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与性格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奥地利] 奥托·魏宁格  页数:374  译者:肖聿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魏宁格23岁时出版的著作,也是他生前出版的唯一著作。它不但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性与性格》对后来的西方文化,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斯特林堡、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拉康以及近年在西方学界走红的齐泽克都受到他的影响。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的名言“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便是从魏宁格的理论引申而来。

作者简介

  奥托·魏宁格(1880-1903),奥地利哲学家。自少年时代起,他就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人文科学方面显示出天才特质,其语言天分尤其突出。1902年以论文《性与性格:生物学及心理学考察》的第一部分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03年,《性与性格》正式出版。同年,作者举枪自杀。身后作品结集出版有《最后的事》。

书籍目录

译者序
德文版序言
原序
第一部分 (预备部分):性的复杂性
 绪论
 第一章 “雄性”与“雌性”
 第二章 雄性原生质和雌性原生质
 第三章 性吸引力的规律
 第四章 同性恋与男色
 第五章 性格学与体型学
 第六章 解放了的女人
第二部分 (主要部分):性的类型
 第一章 男人和女人
 第二章 男女的性欲
 第三章 男女的意识
 第四章 才能与天才
 第五章 才能与记忆
 第六章 记忆、逻辑与伦理
 第七章 逻辑、伦理与自我
 第八章 “我”的问题与天才
 第九章 两性的心理
 第十章 母性与卖淫
 第十一章 爱欲与审美
 第十二章 女人的天性及女人在宇宙中的意义
 第十三章 犹太教
 第十四章 女性与人类

章节摘录

版权页:男人吸引到一起的吸引力,就不会有友谊。男人之间的友爱、保护和偏袒,大多都由于他们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性相容性。在老年男人当中,也可以发现类似青年男人的性友谊的情况。例如,随着老年出现的器官萎缩,男人潜在的双性恋倾向就会出现。这大概就是这么多50岁以上的男人犯猥亵罪的原因。在动物当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相当普遍的同性恋现象。卡尔什汇编了其他作者的大量(如果不是全部的话)观察报告。遗憾的是,这些报告全都没有提到这些现象中应当被观察到的各种程度不同的雄性和雌性形态。不过,我们却有理由确信:这个规律也适用于动物界。如果公牛长期与母牛隔绝,公牛当中就会发生同性恋;其中雌性成分最多的牛会首先受到性侵犯,然后是其他牛,也有些牛永远都不会受到性侵犯。(据记录,牛群里的中间性别形态的数量最多。)这可以表明,它们体内潜伏着同性恋倾向。不过,在其他情况下,它们的性要求则会按照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圈养的牛群,其行为完全如同性囚徒和性罪犯。动物当中不但会出现交媾中断④的现象(它们也会像人类一样有意中断性交),而且还会出现同性恋现象。我认为:这个事实,连同动物中存在中间性别形态的事实,都有力地证实了我提出的性吸引力规律。可见,倒错的性吸引力根本不是这个性吸引力规律的例外,而只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半男半女的人需要的性互补对象,也应当同样是半男半女的人,这才符合这个规律的要求。这就解释了一个事实:性倒错现象往往出现在性格相似者身上,而极少在性格正常者身上见到。性吸引力是双向的,因此,性倒错者才会如此容易识别出对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写完这本书后,饮弹自尽“母爱是一种出于本能的天性冲动”,“母爱并不是真正的爱,并不起源于道德”。  ——魏宁格“不错,魏宁格是乖僻的,但他是伟大的乖僻。”  ——维特根斯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性与性格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8条)

 
 

