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全集

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培根  页数:217  译者:蒲隆  
Tag标签:无  

前言

  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您现在拿在手里的恰好就是这么一本书。我们就在这里先谈谈培根在人生舞台上扮演过哪些重要角色,然后再说说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生于一个官宦之家。父亲尼古拉·培根是伊丽莎白女王的掌玺大臣;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位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她的妹夫就是伊丽莎白的重臣伯利勋爵(曾任财政大臣)。有这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众,培根自然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早在孩提时代,培根就被伊丽莎白称为“朕的小掌玺大臣”。雄心勃勃的培根自然期望走上一条谋取功名利禄的捷径。他十二岁时就上了剑桥大学,但小小年纪,对大学的教育体制和当时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十令反感。两年以后,他跟随英国驻法大使到巴黎去学习统计学和外交。又过了两年,父亲突然病故,培根只好回到伦敦。因为不是长子,没有继承到多少遗产,便只好投靠权势很大的姨父,可是伯利勋爵却妒忌培根的才华,根本不想帮忙。培根只好自谋出路,学习起法律。1582年起他开业当律师。他才气过人,著书立说,名声很大,二十三岁时就当上了议员,还极力想博得女王的青睐,但成效却不显著。培根后来又与女王的年轻宠臣埃塞克斯伯爵交上了朋友。埃塞克斯伯爵曾几度向女王推荐培根担任要职,但均未成功。伯爵觉得过意不去,便将自己在特威克纳姆的价值两千英镑的田产赠予培根。后来埃塞克斯兵败爱尔兰,而且不顾女王的指令,擅自返回伦敦,被女王下令拘留。埃塞克斯获释后,培根并没有与他断绝交往。不久之后,埃塞克斯策划推翻女王,事情泄露后又被捕。这时候,培根作为女王的高级法律顾问,经过调查,起草了一份报告,认定埃塞克斯犯了叛国罪。最后埃塞克斯被处死。培根作为埃塞克斯的朋友,看起来完全与他划清了界线,可算是一名“识时务”的“俊杰”。培根的这种做法颇遭人们的非议,后来他还振振有词地替自己辩解了一番。在这一案件中培根没有受到株连,但也没有获得奖赏,得到女王的提拔。  伊丽莎白于1603年驾崩,由苏格兰王詹姆斯继位。这对于培根可以说是时来运转了。1613年他被任命为首席检察官;1617年当了掌玺大臣;1618年又成为大法官。1603年受封为爵士,1618年受封为维鲁兰男爵,1620一1621年受封为圣阿尔班子爵。培根正当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之时,却在1621年因卷入一起受贿案遭到了议会的弹劾。培根无法否认自己的罪状。随后他受到如下判决:交纳四万英镑罚金,监禁在伦敦塔以候王命,罢去一切官职,等等。但最后还是被从宽发落,仅仅监禁了四天,罚金也基本上免除,罢官为民了事。  仕途无望以后,他只好回家继续他的学术研究。1626年初,他想实验一下冷冻防腐的可能性,便杀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子,结果自己受了风寒,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培根尽管热衷于做官,但志向远远不只在这一个方面。他想给不幸的爱尔兰带来和平安定;他想简化英国法律;他想改革教会;他想研究自然;他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为达到目的,除了利用做官的地位和权势,他一直在著书立说,推出他的各种主张。由于经历了宦海浮沉,他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想敏锐,因而写出的东西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  培根于1597年出版了他的《随笔》,其中只有十篇短文,但影响很大,于是他反复修改增订,于1612年和1625年先后出了两个增订本。最后一个版本收入随笔五十八篇。  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首创的。他于1580年出版了一本题名为Essais的集子,文笔轻松自然,亲切随意。培根则是第一位英语随笔作家。培根的随笔论述的题目有的跟蒙田相近,但写法迥然不同。在随后的数百年里,按蒙田的路子写随笔的大有人在,但很少有人能用培根的笔法去写。那么,培根的随笔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  翻开培根的《随笔》,给你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文章短小。五十八篇随笔中,很多都不超过千字,少量长文最多的也只有五千多字。和培根同时代的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一剧中借波洛涅斯之口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乏味的枝叶、肤浅的花饰。”培根自己也在《谈快捷》一文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摈弃那种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注重文字的深刻老练、沉稳有力,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下面是一些信手拈来的例子:  德行犹如宝石,镶嵌在素净处最佳。