煤炭公司合谋、亏待乡下人而惹上麻烦呢?不过,话又说回来,伯格伦德一家人一直有些不那么对头的地方。 圣保罗的老市中心在三十年前的萧条时期衰败了以后,沃尔特•伯格伦德和妻子帕蒂是第一对在巴瑞耶街买房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是拉姆齐山地区最早一批的年轻住户。夫妇俩没花什么钱就买下了他们的维多利亚式大宅,之后的十年里,两人为翻修这栋老房累得几乎搭上小命。刚开始的时候,有那么个百折不挠的家伙先是一把火烧了他们的车库,后来又在车库重修前两次闯入他们的汽车。午夜过后,晒得黝黑的摩托车手们从天而降,在小巷对过的空地上一边喝着施利茨啤酒,一边烤大香肠,还不时发动引擎,直到穿着运动衣的帕蒂出来喊道:“嘿,你们几位,知道现在几点了吗?”没有人害怕帕蒂,但在高中和大学时期,她曾是出色的运动员,至今还保持着运动员那股无所畏惧的劲头。打从第一天来到巴瑞耶街,她就无奈地成为了引人注目的人物:大高个儿,马尾辫,年轻得令人吃惊,推着辆婴儿车走过被拆空的汽车、破碎的啤酒瓶和布满呕吐物的积雪,仿佛她整日的生活都装在了婴儿车上挂着的那几个网眼袋里。你可以看到,在刚刚过去的那整整一上午,她都在围着孩子转;下午,她收听公共电台,阅读《银腭菜谱》,清洗孩子的尿布,给墙面刮腻子、上乳胶漆;晚上为孩子读《晚安月亮》,然后喝上一杯仙粉黛葡萄酒。她业已深陷其中的这种生活,在街道上的其他居民身上才刚刚开始。 最早的时候,就是你还可以开着一辆沃尔沃240而不觉得难为情的时候,拉姆齐山居民的共同功课是重新学习父母那辈逃至郊区以避开的一些日常生活技能,比如说,如何敦促当地警察真正做好他们的本职工作;如何对付目的性极强的摩托车偷车贼;什么时候去叫醒自家草坪长椅或秋千上的酒鬼;怎样诱导野猫去别家孩子的砂盒里拉屎;怎么判断一家公立学校已经烂到了完全不值得费劲去改良的地步。

媒体关注与评论

弗兰岑的新书《自由》是一部大师级的美国小说。像所有的伟大小说一样,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以其深刻而稳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这个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世界。——《纽约时报》弗兰岑以所有美国人的共同缺陷为背景,挖掘了核心家庭表面的裂痕之源,但这本小说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不再仅仅满足于记录衰败和瓦解,而是试图理解那些极不招人喜欢的角色的初衷与无奈,找寻他们以及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而最终,令人意外地达到真诚和圆满。—— 《出版家周刊》凭借其包罗万象的世界,其有缺点的主人公和救赎性的结局,《自由》拥有了现代《失乐园》的广度。——《经济学人》这是一部如此全面的小说,描写丰富,涉及面广,充满幽默而讽刺的洞察,但总还是回到那个核心家庭上来……弗兰岑先生拥有的最了不起的工具就是他的同情和理解,这让他得以塑造出无比丰满的角色——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自由》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其中的人物栩栩如生、令人信服,还在于它有着能使我们被这些人深深吸引的魔力。——《匹兹堡邮报》弗兰岑先生以发自肺腑同时又利落优雅的笔调,向我们展示了他的那些人物是如何在一个充斥着科技小玩意儿、风俗习惯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奋力航行的,他们又是如何挣扎着在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单调乏味的现实之间、在政治理想和个人唯利是图的强烈欲望之间寻求平衡的。——《纽约时报》我没料到自己会被几乎所有这一切如此深深地吸引。我是出于某种责任感才拿起《自由》来读的,然后却像半着魔一样,用了仅仅几天时间读完了它。直接阅读弗兰岑和从一段距离之外打量他之间的差异,就好比做了一个梦和三年之后试着向某人讲述这个梦之间的差异。——《纽约杂志》弗兰岑在很多方面都是个不合时宜的人。但他证明了不管在过去几年里有多少别的东西被扫荡一空,所谓(纯)文学小说已死的谣言是言过其实了。欢迎回来,乔纳森•弗兰岑。——《电讯报》多么精彩的作品……弗兰岑是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诠释了一个时代和一代人,他的书需要被阅读。——《圣路易邮报》看到一位继承二十世纪如约翰•斯坦贝克、辛克莱•路易斯等文学大师之传统,试图探究当代社会各种问题的小说家,真是令人精神振奋……这是一本你读完之后仍会久久思考回味的书。——美联社

编辑推荐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小说”年度选书No.1。10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封面的作家,被誉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

名人推荐

本书是一部大师级的美国小说。像所有的伟大小说一样,它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引人人胜的故事。作者以其深刻而稳固的道德光辉,照亮了这个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世界。 ——《纽约时报》 弗兰岑以所有美国人的共同缺陷为背景,挖掘了核心家庭表面的裂痕之源,但这本小说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不再只满足于记录衰败和瓦解,而是试图理解那些极不招人喜欢的角色的初衷与无奈,找寻他们以及我们究竟错在了哪里,而最终,令人意外地达到真诚和圆满。 ——《出版家周刊》 我唯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对读者而言,这似乎是一个独立的考验。我希望你们在读完后能抽出五分钟来想一想:这本书为什么叫“自由”。 ——乔纳森•弗兰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自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1条)

 
 

  •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
      ——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而又伟大的小说
      《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卫报》公推为“世纪之书”
      十年来唯一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作家,被加冕为“伟大的美国作家”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自由》出版前,奥巴马总统急不可待抢先阅读,赞叹“太惊人了”!
      美国传媒女王奥普拉:“一部惊人的大师级杰作!”