  •   《性与性格》提出了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两性关系问题,而且从哲学、逻辑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传统的探讨。
  •   天才的魏宁格,喜欢心理学,哲学的必不可少的书。
  •   魏宁格,影响了一代人,现在,他来影响我
  •   你或许会说魏宁格的想法很极端很偏激很乖僻,但你不得不承认他作为一个23岁的年轻人有着如此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独到的见解;他确实是乖僻的,不过是伟大的乖僻。
  •   同样是二十出头的天才,魏宁格的深刻不是王勃、曹植之类的无病呻吟者可比的。
  •   这是一本极具思想性 颠覆性的巨作。很值得看看。内容涉及到哲学 心理学 伦理学 等等。在读的过程中,你会由衷地敬佩这位伟大的思想家。
  •   雖然這麼說但這種作者寫這種作品然後這麼死了只能永遠成為話題。因此,看作者在書裡寫有關天才的章節總感覺到特別諷刺。也許這作者甚至有事沒事就將性拖進各種話題之中的比弗洛伊德更像正常人,但也因此這作者沒有像弗洛伊德般坦盪的面對自己寫的書,按譯者序來看要不是宗教害死了他,就是他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同性戀者,或者發現自己其實是個女人。被書的標題騙了可謂理所當然。這書的討論範圍遠遠不是標題的兩個字可以包括的,只能說是基於這兩個話題發展出去旳內容。可以說不論是在這之前還是之後的性別話題,不論是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基本都離不開以這書的內容所包括的部份作原點。這書本身的觀點划時代無可致疑。最後說說這書的字型字行距配合得很好讀的比較舒服。
  •   性与性格是有很大关系的,非常满意
  •   该书的作者在出版该书后就获得了自己预想的结果,这种结果就是获得他自己 都不敢想象的辉煌!
  •   看完这本书感到更能了解维特根斯坦,感觉的确影响了维特根斯坦许多啊
  •   作者很强大,观点貌似带有点偏见,某些地方对女人的看法不是很恰当和客观
  •   值得购买,好好的了解一下性的问题,初中的生理卫生与成年后的实际操作,都不能解决对性的认知。
  •   因为他写完这书就自杀了
  •   此书对性的认识及知识广度,堪与弗洛伊德比肩。
  •   作者是很天才! 看过很不舒服但却有其道理
  •   有些观点还是比较偏激的,但是这本书的特质就在于此吧
  •   佩服得五体投地,21岁就能写出这么有创见的作品。
  •   天才之作!!!
  •   对如此年青而早逝的天才感到好奇,佩服!书的印刷不错
  •   经典的作品,希望大家都能读读。
  •   帮朋友买的这本书,他自己评价说不错的,希望他能喜欢。
  •   独特的角度
  •   这本版本的书都不错,读着眼睛也不累的,书的内容确实如前言说到的,涉猎到的知识领域很广泛的,感觉很多东西都不能体会其原意吧
  •   要好好读书 经典书籍
  •   很经典的书,刚买了还没着急看
    印刷,纸面都挺不错,希望能在一周内读完这么经典的书。
  •   内容很让人震惊,这是一本女性读了有些有些伤感,男性也不能自鸣得意的,一个很值得人深思的作品
  •   涉及面广,作者真的多才。观点鲜明,值得收藏多次翻阅
  •   这本书一多半的观点我都不同意,但我必须承认这是一本旷世奇书。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其观点的准确性,而是其独特富有想象力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它不直接给予人观念,而是作为催化剂给予人以灵感和求知的渴望。这本书绝对是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最好教材。
  •   特别的一本书
  •   这个人给我的冲击可真不小,知道了他的故事以后迫切的想要去了解他.很 干脆的买了这本书,只可惜还没有时间看
