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胡晴舫  页数:197  字数:9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胡晴舫说,世界上没有伟大的办公室文学——大部分的作家不是拒绝上班,厌恶上班,就是压根儿瞧不起上班这件事。遇上了灰色单调的现代办公室,看见一大群中午时间从各个大楼涌出来进食的制服乌鸦,听见那些人谈房屋贷款和休假规划的对话,他们的想象力只能一片空白。但是,我观看我的经理像一只志得意满的蝴蝶在办公室盘旋,来回舞动,同事们带着固定到有点呆滞的笑容跟在他身后,我不由地想,这已经是最伟大的文学主题了。

作者简介

胡晴舫,出生于台北,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戏剧硕士。写作范围包括文化评论、小说、散文。已出版《她》《旅人》《机械时代》《滥情者》四部作品。

书籍目录

办公室的悲喜剧鱼缸哲学办公室是一座疯人院董事长秘书那个人社长的情人午餐时间老板离职谁是老大什么都可能发生群体交际舞救赎裁员风水大师年轻人结婚与下午茶居酒屋之外沟通外遇你CC了谁?六十岁总裁的女儿赌徒暂停老女人卡夫卡的朋友你的表格呢?勇气尾牙宴失败者新年新希望父与子假期她患了忧郁症说服出差饭店行乞我们游戏者马铃薯和土豆成功者小说家我是女强人街头

章节摘录

  办公室的悲喜剧  “世界上没有伟大的办公室文学。”胡晴舫如是说。也许。但这个资本主义弥漫的世界,却的确需要办公室文学,因为这个“新世纪的工厂”就是办公室。 近月来我曾在香港《亚洲周刊》写了七八篇关于资本主义的评论文章,然而写到最后一篇时,却不知如何着手,因为我是一个教书匠,长年来不必朝九晚五、上班下班,所以完全没有办公室的经验。只知道台湾男作家王文华曾写过两三本以办公室为背景的畅销小说,如《蛋白质女孩》,还有多年前曾看过的一本《空kenzo的女人》,作者笔名是钱玛莉,其实是一个男人(邓小宇)写的。胡晴舫的这本书是我读过的第一本女性作家写出来的办公室文学。  女性作家的笔触和视野就是不同。我不必套用女性主义的文学理论在此说教,况且本书的主题,从这个立志看来也未免“政治不正确”。

编辑推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上班,另一种不上班。当哲学退出了流行,文学不再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工作就是新的宗教,工作伦理就是新的道德,工作职能就是新的社会角色。  沈昌文、李欧梵、陈冠中、梁文道、邱立本联合推荐:《办公室》。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办公室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内容中对于女生在办公室中看到的现象,以幽默和细腻的表呈现表面上枯燥无味的办公室生活。有趣。
  •   女生的视角看办公室里的生活
  •   每篇不 长,但却互有牵连,将职场中最生动的人际关系刻画的淋漓尽致,不错,朴实,却一针见血
  •   好看,易看,就是有的情况略区别与大陆
  •   确实没看懂!!
  •   差,很差。
  •      即便,我们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老板,但,去全然否定一个人的曾经存在,仿佛这个人从来不曾与我们共享过同一个时空,其中披露出来的无情人性,以及生命的完全可替换性,还是常常让我在下班时刻,望见逐渐净空的偌大办公室,禁不住打个冷颤。
      
       生命的虚无性让我们继续工作。因为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好像在等待什么,又好像不等待什么。仿佛情感受挫多次的一个人,有时,他似乎还在期待生命给他一个征兆,更多时候,他却只是戴上顽强的表情,什么也不在乎地过他认为应当过的日子。不管未来,不管过去。他只活在当下。这不是勇敢,也不是洒脱。他只是不敢多想,就跟我们这些传言中即将失业的人一样。
      
      《老板离职》
      
      
       他邀我去喝咖啡。喝完咖啡,是他付的账。他说他花了很长时间训练自己去适应办公室生活,就如训练一只野狗尊重撒尿的地点和时间一样。我问他现在感觉如何。他耸耸肩:“以前每天起床时,我都至少要花五分钟去想今天要做什么。现在,我什么都不用想,自然有人会帮我决定我的责任。我感觉像是一个结了婚的男人。单身男人没有未来,只有当下。现在,我没有了当下,只有未来。他们说,你今天做的事,都是为了明天。”
       “你喜欢吗?”
       他丢了块口香糖到嘴里,使劲地嚼。
      
