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堡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弗朗茨·卡夫卡  页数:354  译者:米尚志  
Tag标签:无  

前言

  阅读卡夫卡的作品就如同走进了一个迷宫。这个迷宫是由卡夫卡和他的作品组合而成的。没有人能够声称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卡夫卡的作品,我们甚至不得不承认,对于卡夫卡和他的作品,我们所有的读解都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误解。法国著名评论家布朗肖曾说:“也许,卡夫卡试图销毁他的作品的原因就在于,对于他来说,它们似乎注定要引起全世界的误解……当我们看到他那些不该发表的著作被一再地重版,他那永恒的艺术创造被视为历史的某种注释,我们禁不住询问自己,也许卡夫卡本人已经预见到了这一发生在巨大的成功中的灾难?也许他确实希望消失掉,也像一个谜不愿为人所发现一样。”  但是,卡夫卡并非有意识地要给阐释者设置障碍,创造一个迷宫并不是他写作的主要目的。卡夫卡并不是为了发表而写作的,他自己正是那潜在的读者和阐释者。对于他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为自己表现那些无法表现的东西。我们不该错认为卡夫卡曾有意识地想方设法逃避人们的阐释,更不该认为卡夫卡的创作中最需要阐释的正是这样一种逃避。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基本上是一个构筑在无数寓言故事之上的寓言性世界,它蕴涵了无数“独特的、孤立的意义”;卡夫卡的迷宫其实是一座语言迷宫,因为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寓言性的。任何试图把卡夫卡的世界定位在狭隘的国家、种族、宗教、政治意识形态或某种特殊的文学流派之内的举动都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应该承认,关于卡夫卡创作的那些具有无限反射能力的寓言,任何解读都只是我们自身对于卡夫卡的世界的某种反应。  卡夫卡的《城堡》创作于他去世前不久,属于他成熟时期的作品。《城堡》的寓言性突出地表现在“城堡”这个多元的隐喻形象上。这个形象究竟指代什么?自从《城堡》被卡夫卡的好朋友勃罗德违背作者的遗愿出版了之后,人们似乎一直在寻找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城堡》本质上的寓言性,加上它还是一部没有完成的作品,《城堡》所引起的解释和评论成为所谓的“卡夫卡学”中最醒目的一部分,其繁琐和冗长几乎达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而且这些解释和评论大都是粗暴和武断的专制式解读,它们构成了对卡夫卡的种种误解。  非常可悲的是,卡夫卡生前最亲密的朋友马克斯·勃罗德,恰恰是最早、最严重地误解了卡夫卡和他的作品的人。勃罗德在小说第一版的后记中曾经明确地指出:“城堡正是神学家称之为仁慈的东西,是神对人(即村子)的命运的摆布,是各种偶然事件、神秘莫测的决定、天赋和损害的效力,是无法得到和无法争取到的东西,它凌驾于所有的人的生命之上。”勃罗德还认为,K的奋斗目标(也就是他设法同“仁慈”取得联系的方式),就是追求基本的生存条件、安居乐业和置身于公众之中。勃罗德透过自己虔诚的宗教观念来阅读卡夫卡,他甚至把卡夫卡归纳为一个“走向圣洁之路”的人。虽然勃罗德关于卡夫卡作品的阐释曾经在德语和英语的文学评论领域中长期占有权威性的重要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卡夫卡的宗教化的、“乐观的”解读,已经把卡夫卡大大地简单化了,使他成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和保守的思想家,他倡导人们回归陈旧的真理,以便对抗现代生活的挑战”。  ……  《城堡》虽然描写的是人们的恐惧和绝望这样一些沉重的情绪,但是,卡夫卡的笔触却是轻松和诙谐的。它不仅体现了卡夫卡本人一贯使用的幽默手法,而且还发扬了犹太文学传统中固有的喜剧特色。K有点像卓别林的早期电影里的主人公,行为滑稽,处处碰壁,但是他稍稍缺少一点自我解嘲的能力,K的两个来自“城堡”的“助手”才是真正符合犹太文学传统的喜剧角色,他们两个无时不在玩耍,典型的动作是手舞足蹈并把头碰到一起窃窃私语;K和弗丽达以及他的“助手”们在小学校里度过的一夜,完全是一幕滑稽剧,简直令人捧腹;K和弗丽达两个人的拥抱居然被卡夫卡比喻为“就像老虎钳子紧紧夹在一起”,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轻松和谐的语调并不仅仅出现在上述例证中,它同样是弥漫在作品中的一种基本色调,而且,由于作品所描述的恐惧和绝望情绪,这一语调越发显得异常醒目。  正如K自己所意识到的,他的两个“助手”的“工作”并不是要协助K做任何测量事务,而是“为了让他更快乐一些,因为他对一切都太认真了”,小说中所采用的上述轻松诙谐的语调,也是为了协助人们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卡夫卡的幽默所暗示的并不是一种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嬉皮士态度,而是他对于生活本身的接受,是他对自己深刻体验的恐惧和绝望的对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卡夫卡所采用的轻松诙谐的笔触,在很大的程度上,还体现了他对于生活的一种豁达的态度,这种态度渗透了中国古代老庄哲学里所传达出的睿智。根据卡夫卡自己的遗言:K最终并没有被“城堡”所接受,但是他也并没有被驱逐出村庄,他的处境是介于被拒绝和接受之间,是一种具有极大含混性的中间状态。这个结尾所描述的显然是一种老庄式的人生状况,在这里,对立的两极被一种中间性的存在取消了,所以,这里的绝望并不是一种覆盖一切的黑暗,而是一种渗透了希望的绝望。这也说明,为什么卡夫卡不同于当代那些否定一切的所谓“后现代主义者”。总之,卡夫卡的《城堡》最终告诉我们:希望正如绝望,是我们内心里始终拥有的一种本能的情绪,无论整个外在世界究竟变成了什么样子。  卡夫卡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另一个人身上看到的也只能是他的视力和注视的方式所能及的那个部分。”而且,他悲哀地暗示,他希望“把自己限制成同仁看他的视力所及的那种样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卡夫卡的话同时也告诫我们,任何人对他的作品的解读都只能是阅读者个人的一种解读。但是,我们尽管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却仍然幻想着能够稍稍地超越个人有限的视力和注视方式,尽可能地接近卡夫卡。这似乎正是一种卡夫卡式的绝望中的希望。  (昂智慧)