    《自由》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经历的梦想与失败。
      乔纳森·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原来自由带给我们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
  •   《 自由 》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所经历的梦想与失败。弗兰岑以悲喜交织的手法,戏剧性地刻画了拥有太多自由带给人的诱惑与负担。无论是满怀情感纠结的家庭主妇、坚持当好人的丈夫,还是精神飘荡不定的摇滚歌手,以及叛逆、迷茫的青春期孩子,一个个鲜活而又现实的人物跃然纸上。弗兰岑着眼于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充满思考和力量的文字,“记录”各个人物在一个肤浅的娱乐世界如何挣扎着去学习生存、找寻意义,体察人类滔天的欲望和无边的痛苦,描绘出一幅格局磅礴的时代画像。认真阅读该作品,对人类、对社会、对生活你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中译本:缪梅,610页,499千字,被定义为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而我,刚刚翻完一遍。用“是自由,也不是自由”的主旨来说说这本登上美国时代杂志,被称为“伟 大的”小说。


    其实,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内心是释然的,半生的纠缠,终归是落下了帷幕。乔纳森.弗兰岑,真不愧是写故事的高手,好人沃尔特,篮球运动员帕蒂,摇滚歌手理查德,这样三个不相干的人却真真切切的互相爱慕或者叫做“互相仰慕”着。21世纪初的十年,美国,三个人,一个时代,几个相关的家庭,以及如9.11,伊拉克战争的政治事件,还有蔚蓝莺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以及错纵复杂的各个人物的生活细节。如果仅仅用好文笔,好故事,似乎并不能说明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有多么伟大,而恰恰正是他的细腻,字里行间散发着对人性的洞察和思考,得以呈现出各个人物在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挣扎,抑郁,纠结的内心状态,一些精妙的名子,不得不使人停下来斟酌,重读,或者拍手称快。
    “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住你的自由不放。就算抽烟会杀死你,就算你喂不饱你的孩子,就算你的孩子会被疯子们用突击步枪射倒。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蹋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蹋的自由."
    是自由,也不是自由。当自由过度,一切是否还和幸福有关......

    整本书,分五个部分,前后两个章节,分别以邻居的视角来写沃尔特一家的情况,但又截然不同。邻居的视角见证了这个家庭前后的变化,然也正反映了中间那些年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乔纳森.弗兰岑,不得不要说说他的细腻做得功夫了得。邻居:前后有很多人,但是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那么清晰的一个社区,那么清晰的社区里住着的每一户人家,当帕蒂一家一家的拜访,一家一家的送上自制的曲奇饼时,读者其实也跟在帕蒂的身后一一的拜访了这些邻居。单身带着一个女儿的邻居卡罗尔,街坊们讨厌的保尔森夫妇,以及喜欢和沃尔特对着干的琳达,等等,每一个,都如此亲近,就好像这些人就在身边,一片喧哗声中,众人登场,但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个性,不落下一人。

    第二部分《错误已经铸成》 是以帕蒂的视角写的一部自传,交待了三个人物之间的各种羁绊,以及主人公帕蒂由一名篮球运动员,到一名家庭主妇,到出轨,到抑郁,最后酗酒成积。而这份手稿最后落入丈夫手中,后者震惊,愤怒。而谁又记得,在那个三次错误的发生前,主人公帕蒂是如何的熬过那思想斗争的半个下午,自述里说“时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流逝着,今天, 在空耗了无数个下午之后,准确的提出抑郁就是(时间似乎没有尽头却又令人伤感地飞逝,每一秒都满满当当,每个小时却又空无一物)。帕蒂的抑郁绝大部分可能就是因为拥有了太多自由,所以才有了足够的时间随意的践踏自己的自由。

    第三部分《二00四》开始多方人物先后出场,沃尔特的工作搭档拉丽莎年轻,活力,单方面深爱着沃尔特。叛逆的儿子乔伊以及邻居卡罗尔之女康妮,正直的女儿杰西卡,以及阔别两年的好友理查德因为蔚蓝山基金再次加入沃尔特的生活。而理查德记起来,“痛痛快快地就某个现实问题进行一番讨论是他想念沃尔特的原因之一。”而这些讨论涉及政治,涉及战争,涉及山顶剥离开采,涉及森林复植,涉及蔚蓝莺保护区,涉及环保,涉及人口过盛,涉及选举,涉及战争。关于人口过剩自始至终都是沃尔特关注并且想要做的事情,他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那么在自己的巢穴里遭到乌鸦和流浪猫的捕食是蔚蓝莺数量减少的动力因,而栖息地被分割是其形式因。可是目的因呢?这个目的就是我们面临几乎一切问题的根源所在,那就是这地球上的人太他妈的多了。” “而他们还批评互联网,和电视网---从来没有任何中心,也没有什么共识,只有无究无尽的小小嘈杂声,我们从未坐下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对话,只有廉价的**信息和无益的盲目发展。所有真实的,可靠的,诚实的东西都正在消失,无论是从知识还是文化的角度来看,我们都只是像台球一样随意反弹跳跃,对恰巧出现的那个最新刺激作出反应供。” 这样深入的谈话在全书中比比皆是。每一个人的语言论点无不反映出这个人物的性情以及主张个性。包括乔伊和室友父亲的对话,一个政治的犹太家庭,双方的谈话也意味悠长。
    至到后来,开始一一展现帕蒂的家庭:有钱的爷爷,爱好公益的律师父亲,参加竟选的政治母亲,无法走上社会,性格怪异活得一塌糊涂的兄弟姐妹。 以及沃尔特的家庭:爷爷,父母,以及两个兄弟各自的生存现状。
    这里面,出现人物众多,每一个他们都不能称之为坏人,但他们各自活得都如此痛苦,但痛苦的原因又各不一样。“而那些抗争的主人公,则无不陷入知性与道德的怪圈。沃尔特供职的环保基金以肮脏的权钱交易方式运行,但这确系资金来源所必需;乔伊打工的国防承包商将破铜烂铁卖给政府赚昧心钱,令他备感煎熬;长期在乐坛失意的理查德终于在格莱美奖上扬眉吐气,却看不惯嘉宾反战言论的伪善嘴脸……道德、良心、亲情交织为一个人性选择的修罗场,举手投足处处浸透生命的挣扎却仍徒劳如“弹球游戏里那只单纯对撞击作出反应的弹珠,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然而,就在这声声雷同的“撞击”中,立场截然不同的人却舔舐到彼此处境的雷同:乔伊的困惑仿佛复制了父亲的困惑,而沃尔特终于在两难中选择了沉默,他们像帕蒂那样从消极的“放弃”中获得解脱……至此,这些读来如此熟悉的对位情节的寓意赫然浮现:正是在亲历和认知家族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重拾了因代沟、误会、背叛,或是其他事由而失落的理解与宽容。