      《居酒屋之外》
      
      
       不知为何,我感觉,我们虚情假意的奉承,不但没有取悦到他,反而是更令他生气。作为一个已达耳顺之年的人,他看穿了我们的肤浅,却碍于自身的尊严与初次见面的礼仪,拿我们粗浅愚昧、自以为是的世故没办法。他只能继续轻蔑。可是,他的轻蔑伤害不了眼前这群年轻人,因为无知与青春保护了我们。
      
      《六十岁》
      
      
       从来没有人提过要炒她鱿鱼。虽然她行为举止更像一个气急败坏的交通警察,而不是一名勤奋劳动的清洁工。最奇怪的人类反应往往发生在最不合理的事物之前。譬如,你会想问,“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为什么每个人都乖乖地遵循那么残酷的游戏规则;或,二次大战纳粹处理犹太人时,怎么没有人会停下来一秒钟———就一秒钟也好,问一句:这件事对吗?我们现在面对的局势符合正常逻辑吗?当一名清洁工表现得一点也不像清洁工时,人们只是视而不见。如果她有那么百分之七十相仿,人们就会开始追问那空缺的百分之三十究竟怎么一回事。她百分之百地不对,所有人就耸耸肩。
       我对她发生兴趣,也正因为她的不合流俗。我猜想,她有一颗卡夫卡的灵魂,无助而绝望地被禁锢在一个清洁妇的躯壳里。她的倨傲,是为了掩饰她的害羞;她冷漠,因为她蔑视庸劣的人性;她从来不积极,由于她的脑子并不落实在这块尘土,却总是优游于高层次的精神探索。如果保罗奥斯特是对的,每一个堕落于所谓正常社会外的人,其实都因为看穿了社会机制的暴虐性格,对无常人生有种苍茫的领悟;或者,他们走在人生道路上,突然,就这么滑倒了,沦落了,毫无明显缘由。如此简单。
      
      《卡夫卡的朋友》
      
      
       一個人最需要的,其實,是勇氣。
      
       這個世界不缺乏真理,已有太多的愛情、夠多的信仰,也不怕沒有自以為是的聰明或故作姿態的權威。憤世嫉俗是容易的,頹靡消極的態度唾手可得,虛無主義更是方便。但是,擁有勇氣繼續堅信自己相信的價值卻是最艱難的。
      
       每天起床上班,K都在想,是的,我最需要的是勇氣。
      
       工作場所是整個人類社會的縮影:有一個人造機制,一群人同意遵守某些條款之後一起生活,超越這些規定範圍的人將會被懲罰,或甚至被逐出社群之外。你很輕易就會質疑這個機制,很可以在茶水間晃來晃去時順便發表你對遊戲規則的看法,也很容易盡情臧否某些人事而自覺優越。意見,在這個世界上的生長速度有如阿米巴變形蟲的繁殖,令人眼花撩亂。任何事情,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意見,差別只在你願不願意說出來;差別只是你在電腦 ICQ上還是在會議室桌上提出來;差別只在你肯不肯冒險失去一點什麼,只為了將你腦海裡的抽象概念具體落實到立體物質空間裡;差別更在別人鄙夷你敝帚自珍的想法時,你還能不能支撐下去。
      
       因為,絕望,對人類來說,是習以為常的。一個人理所當然會覺得被世界壓垮,發現自己的渺小卑賤,覺悟並沒有什麼認識善與惡的至上權威可以拯救自己。為了生存,人們可以給自己任何藉口。人們隨時準備說謊。現實是人們對真理的自我詮釋,只要你說了就算是你的現實。如果一些即席而短暫的謊言可以讓自己日子好過一些,人們找不到理由不這麼做。
      
       誠實,意味著直視生命。直視自己的限制,直視自己的平庸,直視自己的存在其實沒什麼道理這件事,直視自己的失望挫折,直視自己的夢想;直視自己的絕望。K想,一個孩子需要學習的其實就是勇敢而已。面對世界,面對生命,面對生活,一個人永遠準備不夠,可是我可以對我自己思索過的價值負責。
      
       ……
      
       K嫉妒老張,因為個性極端古怪的自己永遠也不可能像老張一樣平滑如水。K同時瞧不起老張。因為他從老張身上看到人性最大的偽善:老張圓滑,因為他是極端自私的一個人。在他眼裡,老張的溫和是真正的冷酷:除了自己的小生活,老張這種人什麼也不關心。
      
