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法国文化地图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集团发行有限公司(上海锦绣文章)  作者:马学强,曹胜梅 著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前言

近代上海之所以号称“东方巴黎”,之所以被称为“十里洋场”,都是因为这里受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影响浓重,城市建筑有浓郁的西洋风格,特别是居住着数量可观的外国人。外国人来沪,最早始于明代,总量以当代为最多外国人来到上海,可以追溯到明代。1608年(万历三十六年),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受徐光启邀谎来过上海,建立教堂,发展信徒,拓展传教事业。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潘国光在上海居住过28年,建立教堂,收徒传教,影响相当广远。1832年(道光三十二年),英国商人林德赛和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受东印度公司派遣,到中国沿海考察,也到过上海,但没有长留。1843年,上海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后,英租界(1845年)、美租界(1848年)、法租界(1849年)相继辟设,随后英美租界合并(1863年),外国人来沪渐多,居留的时间也较前为长。1843年上海登记在案的外国人为26人,1846年超过100人,1850年超过2001人。1853年以前,上海比较严格实行华洋分居,租界发展不快,外侨增长缓慢。1853~,小刀会起义爆发以后,县城被小刀会占领,大量华人涌入租界,华洋分居变成华洋混处,租界城市化速度加快,外国人数也逐渐增多。1860年,上海外侨超过600人,1865年超过2000人,1895年超过5000人,1905年超过1万,1915年超过2万,1925年超过3万,1931年超过6万人,后几年保持在六七万之间。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大批日本人涌来,上海外侨总数迅速膨胀,1942年达到高峰,为150931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侨、西方侨民大批回国,上海外侨数量锐减,到1949年底还有不到3万人。

内容概要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作者简介

马学强,历史学博士,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城市史研究。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项目。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陆续出版的著作有《上海通史》第2卷、《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与理念》(合著)、《出人于中西之问:近代上海买办社会生活》(合著)等。曹胜梅,毕业于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现为上海市档案馆尉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档案资料整理编目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上海的法国文化与法国侨民研究。陆续发表《四明公所事件之根源一四明公所地产权问题试析》、《寓沪法侨的艺术生活(1865-1947)》、《晚清法商在沪经营活动(1847-1910)》等多篇论文。

书籍目录

出版说明一套连接上海与世界的书何承伟总序中国文化在交融和激荡中升华熊月之前言上海的法国记忆壹  法国在上海设立的“法国区”  1、法国人的到来    十四个月零十六天的航程    法国首任驻沪领事    第一座领事馆    法租界的开辟    三座天主堂的落成  2、图说法租界    几幅不同时期的老图片    地图中的变迁  3、营造东方巴黎    公董局:法国人创建的市政机构    洋泾浜南岸的洋“总督”    法国人的管理    “法国区”的烙印贰  在上海的那些法国人  1、传教士们    留长辫穿长袍的法国神父    科学家、艺术教育启蒙者、理财师及其他  2、经销奢侈品的法国商人    “我的顾客是.白王帝”    上海的法国大丝绸商    南京路独此一家    著名的法商企业  3、醉心艺术的那群人    交响乐团的灵魂    领事的业余爱好    上海的轻歌剧与歌剧    法国电影在上海叁  法兰西吹来的欧陆之风  1、衣食住行    副领事的求助信    法国邮轮上的菜单    低调的奢华    乘火车来上海    意想不到的旅行  2、社交休闲    法国人的舞会    狩猎活动    避暑    法国总会——侨民的社交中心    两处重要的游乐场所:跑狗场与回力球场    乘坐邮轮去旅行  3、礼仪风俗、节日庆典    天主教的仪式    法国国庆日    顾家宅公园内的活动肆  当代上海与法国的联系  1、中法建交与法国驻沪领馆的设立    毛泽东主席在上海会见法国前总理埃加·富尔    中法建交    巴黎—上海航线通航    法国驻沪总领事馆开馆  2、友好往来    上海市与马赛市结为友好城市    上海市与法国罗纳一阿尔卑斯大区的交流    新的连结伍  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1、1922年霞飞将军访沪    《申报》记载的行程  2、岁月留痕    绘制上海的法国文化地图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    人文遗产与经典建筑  3、相约2010年:上海世博会    上海获得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    巴黎的经验    上海世博会法国馆陆  附录  1、大事年表  2、1930年代法租界路名指示录  3、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1 法国人的到来上海开埠前夕,最早踏上这块土地的法国人不是那些身穿礼服的商人,或者头戴两角帽的领事,而是身穿中国长袍的传教士。这是法国作为一个传统天主教国家、一个非以商业见长而以文化为傲的国度独具意味的选择。十四个月零十六天的航程1841年4月28日,三名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Claude Gotteland)、艾芳济(Francois Est eve)和李秀芳(Benjamin Bruyere)乘坐法舰“埃里戈纳”号从法国布勒斯特港启程,航行47天后,抵达巴西里约热内卢。两天后,“埃里戈纳”号重新出发,79天后到达新加坡,至9月23日晚抵达马尼拉。在马尼拉休整了两星期后,传教士们搭乘汉堡人的一艘商船“天堂”号前往澳门。此时,澳门由葡萄牙教会所掌控。在澳门逗留了一段时间,传教士们于1842年3月12日登上一艘英国三帆船“马斯登”号前往舟山群岛,5月7日到达定海。经过商议,李秀芳神父留在了定海。7月4日傍晚,南格禄和艾芳济搭乘英国机帆船“安娜”号向吴淞口进发,终于在7月11日顺利抵达长江口。7月12日,上海本地教友驾着小船把两位法国神父接到了浦东金家巷。

编辑推荐

《上海的法国文化地图》: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海的法国文化地图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这本书还有法语版,学习法语的人也可以收藏。
  •   简约的文字、彩色的当代照片、黑白的老照片、地图、钢笔淡彩插图等组成了本书,较通俗又不失专业的一本书,具体评价可参见我对整个系列的评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部分图片引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前几年出版的《岁月-上海卢湾人文历史图册》一书,这也使我对该书产生了兴趣,最终从一家旧书店买到了一本。
  •   和以往描写老上海的普及类书籍不同,视角比较独特,但是对于浮躁的人们来说,读起来可能不那么轻松,
  •   看看不同的上海,是那么的洋味十足的中国城市。
  •   新上海、旧上海,我们都需要了解。
  •   对上海的一些地方又有了新认识.
  •   基本是我想要的那种
  •   封面脏了点,但里面还是新书,内容不错,但可以更丰富~
  •   比较严肃的学者类型的书,趣味性低,有些失望
  •   总体还可以,增加知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