    第四部分是《错误已经铸成》的序,是沉默的六年。这六年,帕蒂开始觉醒,对大而无当的“自由”的热爱敌不过对“失去一生挚爱”的恐惧,空虚的心灵毕竟不是“自由”能够填满的,最后,帕蒂选择孤注一掷放弃所有,重新唤醒两个过往的甜蜜记忆。最终,回到最初的样子。但经历过人生一番碰撞之后,对自由的苛求有了另一番的释义。就像沃尔特眼中的麻鳽:它们在地面上谦卑而鬼祟,一如它们那泥泞的生存环境,但一旦飞上天空,却高贵而骄傲。

    这一切的一段往事,各种人物上演着的美国21世纪十年史,及穿插着的20世纪的回忆史,无不说明生活真的并不美好,但正如文中所说:人们的不幸中含有某种幸福,如果这种不幸恰如其分。
  •   《自由》是乔纳森•弗兰岑的最新作品,自2010年末问世便受到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各界人士追捧,被称为“后世得以了解21世纪美国的文学范本”。弗兰岑本人也借此作登上《时代》周刊封面,并被冠以“伟大的美国作家”之名。那么,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呢?作为一个读者如我,在鼓起勇气翻开这本600多页的大部头前不免在脑海中有此一问。    和弗兰岑上部作品《纠正》一样,本书一上来呈现给读者的仍是一个典型美国中产家庭:温和勤勉的丈夫沃尔特,热情但有些占有欲过剩的妻子帕蒂,成熟稳重的姐姐杰西卡,以及叛逆的弟弟乔伊。当然,这也是一个因种种纠葛而日益分崩离析的家庭。当弗兰岑在头一章以一种旁观者视角对伦德伯格一家进行一番白描式的叙述,并用几近漫画式的戏谑呈现剧中人物种种做为时,你或许会误以为自己在阅读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如狄更斯的小说,只是故事场景换到了世纪交汇的美国。不过,随即插入剧情的以女主角帕蒂为叙述人的厚厚“自传”,足以让你明白弗兰岑与传统的“故事叙述者”还是颇有差别,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
  •   掩上这本厚如砖头的《自由》,我长嘘一口气,乔纳森?弗兰岑,这位自1996年便被选入“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的作家,如今终于可以摘去这个头衔而成为众多青年小说家师法的大家了。因为较之其获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纠正》,《自由》除具他早年凌厉尖刻、辛酸嘲讽的文风之外,又有在生活中长久历练而生的对人性的洞察与同情,透出的人情味浓郁到令人不得不凝神屏息,咀嚼玩味。    《自由》书分五部。首尾两部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以邻居的视角讲述主人公沃尔特一家的古怪情状,普通民众的保守心态通过日常的闲言碎语暗示与书名的背离。不过这两部又有区别,它们的对位则象征了全书各处情节的对位。    《错误已经铸成》是女主人公帕蒂的自传,“依心理医生建议所写”,系帕蒂用于舒缓胸中块垒的疗伤之作。它用一种事不关己的第三人称书写,这固然是帕蒂为与自身保持一段足可令她看清病情来龙去脉的距离,但从其他人物的视角来看,这份自传除暴露了一些东西之外,也轻描淡写了一些东西,比如她的酗酒委实严重到令她的丈夫沃尔特和情夫理查德(也是沃尔特的终身挚友)都不忍目睹的程度。这份自传也是帕蒂与理查德关系的心声,要命的是,它不慎落入沃尔特之手,后者震惊于二十年婚姻生活竟有如许见不得人的潜台词。这份自传还有个尾声,帕蒂写来呈给沃尔特,不过夫妻和好并非得益于它们,正如它们并没有治好帕蒂的抑郁症,它们只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叙述作用,并构成全书的第二、四部。    第三部《二○○四》分别讲述沃尔特、理查德、沃尔特夫妇的儿子乔伊的个人生活与事业。全书若干多边或双边人伦关系在此一一铺排,并通过沃尔特一家串联起诸多普通美国家庭,而如9?11、伊拉克战争、美国总统选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等重大现实问题,则如蝴蝶效应般盘根虬结于家庭生活的细水长流中。这种从个人家庭出发,如辐射般层层推进的宏大叙述架构全部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完成。而作者对生活巨细靡遗的刻划,尤其是对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分析更是切中了本书的要旨——关于“自由”和因“自由”而生的人性纠结与家国情怀。    帕蒂未成年时曾遭强奸,这是个不幸,但更不幸的是她全无为自己讨个说法的可能。她的教练要她为众多可能同样落入色魔爪牙的姐妹代言指控,而从政的父母却指出这不仅有伤门面,且色魔一家为白宫的座上宾,轻易不能得罪。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人们无不要求帕蒂为了“集体”、“家庭”作出个人牺牲。由是,“责任”与“义务”以貌似公允的利己主义和真心实意的利他主义牢牢拴住了她,使她在人生道路上一直遭遇挫败。    这一点也在家庭生活中孳生蔓延。帕蒂爱理查德的狂野、浪漫与性感,也爱沃尔特的体贴、温柔与善良,她有一女事二夫的愿望而无实践的可能,最后只好徘徊于包法利夫人式的出轨与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自疚之间。而她对乔伊无所不包的母爱,又使得儿子一再逃离,如诅咒一般重蹈了她与自己父母的决裂。为与家庭保持最后一线羁绊,她只好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毫无自我的人偶。个人情感与生活的失败使帕蒂认识到为得到“自由”有必要学会“放弃”,她从放弃“责任”和“义务”中品尝人生一路下跌失重的解脱与快感。而这种解脱与快感却是毁灭性的,支付的代价是人际情感,对“自由”的追求最终铸成了“自由”的樊笼。    这种虐心的写法在《自由》中比比皆是。比如这三角关系,理查德“被帕蒂吸引的程度并不比沃尔特被他吸引的程度弱,而他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又或许要强过帕蒂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撇去帕蒂,沃尔特与理查德堪比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自不待言,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到无法言说的竞争更让人难以释怀。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共谋令帕蒂和其他女性心生嫉恨,但彼此各有胜负的人生又使他们备尝“自己输给那个他因为太爱而不忍心去痛揍一顿的兄弟时那种备受折磨的感觉”,而一旦“胜过”对方,便可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尝到某种甜蜜的罪恶感。帕蒂的自传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情状,她为之取了个颇有社会学意义的标题,“自由市场促进竞争”。    事实上,关于美国的自由主义,我们不必拎出美国宪法,光是9?11之后一个老牌政客对乔伊发表的演说,便足可让包括帕蒂和沃尔特两大家族在内的人们前仆后继。但自由主义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人可以想象他是特殊的,但是,这种特殊感最受不了的就是其他同样自觉特殊的人的存在”。尤其在竞争名义下,早期的资本积累完成并形塑为一个国家的政经制度之后,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便难逃在既有体制下被边缘化的命运。在经济上,他们沦为沃尔特父辈那样的底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则处处牵累于早已定型的游戏规则。他们就像一只只自以为“自由”的蝴蝶,翻飞于凶险的社会丛林,一朝落败,只能以沉沦失意、愤世嫉俗来应对,其无产流氓的心态为沃尔特这样奋力打拼的中产阶级所痛恨,却又为作者深深怜悯,“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作者说这是一个阶级国家之能存活的因由,美国的政治传统得益于这种“自由”,信焉。    而那些抗争的主人公,则无不陷入知性与道德的怪圈。沃尔特供职的环保基金以肮脏的权钱交易方式运行,但这确系资金来源所必需;乔伊打工的国防承包商将破铜烂铁卖给政府赚昧心钱,令他备感煎熬;长期在乐坛失意的理查德终于在格莱美奖上扬眉吐气,却看不惯嘉宾反战言论的伪善嘴脸……道德、良心、亲情交织为一个人性选择的修罗场,举手投足处处浸透生命的挣扎却仍徒劳如“弹球游戏里那只单纯对撞击作出反应的弹珠,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然而,就在这声声雷同的“撞击”中,立场截然不同的人却舔舐到彼此处境的雷同:乔伊的困惑仿佛复制了父亲的困惑,而沃尔特终于在两难中选择了沉默,他们像帕蒂那样从消极的“放弃”中获得解脱……至此,这些读来如此熟悉的对位情节的寓意赫然浮现:正是在亲历和认知家族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重拾了因代沟、误会、背叛,或是其他事由而失落的理解与宽容。    到头来,对大而无当的“自由”的热爱敌不过对“失去一生挚爱”的恐惧,空虚的心灵毕竟不是“自由”能够填满的。我想,这长达600页的《自由》仿佛一种“试炼”,在尘世的一番摔打之后(阅读又何尝不是)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开头,只是这一开头孕育了诸多生机与可能,这便是首尾两章貌似相同却判若云泥的所在。而经此,这一描摹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细密画熠熠凸显其纹理:“自由”或许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无从到手的一个伪命题,它大约就如沃尔特珍爱的一种名叫麻鳽的鸟:“它们在地面上谦卑而鬼祟,一如它们那泥泞的生存环境,但一旦飞上天空,却高贵而骄傲。” ----douban虾米
  •   掩上这本厚如砖头的《自由》,我长嘘一口气,乔纳森?弗兰岑,这位自1996年便被选入“最佳美国青年小说家”的作家,如今终于可以摘去这个头衔而成为众多青年小说家师法的大家了。因为较之其获200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的《纠正》,《自由》除具他早年凌厉尖刻、辛酸嘲讽的文风之外,又有在生活中长久历练而生的对人性的洞察与同情,透出的人情味浓郁到令人不得不凝神屏息,咀嚼玩味。
      
