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法] 德勒兹,加塔利  页数:390  译者:姜宇辉  
Tag标签:无  

前言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不限于时间上的源头,还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这也就是说,它能让我们重回起头处,体验到最初的、边缘上的取向如何发生,并由此而生出某种边际处的敏感。非经典的文本则已经处于某种框架之中,近代以来的反经典潮流则指一种以“靠最先进手段直接解决问题”为标榜的倾向,否认经典有当下及未来的活的真身。20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没有经典的国度,只有西方科学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技术(高科技)的至高无上与无处不在。形而上学与科学同属于一个观念普遍主义的思路。“现代自然科学、现代数学和现代形而上学都是源出于广义上的数学因素”(《海德格尔选集》,第875页)。但我们也知道,数学同样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形成因素。只通过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视野来研究中国古代经典,也属于这个高科技崇拜的现象。科学无经典可言。培养一位物理学家,根本无须去读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甚至牛顿的《原理》,只需要最应时(updated)的教科书、成果报告和实验手段。但要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命运的士(儒士、道士)、思想家,或完整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则必读经典,非如此就无法以“究际通变”(司马迁语)的方式来进入生活。

内容概要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是德勒兹晚期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德勒兹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丛书的第二本,《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是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实验的最为充分的体现,也代表了其“外部思想”的哲学思索的最高境界。全书境界高远,文笔酣畅淋漓,堪称二十世纪法国哲学中的奇葩。

作者简介

作者:(法国)德勒兹(G.Deleuze) (法国)加塔利(F.Guattari) 译者:姜宇辉

书籍目录

代序:概念何为? (玛斯素美)前言1.导论:根茎根,侧根和根茎。一书的问题。——“一”与“多”。树与根茎。——地理方向,东方,西方,美国。——树的危害何为高原?2.1914年:一匹还是许多匹狼?神经官能症与精神病。为了一种多元体的理论。集群。——无意识与分子3公元前10。000年:道德的谱系学(地球把自己当作什么?)层。——双重连接(节段性)。——什么构成了一个层的统性。环境。一个层所具有的多样性:形式和实体,外层和准层。内容和表达。——抽象机器与配置:它们的相对照的状态。——元层4.1923年11月20日:语言学的公设口令。——间接话语。——口令,行动,非实体的转化。——日期。内容和表达:二者各自所拥有的变量。——配置的不同方面。——常量,变量和连续流变。音乐。——风格。——强势和弱势。——生成。死亡与逃逸,形象和变形5.公元前587年-公元70年:论几种符号的机制专制的能指机制。激情性的主观机制。两种谵妄和精神病学的问题。犹太民族的古代史。逃逸线和先知。面容,变向,背叛。书。——主观性的系统:意识和激情,对子。——家庭争端和办公室的争端。冗余。解域的形象。——抽象机器和构图。生成性的,转化性的,构图性的,机器性的6.1947年11月28日:怎样将自身形成为一个无器官的身体?无器官的身体和波,强度。——卵。受虐狂,风雅之爱,道。——层与容贯的平面。——安东尼·阿尔托。审慎的艺术。——三种身体的问题。——欲望,平面,选择和构成7.元年:颜貌白墙,黑洞。——颜貌的抽象机器。——肉体,头部和面容。面容和风景。——骑士传奇。——解域的定理。——面容的社会功能。——面容和基督。——面容的两种形象:正面与侧面,变向。——瓦解面容8.1874年:三则短篇小说,或“发生了什么?”短篇小说与故事:秘密。三条线。——中断,裂痕,断裂。——对偶,对子,秘密集群9.1933年:微观政治和节段性原始的和文明的节段性。——克分子和分子。——法西斯主义和极权主义。一节段化的线,量子流。——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群众和阶级。——抽象机器:突变和超编码。——何为一个权力中心?——三条线及其各自的危险。——恐惧,清晰,权力,死亡10.1730年:生成-强度,生成-动物,生成-难以感知生成。——巫术的三个方面:多元体;异常者或局外人;转型。——个别化和个别体:傍晚五点钟。——经度,纬度,和稳定性的平面。——两种平面,或平面的两种概念。——生成女人,生成儿童,生成动物,生成一分子:领域。——生成-难以感知。分子性的感知。——秘密。——强势性,弱势性,弱势群。弱势群的特征和生成的不对称性:双重一生成。一点和线,记忆和生成。——生成及阻碍。——点状系统和多线性的系统之间的对立。·音乐,绘画和生成。——迭奏曲。——续谈解域的定理。生成对抗模仿11.1837年:迭奏曲在黑暗之中,在家,朝向世界。——环境和节奏。——布告和界域。作为风格的表达:节奏的面容,旋律的风景。——鸟之歌。界域性,——配置和交互配置。——界域和疆土,故乡容贾眭的问题。——机器性的配置和抽象机器。古典主义和环境。浪漫主义,界域,疆土,民族。——现代艺术和宁宙。形式和实体,力与质料。——音乐和迭奏曲,宏大的和小型的迭奏曲12.1227年——论游牧学:战争机器国家的两极。战争机器的不可还原性和外在性。——战争的人。——弱势和强势:弱势科学。——身体和身体的精神。思想,国家和游牧学。——第一个方面:战争机器和游牧空间。——宗教。东方,西方和国家。——第二个方面:战争机器和人的构成,游牧之数。——第三个方面:战争机器和游牧情状。自由活动和劳动。——配置的本性:工具和符号,武器和首饰。——冶金,巡游和游牧。——机器系和技术的谱系。——平滑空间,层化空间,穿孔空问。战争机器和战争:关联的复杂性13.公元前7000年:捕获装置旧石器时代的国家。——原始群体,城镇,国家和世界组织。——预期,防备。——“最末者”的意义(边际主义)。交易和储备。——捕获:土地所有权(地租),税收(赋税),公共工程(利润)。——暴力的问题。——国家的形式,法律的三个时期。资本主义和国家——征服和役使。公理系统及其问题14.1440年:平滑与纹理化技术的模型(纺织)。——音乐的模型。——海洋的模型。——数学模型(多元体)。——物理模型。——美学模型(游牧艺术)15.结论:具体的规则与抽象的机器译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显然,两种连接之间的区分并非是实体和形式之间的IX分。实体不是别的,就是成形的物质。形式包涵着一种代码,编码和解码的模式。作为成形的物质,实体指向界域,结域和解域的程度。然而,准确说来,对于每种连接来说都存在着代码和界域.每种连接自身都包含着形式和实体。目前,我们只能说,对于每种连接,都对应着一种节段性和多元体的类型:一种类型是灵活的,更偏向于分子的,仅仅形成秩序;另一种则较为僵化,是克分子的,形成组织的。实际上,尽管第一重连接并不缺乏系统性的互动,但尤其是在第二重连接之中才产生中心化、统一化、总体化、整体化、等级化和终结化的现象,它们形成了一种超编码。每种连接都在它们自身的节段之间建立起二元性的关联。然而,在两种连接的节段之间,存在着(遵循着更为复杂的法则的)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构这个词可以被用来指称这些关系和关联的总和,但是,相信结构就是大地的定论,这是一个幻觉。而且,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两种连接之间的区分始终就是分子和克分子之间的区分。他越过地质层、物理化学层、能量层的广阔的多样性。他直接切人有机层,或,一种大规模的有机层化的存在。不过,有机体的问题——怎样将肉体“形成为”一个有机体?——这仍然是一个连接(articulation)的问题,或,连接性关系的问题。教授非常熟悉的多贡人(Dogons)如此表述问题:一个有机体降临于铁匠的肉体之上,借助一部机器或一种机器性的配置——它使肉体得以层化。“铁锤与铁砧的撞击使得胳膊和腿在肘关节和膝盖处发生碎裂·而他直到那时才拥有这些肘关节和膝盖。这样,他就接受了人的新形式所特有的关节(连接),这种新形式在大地之上拓张,它专门致力于劳作。