  •   这本书的翻译很好,内容完整,逻辑清晰。书的质量也很好。
  •   这本书自己在图书馆借来已经看了,感觉很好就买来珍藏!
  •   挺好的书哦!很适合女孩读的、推荐!
  •   无论是书的质量还是内容,都是一流的。非常喜欢。
  •   泛泛而谈,不得要领。唯心主义的想法。啊哈,他们讲马列主义丢到哪去了??
  •   刚收到书,还没细看内容,不过是在书店看了觉得挺不错的才买的,应该挺好的
  •   寒假没来得及看完 放家里了 翻了一下挺不错
  •   纸质还行,书的话,也不错!
  •   我是在网上看过一点才买的,观点很奇特,有思考空间。
  •   不错的分析
  •   值得一看的好书,对洞悉男女心理的差异有很大的帮助
  •   最近心情低落,朋友强烈推荐
  •   帮别人买的 很不错
  •   一种有别于“正统”的思维视角,读来让人深思回味,使人僵化了的大脑开始辩证地思考这个世界的一切。
  •   还是有点偏激
  •   看了一半才来评价,感觉很能让许多困惑得到一个符合自己的答案,很喜欢
  •   想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买了本着书 但是感觉有点枯燥
  •   稍微有些太主观,形而上学
  •   封面素雅、内容权威,很好。推荐。
  •   虽然很难懂,但还不错
  •   看了一点点,觉得分析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   清新之风而来
  •   天才魏宁格最伟大的一部著作,虽然不是通俗的阅读刊物,但是对于专业学习的同学而言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尤其在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研究的时候,这本书是不可忽视的。
  •   这是一本挺有意思的书。不过心理学家特别是有创见的心理学家,著作常常有点玄虚。书中一些论据和论断,不知是根据个人经验和观察,还是有科学的统计分析?
  •   值得一看的哲学书籍
  •   一个如此年轻的人可以写出这么深刻的书真是不容易 书中关于天才的论述甚合我意 不过关于女性的观点 我就不敢苟同
  •   值得一读,作者20来岁就写出这么犀利的书,惭愧
  •   天才之作,只是很多内容偏激了些,不过这真是自由的体现
  •   这本书有点怕热 还是尽量不要把手心放在书页上。虽然还没看完 不过还是挺不错的
  •   比较学术的那种类型,但是我能看完吧~需要潜心研究的那种
  •   了解一些知识。
  •   很干净的书,理论性的文字多一些,但是很有浅层研究的价值。
  •   多读书,读好书,这样的书籍值得读。
  •   还没看多少,很想了解人的个性于性之间有什么联系。
  •   作者英年早逝,但这本“少作”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却不容小觑。不得不读。
  •   这个类型的叔总是看不下去
  •   还没看,不知内容怎样。
  •   没事静下心来读,或许不错
  •   这个版本感觉不错,很清爽!内容没看完,看完再说!
  •   还需要细致看看
  •   上次满99元送了一本《创造进化论》,这次送了一本《性与性格》。这两次赠书我都是特地凑满99元的,怕下次没得送了。结果这次赠书期限内居然还有这两本书,就感觉很纳闷:这两本书是这个系列里较厚较贵的,为什么偏偏赠送这两本?今天《性与性格》到手后有了比较才发现,这两本书的书口剪裁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导致书口不对齐,下面部分突出来不少,颇影响观感(我个人也很不喜欢此类瑕疵)。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但我相信应该是这个问题了,呵呵~
  •   译林出版的。很新很漂亮,不过书序言那一页上有个洞……T_T恨啊~~~内容当然是一级棒的啦,喜欢看此类有争议的书,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世界!
