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容许我悲伤

出版时间:2012-12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作者:[中国] 苏绚慧  页数:173  字数:94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善待悲伤的重要    李开敏    认识绚慧是在安宁照顾基金会的工作坊,她的年轻、才气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年,她在安宁病房的心灵手记《死亡如此靠近》一书出版,把在病房协助癌症患者和家属的实战录整理成短文,纤细的笔触、敏锐的观察以及从容的最后陪伴,十分动人,也真实呈现了安宁病房的而貌。    《请容许我悲伤》是绚慧的第二本书,她很清楚地表白,这样的书写,除了希望在悲伤教育工作上传递“善待悲伤”的重要信息外,透过书写和面对,也能帮助她从童年失去依靠的内在困境中复原。    诚然,真实地面对,就是回首审视“失落”在生命断裂处所留下的伤痕,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请容许我悲伤》正是诉说每个当事人在修通(WORKthrough)的路上所必须完成的这项功课,也提醒所有关心当事人的亲友,允许和尊重这样的需要。国外医院内设置丧恸室(bereayement room),就是提供一个空间,让丧亲者在隐秘、安全的环境中流泪、告别、面对、沉思,照顾内心的丧恸。    然而,每个社会文化中都充满了各种“恶待”悲伤的实例,往往反映的是大环境中所弥漫的对死亡的恐惧失措或焦虑难安,就像《来人间两年的小天使》中的小韦韦,因濒死被家庭排拒;或《我一个人很寂寞》中的阿宏,如此敏感地配合母亲掩盖对父亲病重的担心和自己的悲伤;或像《悲伤不曾离去》中冬冬的老师,对冬冬丧母的粗鲁对待。死亡是如此难被正视、接受或分享讨论的一个禁忌。这本书正是希望邀请读者以更开放、坦然的心接纳悲伤,简言之,容许心中的悲伤有一个位置存放。    本书集结了十余个丧亲的故事,有绚慧在工作上服务的患者及家属、团队友人,也有亲人等,也有遗族的父母、孩子、朋友。绚慧工作的对象不一,她充分利用不同手段,如儿童绘本、玩偶、画图、说故事等,来协助当事人表达情绪,这些方法是死亡教育中被广泛讨论的。音乐、艺术、阅读、书写等疗法,都是借由不同的管道,让内在深层的情绪、困惑被触动引发,或得到共鸣、舒缓。    书中示范的另一项重要安宁照顾是完成遗愿,如《楔子》中最后去酒吧过生目的男孩,(《爸爸,我舍不得你》中在父亲节前安排的全家聚会。“鼓励道别”也是生死相安的功课,绚慧多次提醒孩子要记得父母的爱,把握最后时间来道谢,承诺会好好照顾自己。    读完全书,我非常欣赏绚慧的用心以及对丧亲议题的持续关注。在现实环境中,安宁的心理照顾仍有许多社会文化层面的阻碍,反应在大环境(小区)和小环境(医院)的重重限制,如资源不足、父母拒谈等。书中的实例让我们更亲近安宁病房现场所发生的一切,在极度欠缺本土生死教育素材的台湾,绚慧的努力值得喝彩与鼓励,相信普罗大众可从书中开启“容许悲伤”的一扇心灵之窗。至于专业工作部分,我在此提出三点补充:    第一,“悲伤”在家庭系统内的运作。绚慧说得很对,家庭最重要的次系统是父母,因此帮助孩子的前提是强化父母的功能,在安宁病房,保护在死亡巨大压力下被忽视的儿童,格外重要。基于这一点,面对个案时,我们会期待能更多地做父母的工作,鼓励他们把握时间陪伴孩子。道别时,除了正向的交代,也要表达遗憾,甚至抱歉。因为孩子失去父母时,常常的解读为“被弃”,因此可能有潜藏的愤怒、内疚。提醒他们父母的爱虽然重要,但是面对真实的内在矛盾也同样重要。过于强调要求孩子热爱父母,承诺对自己的照顾,也是某种角色错置,忽略了孩子在家庭系统内是弱小待保护的。    第二,未解决的“悲伤”对个人、家庭的伤害。《我一个人很寂寞》中的阿宏目睹父亲逝世后,妈妈的酗酒、割腕,以及他不慎将剪刀插入弟弟的肚子,反映的正是丧亲后的个人及家庭解组。其实阿宏的画中已透露了很多求助的信息,认同父亲而躺在地上的他,说他和父亲是同一国的,父亲死了,那他呢?他要去死那一国,还是留在生这一国?八岁的他理解的死亡是什么?这些都是寂寞的阿宏等待被陪伴和了解的。当他说“我不要说,我要把我的悲伤放在心里,妈妈已经很难过,我不要让她看到我难过”,那时我们需要告诉他:他还是个孩子,他想保护妈妈,可是他太小了,他需要大人保护。我们也要提醒妈妈看到孩子的负担,在家族系统中找到其他的支持,当母子都出现攻击、破坏、毁灭能量的现象时,心理治疗的资源必须及早引进。    第三,特殊形式的死亡所引发的悲伤历程有所不同。书中提到的“猝死”,(《我很想念弟弟》中的澄澄、《楔子》中的父亲都是无预警的死亡。对遗族而言,会因毫无心理准备、死亡可能可以预防等因素而使哀悼变得复杂。在悲伤辅导的工作中,需要和安宁病房慢性、有预期的死亡有所区别,陪伴丧恸之外,要对创伤后压力反应的动力有所了解和敏察。    “真正让人感到恐怖与受伤的不是死亡,而是周遭人的态度与反应。”希望读者能体会其中的深意。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有关安慰疗愈的好书,记录了作者与病人、家属等互动的经验,以及她在这些经验中的思考,传达了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不但为不同丧亲者提供了自我调适的方法,更为助人专业者提供了悲伤辅导的过程及技巧,可以使每个读者的悲伤找到出口,遗憾渐渐释怀。