       K並不是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跟自己一樣永遠無法對單純的生存狀態感到滿足。但,他不理解老張這種人。K懷疑,老張不敢關心的成分高過不想關心。老張用溫厚的外表當作掩護,逃避挑釁,躲開困難。這種人其實最經不起道德的考驗。他的善良,只能在某個範圍內打轉。他不得罪誰,因為他不想付出代價。
      
       ……
      
       彼德.杜拉克在他的回憶錄裡問,野狼與綿羊究竟誰對歷史更具殺傷力。野狼的性格與企圖都是如陽光穿透的綠葉般筋脈清楚,你可以察覺,可以設計謀略,可以預先防備。綿羊看似純潔被動,可愛無害,但他們卻能眼睜睜看著野狼行動,裝做不聞不問。他們以為他們是綿羊,所以歷史必定會理解他們的溫馴性情,原諒他們在可怕悲劇前無能為力。他們卻不了解一項簡單的事實:沒有綿羊的默許,野狼並不敢如此膽大妄為。每一隻綿羊都有意無意參與了野狼的破壞。因為他們不出手阻止這件事情的發生。
      
      《勇气》
      
      
       然而,真正的地狱却不是上帝搭建的。人类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可以折磨自己。…… 我不禁想,他们真的不明白,在这个时代想要继续做一个有礼貌的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如果你想要安安静静地活,不虚张声势,不冒犯任何人,想你自己的事情,过你自己的日子,那已成了一份奢想。
      生活像一个惹人厌的小孩对着你的脸尖叫,一直一直叫,怎么都安抚不了,哀求也没有用。你祈求他的父母赶快把他领走,但是,他的父母却像贝克特剧本里的果陀,始终没有出现。时间停滞。所有该发生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而那个可怕的小孩还在冲着你尖叫。
      
      《小说家》
  •     读《办公室》里的每篇文章,我就像憋了很久的一坨屎顷刻间被自己从肛门拉出来那一霎那的感觉:酣畅、痛快、释然。按照孤陋寡读的我看来——《办公室》可以算为“21世纪头十年里最好的汉语女作家杂文集”;胡晴舫这位台湾女作家的才情真不是中国大陆以及中国香港那些或故作深沉或故作多愁善感的女作家们所能比的。这是一本兼备了天使般人文情怀与魔鬼般隐晦毒辣揭示各种中国社会人性弊端的文集:短短千字左右一篇的文体结构简约利落的把一个个具有中国办公室工作人员特色人性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千变万化的比喻物与被比喻物的精彩玩味让读者啧啧称奇、绵里藏针般的辛辣抨击中国人的办公室里那一个个阴暗潮湿的人性角落。这些,都是这本书的精彩之处——把一整个中国社会全部浓缩进入到一个个小小的办公室里,而且一点也不突兀,反而更显神采。
      
      长这么大我还真从未读过如此充满想象能力与才情的女性作家写就的中国办公室文学作品。看了看作者出处,哦,原来是来自咱们中国台湾地区的啊,那我就可以少几分见怪了——毕竟人家台湾同胞的文学素养与功底的确还是比我们强,就连我们中国大陆那些码字的人的文学素养都有很大一部分是不过关的,更何况我们。
      
      作者以一个个小小的“办公室”开始延伸出去,浓缩了21世纪前十年里整个中国中产阶级社会那一个个心酸毒辣的内幕与真实现状——作者自身虽然充满无比的悲悯之情,但是她却用冷静尖刻的客观眼神去看待这一件件事情,进而造就了这本书“天使与魔鬼”相结合的独特品质。这同时也是一本重新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的杂文集,围绕中国这个敏感、勤勉而又脆弱的阶层,作者做出了她自己文字上应有的关怀与努力。
      
      这是一本精彩至极的中国“办公室文学”作品——别说21世纪头十年,就算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都翻找不出能与《办公室》为之相匹敌的中国“办公室文学”作品——《办公室》整本都没有哪怕半篇垃圾文章:每篇文章都有着一个咱们常人未曾发现却又真实存在的新颖的中国人人性切入角度;而且,作者对于中国人人性的哲思与鞭笞呈现着前所未有的精彩,全书精彩的单句层出不穷,而且这些单句绝大部分都可以作为全球哲学家们深度挖掘中国人人性的恰当切入点。
      
