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

出版时间:2009-07-19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澳大利亚] 帕特里克·怀特  页数:478  字数:480000  译者:朱炯强,徐人望,姚暨荣,任明耀  
Tag标签:无  

前言

  也许正因为如此,有的西方评论家对怀特持全面否定的态度,认为他的小说“异常地富有敌意”,是“歇斯底里的厌世之作”,有的甚至说他是“蓄意制造混乱”,而更多的评论家则对他的写作手法提出异议,抱怨他的作品过于冗长、晦涩、不可理喻。  这最后一点倒近乎事实。怀特的小说大多篇幅浩瀚、寓意深奥、用字冷僻、比喻奇特,而且没有什么情节。他着眼于人物的塑造和景色的描绘。怀特曾对英国广播公司的记者说:“对我来说,人物是至关重要的,情节我不在乎。”所以有人认为怀特的作品根本就不能算是小说,只是他自己才明白的天书;有的则称他的小说为散文,是“文学味太重的散文”。  怀特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风暴眼》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有人说,怀特在《风暴眼》中重复了他前几部小说中的人物,因而毫无价值;但有的评论家却因此而推崇《风暴眼》,认为这部长篇小说是“怀特二十五年中全部作品的大规模集中”。在谈到其表现手法时,有位评论家给了我们这么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设情节为横坐标,设人物塑造为纵坐标,那么《风暴眼》就是一条沿纵轴而下的陡峭的抛物线。  《风暴眼》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叫亨特的老太太到了风烛残年之际,儿子巴兹尔和女儿多萝茜怀着共同的目的——夺取遗产,都匆匆从国外赶回来,在老太太的病榻周围进行着尔虞我诈、煞费苦心的明争暗斗。  对此,亨特太太一目了然。她亲口对子女们说:“你们飞来……无非是看我死,或者向我要钱。”确实,儿女盼望母亲早点死去,甚至准备冒天下之大不韪,谋害亲生母亲。律师诈偷并用,捞一点是一点。就在这张笼罩着勾心斗角气氛的病榻上,亨特太太在恍惚中重温了她的一生,疯狂地追求着生活、探求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似乎是屡见不鲜的题材,但怀特却以独特的表现手法赋予它新意。  他不是直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丑恶,而是把笔触探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从心理剖析入手,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敌对,揭示人物腐朽、堕落的灵魂,引起人们对那个社会的思考和怀疑。  无疑,小说的中心就是那个病床上的亨特太太。伊丽莎白·亨特出身贫寒,但却聪明漂亮,她以自己的美貌叩开了金钱的大门,成了富有的牧场主休伯特的妻子,一生中享尽了荣华富贵。她在物质上应有尽有,但始终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她摆脱了家庭的束缚,过着放荡的生活,疯狂地追求想象中的“极乐”境地。对这样一个典型的极端利己主义者,一个对世俗生活贪得无厌的追逐者,怀特冠以“亨特”(Hunter)的名字是不无道理的,因为英文“hunter”的意思就是“追猎者”。  生活曾授予她过多的权势和荣耀。可权势和荣耀有多大,她承受的孤独和寂寞就有多大。在物质生活上,她可以宣称自己为女皇,但在精神上却是个孤家寡人。难怪她不时喟然长叹:“漂亮的脸蛋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赶走孤独和失望。”孤独像毒蛇一样纠缠着她,啮噬着她的心,既使她痛苦不堪,也促使她重新估量人生的真正价值。她渴望有人作伴,渴望有人谈话,“什么人都行,哪怕是头脑极其简单、非常蠢笨的人”。她觉得只有将自己编织进别人的生活图案,才能满足自己空虚的心灵,才能挽救自己。但结果却发现自己不但根本不能见信于人,甚至连自己的躯体也不愿陪伴那颗不甘沉寂的心。她只能自叹自怜,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否定,在痛苦中度过一生:真实生活中的一生和乱梦中的一生。  在这里,作者刻意表现的是这么一种思想:心灵上的折磨,就是因为孤独。孤独是不可摆脱的阴影,铜臭窒息了一切,世态炎凉,人情冷漠,自私自利,正如《风暴眼》中的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人人都是海岛。尽管与海水、空气相连,但谁也不会向谁靠拢,而且“最冷峻、最褊狭的海岛,莫过于自己的儿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亨特太太一生中不仅希望成为物质生活上的女皇,而且希望成为精神上的皇后,但结果,她的一生却是庸庸碌碌的一生、贪得无厌的一生,最终只能以便桶当宝座,在便桶上自己统治自己,在充当皇后的梦幻中倒毙在便桶之上。  然而,亨特太太在狂热的追求中没能达到的“极乐”境地,却在她心灰意冷,放弃了追求的时刻出现了。在她将近七十岁那年,她和女儿一起去布龙比岛消夏。由于争风吃醋,女儿弃她而走,刚认识并为之倾心的生物学教授不告而别,连岛上的伐木人也对她置之不理。她孑然一身,几乎对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以致在风暴面前毫无惧色,置生死于度外,忘记了自我的存在。一阵风暴过后,天地骤然平静,周围是一片闪光的静谧,呈现出一个神奇的世界。被风暴撕碎衣衫、划破面庞的亨特太太意外地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极乐”境地。她找到了平静,找到了剔除一切人类丑恶的自我。一切占有欲都消失了。平时贪得无厌的亨特太太,这时竟因摘下的兰花容易枯萎而住手。她仿佛超脱了一切。“她不再是个人。尤其不再是个女人。她女性的神秘全被风暴给吹跑了。她只是一个存在物,或者说,只是这个闪光的珠子(喻海岛)中心的一个疵斑。”