作者简介

  苏绚慧,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询研究所硕士,现为马偕协谈中心心理咨询师,并在医院担任心理咨询师。已出版《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丧恸梦》(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生命河流》、《这人生》、《请容许我悲伤》(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死亡如此靠近》(金鼎奖文学类推荐优良好书)等。

书籍目录

推荐序 寒夜的口琴声  孙 越 
推荐序 善待悲伤的重要  李开敏
推荐序 让悲不再伤   吴庶深
自 序 悲伤,是因为爱
楔 子
第一部 靠近孩子的心
来人间两年的小天使
我一个人很寂寞
爸爸,我舍不得你
不论何时都能与妈妈见面
妈妈会爬梯子上天堂去
好好地向爸爸告别
学会疼爱爸爸
我很想念弟弟
第二部 敞开心与悲伤共处
妈妈的泪
未竟的爱
隐藏的脆弱
悲伤不曾离去
第三部 悲伤关怀的提醒
你可以为悲伤的人做些什么
悲伤者的需要
陪伴孩子面对丧亲的温柔提醒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爱情是人生的一部分而已,当人年纪越来越大,不再青春、不再幻想,爱情成了青春年华的点缀。 以这样的观点来看小樱失去爱情、失去爱人,许多人会轻松地认为小樱不致太悲伤吧!毕竟爱情只是一时的,并非生命的全部。所以,小樱很快地恢复生活、工作、社交,似乎也不奇怪。 我却觉得,小樱经历失去所爱,仍然坚毅地活着,过自己的生活,并不是伤得不重,也不是过得轻松自在。反而,付出了更多的勇气,忍耐着隐隐作痛的悲伤。 因为,孤独地活着比死去更可怕。 自古以来无论莎翁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或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殉情的情节在颂扬爱情的坚贞与可贵,让人惊心动魄、热泪盈眶。这种以殉情来表达爱情比生命更重要的行为,让人以为跟随爱人而死,是爱的最终表现,是最难的决定。 其实,独自活下去比跟随而死更难。 活着,要忍受被记忆侵蚀意志;要承受午夜梦回的落寞与孤独;要强言欢笑地过生活;要承受生命永远存在的缺憾。 独尝悲伤地活着怎么会轻松呢? 我想起日本电影《情书》,一位痛失最爱的女孩,即使有了新的恋情,有了另一个爱她的人,她仍牵挂着爬山遇雪崩而身亡的情人是否过得好,仍旧因深深的思念重回情人丧命的山脉,痛哭失声地直问着:“你好吗?” 另一部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则以无厘头、诙谐的方式表达女主角所承受的沉重失落。她野蛮无理的行为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无法释怀的男友死亡的悲伤。 她们都历经漫长的孤独、思念与哀伤。令人心疼的是,这当中的辛苦与挣扎恐怕周围的人并不了解,也无法接纳,只是简单地说几句:要想开点,别沉溺在过去的回忆中,日子还是要过下去。 即使她们能继续过日子,能继续面对生活中的要求与挑战,但也不能抵消曾经所受的伤、所流的泪。 若真心关心失去所爱的人,保持敏感、温柔、接纳的心,才能真的听到他们心中真实的感受,碰触到他们的生命。