      《自由》书分五部。首尾两部篇幅不到全书的十分之一,以邻居的视角讲述主人公沃尔特一家的古怪情状,普通民众的保守心态通过日常的闲言碎语暗示与书名的背离。不过这两部又有区别,它们的对位则象征了全书各处情节的对位。
      
      《错误已经铸成》是女主人公帕蒂的自传,“依心理医生建议所写”,系帕蒂用于舒缓胸中块垒的疗伤之作。它用一种事不关己的第三人称书写,这固然是帕蒂为与自身保持一段足可令她看清病情来龙去脉的距离,但从其他人物的视角来看,这份自传除暴露了一些东西之外,也轻描淡写了一些东西,比如她的酗酒委实严重到令她的丈夫沃尔特和情夫理查德(也是沃尔特的终身挚友)都不忍目睹的程度。这份自传也是帕蒂与理查德关系的心声,要命的是,它不慎落入沃尔特之手,后者震惊于二十年婚姻生活竟有如许见不得人的潜台词。这份自传还有个尾声,帕蒂写来呈给沃尔特,不过夫妻和好并非得益于它们,正如它们并没有治好帕蒂的抑郁症,它们只起到一种别开生面的叙述作用,并构成全书的第二、四部。
      
      第三部《二○○四》分别讲述沃尔特、理查德、沃尔特夫妇的儿子乔伊的个人生活与事业。全书若干多边或双边人伦关系在此一一铺排,并通过沃尔特一家串联起诸多普通美国家庭,而如9?11、伊拉克战争、美国总统选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自由资本主义等重大现实问题,则如蝴蝶效应般盘根虬结于家庭生活的细水长流中。这种从个人家庭出发,如辐射般层层推进的宏大叙述架构全部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完成。而作者对生活巨细靡遗的刻划,尤其是对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分析更是切中了本书的要旨——关于“自由”和因“自由”而生的人性纠结与家国情怀。
      
      帕蒂未成年时曾遭强奸,这是个不幸,但更不幸的是她全无为自己讨个说法的可能。她的教练要她为众多可能同样落入色魔爪牙的姐妹代言指控,而从政的父母却指出这不仅有伤门面,且色魔一家为白宫的座上宾,轻易不能得罪。虽然出发点不同,但人们无不要求帕蒂为了“集体”、“家庭”作出个人牺牲。由是,“责任”与“义务”以貌似公允的利己主义和真心实意的利他主义牢牢拴住了她,使她在人生道路上一直遭遇挫败。
      
      这一点也在家庭生活中孳生蔓延。帕蒂爱理查德的狂野、浪漫与性感,也爱沃尔特的体贴、温柔与善良,她有一女事二夫的愿望而无实践的可能,最后只好徘徊于包法利夫人式的出轨与安娜?卡列尼娜的道德自疚之间。而她对乔伊无所不包的母爱,又使得儿子一再逃离,如诅咒一般重蹈了她与自己父母的决裂。为与家庭保持最后一线羁绊,她只好把自己训练成一个毫无自我的人偶。个人情感与生活的失败使帕蒂认识到为得到“自由”有必要学会“放弃”,她从放弃“责任”和“义务”中品尝人生一路下跌失重的解脱与快感。而这种解脱与快感却是毁灭性的,支付的代价是人际情感,对“自由”的追求最终铸成了“自由”的樊笼。
      
