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胡庚申 主编  页数:420  字数:448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四地”的交流与合作持续发展,根据首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的决议,经澳门理工学院理事会批准,由澳门理工学院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办、台湾辅仁大学翻译研究所和北京清华大学外语系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2-24日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整合与创新。具体议题包括:(1)翻译理论研究与创新思维;(2)翻译、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3)社会、文化、交际、语言与翻译生态环境;(4)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5)口译、笔译教学研究;(6)海峡“两岸四地”翻译行业的现状与发展;(7)海峡“两岸四地”翻译理论界交流合作的前景与趋势等。  本次研讨会秉承本会“小规模、高层次、重理论”的学术定位,聚集了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翻译学界的知名学者50余人。研讨会采取“报告”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从本次会议主题、与会学者、研讨形式、学术氛围以及会议安排等方面来看,本次研讨会是在首届会议成功召开的基础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理论与跨文化交流研究领域里又一次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会议。“两岸四地”知名学者云集,与会者中博士、正副教授占98%以上。  会议期间,与会者们以“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整合与创新”为主题,展示新译论,交流新成果,阐述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加之与会专家学者的点评,或高度概括,或画龙点睛,或借题发挥,或批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既“升华”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又令与会的听众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内容概要

本书为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澳门理工学院,2007年11月)论文集。中国内地以及港澳台等地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并提交了论文全文或摘要。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的整合与创新,共分7个讨论专题:(1)翻译理论研究与创新思维;(2)翻译,跨文化与跨学科研究;(3)社会、文化、交际、语言与翻译生态环境;(4)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5)口译、笔译教学研究;(6)海峡“两岸四地”翻译行业的现状与发展;(7)海峡“两岸四地”翻译理论界交流合作的前景与趋势。依照研讨会专题重点,本论文集由译学发展、译论研究、翻译教学、字典词学、文学诗学、翻译综论6大部分组成。

作者简介

  胡庚申,香港浸会大学翻译学哲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英语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后学人。现任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教授、国际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澳门理工学院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主席(常任)。曾任清华大学第七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科发展组组长、外语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对外交流与外语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央电视台25集“国际交流HOW-TO”系列讲座特邀主讲、香港国际交流中心顾问、《清华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等。  主要从事四个方向的研究,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提出多项原创性理论:  一、口译研究方面,提出口译“简译论”(1986),构建口译效果评价的“CRDIT‘信任’模型”(1988),提出以“整合适应选择度”为口译效果的测评标准(2007)。二、译学理论研究方面,创立“翻译适应选择论”(2001),提出“译者中心论”(2004),首倡“生态翻译学”(2006)。三、国际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方面,提出国际交流的“语境三分”假说(2000),确立国际交流失误处理的“酌情原则”(2005),建立“国际交流语用”模型(2008)。四、国际交流能力发展研究方面,自主研发和执教的课程项目包括《国际会议交流英语》(1987)、《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1988)、《涉外语言策略与技巧》(1992)、《国际谈判谋略与语用》(1993)等。  现已出版专著、文集等19部,国内外发表文章160余篇。曾主持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项目(1991-1993)、国家教育部研究生英语教材项目(1998-2000),现正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生态翻译学)研究项目(2008-2010)。  先后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993)、湖北省首届社科(专著类)优秀成果奖(1994)、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8)、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99)、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2)、香港中文大学第七届宋淇翻译研究论文评判提名奖(2005)、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等。

书籍目录

译学新视野  译论新观点——第二届海峡“两岸四地”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综述(代前言)●译学发展● 对几个译学理论问题的认识 翻译本体研究与翻译研究本体 从“关联序链”看译学研究视野的“生态转向” 翻译相对论与第三形态 后现代之后的翻译研究新转向略论●译论研究● 个性一道德一容错率: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三大制约因素 “拿来”与“送去”——“东学西渐”有待克服的翻译鸿沟 东方学对翻译的影响 自我翻译——行走在翻译“间性”之上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简论 翻译选择过程的非线性特征 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再思翻译的主体性与主体问性——从主客二分到视角共享 论翻译研究中的语境张力 韦努蒂翻译理论在中国的误读●翻译教学● 建设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 字幕与翻译教学 文本功能分析模型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套路研究给英汉笔译的启示 文章分类与翻译实践●字典词学● 新词与新词翻译——剖析及对应 中英繁简有别——翻译与跨文化 译意与译境——也谈“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翻译问题●文学诗学● 合则流媚,乖则雕疏——孙大雨英译《书谱》评析 汉语格律诗词写作中字数限制造成的瑕疵及其对 汉诗英译的启示——以许渊冲的翻译为例 《论语》中“德”、“义”、“信”的比较释义与翻译 荒诞——翻译十诫 中国台湾与德国《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译本比较●翻译综论● 论应用翻译理论范畴建构及其概念化表征——从旅游指南翻译理论研究的可描述性、可证性与可操作性谈起/曾利沙 翻译规范的历史运作及其启示——中国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管窥 从一则调查谈英语学习以及衡量汉译英质量的标准 China English in Intercultural Translation/Jin Huikang  ●摘要精选●●附录●后记主编简介

章节摘录

  4.怎样理解翻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灵魂(深层理念)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已在“翻译学”的定义中做了回答。研究对象是学科构建的首要问题,跟这问题相关的有学科的古与今和中与外以及跟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处理学科的古今中外关系问题是要解决学科的‘继承’与‘借鉴’问题,而处理一个学科跟相关学科的关系问题是要解决学科的‘定位’(确定其在人类创造的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位置)问题。”(杨自俭2005)实践证明,不解决定位问题,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性质问题就很难解决。现在看,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从客观世界到译文影响8大要素,此外还应包括翻译史、译论史与方法论。这是中外研究成果集结而成的。学科的性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开放性的、综合型的人文社会科学。为什么这样界定翻译学的性质,我曾做过详细解释,这里不再赘述。(杨自俭2002:11-12)学科的“灵魂”,也可叫“深层理念”,这是个新问题,过去我们几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实际很重要。所谓灵魂,就是统帅全局的司令部,比如社会学的灵魂是“公平与和谐”、会计学的灵魂是“真实与准确”、语言学的灵魂是“平等有效交流”等。翻译学的灵魂应该是“促进交流与进步,缩减矛盾与伤害”。我们的理解是,灵魂是学科的航标灯,是学科的最高价值追求,是学术共同体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学科的魅力所在。如果忽略或无视它,研究建设学科的事业就会变成职业,其目的就会变成手段。我们的学科史和学术史为我们提供了无数这样的例证。  5.翻译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系统?  前边翻译学的定义中有个简要概括,说该学科有广狭两个系统,前者叫学科制度系统,它包括学科深层理念、学科规范体系、学科管理与法律等4个系统。学科深层理念前面已做了解释,不再重复。学科规范体系就是翻译学的狭义系统,下面细说。学科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从本科到博士的人才培养系统、教师与研究者管理系统、社会翻译产业管理系统。这个系统中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管理。法律系统主要包括有关教育的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等。总之“学科制度系统”是全面研究和建设这个学科的系统,这方面目前我们还处在分散落后的状态,既需要学者的理论研究,更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立德立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翻译与跨文化交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该书内容新,但价格贵了点。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