(《谈美》)  成人惧怕死亡恰如儿童怕进黑暗。(《谈死亡》)  初生的幼崽总是其貌不扬,革新也莫不如此,因为它们都是时间的幼儿。(《谈革新》)  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因为幸运最能揭露恶行,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谈厄运》)  夫妻之爱创造了人类,朋友之爱完善了人类,而淫乱之爱败坏、作践了人类。(《谈爱情》)  妻子是青年时的情人,中年时的伴侣,老年时的保姆。(《谈结婚与独身》)  像这样的至理名言俯拾即是,而且大多不在开头,就在结尾。上面的前三个例句在文章开头,后三个例句则放亍结尾。这种语句放在开头,具有雄奇有力、引人入胜的作用;放在结尾,则显概括全文、余味无穷的效应。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很多散文随笔作家所具有的那种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如同他在《谈园林》、《谈建房》里描绘的园林和建筑一样,给你提供一幅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图画。五十八篇随笔,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凑。我们不妨以他最长的一篇随笔《谈国家的真正强大》为例,看看它的篇章结构:  一、政治家:  1.很多是无能之辈。  2.有的只能维持现状。  3.少数能使小邦变成大国。  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  1.不在于城郭、武库等方面。  2.不在于军队的人数。  3.而在于人的才能和“气质”(例如:阿尔贝拉战役、提格拉尼斯、梭伦)。  三、怎样才能变得强大:  1.避免苛捐杂税。  2.鼓励平民和“自由仆役”(即:武装扈从)。  3.允许异族入籍归化;以斯巴达为戒,学习罗马人的做法。  4.让外国入去从事室内技艺。  5.全民崇尚武功。  6.严密注视可以兴兵的正当理由。  7.掌握制海权。  8.奖励战士。  四、通过战争,国君显得更加伟大,国家可以更加富强。  无论从前面摘引的语句,还是从这篇文章的提纲看,我们初步会有这么一种印象:培根的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他是以政治家改造社会、富国利民为目的来说教的。所以从内容到形式都讲求实用。而讲求实用也是整个盎格鲁一撒克逊民族的特色。五十八篇随笔涉及国家、人生的各个方面,但每篇的核心都离不开人或国家的利害关系。也就是什么有益,什么有害,人应当如何做,不应当如何做,如何处理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如在《谈诤谏》一文中他竟然连接见来访者时桌子怎么摆都讲到了:“摆一张长桌和一张方桌,还是墙附近摆一些座位,似乎只是形式问题,其实是实质问题。因为摆一张长桌,几个坐在上手的人实际上就可以左右全局。然而如果采用其他形式,坐在下手的进谏者的诤谏就更有用处了。”  培根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写这些短小精悍的说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卖弄幽默风趣,不谈自己。所以读培根的随笔你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好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  培根的这种独特的文风得力于他作为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想的深刻性、条理化,得益于他从事法律工作的文字准确性,而且还受到拉丁文的影响。培根的许多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以拉丁化的句法写英文,精短隽永,组织严密,又知道什么时候应当用合适的比喻把思想表现得格外鲜明,有时还给他的思想披上一层想像的光彩以显魅力。难怪大诗人雪莱在他的著名论文《诗辩》中说:“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与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看你的心一夼倾泻,涌向它水迅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正因为如此,一本由五十八篇短文组成的《随笔》为培根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然而,培根在哲学上的贡献更加伟大,马克思称他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在这一方面雄心勃勃,计划写一部名为《伟大的复兴》的巨著。全书计划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人类一切知识的分类总结。1605年出版的《学术的进展》是第一部分的概论。《学术的进展》批判了贬损知识的蒙昧主义,并从宗教的信仰、国家的文治武功、社会的发展、个人的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论证了知识的巨大作用和价值,为培根后来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打下了基础。  1620年出版的《新工具论》是未完成的《伟大的复兴》的第二部分。《新工具论》是针对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而发的。所谓“新工具”,就是使用理性和实验,而不是亚里士多德的旧逻辑,因为对于科学的发现来说,旧逻辑无所作为,它使来自粗浅的概念的错误确定下来,变得根深蒂固,而无助于追求真理。