      这种虐心的写法在《自由》中比比皆是。比如这三角关系,理查德“被帕蒂吸引的程度并不比沃尔特被他吸引的程度弱,而他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又或许要强过帕蒂被沃尔特吸引的程度”,撇去帕蒂,沃尔特与理查德堪比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自不待言,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到无法言说的竞争更让人难以释怀。他们在很多事情上的共谋令帕蒂和其他女性心生嫉恨,但彼此各有胜负的人生又使他们备尝“自己输给那个他因为太爱而不忍心去痛揍一顿的兄弟时那种备受折磨的感觉”,而一旦“胜过”对方,便可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尝到某种甜蜜的罪恶感。帕蒂的自传准确地捕捉到了这一情状,她为之取了个颇有社会学意义的标题,“自由市场促进竞争”。
      
      事实上,关于美国的自由主义,我们不必拎出美国宪法,光是9?11之后一个老牌政客对乔伊发表的演说,便足可让包括帕蒂和沃尔特两大家族在内的人们前仆后继。但自由主义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人可以想象他是特殊的,但是,这种特殊感最受不了的就是其他同样自觉特殊的人的存在”。尤其在竞争名义下,早期的资本积累完成并形塑为一个国家的政经制度之后,那些输在起跑线上的人便难逃在既有体制下被边缘化的命运。在经济上,他们沦为沃尔特父辈那样的底层民众,在社会生活中,则处处牵累于早已定型的游戏规则。他们就像一只只自以为“自由”的蝴蝶,翻飞于凶险的社会丛林,一朝落败,只能以沉沦失意、愤世嫉俗来应对,其无产流氓的心态为沃尔特这样奋力打拼的中产阶级所痛恨,却又为作者深深怜悯,“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作者说这是一个阶级国家之能存活的因由,美国的政治传统得益于这种“自由”,信焉。
      
      而那些抗争的主人公,则无不陷入知性与道德的怪圈。沃尔特供职的环保基金以肮脏的权钱交易方式运行,但这确系资金来源所必需;乔伊打工的国防承包商将破铜烂铁卖给政府赚昧心钱,令他备感煎熬;长期在乐坛失意的理查德终于在格莱美奖上扬眉吐气,却看不惯嘉宾反战言论的伪善嘴脸……道德、良心、亲情交织为一个人性选择的修罗场,举手投足处处浸透生命的挣扎却仍徒劳如“弹球游戏里那只单纯对撞击作出反应的弹珠,唯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然而,就在这声声雷同的“撞击”中,立场截然不同的人却舔舐到彼此处境的雷同:乔伊的困惑仿佛复制了父亲的困惑,而沃尔特终于在两难中选择了沉默,他们像帕蒂那样从消极的“放弃”中获得解脱……至此,这些读来如此熟悉的对位情节的寓意赫然浮现:正是在亲历和认知家族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人们重拾了因代沟、误会、背叛,或是其他事由而失落的理解与宽容。
      
      到头来,对大而无当的“自由”的热爱敌不过对“失去一生挚爱”的恐惧,空虚的心灵毕竟不是“自由”能够填满的。我想,这长达600页的《自由》仿佛一种“试炼”,在尘世的一番摔打之后(阅读又何尝不是)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开头,只是这一开头孕育了诸多生机与可能,这便是首尾两章貌似相同却判若云泥的所在。而经此,这一描摹当代美国社会生活的细密画熠熠凸显其纹理:“自由”或许是我们一直在追求却无从到手的一个伪命题,它大约就如沃尔特珍爱的一种名叫麻鳽的鸟:“它们在地面上谦卑而鬼祟,一如它们那泥泞的生存环境,但一旦飞上天空,却高贵而骄傲。”
  •   生活中,所谓自由,其实是个骗子。就像作者借沃尔特说的:“一切都围绕着同样的问题,即个人自由的问题。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但如果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抓住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追求个人自由,也许美国人更疯狂一些,更决然一些。但自由,这是个人类普遍追寻的梦想,我不得不承认。
    喜欢读小说的人恐怕都有这样的情形:读书的过程中,有时流泪,有时也笑。可能是小说中总会有某些熟悉的影子,或自己或他人。我甚至在读书时像看电影一样看到影像,还想象着角色该由谁演绎才更符合作者的要求也更符合我的趣味。
    我明白了书名“自由FREEDOM"为什么被一条斜线杠掉,就是因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真正的自由。它是一个假象,一个骗人的词汇,仅此而已!如果你一定要抓着它,任由它引领着你,去做它希望你做的,最后你只能发现:错误已经铸成!
    小说之所以吸引人,的确在于作者把每一个人都描述的真实无比。每一个人都不完美!但每一个人都丝丝入扣,真实的就像在你的身边,触手可及。
    还有,读它,对于如何做好父母角色也有一些帮助。不要喋喋不休,也不要忽视,不要虚伪的关心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强加给孩子,最后,一定不要爱的过火!任何人都是独立的,要尊重别人(哪怕自己孩子)的独立。也许中国人与美国人不同,但我是相信,关于人性,关于对错,关于家庭,关于爱,关于道德,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是同一真理。
    小说的结尾是让我满意的,美好的。该不该原谅,要不要原谅,其实选择“对的”并不难。经历二十几年的吵闹,风雨,磨合,聚散,,,爱,终究存在,并永久存在。感谢作者的仁心或者说给读者的希望,让我们坚信,爱,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从读到别人的书评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等读起它,就那么不想放,想知道那一切的一切,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是什么样子。帕蒂是什么样子,沃尔特是什么样子,理查德是什么样子,乔伊和康妮又会怎么样发展下去。读到最后,我不得不说,这是许久以来我读到的最好一部(610页,完全可以算作一部书了,呵呵)。
  •   真正伟大的当代文学,正如人们借由狄更斯来了解十九世纪的英国,后人也可以通过《自由》来了解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美国。
  •   自由(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有多少小说为了捞金面借《百年孤独》的名气误导读者?这部,不一样!!!
  •   真的是一本好书,用一个家庭剖析了整个人类社会心理发展的畸形。这不仅仅代表了美国,其实可以代表全世界每一个家庭。整部书向读者展现的不是自由,而是自由所引发的可能性的后果,自由带给我们什么。也许是心理真正的孤独,人与人和社会之间不满的加深亦或是所有矛盾的根源。
    很厚的一本书,但是却阅读越有味道,作者的观察力能够细微到我们存在却不曾发现的每一个细节,书中每一个人物的描写细微而饱满。我深深地被这本书所吸引,感叹作者能够写出这样一本好书。
  •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踏实
    自由是个有魔力的词汇,
    似乎读几遍就充满力量,
    《自由》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经历的梦想与失败。
    那是充满光荣与梦想的年代,感动。
  •   自由(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正版,包装不错,内容很好。
  •   伟大的小说,从平凡处开始。这是近日读艾丽丝·门罗时总会想到这本厚厚的《自由》时的句子。门罗的文字,好像几无修饰,故事讲来也都素面朝天,不张扬,甚至不感动,就像那么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女人、琐事,杂乱无章,但突然之间,你的心就被提起来了。《自由》大得多,心也野得多,但他没有从形式上进行任何装饰。也是素面朝天。他讲了一个不是自由来得艰难的故事,而是“自由太多,一如牢笼”的惊悚故事,一个二十一世纪美国自由的悲欢与惊悚。伟大的小说,在平凡处开始。
  •   看许多小说,都在先锋和创意,都在突破和后现代。
    唯有弗兰岑,在讲一个老实的故事,在老实地讲一个大故事,甚至一场史诗。
    这样的置疑,如此对“自由”的迷茫,怎能不是濒临灭绝?
  •   小说讲述了一个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经历的梦想与失败。
  •   抛开了文学小说的艰涩,保留了文学小说的深度。