      再有就是——李欧梵为这本《办公室》所写的那一篇序言真是精彩,我也是第一次拜读李欧梵的文字,他文字里的力量真不是一般的充满力量。
      
      台湾女作家胡晴舫为咱们中国汉语文学今后十年发展所作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她在这本杂文集《办公室》里独创了许许多多鲜活的、天马行空的、光怪陆离的、具有普世意义的、新颖别致的、辛酸毒辣的——比喻物与被比喻物,这些参与比喻的人和物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作为那些好吃懒做瞎折腾的中国大陆作家们信手拈来拼凑自己文字的好范本。作为一个女性汉语作家,拥有这等想象力天分,绝无仅有,胡晴舫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位汉语女作家有这本事了。真的。
      
      这本书有两句话让我印象最深:
      
      第一句:“真正的赌徒根本不需要有本钱在手。他只有他自己就行了。”
      
      第二句:“游戏永远继续。”
      
      非常牛逼的一本杂文集。
      
  •     这是一本偶然在书店看到的书,和最近扑腾的坛子有点关系,就直接带回家了。全书看似一个个独立的片断,说得都是办公室那点事儿。虽然,台北办公室生活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但,我能在这里看到自己和周围人士的影子。
      
        比如,倘若你曾遇到一位不太靠谱的领导,你去了他办公室,听他神侃了半天,心情那个愉悦,气氛那个热烈,等你转身回自己座位,却发现什么问题都没得到解决……那是我曾经最刻骨的一种感受。在胡这里,则是《鱼缸哲学》“……十五分钟后,我突然意识到,从头到尾,社长根本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他们通晓办公室的哲学,能体悟或总结出让下属一愣一愣的道理,可是具体问题并不因此得到解决。不知道初入职场的菜鸟是否有同样的体验哈……
      
        比如,那个《董事长秘书》,跑到胡那里,气愤难当的说“你的薪水居然比我高。你想想,这对吗?”我惊讶得脱口而出:“你怎么会知道我的薪水?”她慢吞吞地回答“我是董事长秘书。记得吗?公司所有机密文件都会经过我手里。”看到这段无耻的对话,我想起曾经见过的最牛人事经理。人家能拿着A的工资条去找和他关系不错的B,说“他的工资怎么能比你高呢”,那声调那语气,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挑唆。他有本事让每一位鼓起勇气去问他工资条内容的人,面红耳赤的匆忙结束对话,只因他理直气壮、过高的声调,恨不能把属于那个人的机密公之于众……办公室里若有这样的人除了表面噤声心里痛骂,还能怎么样。
      
        ……
      
        有一段特别要和姐妹们分享,关于上班的女人。“女人有了自己的房间和自己的桌子,却,仍继续在问我是不是跟阿拉丁神灯精灵要错了愿望……让女人最痛苦的却是那些仿佛锯子在她们心头来来回回的念头,那么多挣扎,那么多踌躇。当男人上班第一天,他所要克服的问题只是如何自我表现,确保该得到的酬劳和职位,学会团队合作的生活。女人上班的第一天,除了如同男人解决了上述那些问题之外,她仍要面对她自己。每一天,她都得回答自己一个问题:我究竟适不适合上班。”翠觉得,这话说到心坎去了嘿嘿。也由此对此书更多些好感。
      
        还有更多细节还是留待大家自己去看吧 ,此书清新易读,轻薄易带,适合在等人等车间隙翻看,也可在床头灯下品味。
      
  •     很少有人会关注职场,然后认真写作,奉献真实。我说的不是杜拉拉一类,他们把职场当成了风花雪月的场所,当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当成了激情澎湃的另一类表现。其实,职场只不过是工作,是《办公室》——胡晴舫的书才是真正给这个灰色空间的人看的。
      
      办公室一如疯人院,工作好像徘徊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永远得不到救赎。这是胡晴舫的意思。这意思表达得无比生动,还带着一团诗意和一丝残酷。
      
      我们每天在这里呼吸,在这里生存,度过生命的绝大部分时间,但是我们逃避,我们麻木,我们不屑。胡晴舫不,她幸存着一颗敏感的灵魂,和文学的笔,于是,职场工作文化气质也就幸运地残存下来,留给我们这些身在其中者自娱但不自乐——看着就如同厚厚而脆弱的心一点点被扎出血。
      
