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乃道德职责

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美]莱昂内尔·特里林  页数:574  译者:严志军,张沫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知性乃道德职责》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纽约知识分子观念的缩影,特里林采用了一条更宽广的途径——文学与文化的交叉研究,来应对当时的新批评主流。通过这些不同凡响的文章,莱昂内尔·特里林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非同寻常的批评家形象:他充满哲学动机而尊重文本,对历史敏感而不受其束缚,受艺术的熏陶而并不崇拜它,尊崇思想而怀疑理论。《知性乃道德职责》汇集了特里林从1938年到1975年间最有影响力的三十二篇文章,多数已作为经典被大量引用,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生前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资深文学教授,“纽约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成员。特里林结合了专家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以独到的道德视角、优雅沉稳的批评风度以及大量富有说服力的批评著述在理论流派纷繁复杂的美国批评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被称为二十世纪中期美国青年一代的思想导师,对当代批评影响甚大。其代表作有《自由的想象》、《弗洛伊德与我们的文化危机》、《反对自我》、《超越文化》等。

书籍目录

前言(利昂·维泽尔蒂尔)
约翰·多斯·帕索斯的美国
海明威和他的批评者
T.S.艾略特的政治思想
《不朽颂》
吉卜林
美国的现实
艺术与神经症
风俗、道德与小说
《金赛报告》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卡萨玛西玛公主》
华兹华斯与拉比
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与现代品位的根基
作为英雄的诗人:书信中的济慈
乔治·奥威尔与关于真理的政治思想
目前美国知识分子的状况
《曼斯菲尔德庄园》
伊萨克·巴别尔
惰性的道德
“巴门尼德的微笑令我深思”
最后的恋人
关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演讲:一次文化事件
论教授现代文学
利维斯—斯诺之争
快乐的命运
书信中的詹姆斯·乔伊斯
现代世界里的思想
艺术、意志与必然性
我们为什么读简·奥斯丁的作品
附录
四十以下
《自由的想象》序言
《超越文化》序言
篇目注释
索引

章节摘录

版权页:28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这个整体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想象力。这种想象力的特点就在于,就人的本质而言,它会在手段的急切要求面前增速消亡。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的结尾处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的线索,他告诉我们,我们完全可以将人类何去何从的问题搁置起来,直到人类实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时再重新提起。我们明白这样的话说起来是如何的容易;但我们同样明白,光是这样说还不足以让人们停止作出选择:这样的选择早已作出,而选择的行为使有些人有权利去思考下面的问题:共产主义的伦理和文化是否只是资产阶级商业世界的伦理和文化的延伸。多年以来,我们的道德神话都有一个主人公,那就是在《今日苏俄》杂志的封面上露出微笑的“工农”形象。他单纯、勤奋、有文化——还懂得感恩。很难说像他这样的人是否真的存在;人们觉得他好像不存在,而且希望他不要存在;但他的领袖们和那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却乐于将他当做一种道德理想来加以宣传;这种有可能是人为编造出来的“工人”形象就是对眼前目的的急切关注所能提供的至高道德典范。由这样的“工人”形象所代表的逐渐衰败的理想就是艾略特先生打算以自己的方式称之为“异端”的东西。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实际的、政冶上的错误。这就是隐藏在唯物主义和理性主义心理学之后的错误。在十九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所反对的正是这种错误。华兹华斯是最早提出这种反对意见的人之一,他摈弃了戈德温主义关于思想的观点,转而提出了他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并从中发展出了一种政治学理论。毫无疑问,他的这种政治学理论最终是极具反动意义的;但造成其具有反动性的原因莫过于此:他的初衷是为了反对产生了辉格党和激进哲学家的自由主义者所持有的人类观,即认为人非常简单、在宇宙或政治宏图中具有极小的个人价值。正是因为这样的观点,华兹华斯才会脱离革命的路线;而正是为了弥补革命的不足,或为了提供革命所抵制的事物,他才能创作出最出色的诗作。我们很难为革命哲学所缺乏或否定的事物找到一个合适的名称。有时它被称为神秘主义,但它又不是神秘主义,而华兹华斯也并非一位神秘主义者。有时,人们为了做出某种妥协,还会称之为“神秘因素”,尽管这种说法更接近真相,但它也不够准确。如果用否定的语句来形容,那就是:不能用公式来理解人类;如果用肯定的语句来形容,就变成了:人类具29有复杂性和各种可能性,充满了惊喜、激越的情感、多样性、发展性和价值。我们在艺术作品中可以发现这些事物不同程度的抽象表现;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却无法发现,这一点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无法给这种属性命名,当我们谈到它时,还会感到尴尬,这些都标志着我们思想上的失败。但华兹华斯却有能力谈论这种属性,并能将它和道德以及道德所要求的所有思想属性整合起来。最终,他将道德绝对化,并显然用了各种缺乏根据的,甚至非常危险的概念来讨论它。然而,根据他对这种属性的理解,它应该是一种保护性的属性,用以反对那种认为人可以被当做手段来利用的思想,同时它也是对每个人都具有目的这种思想的肯定。道德可能性正在逐渐缩小,而它所隐含的自由意志和个人价值也日渐消失,而这一切事实上都是由那种认为人类可以达到完美境界的观念所引发的——这真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反讽。“终极的人”成为了所有世人都必须沦为工具,并为之奋斗的目的。这种观念是普遍的进步观念的一部分,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都具有这样的信仰,即世界的发展方向始终朝向永无止境的更好境界。