内容概要

《风暴眼》是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怀特的代表作,奠定了他文学巨匠的地位。
悉尼一座豪华的别墅里,镶着银太阳的宽大的花梨木床上,躺着年迈、垂死的大农场主遗孀伊莉莎白·亨特。护士、管家、医生、律师在周围穿梭、忙碌,多年未露面的一双儿女也长途跋涉地赶来,大家各怀鬼胎。小说以病床为中心,向四方辐射开去,在围绕钱财而展开的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中,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运用心理分析和意识流的手法,揭示了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精神和情感危机,探索了人与人之间隔阂、冷漠和敌对的原因,提出了有关人的生存价值和人生追求的重大问题。
作者在书中采用了枝蔓式的立体交叉结构,以亨特太太生命垂危到下葬这一时段内的活动为故事框架,通过她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既叙述了她享乐放荡而又充满不幸的一生,也描绘了她经历过的世事风云和接触过的种种人物。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澳大利亚小说家、剧作家,197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人类之树》、《福斯》、《坚固的曼陀罗》、《活体解剖者》、《风暴眼》等长篇小说和剧本《撒尔沙季节》、《快乐的灵魂》、《秃山之夜》等。
怀特的作品明显为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现代心理分析学说所影响。他善于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大跨度地将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编织在一起,细致而深刻地描绘人物的内在世界。他的小说大多篇幅浩瀚、用词冷僻。瑞典学院评价他为“一位社会批评家,正如一切名副其实的真正作家一样,他主要通过写人来批评社会”。

书籍目录

译本前言
一把解剖灵魂的手术刀
——评怀特的《风暴眼》朱炯强
主要人物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附录
诺贝尔授奖辞
难忘的1989年7月21日
怀特作品要目