      而这就是我们生命大部分的时间。
      
      
  •     很喜欢看职场类的故事
      一是为自己打打底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
      二是可以看到很多人不同的生活状态
      
      一个小女子的眼界放到复杂的职场
      犀利却不贬损
      一切描述的都那么自然那么应该
      加入以后自己写故事,也想写的这么细腻,温情
  •      “爱情让你不再害怕人生,无须继续遭受寂寞的骚扰,能够勇敢面对地狱般的他人;可是,爱情不会给你那种什么都可能发生的预感。爱情教人满足,不是野心;教你留下,不是离开。它让你想要好好把握当下所拥有的一切,紧紧抓在手里,不让这个场景的任何一物溜走。月亮留在原位,风中轻摇的蓝玲花留在原位,眼前的如镜大海留在原位,穿梭林木的绿色薄雾永远不要飘散,情人的气味永远不要消失,此时此刻那种令人激动的浓烈心境永远不要改变。爱情是关于保有,关于记忆,关于维护。当爱情发生了之后,一个人所能做的、必须不断去做的就是保护这段感情。因为,“永恒”意即不能改变。爱情的伟大就来自于这份永恒的艰难。然而,这个世上没有什么不会变老、腐败、死亡;没有什么不会成为过去,然后被忘的一干二净。爱情让人理解这一点。因此,爱情出现时,你只想享受。你只想掌握。你只想抛开一切,恣意放纵。因为同一份爱情不会再发生第二回。爱情发生时,你总是想感谢上帝。
      
       工作却是教你不知足。你谁也不感谢。你的使命不是把握当下的一切,而是打破它们。无论目前你抓在手里的是什么,都不够好;薪资、工作条件、同事、办公地点、工作成效、集团机构、职位、权力、名声,这个世界,样样都应该更好。你不应该停留原地。你必须立刻出发。
      
       如此清醒的一个早晨,也许是空气的质感,也许是天气的湿度,也许是太阳照射地球的角度,你那不知从何而来的信心让你轻浮而晕眩。在胸口澎湃的那种莫名感觉,令你激动地想哭。你什么都不再害怕。你认为,什么都可能发生。什么都应该发生。这个世界应该更华丽一些,更充满活力一些,更多元一些。世界不会也不该永久不变。而,你是让它发生变化的那个人;你,将影响许多人的生命。”
      
       最近看胡晴舫的书入了迷,本来只是看了《旅人》,买这本书有两个理由,一是因为它讲述的是旅行的途中,二是因为对李欧梵的喜欢。一个都和这个作者够不上关系。可是《旅人》太合我的胃口,我发觉那些我在旅行的途中想不明白的或者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慨,还有那些我存在的偏见在她的叙述中都变得自然,就好像一个结,那么自然的打开了。看完一本书有时候会在脑海中构想作者的模样,甚至家庭、背景、生活的城市等等。我喜欢她对小事物的关怀和大的思想。
      
       看了《旅人》,我把她想象成我一个人走在旅途中随处看见的那种女人,穿着随意中透露考究---墨镜、头巾、挽成一半的裤腿,看人的目光温和亲切却有意识中的距离;等看了《办公室》,我才发现她的惶恐不安在那么一个拘束的环境中也会那么明显,她并不是一直洒脱冷静对一切万物保持观察距离的一个不寻常的作家。我开始感觉到她的可爱。
      
       在一个完美精确必须投诸身心崇拜的作家和一个思想丰沛痴痴傻傻娇憨可爱的作者中,我当然要选后面一个。
  •     “没有什么比工作更珍贵的了,因为它给了人一个生活的目的。”
      “没有什么比工作更可厌的了,因为它时常让你感觉自己的生命一文不值。”
      