  •   很幸运的是,在我23岁的时候遇见了魏宁格的23岁,嗯,永远的23岁啊。昨晚匆匆地看完第一部分,“匆匆地”并不是我看书的习惯,这是对作者所给出这样一些想法的自然回应,觉得在23岁的时候,没有大量的接触太多人,只是借由小部分地类似于抽样的调查以及前人的一些思想,然后给出一些公式与结论,不可否认见解还是有他的独到之处的,大多地方还是过于偏激主观和片面了些,我想这跟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年龄有关吧,再伟大的天才,在做社会题材的哲学论述中,他怎么可以在没充分感受这个社会就下论断,也许是这中匆忙与粗糙才给后来人很多启发吧。其实会想看这本书,是看到介绍说他对叔本华一些思想家的影响BALABALABALA...去年看过叔本华的一篇《论女人》,确实也是赞同(虽然我也是女性),当然也要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在我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有他存在的必要性的,有或无都是造化...研究太深就会在23岁时自杀么..哈哈...好吧,跑偏了,人就是要思考下去才能生存不是么。奇怪的是,感觉写得匆忙的书给了我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感谢魏宁格~
  •   书的质量不错,封面很容易脏,我加了个书皮。里面的内容很庞杂,每章前面有脉络,否则……我真的不知道看到哪去了。但书的思想确实很深刻,心静下来的时候看能得到很多东西。
  •   这是一部优秀的哲学心理学书,亚马逊的书很全。发货还算及时
  •   很多经典的关于男女性格以及男女关系的结论,虽然没有明确的验证
  •   我24日晚下的单,下完后再看就是2-5周发货了!今晚我已收到货了,很好!此书是满99送的,更好!学术书能出到这样,赞一个!卓越终于送些非垃圾书了,赞二个!嘻嘻~~~挺好的书啊!!
  •   惟有如此,爱情才是意志竭力达到至善的最高尚、最强大的努力。惟有如此,爱情才能将人的真正存在置身于身体与精神、感觉与道德本性、神与野兽之间的位置上。惟有产生了这样的爱情,一个人才能找到自我。毫无疑问,正是通过爱情,很多人才第一次了解了自己的真正本性,才相信了自己具有灵魂。
  •   天才的作品,总值的慢慢品味。
  •   寄到的时候外面的塑料膜坏了,不过还好书没有影响。书的内容大致翻了一下,有些内容不容易懂,不过对于了解一些两性的问题有帮助。作者的观点比较接近本质。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终于知道为什么男女差异的原因了。
  •   看书评,感觉好读。拿到书才发现是比较学院派的,有嚼头,刚好出差慢慢看。
  •   是在看有关维特根斯坦的文章时偶然发现的这本书,进而知道了作者的霸才和早夭。翻了一下,这本书和其他外国作者著作最大的不同就是没有索引和参考目录,即使文中的注释也是译者添加的。这真是个遗世独立的人。等待阅读。
  •   我都忘记买了这本书,但是它还健在
  •   书挺好的,内容也还好,包装不错。
  •   包装很不错,书的内容更不用说很经典,值得一读。
  •   维特根斯坦就深受其影响~~~这本书深入了讲解了什么是男性女性的本质~~~绝对天才的洞见~~~~~~很值得一看!!!!!!!!!!!!!!!!!!!!!!!!!!!!!!!!
  •   书脚有点折了,其他都很好,好书入手,感谢卖家
  •   哲学类的书都能开辟思路
  •   褒贬不一的一本书
  •   bu cuo bu cuo bu cuo bu cuo
  •     
      魏宁格的确是个天才,这个没的说。
      我认识的一些李克忠对此书不屑一顾,认为是反现代、反女权、甚至是反进步的,是融合着封建主义不平等思想的偏激之作。甚至用他的生平,譬如如此自杀是为何来从作者人生角度否定,甚至还搬出了作者幼年心灵伤害等等事例来试图证明这部书的偏激性。
      