章节摘录

  与伊丽莎白·亨特结识以来的十五年中,玛丽·德桑蒂一直断断续续地被召进这幢房屋,有时是为了满足友谊的需要,有几次是为了让一点小病小痛变得煞有介事,最后则是在总摊牌中主持护理工作。这时,巴杰莉护士、曼胡德护士、李普曼太太和库什太太都不辱自尊地在这支队伍中接受了较低的地位。她们谁都不怀疑上司的能力,有的还从她的热心和虔诚中感觉出一种权威的力量。她的热心与虔诚使她能够更深地进入那位老妇人的心窝;而那位老妇人,则是她们环绕的中心和或多或少为之献身的对象。  今天早晨,这位高级修女迟钝、笨拙地走下楼梯,在最后一级上打了个趔趄。在现在的情况下她的笨拙令她加倍恼火。她低头发现地毯压杆松脱开了,地毯也随之滑离原来的位置。在殊非寻常的今天,这个事故叫德桑蒂护士出了一身冷汗。她感到背上汗水涔涔,鼻子上的毛孔也一定张得很大了。黑夜把又累又脏、浑身黏糊糊的她扔出了它的怀抱。  她一路猛扯窗帘,拨闩开窗,在窗口深深地吸气:她周围的混浊空气浓厚得像天鹅绒。要不是她生性温和,那一定会大闹一通,因为此刻她气得不得了。如果当时有适当的机会,即使没有真正的理由,她也要把管家狠狠地训斥一顿;然而李普曼太太还在睡觉。这是李普曼太太的短处,也是她唯一的享受。(我的前半生,也就是自己还在当小姐而没当用人的时候,德桑蒂小姐,我都从外面回来了,女仆才刚刚起床呢。) 无论你愿不愿意,这幢房子也将再由你掌管一小段时间,除非那面烫金大镜子一口吞下它那模模糊糊的密友,连同叮叮当当的瓷器和乒乒乓乓的镶嵌细工一并装入腹中。  镜子已经糟透了,但更糟的还是画像。德桑蒂护士要到食品室去,不得不经过客厅。她无法判断那些画像是否有价值,仅仅猜测它们一定花了不少钱。此外,除了瞬息即逝的高雅风度和时髦虚伪,她还看到画像上的人儿流露出某种豪富者动人的哀怜气质。巴兹尔尽管睫毛弯弯、面容灵秀,却总逃不出是个招人厌憎的坏小子,而多萝茜则是一个面目丑陋、性情乖戾的女孩,既无矫饰的光彩,又无做作的体态。伊丽莎白·亨特手腕上和双肩上的宝石成串成串的,如瀑布一般,几乎可以把安分守己、天真无邪的人们淹没在羡慕的波涛之中。然而玛丽·德桑蒂对珠宝却无动于衷。  她早就认为,只有那面庞是真实的,不受画师的影响,或者毋宁说它超脱了浅薄、虚伪和庸俗的油彩,反映出事物的真象,犹如某些不太珍贵的宝石,或者鲜花、音乐上的短句和光线的穿过一样。  正是画像上这两个孩子迫使护士联想起那个带着棕褐色的斑点、灰黄色的条纹和刀伤疤痕的干枯躯体:他们正是从这个躯体中跳出来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生活的。今天早晨,亨特太太这两个孩子的画像使德桑蒂护士不寒而栗。(我喜爱所有的孩子;你不喜爱这两个小孩吗,护士?幸亏巴杰莉护士不指望任何回答。) 德桑蒂护士没有在餐厅中停下来拉开窗帘,她匆匆穿过悬挂着棕色天鹅绒窗帘的沉寂的餐厅,经过艾尔弗雷德·亨特(他的朋友叫他“比尔”) 的画像。亨特先生的画像比他妻子的小得多,花费也一定少得多。尽管如此,光凭画像角上画师的签名,你便可知道这也非得大大地破费一笔不可。对富翁来说,亨特先生看起来缺乏自信:除了给画师开支票,他在其他方面都可能使画师大失所望。护士怀着对那些生前可能认识而不认识的死者的敬意,放慢脚步,缓缓地走着。她出于崇敬的心理,赋予亨特先生她记忆中的自己父亲的品格。  即使在发现自己不爱——或者说不可能深爱自己的丈夫之后,护士,我还是那么渴望能爱他。开始,亨特太太的这般表白使人非常尴尬:你不得不使自己相信不是在偷听别人说话。  德桑蒂护士推了一下食品室的毛绒门帘,房门像活人似的叹了口气;如果她愿意这么想象,那么它也真会像人似的具有感情的。  她把食品室的冰箱中一只小雕花玻璃壶灌了半壶水。这时,突然听到隔壁厨房中传来“砰”的一声。她走进厨房,发现管家正在穿围裙。管家挥动着手臂,脸给围裙蒙住了,身体可笑地扭动着:也许睡糊涂了还没有清醒。  “起床太早了吧?”夜班护士说。