    这是它获得惊人推崇的真正原因:真的触动人心。

    它让我们重拾对小说独有价值的信仰,在这样一个什么都有、什么都自由,却怎么都孤独的21世纪。
  •   这部《自由》比大部分的小说都更深刻,但不是更难懂。因为它坦诚而深刻地描写了普通人的内心深处,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生活表象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美剧迷们也适合看这本书,看过《老友记》《疯狂主妇》《欲望都市》都有助于理解《自由》。
    只要开头几页看下去,你就会希望把它读完,但是,又不想读完,因为精彩而不想马上读完。
    文字风格让我想起另一位美国作家麦卡勒斯的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
  •   弗兰岑小说最为动人之处,恰恰在于个人对于自由意志彷徨无助的探索,主人公们在左冲右突中发现,原来世界留给意志自由的空间竟是如此狭小。就在这小到可怜的区域里,无不充满了沉重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   2010年就在美国上市了,2012年才在中国买到,讲述了美国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人们的生活,有时候自由过多也会成为负担~~
  •   看过之后觉得很平凡,不过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几个人的遭遇和变故。却道出了美国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坚强,那种乐观,那种胆大妄为甚至是玩世不恭,这一切都可以用那种自由主义的理性来解释。看过《阿特拉斯耸耸肩》,就不会再怀疑为什么美国人总能注视这整个世界了。在他们平凡的人生中,与金钱权力欲望堕落愤恨迷茫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自由!
  •   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   多年来,我们以为再也不会读到这样的作品,——那种濒临灭绝的真正好看而又伟大的小说
  •   说实话,一看到那么厚的小说,心里有些犯憷,那么厚,如果不好看,真是浪费时间啊。但是刚读两页,我就知道,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因为它让我有读下去的欲望,而且让人思考很多东西:不公、自由、幸福……很好的书,推荐。
  •   当所有作家、所有写书的人、所有兴趣都集中在后现代众多语词之上时,
    你才会蓦然发现,弗兰岑竟然在往回走。
    身影渐行渐远。
    悲壮而孤独。
    《自由》的味道,不是任何字面上的解说能够诠释的。
    没有任何句子。
    它的忧虑,它的孤独,它的伤感,和弗兰岑的忧虑孤独和伤感,
    有错位,也有暗合。
    就像沃绕了一圈,却走 回原地一样。
  •   《铁骨傅雷》(叶永烈)
    不能说不知道傅雷,但完整地阅读他的悲剧、他的传记,这是第一次。叶永烈的传记作品又一向有名,自去年7月初离开上海之前买到后,先是日本旅游,继而退休搬家、深圳装修……直到今日才得空一读。一天时间读完,酣畅淋漓,果然好书。不仅傅雷本人的故事吸引人,而且叶永烈果然传记大家,提纲挈领、高屋建瓴、生动形象、要言不烦,亮点抓得准,读来如行云流水。
    读后才知,我所读过的有限的几本法国作品竟全都是傅先生的译作,期译文优美动人。可叹的是,早在我读到那些书之前,傅先生早已与夫人双双含冤离世。
    傅先生在解放后的中国,竟是个“无单位”的人,唯靠手中一支笔赚点稿费度日,在被戴上“右派”帽子后,本已停止出版作品,全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酬照付”的仗义之举,才能维持其略高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但不难想象,文革爆发后所有作品的稿酬全部停止后,即使不自杀,傅先生的生活也将无以为继。
    傅先生一生的成就有三:一是翻译法国文学名著;二是亲手打造了驰誉世界的钢琴家傅聪;三是身后由其次子傅敏整理出版的广有影响的《傅雷家书》。
    1959年初(约在1月份),正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选择了“出走”英国,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的“护照是全欧洲通用的”。使他得以悄悄买到了飞往伦敦的机票。在起飞之前,中国驻波兰大使馆已经觉察到傅聪的动向并开始采取措施,傅聪匆匆乘上飞往伦敦的飞机时,又恰遇伦敦大雾,班机推迟起飞……千钧一发之际,伦敦上空的雾散了,班机起飞了,傅聪出走了。我不得不感慨,若是驻波兰大使馆成功地拦下了傅聪,世界将少一个钢琴家,多一个“文革”冤魂。
    也理解作家为何用“铁骨”二字形容傅雷,自1966年8月30日-9月2日连续四天的红卫兵抄家、批斗后,傅先生与夫人没有多一天的犹豫,就在造反派离去的第二天一大早——9月3日,自杀身亡。而地段警察说:“我管的地段,文化界的人很多,五百多户中有二百多户被抄家。”就在傅先生夫妇自杀的前后,仅上海音乐学院就有多位教授先后自杀身亡。我能想象得出,当时的全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冤魂。这些消息传到国外后,将是怎样的让世人瞠目结舌。
    也第一次得知,在保留傅雷夫妇骨灰的事件中,一个“弱女子”的大义凛然,而这个弱女子,同样也是极左路线非人性摧残的牺牲品。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反思,文革前的中国,绝不像我幼年时所见到的那样美好、纯真,在表面一片祥和之下,有多少冤魂孤鬼、多少被奴役、被欺压的善良百姓!!!
    傅聪的归来,以及《傅雷家书》的得以出版,一大批正直善良的人们做出了贡献,其中引我瞩目的是——胡乔木。在他的晚年,尽可能地做了些善事。
    《傅雷家书》具有永恒的价值,是一个特殊的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见证。是傅雷先生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著作。正应了那句老话:“国家不幸诗人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本书不仅是纪念、怀念、感怀傅先生,更是对“文革”——这场中华民族的耻辱——的控诉。
    叶永烈果然传记大家,有机会多看几本。
  •   自由,这个大而又大的题目开始时让我对它却步。直到因为一个偶然又特殊的机会,读了台版《自由》的一部分,开始期待。
    终于在第一时间预定,第一时间收到书,周末可以不虚度。