      我要说的是,如果有人说这部书偏激,那一定是没有看懂。没看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么,是涉世未深,对于他人乃至自身的理解层次太低。要么,就是拘泥于狭隘的社会平等主义,狭隘的女权主义,而不顾其他。而所谓拘泥于狭隘的现代思潮,恰恰是拘泥于狭隘的历史主义的体现。
      
      偏激与否,这件事情是否可以说是千人一面的事情?这就涉及到本书的定位。什么作品可以以“偏激”评价?带有个人感情的文章。那么,这部作品是否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呢?可以说,这部书是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这没错,但文章的大量引经据典,尝试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用魏宁格自己的性别-性格二分法做出解释,并且在形而上学上给予理论上的统一。这样的论述过程,涉及面广,知识繁杂艰深,很难说十分的严谨。但要说作者是在信口开河,是以“个人情感”毫无论据的胡诌,恐怕不妥。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没有一个作家写出的东西是没有一个原初的动力的,这个动力很可能就是个人情感或是性格偏向,但关键的一点是:在开始理论分析之后,是不是能够进行较为严格的理论分析,是不是能够引经据典,理性分析,这才是判别它是不是一部理论著作而非个人呓语的关键。
      
      书中多次提到过叔本华。以叔本华为例,叔本华幼年与母亲关系极为不和,性格孤僻、易怒。关于他很有名的事情是曾经把一位老妇推下楼梯,导致需要他为老妇支付终身赔偿费用(那句著名的“老妇死,重负释”)。我们很容易形成对于他的一副抽象的肖像。进而,似乎按照一种非常合理的推论,就可以轻易得到,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就是从这样的一种悲观、孤僻的人生态度、性格而来的。
      这里面需要批判的有两点。
      其一,任何一种对于过去人物的肖像描写都只是一个侧面,是不完全的。尤其是我们大部分人,阅读资料少,更不可能有一个“历史的真实还原”。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轻易的抽象化的结果是关键内涵的丢失。这一点,对于历史分析本身也是同样适用的,不仅仅是所谓对人物的分析。历史一词本身就是双刃剑,它是工具,但也是掩盖真相的一种方式。本雅明的“作为一个拾荒者,还原历史的废墟”也就是这个意思。笃信“历史”、盲从“历史”恐怕不是一个好兆头,一种肤浅的所谓“唯物主义历史观”会把历史平庸化、旁白化,将历史变成舞台背后的幕布和置景。殊不知,历史作为主角,恰恰不同于肤浅历史分析意义上历史的涵义。
      其二,将作品价值与个人经历轻易的联系起来,是很多人都容易犯的第二个错误。我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大部分的人只能、或者说很容易从历史线索中寻找衡量标准。实际上,评价某件事物很多时候需要从一个“超历史”的角度看待。从平庸的历史当中寻求评判标准就会导致一些平庸的结果。譬如现代所谈的“平等”、“自由”、“女权”,这些现代性词汇闪着现代性的光芒,而我们沐浴在现代性光芒中却会导致对于真实历史的遗忘。肤浅的自由主义是可鄙的,肤浅的女权主义同理。从所谓历史角度出发的这些信念,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沙文主义”。盲信“历史进步主义”,却忘记历史一词本身所带有的相对主义内涵,这对人类的历史来说是一种“折寿”。
      
      绝不要忘记历史绝对不是单向度的历史,历史也绝不仅仅只有两个向度。当现代被未来和过去夹在中间无法呼吸的时候,现代文明却还一个劲的从“当下”去榨干仅存的一点点营养,这无异于饮鸩止渴。历史的其他维度都是无限的,唯独“当下”这个维度是有限的。
      
      从一种应该批判的文本分析方式,进而衍射出整个时代需要批判的一种意识形态,这样的话题有些大,就此打住。观者明其要义即可。
  •     这本书很牛逼,即使不看关于两性差异的那些结论仍然可以打六星,其内容的密度和强度非一般书籍可比。对于书中作为前提的两性模型我有些个人见解,因而对结论亦有影响,供参考。
      
      一、关于基本假定:理想的女性全无主体意识;理想男性主体性最高,即“有”和“无”的绝对区分。这一点可以有不同的模型:假定性别因素外仍有关于主体性,逻辑,内省的内容。也就是说一个个体存在一个“基础”,尔后以某种方式添加或复合性别因素。这样一个所谓“理想女性”是“基础”和“女性因素”的复合,她仍可以有很强的主体性(即使延续魏宁格的假设认为“女性因素”不包含主体性)。这符合我们观察到的有些女人味十足的女性仍然逻辑出众有所作为。“男性因素”则可能在“基础”上加强或额外提供此种特性。
      
      二、关于价值问题:魏宁格对理性,逻辑,内省的推崇使得“女性因素”在其价值体系里没有价值。我个人认为主体性是价值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女性因素”本身不能产生价值。但是一方面没有理想女性存在,另一方面根据一的模型,每个人至少有“基础“存在。在这样的前提下”女性因素“一定是加载在一定的主体性之上的,这样便可能产生价值。音乐家身上常见的女性因素就是证明。总之,材料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女人全不仅是材料,女人作为主体利用材料,和男人有差别,而非本质不同。
      
      三、关于天才:天才首先需要强大的逻辑性和主体性,因为”男性因素“的存在男人更容易有足够的内在力量成为天才。而天才的个性差异和”女性因素“关系重大。”女性因素“的多样和随机为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而”疯子“和”天才“相比,即差在主体性上,疯子控制不了疯狂的材料,最终因被”撕裂”而发疯。
      
      总而言之,主体性是价值的基础,男女都有主体性,只是量的差异,而人身上其他大量的复杂因素(包括性别因素)被主体加工亦发挥价值,不能一一讨论了。
  •     其实这本书在一开始就已经为自己做好了解释,而且这个解释是很难被推翻的。
      
      上面说,没有极端的男性,也没有极端的女性,除了在理想的环境中。所以在现实中这两者都是存在的,所以在之后的书中,每当提到男性或者是女性,所指的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男性或者是女性,而是所谓极端女性和极端男性的特征。所以如果大家对号入座的话,就不免好笑了。
      
      再者,就算某些知识是有永恒性和通用性的,时代局限还是不能避免的。
      
      其实这本书在自身的逻辑上就是循环的。将从女性身上的特质集中起来,或者把男性认为是女性身上的特质集中起来,所造就的极端女性形象,然后再把这种形象用于解释所谓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这很容易就会造成偏差。
      