因此培根认为为了发现真理,人必须做两件事情,其一就是排除一切偏见或假象。培根把这些假象分为四类:①“部落假象”,即各个种族通行的思想方法造成的偏见;②“洞穴假象”,即个人的癖好和偏见;③“市场假象”,由语言错误所造成;④“剧场假象”,也就是人们不可靠的传统。其二就是摈除这些假象以后,我们必须审查自然,必须通过无数的实验收集事实,把它们整理得井然有序,再找出它们存在的规律。  1626年出版的《新大西岛》类似于一部科幻小说,描写的是海外的一个理想国。这部未完成的作品跟托马斯·莫尔著名的《乌托邦》类似,但二者仍有重要区别:乌托邦的居民之所以快乐,全是因为他们能运用理智;新大西岛的居民之所以快乐,却是因为他们能从事研究与实聆。后者的中心是一个名叫“所罗门官”的研究院,他们每年派遣许多船只到世界各地,收取关于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报告。培根的新大西岛比莫尔的乌托邦更合乎实际,但也只是培根的梦想。  培根的著作远远不止这几种,但由于本书未收,这里不再一一介绍。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对培根是这样评价的:“他拥有高度的阅历,‘丰富的想像,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把这种智慧用在一切对象中最有趣的那个对象,即通常所谓的人世上。在我们看来,这是培根的特色。他对人的研究要比对物的研究多得多;他研究哲学家的错误要比研究哲学的错误多得多。事实上,他并不喜爱抽象的推理’,抽象推理这种属于哲学思考的东西,我们在他那里很少见到。‘他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要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做格言。”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论语·宪问》)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千古名言。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哲人的话完全适用于公元十六七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培根可以说是有言无德的人。他在文章中宣扬节俭,但他的生活却极为阔绰。他当大法官时,光伦敦私宅里的仆人就数以百计,而且个个自以为是,连培根的母亲也口出怨言。他主张廉洁,但结果受贿丢官,弄得身败名裂。他的治国处世的观点,大有中国法家的气息,注重“法”、“术”、“势”,提倡利己主义。这也许是文艺复兴时期很多人的共同思想观点吧。  培根的《随笔》副标题为《道德与国事谏议》,它们都是一些我们中国人所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教。国事变化日新月异,不仅对于我们,就是对于现在的英国人,培根四百年前针对当时宗教信仰、国计民生的献策已失去了时效。我们不妨把它们看做大英帝国开始崛起时的思想背景的一部分,从中汲取合理的成分。相比之下,道德却稳定得多。古今中外,不管什么宗教,何种信仰,对杀人放火、贪赃枉法甚至铺张奢靡从来没有正面宣扬,尽管任何社会这些现象或多或少都存在。虽然有人戏言“诚实是愚蠢的代名词”,但从来没有什么党纪国法号召人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同志,对亲友阳奉阴违。所以培根关于修身齐家的议论更具有现实意义。培根身为贵族重臣,他似乎心目中没有平民百姓。因此,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培根规划的那种楼堂园林无疑于空中楼阁,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谈学养》,好像也是在向他那种阶层的人说话,如:“有些书可以请人代读,再看看人家做的摘要。”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看这里的哪些文章该“浅尝辄止”,那些该“囫囵吞下”,哪些该“咀嚼消化”。“请人代读”不是普通读者办得到的。好在这些文章都不长,思想敏锐、见解独到的青年读者无疑该知道如何对待,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此外,培根的有些观念不尽正确,甚至是错误的,如《谈无神论》中的一些观点。还有一些说法,因为在当时缺乏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正确认识,也存在谬误。尚望读者去认真辨别。  蒲 隆  2007年3月于兰州  本书译稿完成于1998年,是应南方一家出版社约译的。说实话,对那次约稿我的反应并不十分积极,其一,培根的生平、文章离我的生活太遥远;其二,培根的论说文早有水天同的名译。要不是我的一位好心的同事主动把他从剑桥购得的由Herny Lewis注释的Bacons Essays借我使用,并鼓励我权当一次学习的机会,我是不会惹这个麻烦的。有了Lewis的注释的帮助,又有水公的译本做参考,译文如期交稿了。谁知后来该社一位编辑嫌我的译文“不古雅”(建议我仿照一个古雅的文言文译本样板),又嫌有些语句跟别人译的“不一样”,便责成我修改。我无意照办,稿子一搁就是八年。2005年宋兆霖先生主编《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有意采用拙译,为此我参考1997年我翻译时尚未见到的曹明伦先生的译本,将译稿做了一些修订。最近译林出版社要出一个供青年学生阅读的译本,为此我又做了一次校订。也许我的不古雅的译文反而会让他们读起来轻松些,容易理解些。至于“不一样”的地方,都是以Lewis的注释为依据,我是不敢想当然的。这里还要说明的是,译文的绝大部分注解以及分段,拉丁文释义,每篇题目下标的写作、修订年代,后面的解析,都是Lewis的工作,译者只是把它们原原本本翻译了出来,以期对青年读者更有帮助。  蒲 隆  2007年3月于兰州