媒体关注与评论

特里林不是一位唯物主义者,但他也不是一位逃避主义者。作为批评家,他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纷繁交错的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给出清晰的理解。  ——利昂•维泽尔蒂尔就我们而言,思想总是晚来一步,但诚实的糊涂却从不迟到;理解总是稍显滞后,但正义而混乱的愤怒却一马当先;想法总是姗姗来迟,而幼稚的道德说教却捷足先登。  ——莱昂内尔•特里林

编辑推荐

《知性乃道德职责》是名家文学讲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知性乃道德职责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就我们而言,思想总是晚来一步,但诚实的糊涂却从不迟到;理解总是稍显滞后,但正义而混乱的愤怒却一马当先;想法总是姗姗来迟,而幼稚的道德说教却捷足先登。”(莱昂内尔.特里林《知性乃道德职责》)接下去开始阅读《知性乃道德职责》,这是一部需要耐性的书。
  •   特里林的书评写得很工整,很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有的时候会被人看做保守,但他的评价标准要求好作品一定要有严肃的主题。很同意。
  •   很喜欢特里林的书,这本书适合慢慢看,细细品读。
  •   大家的作品,很多文评很有影响力
  •   看大家评作品
  •   买吧。
  •   买了三本,这本还没时间看呢!感觉还不错
  •   挺好,正在看。
  •   名家名作,汇聚思想火花。
  •   特里林的论文集。
  •     
       虽然相隔半个多世纪,特里林面对的问题与当下许多文学研究者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对于一位经历过二战的犹太人,二十世纪众多政治事件和文化事件的亲历者,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真实、迫切和棘手。这个问题即文学的道德责任问题。
       特里林当然可以像同时代的形式主义者和新批评派一样,否认或者漠视现代文学中的道德责任,而转向对文学形式和技艺的探究。但是不要忘记,特里林不止是一位文学教授,还是一名影响力巨大的公共知识分子,如果他像形式主义者那样卸下文学的道德重负,那显然是不能服众的。他必须面对这样的质疑,与十九世纪及其以前的文学作品相比,在二十世纪兴起的现代文学显得更加个人化而缺少公共性,其中的道德教益几乎荡然无存,有的描写甚至还有“反道德”的嫌疑,而二十世纪人类的道德状况却比起以往更加堪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研究一种非道德的文学,或者非道德地研究文学,是不是一件道德的事?
       特里林必须通过一种迂回的方式,找到文学和道德之间新的勾连。他找到了“知性”作为二者的过渡。
      何谓知性(intelligent)? 要对它进行一个确定的定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从基本的词义及全书的论述来看,我们大概可以揣度出它的意思,它是理性、理智,如特里林在谈论弗雷泽时提到的“相信理性的美德和力量”,以及谈论阿诺德时提到的一个现代的社会成员应当“以理性作为判断的标准,用批判的精神来观察真理”(392)。
       然而,如果知性即意味着理性的话,那么现代文学恰恰是反知性的,像特里林自己说的,自从浪漫主义时代以来,人们就一直渴望逃离由肯定性与常识构成的世界,也即逃离理性(393)。这相当于进一步宣判了现代文学与道德的离异,一方面“当代读者日益要求文学具有形而上的属性,而非道德的属性”455,而另一方面,现代文学最大的特点反倒在于,“它发现了非道德力量,并使之成为经典”394。
       因此,知性肯定不止是理性这么简单,那么它到底还是什么呢?全书中特里林都在对此作出解释,但我认为他在论述乔伊斯时给出了最佳的答案。众所周知,一方面,乔伊斯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文学巨擘,被誉为小说这一文类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而另一方面,其名著《尤利西斯》从诞生伊始,就因其众多“不道德”的描写,倍受争议,四处被禁。我们从《尤利西斯》上,是不可能得到像托尔斯泰或雨果的小说中那样的道德教益的,它所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是迷惘和不适。哪怕在生活中,乔伊斯也不是个容易相处的人,其性格之乖戾众所周知,即使在给妻子的书信中,他也在实践着他那邪恶而淫秽的趣味:“如果我说我喜欢看着你那女孩版雪白的臀部排出棕色的污物,你会感到不愉快吗?”(475)
       对于乔伊斯的这种“变态”行为,特里林给出了一种宽容的解释,他认为这是乔伊斯希望赤裸裸地占有妻子的灵魂,同时也让妻子以同样的方式占有他的灵魂,他想超越最大限度的人类的可能性。乔伊斯想“实现程度最为全面的人性”478,这其实也是众多现代文学的追求,现代文学中所描写的那些“地狱”和“深渊”向读者们呼告:“如果你们思考一下我到底有多深,谷底隐藏着何等骇人的野兽,你们就会觉得我能让人产生兴奋感。记住,有关我的知识能对你们成为完整或全面的人提供实质性的益处”(401)。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学这种对于完满之人性的追求,也有走向“非人”的风险,也即从追求完满,最终“过渡到超越并否定人性的境界”(478)。所幸的是,尽管充满诱惑,乔伊斯却没有跨出这危险的一步,所以他没有把那些淫秽的幻想加给小说中的青年艺术家,圣徒般的斯蒂芬•代达罗斯,而是加在了庸常的中年小人物布鲁姆身上,这就保住了小说的人性形象(478)。
       特里林又指出,这个布鲁姆,“如果我们参照拉比和他们的非战斗精神、对邪恶观点的漠然态度,以及对普通矛盾性的接受态度”,“恰好不就是一位具有拉比精神的人物吗?”201最庸常的人性中蕴藏着最伟大的的道德力量,尽管特里林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一直态度暧昧,但在该书对华兹华斯、巴别尔和乔伊斯等众多作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犹太传统是怀着认同态度的,“乔伊斯的多重变态行为与他思想所处的婴儿时期状态是非常合拍的。人们似乎觉得,这种纯正是乔伊斯对犹太人总体评价的一部分,他似乎认为这些人因为某种自然的恩赐,能够免受基督徒在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复杂性煎熬”476。一种原初的犹太思想和精神能够继续为西方知性的重建,提供滋养。
       至此,知性的另一个面相也就昭然若揭了,它代表的是一种人性的完满,这种人性的完满,正是道德之基础和职责。而文学在这其中的位置也一目了然,知性乃道德之职责,文学乃知性之职责,这种过渡,既保全了文学的公共性,也维护了文学的独立性。
      