内容概要

  《名著译林:城堡》讲述了主人公K踏雪来到城堡附近的村子里,他想尽办法进入城堡,但始终没有成功。这部小说和《审判》一样,制造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和这些机构的运作体制下的无数办事处和大小官吏。而K的身份,一个普通的土地丈量员,似乎在这些官僚机构的中间有永远走不尽的路。  在村长的家里,K领教了城堡的真正权力。这种权力并没有明文规定,只有一系列曲里拐弯的复杂行使过程。这个过程被记录在堆积如山的文件堆里,翻也翻不出来。谁也不会去问。正是这种昔日的权力行使导致K了竟然无法确定自己的身份。这就显出了一种荒诞。K极力抗争,而村长却用他那冗长、繁琐而又清晰的叙述,将来龙去脉告诉K,为的是打消他脑子里一切可能有的幻想,指出他的唯一出路就是过一种异乡陌路的忧郁生活,永远不可能出人头地,现状也不会有所改善,而且还得小心翼翼,避开危险。而事实的确如此,在K任何一次努力之后,导致的只有闹剧或迷惘。每一次结局之后,城堡依然屹立不动,所有的通道前途莫测。不过K依旧充满了精力,他不再为他的最终的结局“死”焦虑不安,他打起了过一天算一天的小算盘。有时还沾沾自喜起来,于绝望中又生出许多希望来。在最后,我们还看到他在那么多的努力遭到失败之后,还在等待时机要作新的崛起。

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阿玛莉娅的秘密对阿玛莉娅的惩罚恳求宽恕奥尔珈的计划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附录作者删去的内容开头异文片断《城堡》第一版后记