      这种所谓演绎推理,漏洞百出。
      
      但是,如果换另外的一种看法,文章里面极端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其实更加可以反映一种事务的两个极端。男性代表的representation,女性代表的是heneid,从这样的角度解读,可能会更好懂,而且更加容易让这本书的内容广泛化。
  •     此书写于奥托21岁,出版于他23岁且他于同年自杀。
      作者曾把此书书稿拿给弗洛依德看,后者认为该书的观点缺乏必要的论据支持,换句话说,完全是沙上砌的堡垒,没有根基。不才在下区区人家我也是这样认为。虽然没有通过实验方法、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加以论证,但作者确实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论断,可供茶余饭后莞尔一阅。
      比如,奥托认为不管人的生理性别是哪种,每个人本身的气质是由男性的(M)和女性的(W)两种倾向按不同比例构成,(所以看到一个很娘的男人和一个很爷们儿的女人时不必惊讶,这是完全正常的,只是他们的气质构成占较大比列的一方和生理性别相反而已),公式可以写成aM+bW,当你遇到一个气质与你比例相反的异性(或同性)时,Bingo!恭喜你,找到一个soul mate!也即是说,这样的人之间具有气质的互补作用,进而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还有些说法可能会让很多女性不满(其实我也很不爽),比如,“不存在所谓的妇女解放,要求解放的不过是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部分”、“女人不会产生天才”、“女人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女人是天生的说谎者,她们不懂逻辑”、“女人的生活围绕性欲,无法像男人那样将生活与之区分”……好吧,最后那点实际上作者的意思是说女人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与生殖活动紧密相关,比如女人比男人更关心恋爱啊婚姻啊小宝宝啊之类的事情,不光关心她们自己的,还有身边其他人的(八卦的天性由此而来),其他兴趣则相对淡漠。其实这点也不是没有道理,比如女人写的小说很少有不是关于感情的,或者范围更小,只是关于爱情。哪怕是写侦探小说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文章也更集中于对人性对情感的发掘。所以女生一般不喜欢博尔赫斯,他的小说涉及事件,不涉及感情。
      ++
      继续,再摆上作者的一些论证过程。
      女人没有灵魂,女人中永远不会产生天才。什么是天才,天才对事物有全面的理解。什么是有灵魂的人?有灵魂的人可以把认识的客体与自身分开,做出客观的认识,可以赋予客体概念。而女人,无法将自身与认识的对象相区分,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换句话说,女人的认识全是感性认识,而不具备理性认识的能力。)女人对科学没有兴趣,即使有,也是种自我欺骗,或者目的在于取悦男性,并且女人在科学领域无法取得成就。(我想说,作者你出生早了。)
      女人自身没有价值,因为她们没有在外界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只有通过男人的赞美才能感到自身价值(作者你生早了~)。女人永远会记得异性的赞美,因为那是对她自身价值的赋予。两个女人吵架,最后会发展到比较各自丈夫和情人对她的忠心与宠爱,而两个男人相争时,用任何自身特征以外的东西进行比较都是种羞耻。
      女人并不具有同情心。女护士较多并非女人更有同情心,而是因为男人无法忍受其他人经受痛苦、死亡自己无能为力,而女人可以在其他人面对死亡和疾病时保持淡然,所以女人更加冷酷。(这点比较扯。)
      女人没有道德感。女人并非不道德,而是与道德无关。虽然罪犯大多为男性,但是男人在犯罪的时候,已经违背了他的本性,抛却了他的道德属性。而女人,即使犯罪也不会认为自己在犯错,同时不肯承认错误,除非是作为获得谅解的手段。(没道理……)
      女人有两种倾向,母亲和妓女,但每个女人都不是纯粹的两者之一。母亲型一切择偶需要base on男人是否能带给她孩子,妓女型的核心目的是取悦一切男人。虽然女人貌似更忠诚,但是实际上当男人背叛妻子时,会有强烈的负罪感和自我谴责。而女人,没有一个女人不曾幻想背叛她的丈夫并且对此毫无愧疚。(这和上一点是同一个逻辑,想当然耳。而且偏向明显。)
      母亲型的倾向,也会扩大到这类女人所接触的男人身上,她理解男人身上一切简单、幼稚、孩子气的东西,她宽容,她节俭,她给予;同样妓女型的女人在交往中会注意到男人的变化无常和优雅趣味,她索取,她挥霍。但一般母亲型女人会停留在智力发展较低阶段。
      母爱无关道德。无论孩子是圣徒还是恶贼,母爱都不因此改变,起决定作用的,是母亲与孩子的这种肉体联系,所以母爱与道德无关,所以母爱是一种动物性的爱,女人没道德。(作者你……)
      虽然爱情不能完全脱离性欲,但事实上世上只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一种,爱欲和性欲此消彼长。(同意)爱让头脑中的事物走向不朽,而欲能让人类种族延续。
      裸体的女人不美,总给人一种缺少了东西的感觉,仿佛她正在寻找,而这无法让观者产生欲望,只能是厌恶。(作者啊,承认吧,你是gay啊。)
      爱是因为自身不完美,又无法变得完美,而去寻找外在的投射,这种投射必然落在另一个人身上,无论此人实际上如何,头脑都会自动美化。爱是一种纯精神的理念,存在于另一个人身上,所以才永远无法实现。所以才有保持距离的愿望,使之不会被肉体的结合所玷污。(是的吧。)
      女人的美易逝。在女人身上追求爱情必然失败,因为女人本身无价值,在无价值的之上去追求价值,本身已经埋下了失败的因子。
      男人对女人的爱与欲都是残忍的。前者用想象中的女人否认实际存在的女人(类似于谋杀),后者将女人的身体当做实现目的的工具进行摧残。
      女人不可能产生爱情,女人不能像男人那样向外投射,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对象去爱。(totally wrong.)
      ++
      此书最后两章,作者在表述中体现了对犹太人、黑人、中国人的令人触目的偏见。
      懒得再提了。
      这让我觉得通篇都是bullshit,不该被taken seriously。
      