编辑推荐

《心理自助:请容许我悲伤》是第一部关注丧亲者无助心灵的书,荣获台湾金鼎奖社会科学类推荐优良好书。1.作者是悲伤疗愈专家,在这方面很有权威性;2.《心理自助:请容许我悲伤》所有的内容都是作者的真实体验,更具说服力;3.通过一个个温馨而感人的真实小故事,直指人心。面对悲伤,善待悲伤,接纳悲伤悲伤,真实地存在于人间,存在于失去所爱的人心中,不能再被否认,也不能再被闪避。当我们承认软弱无助,不再伪装坚强,不再认为自己有能力时,我们的心才能体会到脆弱,也才能承认悲伤的存在。丧亲者需要的是有人温柔地体会他们的感受、温柔地容许他们悲伤、温柔地给予他们时间与空间走自己的脚步、温柔地倾听他们所有的声音。而我希望,我有这样的温柔。——苏绚慧1.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强,关注自己内心的人越来越多了。2.悲伤与失落几乎是每个人必经的课题,所以这方面的书籍应该非常有市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请容许我悲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0条)

 
 

  •   传达了与悲伤相处、与失落和解、与死亡对话之道,不但为不同丧亲者提供了自我调适的方法,更为助人专业者提供了悲伤辅导的过程及技巧,可以使每个读者的悲伤找到出口,遗憾渐渐释怀。
  •   悲伤和快乐可以同时存在,就像生和死不能分开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请容许悲伤》也许可以读成《请允许我快乐》,抑或读成《请容许我爱》。给人灵魂洗礼的书!大爱!
  •   我是个没经历过丧亲的人,偶然从同事那里看到了这本书。虽然自己没经历过,但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其中女孩男朋友过世的故事,着实让自己伤感了一阵。还好,作者在每个故事后都写下了“之后”这一部分文字,给了故事中的悲伤一个重新的读解。让人觉得,悲伤是不可避免的,它若是发生了,它也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   关怀悲伤者也有技巧,看他的需要,为他着想,也许只是一句明确且适切的问候,也许只是专注地倾听,也许只是表达自己的感同身受……陪伴、支持与鼓励,是最温柔的关怀。
  •   书的最后一章提到了可以为悲伤的人做些什么,感觉很有意义。有时身边的人因丧亲而悲伤,自己却不知道说什么安慰对方。这本书的这一章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记得叔父去世的时候,堂妹哭了,人们就劝“不哭”。但等堂妹不哭了,人们又说“你不应该这么轻松”。后来堂妹暴怒,歇斯底里地喊:“你们到底想让我怎么样?”读这本书,想到了堂妹,想到了那段被悲伤笼罩的日子。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对自己坦然点,对别人大度点:请容许悲伤!
  •   作者在书中写出了许多自己的感想,看后会很受启发。失去父母、男友、儿女的悲伤,在作者笔下都可以有另一番读解。也许读后还会悲伤,但已经为自己打开了新的可能。推荐一读!
  •   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体谅。觉得自己是个坚强的人,不能哭,不能给自己悲伤的机会,拼命地忙碌,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迷失方向。这是我亲身感受,很后悔现在才发现这本书,若是早点看到,就不会那么艰难地度过那段悲伤的时光了。只能说,相见恨晚。
  •   这本书给人很多启发。面对亲人的离去,所有人都会深陷悲伤,无法理性也很难面对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我们没有作者那样的专业力量,但是我们不需要给自己压力,和家人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帮助,我们就能获得力量,自然本能地知道应当怎样面对噩梦。