章节摘录

  K抵达村子的时候,已是深夜时分。村子陷在厚厚的白雪里。城堡屹立在山冈上,但在浓雾和阴沉沉的夜色笼罩下,不见山冈的一点儿影子,连能够显示出那里有座高大城堡的一丝儿灯光也没有。一座木桥从大路通向村子,K久久地站在木桥上,仰望着虚无缥缈的天空。  随后,他去寻找今夜投宿的地方。客店里还有人没睡,客店老板对这位晚到的客人颇感意外,不知所措,不过,尽管他腾不出房间来了,他还是想留住这位客人,让他睡在大厅里的一个草袋上过一宿。对此,K表示乐意接受。有几个农民还在喝啤酒,但他不想和其中任何人交谈,他亲自动手,从阁楼上拿下那个草袋,铺在火炉旁边,便躺了下来。这个地方倒是挺暖和的,那些农民不吭声了,K抬起疲惫的眼睛朝他们打量了一会儿,便不知不觉睡着了。  然而,过了不一会儿,他被唤醒了。一个年轻人,衣着打扮像城里的人那样,一副演员似的脸儿,眼睛狭长,眉毛浓密密的,正和老板站在他身边。那些农民还坐在那儿,有几个人为了看得更清楚一些,听得更仔细一些,还特意把椅子转了过来。那个年轻人彬彬有礼,对喊醒K深表歉意。他作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城守的儿子,接着又说:“这个村子归城堡所有,谁住在这儿,或者是在这儿过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住在城堡里,或者说就是在城堡里过夜。没有伯爵的许可,谁也不可以这样做。而您没有这样的一张许可证,或者说您至少还没有把它拿出来给我看一看。”  K抬起半个身子,用手理了理自己的头发,仰首望着这两个人,说道:“我是迷路闯进了哪个村子?难道这儿是城堡吗?”  “当然啦,”那位年轻人慢条斯理地说,这时屋子里有些人对K的问话摇摇头,“这儿是威斯特威斯特伯爵大人的城堡。”  “住宿必须要有许可证吗?”K问道,好像他想弄明白自己刚才得到通知也许是在做梦。  “必须有许可证,”年轻人回答道,说着伸出手臂,问客店老板和在场的客人们,话音里含着一种对K进行莫大讥讽的口吻,“难道不需要有许可证吗?”  “那我现在就去领个许可证。”K打着哈欠说。他掀开毯子,仿佛想站起来似的。  “请问您到谁那儿去领呢?”年轻人问道。  “自然是到伯爵先生那儿啦。”K说,“其他办法没有呀。”  “现在深更半夜的,您到伯爵那儿去领许可证吗?”年轻人喊叫说,并向后退了一步。  “难道不可能吗?”K冷冷地问道,“那您为什么把我喊醒呢?”  那个年轻人一听,怒不可遏。“您这个流浪汉不要跑到这儿来撒野!”他喊道,“我要您尊重伯爵的主管部门!我之所以喊醒您,是要通知您必须立即离开伯爵的领地。”  “这场玩笑开够了,”K十分冷静地说,然后又躺下,盖上了毯子。“小伙子,您做得有点儿太过分了,明天我还会回过头来理论理论您的这种无理取闹的态度。只要我真的需要什么人作证的话,客店老板和诸位先生就是最好的见证人。还有,让我告诉您,我就是伯爵先生请来的土地测量员。我的助手们带着仪器,明天就会乘马车到这儿。我本人不想错过在雪地里步行的机会,但遗憾的是,我在路途上几次迷了路,因此才这么晚赶到这儿来。在您教训我之前,我早就知道,现在到城堡报到太晚了。因此,我今夜能住在这儿已经感到很满足了;说得温和点,您打扰我睡觉实在是粗鲁无礼。我要说的就是这些。晚安,先生们~~7yK说完转过身对着火炉。“土地测量员?”他还听到背后大家这样疑惑地问着。此后便是一片沉寂。但那个年轻人很快镇静了下来,对客店老板说,声音自然压得很低,为的是照顾到K的睡眠,不过他的声音也够大的,目的是让K听个明白:“我这就打电话问一问。”怎么,在这个乡村客店里还有电话?这儿的设备倒是挺好的。就这个例子来说,K一时感到惊讶,但从整体看,这一点他当然也预料到了。事实表明,电话机几乎就安装在他的头顶上,只是他睡意正浓,没有看到它。要是年轻人现在一定要打电话,那么他的心眼再好,也无法不打扰K的睡眠,因此,现在的问题是,K是否让他打电话,但他还是决定让他去打。在这种时候,再装扮一个睡觉的人也没有什么意思了。因此,他翻过身,脸朝天躺着。他看见那些农民胆怯地凑到一起,交头接耳,嘀嘀咕咕的,说一位土地测量员的到来可不是一件小事。厨房的门这时开了,客店老板娘的庞大身子堵住了整个门;客店老板为了告诉她出了什么事,踮着脚尖朝她走去。这时,开始打电话了。城守已经睡了,但一位副城守,好多副城守中的一位,名叫弗里茨,还在那儿。那个年轻人先是介绍自己叫施瓦策,然后报告说,他发现了K,他说K是个三十出头的男人,其貌不扬,衣衫褴褛,正安安稳稳地睡在一个草袋上,头枕着个小背包,手边还放着根有节的手杖。他说,他当然怀疑这个人,还说因为客店老板显然失职,所以,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就成了他施瓦策的责任。他说,他叫醒了K,并进行了盘问,而且命令他离开伯爵的领地,而K却表现得非常无礼,好不耐烦,就他后来的态度看,也许他有他的道理,因为他声称自己是伯爵大人请来的一位土地测量员。证实他的说法是否正确,起码是他的例行职责,因此,施瓦策请求弗里茨先生问问中央办公厅是不是真的在等候这样一位土地测量员的到来,并请求马上给个电话答复。

编辑推荐

  《名著译林:城堡》作者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以自己独辟蹊径的创作广泛地影响了当代各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他当之无愧地被尊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名著译林:城堡》是卡夫卡长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布洛德甚至称《城堡》是“卡夫卡的浮士德”。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邃,内容怪诞。通过一个迷宫似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城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