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李超 编著  页数:120  字数:30000  

内容概要

南京栖霞寺坐落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的栖霞山中峰西麓,距城17公里,是我国著名佛教圣地之一。自古“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栖霞寺朝拜或游览参观的人,都会被这座古刹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有着“六朝胜地、千佛名蓝”之称的江南名刹栖霞寺,与山东临清灵岩寺、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湖北荆州玉泉寺并称为“天下四大丛林”。

书籍目录

一  栖霞寺的历史沿革
二 栖霞寺与高僧
三 栖霞寺景观
四 历代文人名士的栖霞情结

章节摘录

  (一)栖霞寺与明僧绍  栖霞寺与南朝宋齐时期的著名隐士明僧绍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换句话说,没有明僧绍,也许就不会有栖霞寺这个我们今天众所周知、耳熟能详的佛教圣地了。  关于明僧绍生平的资料记载,比较集中的见于《南齐书》卷54、《南史》卷50以及《全唐文》卷15,唐高宗李治撰写的《摄山栖霞寺明征君碑铭》也可以作为相关的参考资料。前三种都是正史资料,《明征君碑》是唐高宗李治在他宠信的大臣、明僧绍的裔孙明崇俨的恳请下,御笔亲书,为明僧绍写下的碑文。这些资料都涉及到了明僧绍的生平及其家世,虽然详略不同,并且有时候相互之间叙述得也有矛盾,但还是可以把明僧绍一生的事迹比较完整地展现出来。  明僧绍,字休烈,一字承烈,平原鬲(今山东平原)人。是南朝宋、齐时期的著名文人和隐士。他的先祖是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的儿子孟明,孟明的后代以孟明的字为姓,于是就有了明姓。明僧绍出生于山东平原郡一个有信佛传统的土族家庭里,有很高的儒学、佛学修养。刘宋元嘉(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时期,明僧绍被推举为秀才。永光(刘宋武昌王刘浑的年号)时期,又被征召担任镇北府功曹一职,但明僧绍没有答应。从“元嘉”时期到“永光”时期,至少有十几年,明僧绍多次拒绝了朝廷的征辟,隐居不仕。那时候,他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长广郡崂山(今山东青岛)一带,史书说他在那里聚徒讲学,乐得逍遥自在。  泰始(南朝宋明帝刘或的年号)二年,即公元466年,由于淮北四州被北魏占领,明僧绍只好随家族南下建康(今南京),宋明帝刘或征召他做通直郎,但他还是不肯。异明(宋顺帝刘准的年号)元年,即公元477年,由于自己家里缺少粮食,不能够生活,明僧绍只好跟随他的弟弟明庆符到郁州任上。  齐高帝萧道成废掉宋顺帝刘准自己称帝的时候,很需要得到像明僧绍这样的高士以及像明氏这样的大家族的支持。《南齐书》中记载,建元元年(479年)冬,萧道成下诏征明僧绍为正员郎,显然有这一方面的政治用意。《明征君碑》上记载:“齐建元元年,又下诏征为散骑侍郎,又不就。”这和蝻齐书》叙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明僧绍这次推脱自己身上有病,并不买账。建元二年(480年)的时候,明庆符卸任青、冀二州刺史后,回京担任新职,明僧绍也随之回到了建康,并在江乘(今江苏省句容北)摄山(即栖霞山)长住下来。  自永光年间(465年)始,至明僧绍去世,在这二十多年间,先后有六个皇帝六次征召明僧绍出仕为官,但他始终推辞,也许是明僧绍看透了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决心不为俗事拖累,所以才会“刊木结茅”,隐居摄山。当时的人赞扬他这种自甘淡泊的真隐士精神,尊其为“征君”。  和很多六朝时期的文人一样,明僧绍对山水泉石也是情有独钟。