后记

不管谜究竟是什么,任何时候,它都意味着“中心”,始终隐秘不为人知。……若一个文化失去了谜的概念,便丧失7它的“中心”,一个人如果观察到此现象,必然要推论出这个文化的思想也已经失去了平衡。——奥尔罕·帕慕克,《黑书》琪亚从满布尘埃的百叶窗叶片间望出去,瞧向阿伊朵完成的下雨街道。在威尼斯,琪亚从来没有让它下过雨,但她并不介意这城市在雨中的模样,很适合,像西雅图。——威廉·吉布森,《阿伊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帕慕克和吉布森都是技巧高超的说谜人,而D&G又何尝不是如此?《千高原》从来都是一部“谜”一样的书,让人着魔。而书中也确确实实有一章谈到“秘密”。但“秘密”不是遮蔽起来的东西,不是装在潘多拉盒子之中的隐秘之物,而是和形式、和“表达”纠葛在一起的无限衍生的表现过程。

编辑推荐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未来哲学的千年备忘录。活在书写中的经典,只能是复数的。只有一本经典,等于无经典,因为唯一的经典只是宪章或神喻,其中无语言和书写的生命。华夏文化世界自古就没有某一本经典的独霸。四书五经都是经典,三教九流皆有经典。所以经典的书写或书写着的经典,一定有模糊的、开放的边缘,特别珍视那些能帮助当今中国人直面经典、让经典又开始实际书写的哲理,不管它来自哪一个经典传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一直以为千高原是个日本人,买了这书才发现是法语“千”和“高原”的意译。
  •   法国是人文思想的渊薮。概念乃是思想不断呈现的浮标
  •   都是经典,不须多说了
  •   就是有点深奥了 以后再看吧...
  •   咋就不见卷1的踪影呢?本书还行,貌似轻型纸,每印张线订,也算负责了!
  •   牛逼,,真正的好书!!!!!
  •   此书汉译本的出版,恰像一颗子弹。让子弹飞一会。。。
  •     半年前看完的,现在才想起来添加,顺便说下,可能有些词记错了,不过应该差别不大。
      
      最精彩的部分应该是说到迭奏曲那里,在那个部分德勒兹第一次较为直接的说明了层,逃逸线,界域,配置,容惯性平面这些之前他只靠比喻在阐述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他一贯的后现代作风受到了挑战,来自于一种完整的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挑战。
      
      他从没有与中心直接的摊牌,因为与任何秩序的对抗都只能带来混乱,所以他保险的选取了“去中心”。有一个中心在那里,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寻找那个块茎,抓住那根逃逸线,那个时时刻刻处于域外的引导而又粘着在过去的层上的东西。在这里,一股脑的尼采,伯格森的影子全都现形了,这种东西并不陌生。
      
      我还比较感到可惜的是容惯性平面,他提出这样的一个概念是出于几何中心主义吗?
      