内容概要

  《培根随笔全集(解析版插图本)》是本散文随笔集,由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所作。书本有短小精美的短文组成,每篇文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深刻老练、沉稳有力的文字,警示世人。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作者简介

  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的《随笔》摈弃了空洞、肤浅、絮聒的毛病,文章精短隽永、结构严密、行文紧凑、充满智慧,文字深刻老练、沉稳有力,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至理名言俯拾即是,为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书籍目录

一 谈真理二 谈死亡三 谈宗教统一四 谈报复五 谈厄运六 谈作假与掩饰七 谈父母与子女八 谈结婚与独身九 谈嫉妒十 谈爱情十一 谈高位十二 谈胆大十三 谈善与性善十四 谈贵族十五 谈叛乱与骚动十六 谈无神论十七 谈迷信十八 谈旅游十九 谈君权二十 谈诤谏二十一 谈拖延二十二 谈狡猾二十三 谈利己之道二十四 谈革新二十五 谈快捷二十六 谈假聪明二十七 谈友谊二十八 谈花销二十九 谈国家的真正强大三十 谈养生之道三十一 谈猜疑三十二 谈话语三十三 谈殖民地三十四 谈财富三十五 谈预言三十六 谈野心三十七 谈假面剧与演武会三十八 谈人的天性三十九 谈习惯与教育四十 谈幸运四十一 谈放债四十二 谈青年与老年四十三 谈美四十四 谈残疾四十五 谈建房四十六 谈园林四十七 谈协商四十八 谈随从与朋友四十九 谈求情办事者五十 谈学养五十一 谈党派五十二 谈礼貌五十三 谈赞扬五十四 谈虚荣五十五 谈荣誉和名声五十六 谈司法五十七 谈愤怒五十八 谈事变译后记作者大事略

