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闲话

出版时间:2010年2月  出版社:海南  作者:瞿小松  页数:243  
Tag标签:无  

前言

我是一个音乐盲,但知道瞿小松。说起来我们算一代人,有过类似的经历,比起受苦受罪,大概都差不多,那个时代不会留太多的幸运给某一个人;若比起幸运幸福,我估摸也差不多,每个成功者都会付出超过常人的努力因而获得。小松的新书《音乐闲话》我抽空读了。说老实话,我读书有癖,珍惜选择,因时间太少,生怕浪费工夫。不懂音乐去读《音乐闲话》显然是被某一点吸引,否则几分钟后就会被我随手一丢。如果小松只谈音乐,估计我就无法奉陪了,不是不愿,实为不能;但我读出了音乐之外的东西,就是古称弦外之音的那个音,其乐无穷。这个乐趣,解开了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那个藤缠问题,让我知道我为什么有时听见某一段音乐会心动。我曾经偶然买过一个CD《隋唐音乐》,日本人演奏并出版的,曲调苍凉滞涩,悠远而富有看不见的力度,我第一次听时几近潸然。翻阅说明文字才知这些音乐是由当年遣隋史、遣唐史从西域带去日本的,在日本原汁原味保留至今,反而在中国大陆不见一丝踪迹。我一直以为我国的音乐是弱势,没有大师。

内容概要

  中国另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声音的艺术,最“抽象”。但心若感到触动,我们却又体会音乐这个“它”,最直接。有意思。在“行”的外边看,从“行”的外边谈,合适的言说,也许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隔行的“山”,引发共鸣,进入那个“直指人心”的内质。心有所悟,也就没了内外,没了“我”与“它”的分别。常听“行外”的朋友自谦“我是个乐盲”,或,“我不懂音乐”。什么叫“瞳音乐”?我体会,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作者简介

瞿小松,作曲家。1952年出生于贵阳,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曾旅居海外十年,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作品有歌剧《俄狄浦斯》《俄狄浦斯之死》《命若琴弦》及室内乐作品《MENG DONG》《行草》等,作品在全球广泛演出,被西方乐评称为“寂静的大师”“无可归类的使者”。“云飘云散,音生音逝,唯寂静永在。”这是他创作时对自己心境的表述。2004年曾出版随笔集《一路踉跄》。耽于佛道老庄,在其音乐作品中亦有体现,本书为其近年生活、创作之感悟。

书籍目录

自序电影、人、音乐非“俄狄浦斯情结”禅悟《俄狄浦斯之死》文无中心道无古今出井观天向传统致敬音乐闲话回归平常附录一:瞿小松部分音乐作品题记附录二:独幕歌剧《俄狄浦斯之死》剧本附录三:独幕歌剧《命若琴弦》剧本附录四:独幕歌剧《试妻》剧本后记

章节摘录

问:从什么时候起,您从一个音乐的演奏者开始想要转变为一个创作者?答:进了京剧团以后,我们乐队几个弦乐手经常在一起,拉一些西方古典的弦乐四重奏,莫扎特啊,贝多芬啊,柴科夫斯基啊。当时这些东西在北京上海都很危险,是犯禁的。但我们在贵阳,天高皇帝远,没人管。我们乐队除了拉一些样板戏,也拉一些贵州作曲家配器的音乐。贵阳市京剧团排新戏,会请一些贵州搞作曲的做音乐。唱腔当然有专人设计,这些音乐学院或者艺术学校出来的专业作曲家们写序曲、间奏,也给唱腔用西式的和声配上西式管弦乐队,行话叫“配器”,这是“文化大革命”的创举’,好歹自有后人评说。言归正传,那些“配器”,手段高点的,好听一点,手段差一些的,声音确实有点那个,我们乐手奏这些东西,耳朵受罪。与其“任人宰割”,不如自己写点东西。于是我们几个年轻人自己写了自己拉,凭感觉,就这么开始。问:怎么就想到要专门考学校去学这个?答:没有想到要专门考学校。我爷爷是地主,旧时代的文职军人,父亲是“暗挂右派”。“暗挂右派”,就是没打成“右派”,但作为“右派”处理,自己不知道,个人档案里头记一笔,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如影随形。“文革”当中,如同所有的“右派”,父亲被整得很惨。我下乡在农村,这样的家庭背景,能够进京剧团坐乐队,就已经觉得很走运了,哪里敢想上大学,根本没动过这个念头。音乐学院就更不敢想。1976年,贵阳京剧团有个叫《苗岭风雷》的戏到成都拍电影。乐队当然也去了。我们其中三个乐手,后来都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一个叫陈远林,现在在美国;还有一个叫马建平,现在在海南。到了成都,我们三个抱了自己写的东西,去四川音乐学院找一个叫高为杰的老师。他因为心善,不设防,同情“右派”,反倒被一“右派”分子举报,“文革”里头被整得很惨,现在中国音乐学院,

后记

中国人谈书法,有句话:“功夫在字外。”我体会,这字外的功夫,最有趣。因而我更享受在外边看,从外边谈。音乐这个东西,从“内”看,从本质看,其实不可说,无可说,不被说。但因它“直指人心”,却能被感受。这感受,既内,也外。不说,它在“内”。说,就“外”了。然,以内而言,以心而言,合适的言说,这“字外的功夫”,却能暗示,能牵引。以外而言,以“文化”而言,合适的言说,生趣味,堪以分享。毕竟,“音乐”这个“艺术”,没法说它不在文化之内。在文化里头说音乐,无所谓内外。中国另有一句话:“隔行如隔山。”声音的艺术,最“抽象”。但心若感到触动,我们却又体会音乐这个“它”,最直接。有意思。在“行”的外边看,从“行”的外边谈,合适的言说,也许能够引领我们穿越隔行的“山”,引发共鸣,进入那个“直指人心”的内质。心有所悟,也就没了内外,没了“我”与“它”的分别。常听“行外”的朋友自谦“我是个乐盲”,或,“我不懂音乐”。什么叫“瞳音乐”?我体会,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这本书里,小松以其不容置疑的专业地位告诉了我们许多弦外之音。  ——马未都门户林立,瞿小松弃门而入无门。喧嚣日益,作曲人教我大音寂静。  ——史铁生看过瞿小松的书,马上预定了几十本给我的学生——难得一见的好书。  ——田壮壮显然这是作者长期自我思索的合成——道家的悟、佛家的修,加上基督教的让世界充满爱,全齐。  ——刘索拉推荐小松的书是我的荣幸。  ——林怀民

编辑推荐

《音乐闲话》:荣念曾 林兆华 林怀民 田壮壮 史铁生 孟京辉 马未都 刘索拉友情推荐什么叫“懂音乐”?听音乐心动,就是懂音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音乐闲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读起来比较轻松,适合睡前浅阅读,放松神经,再入眠。 :)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