管家仍然蒙在围裙中。  “哎,我真够——慌张的!”当她终于钻出围裙时,其模样更加可笑:表情麻木的面孔上一副僵硬的嘴唇仿佛刚从倾盆大雨中逃出来似的。“ 真够慌张的了!”她气喘吁吁地说,“都是客人的缘故。还有,威勃德先生要来吃早饭。” “威勃德先生会去应酬客人的。” “是的,可实在太早了,我好不容易才离开床铺。此外,”李普曼太太很高兴地记起了什么,“你今天比平常迟了些,是吗,护士?” “少管闲事。” 管家立即恢复了那副紧绷绷的神情。她双手握拳,手指关节看上去比她面孔还衰老得早,因为几乎脸上所有有意识的表情中都还有一种虚假的青春。“呵,一天中就数现在最难度过。你为什么不能每天早晨都多待一会儿,等巴杰莉护士来了再走,德桑蒂小姐?她从来不会准时到的,绝对不会!我一个人守着她,万一她从床上滚下来可怎么办?或者再来次中风,那可怎么是好啊?”李普曼太太开始没完没了地发起牢骚来,似乎成了最不幸的人。这些话曾经把巴杰莉和曼胡德吓得瞠目结舌,但德桑蒂护士的异国气质却使她能够比较从容地应付。  但仅靠异国气质是不能经常帮助她安慰这位瘦小而不幸的犹太女人的。“也许你所想象的事情一件也不会发生。”今天早晨她只能给她这句安慰。“顺便提醒一句,李普曼太太,我们千万不要提起中风什么的。无论如何,那只能算很轻微很轻微的一点:一只眼睛后面的什么地方破了一根血管。” 虽然遭到抢白,李普曼太太却似乎为护士关于医疗业务的计谋的暗示感到高兴:她摇头摆尾地在宽敞的厨房中跳了几步舞,然后突然站住,身体上的每一块肌肉都绷得不能再紧了。  “完全正确!我们的客人会带来生气。我几乎盼得发狂。确实也是艺术家哪!我已经把床铺好了,还照她的意思插上了鲜花。” “其实你不必插花。” “可她也许会坐在椅子上叫人推进去看看的。” “她看不见。” “亨特太太只要有心简直能看穿墙壁。” “我告诉你,你为客人准备的鲜花可是白白糟蹋啦,他们不会住下— —不会住这幢房子。” “可我都把床铺好了!那是她的吩咐。” “他们不会住下的。” “那得有人告诉她一声。” “威勃德先生会告诉她的。在这类事情上,他有丰富的经验。”当意识到自己忽略了自己的职责时,德桑蒂护士向手中的小水壶皱了皱眉头。  李普曼太太的双眉拧成一道,活像条闪亮的毛虫,颤颤抖抖的。“我永远搞不懂,为什么盎格鲁一撒克逊人不要家庭的温暖。” “他们担心被吞噬,家庭是会吃人的。” “总会被吃掉的:即使不被家庭吞掉,最终也得去喂火葬炉。”李普曼太太痛苦地抱怨。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他以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把一个新的大陆介绍进文学领域。  ——瑞典学院  很难用语言来描绘《风暴眼》的宏伟、睿智,以及对人类迷惘的忠实写照。一部成熟而优美的作品,每一段都值得细细品味。  ——《纽约时报书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风暴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精美,怀特的代表作
  •   把作者拿到欧洲,就一般般,但在澳大利亚,大师 for sure .....
  •   书的质量感觉没有想像的好 还没看 希望译的不错吧
  •   不错,好书,值得一看
  •   版本很好,看的很舒服。
  •   好书,值得坐下来,静静地感受。
  •   怀特的小说并不好读,以前读的《人树》就是这样。
  •   澳洲的作品总是带有英国文学的色彩。这部《风暴眼》比《树叶裙》更明显。但还是有清新的地方。值得一看。
  •   书无论从纸张颜色质感厚度来说都非常合适
  •   书很厚,还没看不过应该会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