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作者:李涛  页数:15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李涛编著的《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上海话剧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对上海职业话剧的商业化特征及生产机制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传媒在这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第三部分进一步分析了上海职业话剧在审美趣味上对市民心理的迎合,并客观指出其得失;第四部分从剧院、剧团、剧评三个方面提出论点,认为上海职业话剧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

作者简介

李涛,文学博士,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曾获得第22届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第21届“星光奖”电视纪录片大奖、上海文艺创作优秀单项成果奖、《综艺》十大节目制片人等荣誉。参与编写《上海话剧百年史述》、任话剧《危险关系》制作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纪录片《海上惊雷雨》总撰稿,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首部官方纪录片《百年世博梦》总撰稿,六集电视纪录片《教育能改变吗》总撰稿、总导演。
曾先后供职于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新闻部、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评论部等,现任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副总监、真实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书籍目录

引言  对象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此时此地”:泥淖中的剧运
第一节 消费之都的经济、文化与政治
第二节 戏剧产品与大众的日常生活
一、“爱美”与“职业”齐头并进
二、“代偿心理”引发热情
第三节 通往商业化之路
第二章 作为大众文化的戏剧生产
第一节 市民社会与审美嬗变
第二节 戏剧生产体制
一、商业化的戏剧管理
二、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三、观众至上
第三节 传媒的盛筵
一、报刊等媒介中的戏剧
二、广告营销
第三章 大众与小众:迈向趣味戏剧
第一节 西方文明的翻版
一、从“流线型喜剧”说起
二、改译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诗与俗的化合
一、左翼的流变与于伶的经验
二、文明戏的秋波
三、周贻白的模式
第三节 费穆:电影化的实验
第四章 公共领域:都市戏剧的文化营造
第一节 剧场与城市
第二节 苦干剧团:松散的共同体
第三节 众声喧哗中的戏剧批评
一、麦耶与《杂志》剧评群
二、兰的剧评
余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附录一 剧人访谈
一、胡导先生访谈
二、洪谟先生访谈
三、乔奇先生访谈
附录二 上海职业话剧大事记(1937—1945)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从大众文化产品的立场来看,“苦干”的剧目选择是成功的,绝大部分拥有高票房。当然也毋庸讳言,个别剧目由于过分追求娱乐,有媚俗倾向,时任编剧的柯灵后来说:“正因为这种(认识水平)限制,从苦干当时演出的一般剧目来看,对政治性和思想性的注意是不够的。”①这个“检讨”是实事求是的。1937-1945年间的话剧生产体制可以用“名编、名导加明星制度”来概括。编剧圈子相对较小,李健吾、周贻白、顾仲彝、姚克、杨绛、师陀等为商业演出提供源源不断的剧目,但剧本荒还是很严重,没有新创作就只好改编,因为只有不断推新戏才能满足大众不断变化的口味。中旅由于剧本需求量大,就聘请阿英、周贻白作专职编剧,导演也是一样,黄佐临、朱端钧、吴仞之等都是马不停蹄,有的人同时在导几部戏,演员也走马灯似的,每天日夜两场,以满足有闲暇的观众的需要。与此同时,从事专门的或业余的话剧写作者也在急速增加,当红小说家张爱玲将自己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话剧上演,连演80场,场场爆满,就是一个显例。②对演员的培养、选拔是戏剧管理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剧团为新演员创造机会,缩短成名期。当然也时常有“挖角”的事情发生,这可以算是市场化的弊病之一。

编辑推荐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为上海戏剧学院博士文库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作为一篇博士论文,比较有分量,资料比较翔实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