      办公室是现代人的困境。男人的被囚历史比女人长。
      女人一度把办公室当作梦想,是在家庭之外拓展自己维度的手段。进入办公室,拥有自己的事业,女人立刻由平面变成了立体。因为女权主义者告诉她们,她们因此“独立”了:经济独立,精神独立,人格独立。女人通过斗争终于进驻了办公室。
      办公室曾是自由的象征,女人踏进办公室,意味着走入社会(虽说很有可能只是一间二十平米的小屋子,而同事只有一两位)。办公室是维系个人和社会的纽带,第三世界国家心心念念与世界接轨,而女人要和社会接轨,必须通过办公室。
      不知出了什么问题,也许因为斗争是人类永恒的必须,只有继续斗争保持斗争永远斗争人才能生生不息。突如其来的一天,女人发现自由是个谎言,办公室一夜之间由满是期许的天堂变成了暗无天日的牢房。
      人等同于机器,谁都并非无可替代。人与人之间唯一的差别是利用价值高低。出厂日期(年龄),质检报告(证书),耗电多少(薪金),自动化程度(决定职位高低),返修率(休假)。当人认识到无论如何美化粉饰,办公室始终建造于谋利的基石之上,所谓“大家庭”、“以人为本”、“个人发展”的美丽措辞也难以阻挡无归属感、自私冷漠、个体迷失的不定期泛滥侵袭。
      办公室并没有给我们自由,它是一份365天开机运行的协议,难以获得十天以上的连续休假。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工作像一只贪食巨兽盘踞在拥有阳光、清风、午后、林荫的大好时光,将时日啃烂变作清晨和深夜的零碎边角抛回给我们。生而为工作,还是工作为生活?心中所想再为美好,事实如铁,所有憧憬都只是憧憬,所有放纵被压缩在三五天年假之内,一年大部分时间,身体仍局限在三平米格子间。靠肆意挥霍金钱重获心理平衡,或如仓鼠囤食,让自己觉得安全。
      我们有没有更多可能?需不需要更多可能?敢不敢尝试更多可能?社会能不能允许更多可能?还是把梦想当成凭吊与向往的圣地,才更加符合人性。
      做一颗逆反的螺丝钉,确实相当麻烦。
      在工商业先发达起来的其它城市,当不安定分子因渐渐变得麻木和机械揭竿而起,精神与自由的需要贬抑到底必须反弹之时,宗教开始大行其道。如同一只安抚的手,有人递来各式各样的心灵书籍,旨在教导我们如何又卖命又快乐。
      行动上是卖命的,而精神上忽略它。
      有些不知好歹的机器仍然浓烟滚滚,零部件颗颗崩落,自动传输带纠结成团。女人突然宣布回归家庭。这次她们所犯的是另一个错误:把时间等同于自由。结果可想而知,正如在规则与体制下服务大半生的员工退休之后无法忍受突如其来的寂寞与空虚,女人在过度的空闲中发现自己这次受不了的是狭隘的交际圈、无所事事、困囿于厨房和客厅的自我价值贬低,以及与社会脱节的折磨。
      到底哪里出错,我们缺了什么?
      
      看这本书时,我关于工作的白日梦如下:成立一个轮休协议团,团员知己知彼,签订契约。轮流工作一年,挣钱养活他人,而在其他团员卖力工作的同时,适逢休息的团员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旅行,写作,流浪,晃来晃去……轮到自己工作的年份,就一心一意为大众谋福利。这既免去了身为工作奴隶的惶恐,也解决了心灵要求意义的追问。“这一年,我工作,为了自己和他人的自由。”
      在地球某个角落,这种方式有朝一日或将实现。但我几乎可以预言,它无法荣登完美解决方案的宝座。正如在女权主义者振臂高呼的年月,办公室即是完美。折腾是人类永无止境的爱好,历史在循环演进中。也许某一天我们又会不知好歹地发现:不工作,毋宁死。
      
  •     加拿大资源生态学教授William Rees曾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生态危机,是生态圈有“人态危机”。而胡晴舫在隐喻的层面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办公室更像是一潭深藏在丛林里的沼泽。表面上查看不到任何动静。你不是看见、而是听见生物在你周围活动,来自四面八方,细细琐琐,不甚连贯,却又断绝不了。” 由50来个超短篇组成的《办公室》是对办公室生态的一次细致而深入的检视,当然其核心亦在“人态”,或曰,人性。
      