章节摘录

  九 谈嫉妒  (1625年作)  除了爱与妒,还没有看到有什么感情能使人着迷人魔的。这两种感情都自强烈的欲望;都容易制造出种种想像和联想;都容易进入眼睛,尤其在目击那些本身就具导致入魔的特点的对象的时候,假如有入魔那种东西的话。《圣经》中把嫉妒叫“毒眼”,占星家把不祥的星力叫“凶视”,所以好像总有人承认:嫉妒行为中有一种眼光的闪射。更有甚者,有些人喜欢探赜索隐,竟然注意到嫉妒的眼睛伤人最凶之际正是遭嫉妒的人荣耀风光之时,因为这种风光无异于给嫉妒火上浇油。况且在那种时候,遭嫉妒的人精神外露,最容易遭受打击。  不过我们先撇开这些隐微之处不谈(尽管在适当的场合不是不值得探讨的),只说说什么人容易嫉妒人,什么人容易遭嫉妒,公妒与私妒有何区别。  一无所长的人总要嫉妒别人的长处,因为人的心灵不是靠自身的善滋养,就是以别人的恶为食。一个人缺此,必然要吞彼;一个人无望取得他人的长处,必然要压制别人的幸运来打个平手。  无事忙和包打听往往嫉妒心重。因为了解别人的事情绝不是因为这些麻烦与自己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他肯定在窥探别人的祸福中得到了一种看戏的乐趣。一个只顾自己事务的人是找不到多少嫉妒的理由的;因为嫉妒是一种好动的情绪,喜欢逛大街,不肯在家呆:“好事之徒没有不心怀叵测的。”  人们注意到出身高贵的人对崛起的新人心存嫉妒,因为双方的距离有了变化。这就像视觉上的错觉一样,别人前进时,他们总以为自己在后退。  残疾人与阉人,老头子和私生子都嫉妒心重,因为自身的缺陷无法补救,就只有竭尽全力损害他人的长处,除非这些缺陷落在英雄豪杰身上,因为这种人要把自己的先天不足打造成一份荣誉,为了让人说,“那样子的宦官,那样子的瘸子,克然树立了这等丰功伟业”,俨然是一种奇迹般的荣耀。宦官纳尔塞斯和瘸子阿格西劳斯、帖木儿就是这样。  大灾大难后东山再起的人情况也是这样,因为他们跟愤世嫉俗的人一样,把别人受的损害看做自己苦难的抵偿。  由于见异思迁,爱慕虚荣而想事事出人头地的人总是嫉妒心强,因为他们不可能没有事干,而在许多事情上,总有一件有很多人可能胜过他们。这正是哈德良皇帝的特点,他对诗人、画家、能工巧匠嫉妒得要命,因为在这些领域里,他也有争长取胜的天资。  最后,近亲、同事、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看到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高升时更容易嫉妒。因为侪辈的高升等于指着他们的鼻子责备他们自己时运不佳,而且这种情况他们难免要屡屡想起,同样更容易引起旁人的注意,而言谈与名声总是进一步增强了嫉妒。该隐对他兄弟亚伯的嫉妒更为卑鄙,更为恶毒,因为亚伯的贡物被看中时,并没有人旁观。关于容易嫉妒的人就谈到这里。  以下谈一谈或多或少遭人嫉妒的人。首先是优点突出的人,他们地位越高,遭到的嫉妒就越少,因为他们的好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人嫉妒债务的支付,却有人嫉妒奖赏和慷慨的馈赠。何况,嫉妒总是离不开人的相百攀比;没有攀比就没有嫉妒;因此嫉妒国王的只有国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名鼠辈初次露脸的时候最招人嫉妒,尔后境遇逐渐有所改善。相反,功名显赫的人福运长盛不衰,最受嫉妒,因为时间一长,虽然他们的德行依旧,但光彩已不那么耀眼,因为新人辈出已使它黯然失色。  王公贵族在高升时少有人嫉妒,因为按照他们的出身,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他们的幸运似乎已经无以复加了。嫉妒如同阳光,照在堤岸,或拔地而起的陡壁上比照在平地上热,同样的道理,循序渐进之辈比平步青云之徒少遭人嫉妒。  那些经历过大苦大难、千忧万险才获得荣耀的人是不大受人嫉妒的,因为人们认为他们的荣耀来之不易,有时候还会怜悯他们,而怜悯总能治愈妒病。因此你一定会注意到那些城府很深、头脑清楚的政治家,功成名就时总是自嗟自叹他们的生活何等艰苦,一个劲地倾诉他们的苦情何等深重。