      
      
  •     性与欲望有关,因此就成了欲望,因此我们的说法是:性是一种先天本能,但是又与后天的文化和思想熏陶有关,因此这就是性格形成的基础。性格不仅与性有关,还与周围环境和氛围有关,因此没有了性格的基础就没有了性格,这就是好的性格的基础。两性与男女性事有关,但是没有了它们反而使得性更加的纯洁,但是却没有了男女之间关系的纽带,这样就没有了一种宝贵的财富,这就是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就好似一种父母的一种联系,将之与父亲和母亲共同的沟通起来,这就是两性的欢愉之情的重要基础。性格不仅能够为了这种性有关,如果没有孩子在父母照顾,就不会有完整的家园及性格,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父母和亲人的孩子常常得不到好的性格的原因,因此我们应该慎重对待性和孩子的性格成长的过程,因此我们更应该慎重对待婚姻。
  •     里面有一句是这样的:心理学至今无所建树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和哲学脱节。作者认为哲学和性格分析才是心理学的突破口,而不是整天做那些僵硬的试验。
      
      作者认为:哲学和女人毫无关系。当然他认为任何科学都和女人没什么关系。虽然我部分同意他,但是。。。整本书对女性的鄙视确实让人略有不适。这是我打分比较低的原因,谁叫我是女人呢。管他。
  •     魏宁格起错了题目,指错了矛头,但是能理解他的人还是能理解,也能从他的书得到重要的启发,不能理解他的人也还是不能理解。
      他关注的核心是人类思考的方式,而他最推崇的是“天才型”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天才”“男人”“女人”“犹太人”“中国人”都不是普通所理解的含义。这些词只是作者的定义。
      作者是很深情的。他一方面指出“女人”“犹太人”“中国人”中多数人所具有的一些他不推崇的特点,另一方面期待着如在犹太人中产生耶稣一般,在着这些他不推崇的人群中,产生能克服自身先天缺陷,而远远超越自己族群特性的人。
      他深深的爱着犹太人和女人,希望他们真正的解放,从自身的牢笼而不是外界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   <维特根斯坦传>中说<性与性格>是一个精工细作的理论,目的是证明作者的反女性论和反犹主义之正当。
  •   是的,而且论证并不严密,难以服人。但在他所处的时代,还是吸引了不少人。
  •   不能理解,不知所云。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