      在作者2001年出版的《机械时代》一书的自序中,胡晴舫曾这样描绘我们身处其中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机械制造的特色便是我们的人格:单一、呆板、无味、重复、规格化、无个体性。”倘若要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撷取一个典型样本,办公室大概是首选——因为“工作场所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缩影”,因为“当政治意识形态破产,哲学退了流行,文学不再具有抚慰人心的作用,工作就是新的宗教,工作伦理就是新的道德,工作职能就是新的社会角色”。在《办公室》末尾的《街头》一文中,胡晴舫以尖锐的笔触写道:“公司就像一个社会,总是在强人政治和多头统治之间犹疑不定。”前者如同“按照某人意志严格整理过的花园,安静而洁净,不得喧哗”;后者则是“一条活生生的开放街道”——在胡晴舫看来,办公室便是“白领阶级的街头”,于是办公室文化就如同帮派文化:“他们把不中意的人从自己生存空间消弭的直接方式,跟黑帮没什么两样。差异只在于见不见血而已。” 这篇篇幅数倍于书中其他文章的《街头》不但对办公室文化作了直截了当、准确尖锐的评断,也对机械时代中的人性做出了恰如其分的归纳:“在世界只剩下一种灰颜色的机械时代,人性成了干涸失血的干燥玫瑰花,徒具形式,不再丰润,轻轻一碰,花瓣就会破碎成片。”
      
      《办公室》一书中的其它篇章,便是发生在“街头”各个角落的故事。尽管胡晴舫声称“世界上没有伟大的办公室文学”,但她处理办公室故事的笔触依然处处透出文学气息,她思考的视角也常常充满与文学作品的相互指涉。她描写起人来,往往是略带夸张、漫画式的;字里行间又每每透着淡淡的反讽。如她言简意赅地说“办公室是一座疯人院”。又如描写总经理介绍总裁女儿时的媚态:“他笑得如此喜滋滋,鼻头皱成面团,眼睛细得一点缝儿也没有,好像那位只应天上有的美丽生物不是总裁的后代,而是他的亲生女儿。”她构建的故事常常带有隐喻的色彩:写人事经理杨小姐组织员工学交际舞的故事,写的又何尝不是“交际之舞”呢?《卡夫卡的朋友》一文中的清洁妇,又何止仅仅在清洁办公室的垃圾呢?暗藏的隐喻扩大了这些办公室小故事的外延,读来如有余韵。隐喻之外,对照也是胡晴舫的拿手好戏。忙着“保持什么事都不做这件事”的小马,“穿着妻子为他准备的整齐外装”虽然失业但仍假装上班的男人和“在我每天上班路经的街角”,行乞的她,都成了“我”和“我们”的镜子。
      
      在《小说家》一文里,胡晴舫还玩了一次元叙事的游戏,文中的“他甚至从来不打算显得充满灵性,看起来无时无刻不在自嘲”会不会就是一幅作者的自画像?倘若真是如此,胡晴舫一定是太过谦虚了,因为这位1969年出生于台北的女作家有着颇为丰富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自台大外文系毕业后,她远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攻读戏剧硕士,无怪乎文中既会不经意般地提及贝克特或莎士比亚,又会暗指皮兰·德娄:“我们是一群寻找剧本的角色,眼巴巴地等着导演上场。”她在《Playboy》及《Esquire》杂志的编辑工作又令她得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办公室生活,难怪她笔下的办公室故事如此真实而逼真。
      
      《办公室》里多数文章其实是作者为台湾《中国时报》“三少四壮集”每周撰写的专栏文章,除了专栏,胡晴舫还写作了大量的文化评论、小说和散文,并先后出版了《她》、《旅人》、《机械时代》和《滥情者》四部作品。其中,罗马尼亚版画家Mircea Bochis担纲插画的短篇小说集《机械时代》或许是作者最出色的作品。它比《办公室》更离世、更有想象力,而或许要真正理解这个世界,你最好稍稍离开一些,才好曲折地看得更清楚。
      
      
      
      
      
      
  •     这本书是买来消遣的,首先是关注到作者,这个台湾女生文学本科,戏剧硕士,是她的标签。其次关心的是这本书中各种关系、各种女性主人公的办公室际遇,觉得恩,拿来消遣应该不错!读了再来补充!
      
  •     办公室其实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疯狂的地方。几乎每个在里面工作的人,如果叫心理医生看起病来,也许都需要大把大把吃药。有几个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是自愿的?我们选择来这里工作,而不是那里,其实,都是因为没有选择。就像一个笑话里讲的,对孩子来说,学校这东西最讨人喜欢的,是放学,而办公室,最讨人喜欢的,是下班,或者,还有发薪水。除此之外,我们恨不得离办公室越远越好,那大白天里最美好的八个小时,倒成为了我们最惨痛的梦魇。人就是这样无奈的吧,我们无时无刻不想着逃跑,却永远也没办法逃掉,这个牢笼,就叫做办公室。有多少次,我们以为自己下一秒就会辞职,第二天上午九点,却依然准得像只劳力士一样出现在办公室里。
      