    喜欢“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喜欢封面的那只鸟,遗世独立,倔强又无奈,坚强又脆弱,让人心生怜惜。
    喜欢带有情感的封面。
  •   真的好不容易读完了!(长叹一声)描写一个比较典型,也比较成功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在事业成功,衣食无忧的表象下,是亲情的淡漠,人性的挣扎,婚姻的背叛,不忠的爱情和名存实亡的亲子关系。如此自由却又如此孤独,如此得意却又如此空虚。
  •   一部世纪之书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   买的时候没有注意,到货才觉得好厚啊。但是看的时候觉得很薄,确实像描述的一样,好看也伟大。和《百年孤独》不太一样的感觉,但看完之后确实值得想一想“什么才是自由”
  •   自由,即是本书的主题,也是最后作者让我们思考的问题。通过对主人公的一个个心理描述,那种束缚中想要挣脱的的挣扎感,与现实最终妥协而再次束缚得更紧使的情节变得有点揪心。但尽管主人公在书里找寻自由的生活意义,作为读者,我们也能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我们都会做与自己愿望相违背的事情,原因有很多,我们越是追求自由,却越觉得束缚,在一次次的纠结之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使自己适应这样的半自由。
    主人公们的生活与我们相似,虽然普通,但是也不可忽略其中的种种细节,体现在每一个思想,每一种心理对自由的思考甚至挣扎。最后,所有的一切在生活这个天枰达成了一种平衡圆满。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对自由的渴望,有时是迷惘的,有时是执拗的,有时只是一个幻想,但这种种的想法确是真实的,说到我们的心坎里了。
    很厚的一本书,快看到结尾了,一点感想,说得不好,还望谅解笔者境界不够。
  •   《自由》是很久前读的美国小说,感觉超棒,直到现在都难以忘怀。这回买,是当做礼物送出去的。觉得超好的。。
  •   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个人评价近十年间看的最好的小说
  •   《自由》非常耐读,是本伟大的小说,道德的光辉照亮了世界。
  •   堪称美国二十世纪十大最佳小说之一
  •   我还想要乔纳森·弗兰岑的《纠正》啊!!!译林出版社的,可是买不到了啊!!!!!
  •   太震撼了,是我读过最好的作品,原来一个人可以同时拥有上十种情绪,越是长大情绪越多,自由,解脱·····
  •   百年孤独看过了,非常的喜欢。好书就是你第一眼看了,再也刹不住闸想看完,它就是这样一本书。既然类似这样的好书,所以我想拜读一下。当然自由二字非常吸引我。
  •   一部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   说真的,买这本说 ,是因为 《时间里的痴人》,因为 《时间里的痴人》号称超过 《自由》,被拿来做标杆的书 应该不错,所以买了,一部现实美国背景故事的书
  •   看书时,总被一种抑郁气氛包围,抑郁可能是种富贵病吧!想想国人每天都为生存奋争,根本没空去抑郁。这本书能很好地了解美国家庭,了解美国人家庭生活及家人情感,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样,那是了解中国家庭的一部好书。
  •   的确如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又好看有伟大
  •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以外的一切。
  •   一本不错的书,人物个性特别明显,张扬着个性,是本好书。
    平实的描述能够让人感到内心的共鸣,内心向往的自由与纠结,怎样才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值得人们在生活中不断的更正与探索。
  •   刚拿到手,包装精美,厚重,想起当年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复活》,封面也是白皮,几近廿年,恍如隔世。再来一句“濒临灭绝的伟大小说”。甚惆怅~~~
  •   这本书是我在看到蒋方舟在新浪微博的一次转发后想要读一读,这个时代出现了一部像百年孤独一样的世纪之书,这确实让人很振奋的。所以现在它是我的了。
  •   如同作者提问的一样,为什么这本书叫自由?其实人类都没有办法得到所谓的自由,都必须有所束缚,在受限制的牢笼里才能感到幸福和自由。这本书很好看,作者功力非同一般,很平常的生活琐事被他写得很动人,非常长但没有感到沉闷。
  •   一部好看又伟大的小说,喜欢这部书的名字,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值得一看!@
  •   一看到这本书,就有一种想通读到尾的冲动,可是时间不急于允许,老板还在催出工作。在购买之前,其实收购了很多的其他的读物,但还是优先购买了这本书。生活在如今的社会,总是觉得有太多羁绊可困扰,乞求通过读书来获得心灵的自由,寻找自己的自由,真正懂得自由,这正是我购买这本书的目的!!
  •   帮助看清家庭生活现象之后的本质。原本以为幸福是一种非常态,,《自由》以后知道幸福是一种常态。勇敢面对自己的真心,无论多么痛苦,幸福在远处等你!
  •   原来自由带来的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   印刷不错,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真正好看又伟大的小说了。
  •   真正伟大又好看的小说,值得看几遍。
  •   自由之书,一部伟大的书!
  •   这本自由是我看过的最有思想的长篇小说之一。每天都等不及看下一篇内容。于是匆匆忙忙地2周就看完了。还要再对一遍才过瘾。
  •   人物个性鲜明,情节丰富,细节之处显真情~追求自由与获得幸福并不矛盾,给人很多思考
  •   和介绍的一样,一部好看又伟大的小说
  •   厚厚的一部书拿到手里以为需要很艰难的啃,可是行文流畅,故事结构紧凑,很快就ove这本书里,确实很好的一部书,值得读一下,思考一下,自由是什么!
  •   自由是怎么样的,看完我还想看多一遍!小说情节还精彩吧,让人一看就停不住!
  •   这是一个好敏感的字眼,作者说,“我唯一不会谈论的问题便是自由”。不矛盾。
    好厚的书,竟一点点读完了。汪曾祺先生说,“长篇就是把你不必要的话写出来”,可这厚厚的几百页读下来,竟也没觉得有多少是冗余的!
    封面上那条红杠,也如本书一般,意味深长。
    推荐
  •   世纪之小说,好看又耐看。非常好的书,仔细阅读过后,别有心得!
  •   很震撼的书,看看美国的自由世界,真的是自由么?
  •   《自由》就像一剂毒药,有些让你忘记时间和空间的魔力。看似从最基本的家庭关系入手,却暗含深意。读完后,我不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性,审视自由的真正含义。也正是因为这部书,我才明白家庭才是真正自由的港湾,我们没理由不去珍惜。
  •   硕士期专攻的作家,新书出来自然要买,《纠正》已经让我如痴如醉,这本《自由》也不会让我失望,大爱Fanzen!只是,本来想直接买英文原版,奈何时间不够,只能买来中文版快速看掉,毕竟600多页哪!纸张很好很清晰!
  •   自由,光看名字就知道是本伟大的作品。
  •   freedom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小说不错
  •   看完书,觉得心里堵的难受,自由得到的真的是除了幸福之外的所有东西吗?
  •   这本书虽然名为自由,但看的过程中只觉得窒闷和焦灼
    自由真是个反讽的概念,关于自由的命题,美国人自己看得很清
  •   好看又伟大的小说,值得一读。
  •   全篇没有谈过自由,但是书名却称为自由,原因在于没有无限制的自由,每个人都有限制自己自由的元素,比如金钱,比如家庭,比如感情,只有承认并接受这些自己最在乎的东西,才会真正的自由
  •   书好厚啊 一直想买这本书 可是推荐是拿自由与百年孤独相并论的 而我百年孤独看了好几个月呵呵
  •   自由原来是除了幸福的一切
  •   现实题材小说,有助了解当代美国人
  •   伟大又好看的小说
  •   自由,伟大
  •   百年孤独与自由一起购买的,两本书都不错
  •   渴望自由,生活于极乐世界里,书中的描绘就是人类的向往。
  •   现在在看霍乱时期的爱情,好看下一本,自由希望好看很厚,喜欢有塑封的书,可以放段时间,不用担心弄脏
  •   从买到现在一周多了。死命地看了一半,觉得真是经典(当然这个词要在未来形容才合适)。喜欢看小说的人一定都能读个畅快,因为它的厚度、深度。也许可以称作现代版的美国托尔斯泰?但是文笔显然要好得多
  •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处于痛苦之中,不是它们看不穿~更多的时候是怕说话而伤害的了他人,于是就学会了逃避,躲在一个小角落了,去寻找自己的所谓的“自由”,有时候我们想一想至于吗?做一个真实的自己,为了自己去寻找“自已:这样我们会活得快乐而无忧,要是为了别人而去追寻所谓的”自由“其实自己已经陷入了”万丈深渊“
  •   他还有一本名叫纠正的小说,也很好看哦。
  •   人的一生有无数道大门等着我开启,如果不赶在时间之前看清门里有什么,那我就终将只有一个结局——平淡,这是自由赋予给我的,也是自由强加的,也或许,这根本就不是自由。虽然不想承认,我的悲剧跟沃尔特如出一辙,但是我相信对梦想的希望就是自由。对深爱的人的宽容就是自由。
  •   希望从这本书里找到我真正想要的自由。
  •   还没看,真心希望这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   又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   这是一部传统的小说,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
  •   自由与孤独都是与生俱来的
  •   丝丝入骨