      长短局/《新京报》
      
  •     这是一本文艺评论集,莱昂内尔•特里林是“纽约知识分子”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致力于在中产阶级时代捍卫传统价值观,他们嘲笑世俗社会的不优雅,指导人们用沉思的方式来取代喧嚣的现代生活。
      
      本书中的评论多是对经典文本的解读,莱昂内尔•特里林喜欢站在哲学的高度,重新审视写作的价值,这对于小说与诗歌,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强奸,但考虑到审美这个价值维度已被商品化与现代工业设计糟蹋得不成体系,而哲学也因其玄远被束之高阁,那么,用文学来展现思想的天空,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于是,莱昂内尔•特里林设计出了文学存在的理由:促进我们的道德敏感。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公共道德已经被割裂,无意义生存已经普及,我们在用个性解释一切,那么,还有什么能让人发出我们的声音呢?只有审美时的刹那感动,才是“我们的”,于是,大家又重新成了整体。真善美这些遥远的东西,似乎得到了统一与回归。
      
      美也罢,善也罢,真也罢,在全面危机的时代,它们只能互相拯救,好在还有“知性”一词作为救命稻草,让莱昂内尔•特里林兴奋的是,康德对这个词也还算喜欢,于是,他获得了打通今古思想的那种满足感。
      
  •   intelligent 译作“智性”是否更为恰当?
  •   翻译作智性多些,知性可能更广泛一些,康德那里的知性英译似是understanding
  •   正在读这本书!好喜欢。
  •   直接“变聪明”最方便——要译成……性还是直译成“智识性”比较好,直接跟智识分子(知识分子)对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