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海赤潮研究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齐雨藻、 等 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8-12出版)  作者:齐雨藻  页数:488  

前言

这是一个久远而神秘的故事:267年前的1740年,也就是我国航海家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335年之后,一艘大型商船从瑞典的哥德堡港出发,扬帆破浪,栉风沐雨,不远万里,来到广州。装满了瓷器、茶叶、丝绸、香料之后,又踏上了归程。经过8个月的航行,就在快要到家的时候,商船触礁了,带着它曾经的辉煌与未酬的梦想,沉入了漆黑的海底……历史走到1986年,人们在一次潜水考古活动中,惊喜地发现了这艘年代久远的沉船。这就是“哥德堡号”。沉船的发现激起了人们探求那段历史的热情。于是,瑞典人奔走谋划,多方筹资,从1995年开始,历经十载,按照原样精心复制建造了新的“哥德堡号”,并于2005年10月从哥德堡港起航,追寻往昔的足迹,重拾他乡的故事。新“哥德堡号”进入中国南海并于2006年7月18日抵达广州,它传承着前三次往返广州的传奇经历,已经不仅仅是当年那艘商船的复制品,而是成为备受推崇的和平与交流的时代的象征。新旧两艘“哥德堡号”在见证了中国、瑞典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同时,还见证了中国南海海洋经济发展往昔的沧桑和今日的辉煌。

内容概要

  《中国南海赤潮研究》是赤潮专家集体工作成果,汇集了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集思广益,历时一年之久完成。在内容上《中国南海赤潮研究》力求富有基础知识,又有科普性,同时又能反映赤潮研究的热点及前沿问题。《中国南海赤潮研究》共分九章,内容包括:中国南海发生的赤潮及其影响;赤潮生物的分类;浮游植物孢囊与赤潮的种床;赤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广东沿海域的富营养化与赤潮;广东沿岸海水养殖与赤潮;典型赤潮的生态动力学;赤潮毒素及其毒理学等。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中国南海发生的赤潮及其影响第一节 南海的自然地理特征第二节 南海海域的环境状况第三节 南海赤潮的发生历史和趋势第四节 赤潮的分型、分级第五节 赤潮的危害第二章 赤潮生物的分类第一节 甲藻门(Pyrrophyta/Dinophyta)第二节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第三节 金藻门(Chrysophyta)第四节 针胞藻门(Rhaphidophyta第五节 定鞭藻门(Haptophyta/Premnesiophyceae)第六节 蓝藻门(Cyanophyta/Cyanbacteria)第七节 原生动物(Protozoa)第三章 浮游植物孢囊与赤潮的种床第一节 孢囊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孢囊的分类学研究第三节 南海海域赤潮种床分析第四节 孢囊与赤潮的关系第五节 孢囊与外来赤潮生物入侵第四章 赤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第一节 赤潮生物的生长特性第二节 赤潮生物的营养生理第三节 赤潮生物的垂直迁移第四节 赤潮的生消过程第五章 广东沿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与赤潮第一节 广东沿岸海域自然环境特征第二节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环境变化第三节 典型河口海湾富营养化第四节 广东沿海赤潮分布与赤潮高发区第六章 广东沿岸海水养殖与赤潮第一节 广东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第二节 海水养殖引起的环境变化第三节 赤潮发生与海水养殖的关系第七章 典型赤潮的生态动力学第一节 束毛藻赤潮第二节 球形棕囊藻赤潮第八章 赤潮毒素及其毒理学第一节 概况第二节 赤潮毒素的来源与生物合成第三节 赤潮毒素的快速检测技术第四节 赤潮毒素的致毒途径与毒理机制第五节 水产品中贝毒素的污染状况第六节 赤潮毒素的生态学效应第九章 赤潮的监视监测与管理第一节 赤潮的监测监视第二节 赤潮灾害的行政管理第三节 广东省贝类毒素监测系统初拟

章节摘录

插图:《2005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揭示广东省近海重点生态监控区的环境状况如下:大亚湾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大亚湾水质和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部分海域受到铅、砷和滴滴涕的轻微污染。局部海域受到热污染影响,大亚湾海水温度已呈现整体上升现象。渔业资源量下降,产卵场功能出现衰退现象,鱼卵、仔鱼的密度不断降低,传统的鲷科鱼类、鱼苗产量逐年下降。大亚湾大部分滨海湿地已被人为开发改造,红树林面积自1986年以来呈逐年减少态势。珠江口生态监控区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营养盐失衡,大部分海域无机氮含量劣于四类水质标准,部分海域活性磷酸盐含量劣于三类水质标准。部分海域出现贫氧区。水环境受到铅、砷、镉、石油烃、汞和滴滴涕的轻微污染。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密度偏低,底栖生物生物量有所增加,鱼卵、仔鱼数量较少。珍稀濒危动物中华白海豚受到海洋开发活动的影响,中华白海豚适宜的栖息地逐渐缩小。围填海、陆源排污和不合理的海水养殖是引起珠江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因素。海洋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赤潮的频繁发生以及发生规模的扩大。人类活动产生的营养物质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近海,如地表径流、大气沉降、养殖活动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输入近海的营养物质越来越多。与工业化以前相比,近海磷的输入量增加了约3倍,氮的输入量增加更多,这显著提高了近海营养物质的浓度,促进了海水中藻类的生长,也有利于赤潮的形成。有研究发现,在许多富营养化严重的区域,如日本的濑户内海,有害赤潮发生的次数与海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呈现明显的相关关系,而在削减营养物质输入之后,有害赤潮发生的次数也随之下降。人类活动不仅改变了海水中营养物质的浓度,也使营养物质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例如主要营养盐氮、磷、硅之间比例的改变,以及有机态营养物质如尿素等在整个营养物质中所占比例的上升等等。与营养物质浓度变化相比,营养物质结构的改变更易于造成浮游植物中优势类群的更替,一些有害的微藻可能占据优势,并形成赤潮(周名江等,2007)。

编辑推荐

《中国南海赤潮研究》: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中国南海海洋科研著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经济出版社“十一五”合作项目。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南海赤潮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