    “一切都围绕着同样的问题,即个人自由的问题, ”沃尔特说, “来这个国家的人,不是为了钱,就是为了自由。而如果你没有钱,你就会愈发愤怒地紧抓住你的自由不放。……你可以是个穷人,但有一样东西任何人都无法从你手上夺走,那就是你拥有想怎么糟践你的生活就怎么糟践的自由。”

    ironic~
  •   翻译过来的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语言习惯转变的痕迹,有历史性,以一个美国普通家庭发生的故事将时代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还不错
  •   人们都向往自己认为美好的事情,自由似乎得到了全体人的认同。但自由真的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还是自由其实只是程度更松弛的监禁?你的自由是否影响了别人的生存?这本书会告诉你
  •   待看完整部小说,再回头来细细品味扉页的那段话,就极其有味。从一个女孩小时候讲到她结婚生子,然后儿子再结婚,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同时也让读书感叹时光流逝。
  •   说是自由,却是不自由,这是一个家庭。这是一个由自由衍生出的故事。
  •   自由,值得一看的好书。
  •   好书,向往自由
  •   我一直在想,这本很厚的书为什么不取一个类似于《*********,************》的名字,为什么只叫“自由”。某一个时刻似乎突然明白:对于有过某种特定经历、到达某个特定高度的生命来说,自由本身就是一切。
  •   那天在新华书店乱逛,无意中被这本书的封面给吸引,打开一看,看了几个字就感觉身临其境,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对一本国外小说一见钟情,回来就在当当上选购了,书到了,突然心情也由平时的烦躁变的突然安静,现在开始在细细品味着,,真的是本好书,买对了。。。
  •   很喜欢这本书,每个人都应该读读这样的书,对爱情,对人生,对什么叫做自由,你会有自己的思考。
  •   看后让人思考什么是自由 非常好的书
  •   这本书的确给了我一个去思考自由到底为何物的方向,可能读一遍还没有更深的感受,还得感觉
  •   书从设计到内容 恐怕是21世纪最好的小说了
  •   自由刚读了几页,果然写得好,翻译得很好,可读性很强,文字内敛沉稳,充满理性魅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