      先前在书店里看到胡晴舫的《办公室》,还以为这是本以描写办公室为乐事的专栏合辑,取的是旁观的角度,甚至有点幸灾乐祸的情绪,躲在一旁冷笑,尖酸刻薄地写一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俏皮话而已。细看之下才发现,本书倒有着长篇小说的严谨结构,虽是一篇篇的小品样文字,却故意模糊了角色的身世面貌,暗地里自有一股悲天悯人的精气神在,并能贯穿前后,只叫人读过以后,合起书本,怅然若失。
      
      本书虽无明显的人物设置,却自有作者的影子在,当事者的迷与旁观者的清兼而有之,书中的那一个“我”,一面劳神理解、应付人际关系里的钩心斗角、阳奉阴违与两面三刀,另一方,殚心竭虑地在此险恶环境中发现自我存在价值、小小的温暖与应该坚强的理由。在作者的笔下,办公室就如热带雨林一般险境丛生,但是,又分明有隐约的希望在,就像浓密树丛中挣扎露出的阳光,虽不明亮,却足够聊以自慰。这种自欺欺人与无可奈何,叫我们读来,怕是有种似曾相识的味道。这也是本书的抓人之处,其中的情节,虽然人物、时间、地点各不相同,细节,却是绝对的逼真,倒像是我们昨日在办公室里的事迹,忽就被人逮了正着。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作者的文字自有一股细腻的感觉,书中的办公室,就像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素描,随便拿起一张来,再随便找幢A级甲等写字楼,推门进去,一对照,包准分毫不差。更加难得的是,在作者的叙述中,没有故意弄些怪诞吸引读者的情节,也没有故意卖弄文笔的格言警句,却留下了不少鲜明的形象,那些形象,与其说是作者故意塑造的,还不如说是办公室里本来就有的。在这个“后现代”的时代里,办公室作为典型场所之一,其象征意义颇令人寻味。
      
      如果我们真的计较一些,在读完本书之后,非要追寻一下在办公室里的工作对于我们的意义,恐怕,是接近于徒劳的。难道真的是为了做出一番事业的吗?难道真的是为了造福于谁的吗?哦,很少有人那么崇高的吧?我们之所以能忍受办公室,最根本,也许只在于,我们很怕,某天醒来后,没有一个办公室可去,而已。看吧,事情被说透之后,就是这么没劲的。
      
      作者博客:http://zhoudakuan.spaces.live.com/
  •     随便读了几篇,没有陌生感,全世界大部分办公室都差不多,充满着政治的氛围,离不开,走不掉,像巨大的地心引力,连抱怨都是一个样。
      即使外表看起来光鲜的公司,内在的人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不是说里面没有人积极,没有人有过欣喜,觉得找到了价值的认可,有了家一样的归属,确切的事实是,一切都是阶段性的。
      这真是让人悲观,同时觉得无力,疑问谁创造了社会,进行了分工,让彼此发生了关系。如果确实没有办法,如何调剂。
      理想的办公室让员工每天醒来,“有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可去。”如果实现不了,也别沮丧,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提醒自己:“你得有个人的生活。”
      
  •   中国人真是落伍,还在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其实几年前卓别林已经很好地诠释这一问题了。
  •   悖论:缺失什么时渴求什么,但人永远处在缺失状态中。
  •   是啊,也许正如日光与阴影,永远相违背
  •   办公室并没有给我们自由,它是一份365天开机运行的协议,难以获得十天以上的连续休假。夜以继日,日复一日。工作像一只贪食巨兽盘踞在拥有阳光、清风、午后、林荫的大好时光,将时日啃烂变作清晨和深夜的零碎边角抛回给我们。生而为工作,还是工作为生活?心中所想再为美好,事实如铁,所有憧憬都只是憧憬,所有放纵被压缩在三五天年假之内,一年大部分时间,身体仍局限在三平米格子间。靠肆意挥霍金钱重获心理平衡,或如仓鼠囤食,让自己觉得安全。
    重新又看了一遍。说的太合我的感受。仿佛心事被人掏空一样。
    唉。
  •   那也是我自己的感受,许多人分担同样的痛苦,就当作一种安慰吧
  •   我还是喜欢上班的。。。呵呵
  •   雖說是書評,賽寧卻寫出了辦公室人心中糾葛著的那種悶那份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