  •   敞开心与悲伤共处,这样才能让悲痛得到宣泄,让纷乱的心绪得到疏导。这本书让人很有共鸣。
  •   治愈系的书,适合那些悲伤的人,其实我们都可以悲伤只是不要太久
  •   这本书打动我的地方是最后对孩子的关注,家长正确的态度才能让孩子学会积极地面对丧亲,面对死亡,不被负面情绪包围。
  •   大陆也有这样的一群人,关怀那些走到生命尽头的人吗?不太了解。不过,真心祝愿作者这样的工作人员过得好。好书~~
  •   一直很喜欢苏绚慧这个作者,发现她出了新书,赶快就买下了。书还是一如既往的好,质朴、平实,不矫揉造作。
  •   像苏绚慧的其他书,喜欢!喜欢!喜欢!爱苏绚慧!支持到底!
  •   “心理自助”整个系列都很好,不懂心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看书自己指导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   故事細膩,觸動了心靈的深處。助人自助的一本書。
  •   里面谈及的话题,都是我们所避及的。它让我明白,情感,不是你避开了,就不存在的东西,是本很好的指导书--于我而言。
  •   说不出的感觉,突然好想质问作者——“想悲死个谁喓?”读得我感觉血液都凝固了……脑子一阵阵地晕乎。
  •   这本书真的很感人。大陆悲缅情怀的书太少了。
  •   大家都需要看下,在现代的生活中
  •   内心真正需要的
  •   价钱挺便宜,书的质量很好。
  •   看了晚报的连载就买了完整版的书来读,感触挺深的
  •   其实买这本书是偶然,封面上的两朵清新的白花吸引了我。买回来后,才觉得文字跟封面一样,淡雅。好评。
  •   这的一看啊,真的很受益
  •   先给个高分吧,数的装帧不错
  •   书签很别致,封面也很雅致,有种静静的爱暖过心房的感觉。
  •   偶尔解脱一下啊
  •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不如意,心里都有伤。这本书可以为我们的心灵疗伤
  •   三个章节中前两个是叙事性的,生者的情绪因为没有后续跟进所以其实看不出作者的疏导到底有没有用,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一些方法和悲伤者的心理这倒是很不错的,至少我们可以换种方式去宽慰别人。这本书总体没有预期的好,文字上的功底比较一般,心理辅导的作用也没看到,不过作者要表达的尊重情绪学习宽慰的理念确实值得思考!
  •   以为是心理方面的好书,买回来后发现,字体很大,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不值得收藏
  •   大家买的时候看清楚,这个是专为抚平丧亲之痛的,当时买的时候没看清楚,本人没有这方面困扰。
  •   社工师的工作笔记,一些临终关怀的小故事,关心临终者,安慰临终者家人,富有真诚的感情
  •   挺好的一本心理书,看看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   可能是因为个人经历的关系,所以体会不到真正的失去是什么滋味。但是作为旁人,我们也可以通过本书。未来的路上碰到这样的情况,起码可以帮助别人度过心理难关。
  •   每个人心里都有无法言予的伤痛。
  •   一般般,还没有看质量可以
  •   第一次读到教人如何面对悲伤的书,很特别。书里的故事让人感动,也让人学会怎样直面自己的悲伤。伤心流泪并不可耻,只有正确地对待它,人才可以获得更好的成长。
  •   这本书非常非常好!严格来讲应该是台湾的心理学发展要远远比大陆考前。希望在大陆心理学及心理咨询、治疗能尽快被群众接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