并不是他们有这种感受,而仅仅为了挫伤嫉妒的锐气。不过,这可以理解为任务加身,身不由己,而不是无事找事,好大喜功。因为助长妒火的莫过于对事务毫无必要、野心勃勃地大包大揽。而对大人物来说,最能消除嫉妒的莫过于给下属保留充分的权利和突出的地位。因为这样做,他和嫉妒之间就树起了层层屏障。  而最招人嫉妒的还是那些大红大紫而又盛气凌人者,因为这种人不大肆炫耀自己的伟大就心里难受,他们要么公开张扬,要么争强好胜。而聪明人却宁肯自己受点苦向嫉妒做出一点牺牲,有时候在关系不大的事情上故意受点委屈,甘拜下风。然而,如果一个人身居高位,态度举止平易坦荡(千万不要傲慢虚荣)要比使用狡诈手段少受人嫉妒。因为用后面一种办法,一个人只不过在极力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幸运之神一直在眷顾他,但他不配领受,好像意识到自己没有价值,从而叫别人来嫉妒自己。  最后,再说几句,将这一部分结束。我们一开始就说,嫉妒行为多少有点巫术的成分,所以根治嫉妒别无他法,只能用根治巫术的手段;也就是人们所谓的“驱除邪气”,嫁祸于人。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一些明智的大人物往往另找一个人出台露面,把本来会降到自己身上的嫉妒转嫁到他人身上;嫁祸的对象有时是侍从、仆人,有时是同事、同僚,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而总有一些莽撞好事之徒代人受过,这些人只要能获得权势,付出什么代价也在所不惜。  现在谈谈公妒。公妒还有些许好处,而私妒却一无是处。因为公妒是一种陶片放逐制度,使一些人权势太大时有所收敛;因此公妒也是对大人物的一种节制,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  这种嫉妒,拉丁文叫invidia,用现代的话说叫“不满情绪”,这一点我们谈到“叛乱”时再说。这是国家的一种疾病,就像传染病一样。如同传染病蔓延到健全的身体上将它败坏一样,嫉妒一旦侵入一个国家,哪怕是最好的国家行为也要遭到诋毁,把它们搞得臭不可闻,因此哪怕再兼施一些笼络民心的措施也于事无补,因为这正好说明软弱无能、害怕嫉妒,而怕字当头为害更甚,就像传染病期间常见的那样,你害怕它们就等于你在招引它们。  这些公妒似乎专攻大官重臣,而不涉及君王贵族。然而这是一条铁定的规律:如果对重臣的嫉妒严重,而他身上招致嫉妒的根由轻微,或者,对一国的全体重臣产生了全面的嫉妒,那么这种嫉妒(虽然是隐蔽的)实际上是针对国家本身的。公妒或公愤以及它和私妒的区别就谈这些,而私妒已经在前面谈及。  关于嫉妒的感情,我们不妨再概括几句:在所有的感情中,嫉妒是最缠磨、最持久的,因为别的感情是分场合的,偶尔出现的;因此古语说:“嫉妒从不休假。”因为它不是在这人就是在那人心上兴风作浪。人们还注意到爱情和嫉妒都使人憔悴,而别的感情则没有这种能耐,因为它们不是那样缠绵不绝。嫉妒也是最恶劣、最堕落的感情,所以它是魔鬼的固有属性。魔鬼被称做“夜里在麦田里种稗子的嫉妒者”,因为嫉妒总是手段狡猾,暗中行事,损害麦子’之类的好东西。  P26-30

编辑推荐

  这是本散文随笔集,由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所作。书本有短小精美的短文组成,每篇文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以深刻老练、沉稳有力的文字,警示世人。几乎篇篇都是警句格言层见叠出。该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至今畅销不衰。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同年入选美国《优良读物指南》的推荐书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培根随笔全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