      
  •     以下摘自 齐泽克著,王芳译:《齐泽克眼中的毛泽东》,《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1卷 第5期
      原文为齐泽克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新版英译本( 2007,VERSO) 写的导言
      
       今天全球资本主义对革命力量的挪用并不是没有喜剧性的一面。为了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以色列防御力量的都市战争概念化, 以色列国防部( IDF) 的军事学院系统地参考了德勒兹和加塔利的理论, 特别是其著作《千高原》, 用它作为“操作理论”, 所使用的时髦词汇有“无形竞争实体”、“不规则移动”、“速度对节奏”、“瓦哈比战争机器”、“后现代无政府主义者”、“移动的恐怖分子”等。他们所依赖的主要的差异之一是“平滑”和“有条纹”的空间之间的差异, 它反映出了“战争机器”和“国家机构”的组织观念。现在当IDF想要指代在某个好像没有边界的空间上展开的行动时, 经常使用“平整空间”这一术语。巴勒斯坦地区被视为“有条纹的”, 因为它们被篱笆、高墙、沟渠、路障等等封闭了起来。
       IDF 在2002 年4 月对纳布卢斯市实施的袭击被其指挥官称为“反向几何”行动, 他解释为“通过一系列微观战术活动重组城市系统”。在战斗中, 士兵们在城市中穿梭, 穿过数百米的地面隧道, 这些隧道是在密集的城市建筑中开凿的。尽管数千名士兵和巴勒斯坦游击队同时在城市中穿梭, 他们“渗透”到了城市建筑之中, 以至于从空中几乎看不见有人。此外, 他们没有使用城市的街巷、道路、院落或是门、楼梯和窗户, 而是横向穿越墙壁, 纵向地穿过天花板和地板。这种形式的移动, 军事上叫做“侵扰”, 旨在突破内外的分野, 把民居变成大道。IDF的“穿墙而过”战略所设计的观念是城市不只是场所同时也是战争的媒介:“一种灵活的, 几乎透明的介质, 永远是难以预料的和处于流动转台的。”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当然不是愚蠢地指控德勒兹和加塔利是军事殖民的理论家, 而是说他们所论述的观念机器, 远不仅是“颠覆性的”,它同时也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 军事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政治的) 运行模式。那么, 我们是要通过革命建立一种秩序, 其原理就是频繁的自我革命吗?这也许就是今天的问题所在。
  •      德勒兹实际上是后现代哲学中的一个建构者,或者说他是建构式的解构。整个后现代是对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次彻底消解和反叛,但是在这种过分消解之后我们该如何思考呢?新的言说的可能在哪里?
       德勒兹就是在告诉我们这种可能。这实际上是一种实验,他不再使用传统的概念,不再说主体客体、现象本质,不再说逻各斯,不再使用二分法,而代之以根茎、网络、多元体这些概念,他否认有一个中心,否认有一个主体,将人消解为机械与集合。将哲学理解为概念的创生。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种激进中的不足。在与传统思维方式决裂之后,德勒兹的哲学里同时充溢着创生与癫狂的力量,他在理性与混乱中穿行,在思维的悬崖上舞蹈,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乱。
       另外一点就是,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与其时代相映照的。在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这些人的哲学里疯狂的解构力量,主体的死亡,中心的死亡,也是对现实的反应,它对应的事实是,世界的多元与异变,人的本质的丧失。
      
  •   死胖子看问题多辩证啊。我学会了:不能因为德勒兹精致的理论帮助了以色列有效打击了恐怖分子就认定德勒兹是民主自由和普世价值的推手,同样,也不能因为毛泽东思想启发了一小撮西方知识分子的理论创作就否认毛主义和纳粹主义、斯大林主义一样邪恶。不过,德勒兹的哲学工作出发点不是为了反对辩证法吗?
  •   至少文本还能产生阅读的愉悦。。。但愿两位作者在书写时有他们的愉悦。。。
  •   建构式的解构可理解为再构。
  •   就好像解域总是伴随着再结域。
  •   德勒兹的哲学里同时充溢着创生与癫狂的力量,他在理性与混乱中穿行,在思维的悬崖上舞蹈,既让人兴奋,又让人迷乱。
    感觉看他写的东西就是梦呓一样。。
  •   他的哲学是要颠覆传统的超验主义吗?他不也是在超验吗?
  •   他的哲学什么时候成超验主义了?他不是自称彻底的经验主义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