他先后隐居栖身的地方,从长广郡崂山(在今山东青岛)到郁洲掩榆山(在今江苏连云港)的栖云精居,再到摄山,都是水石并胜、风景秀丽的地方。明僧绍每到一处,都会以学行德业相号召,因此跟随他的人很多。关于他的人格魅力,《明征君碑》中有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记载。据说他在崂山隐遁时,聚徒讲学,“横经者四集,请益者千余”,以致于盗贼也“望境归仁,共结盟誓之言,不犯征君之界”。虽然记述得有点夸张,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他得人心的地方。  齐高帝建元二年,明僧绍随弟弟来到了南朝的首都建康。与齐高帝萧道成的希望恰恰相反,明僧绍到了南京以后,就选择了远离台城的摄山作为息心宴坐之地。摄山一名伞山,即今南京栖霞山,当时属于南徐州琅玡郡江乘县,这在《摄山栖霞寺碑》中有记载。相传摄山曾是秦始皇南巡会稽后北还渡江之处,从秦朝开始,就在这里设县了。  根据碑文记载,明僧绍到南京后,“负杖泉邱,游脱林壑,历观胜境,行次摄山,神谷仙岩,特符心赏。于是披棒草,定迹深栖,树模疏池,有终焉之志”。明僧绍看中了摄山,可能是因为山上盛产一些利于摄生(即养生)的药草,有利于隐遁之士摄养延年,也可能是因为看中这里有泉石林壑之美,与他以前的两处隐居之地相似。在这里,他“爱集法流,于焉讲肆,音容秀澈,宇量端凝,投论会奇,兴言入妙”,在首善之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南朝的时候,摄山经常有猛虎出没,所谓“山多猛噬,人罕登临,升岩有仙谷之危,越涧等凭河之险”。随着摄山附近的人烟渐渐稠密,周围地区也得到了开发,猛虎也就销声匿迹了。在碑文的叙述中,这被渲染成明僧绍“心不忤物,总万类以敷仁”的奇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僧绍到此隐居之前,东吴之时的摄山就是一个“镇戍之坞”,在晋末还曾经是道教发展的一个据点,可惜的是,摄山的外道馆地毁于疫疠,没有将道教发扬光大,更没有使摄山成为道教名山。相反,自从明僧绍来到摄山筑室隐居之后,摄山渐渐地变成了一座佛教名山。  在摄山正式定居之前,明僧绍曾专程前往钟山定林寺拜候寺里的高僧释僧远,但是他对恰巧驾临定林寺的齐高帝萧道成照样避而不见。在此之后,“俄有法师僧辩,承风景慕,翼徒振锡,翻然庚止”,僧辩来到了摄山(栖霞山)并与明僧绍成了莫逆之交。僧辩“因即邻岩构宇,别起梵居,耸娇飞柯,含风吐雾,栖霞之寺,由此创名”,这就是有名的栖霞精舍。栖霞这个具有诗情画意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但是早在明僧绍隐居郁州(今灌云东北)的时候,就住在弁榆山栖云精舍,所以栖霞这个名字也有可能是受了明僧绍的栖云精舍的启发。  不幸的是,僧辩法师在栖霞精舍住了不久,就坐化在这个草创不久的居室里。僧辩法师生前曾发愿要在栖霞岩上塑一尊佛像,还没来得及实现。明僧绍怀想故人,感而成梦,梦见一尊庄严的佛像坐在高高的山岩之上。他漫步于林亭山峦之间,也仿佛听见“浮磐吟空,写圆音于帷树”,仿佛闻到“飞香散迥,腾宝气于炉烽”,还似乎在岩际看见佛像的“真颜”,“神光骇瞩,若登灵鹜之山,妙力难思,如游替龙之邑”。这种种祥瑞的征兆使明僧绍越来越相信,他要承担起故人未竞的事业,这既是佛意,也是天意。  然而,永明二年(484年),刚刚开始筹划“于岩壁造大尊仪”的明僧绍也离开了人世。他的儿子临沂公明仲璋孺慕思深,尊重父亲的遗愿,把明僧绍的故居舍为佛寺,所谓“舍兹碧题,式建花宫”,又继承明僧绍的志向,在西峰石壁开凿佛龛,于是寺的规模得到初次扩展。当时的王公贵族,包括齐文惠太子、竟陵王萧子良等人,闻风而动,“成舍净财,光隆慧业”,竞相在岩际开凿佛像。有一个叫法度的沙门,“即此旧基,更兴新制,又造尊像十有余龛”。栖霞寺后来享誉一方的千佛岩至此初具规模。永明七年(489年)法度禅师以栖霞精舍为基础,正式创立了栖霞寺。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明僧绍生前就舍宅为寺了。有学者说:“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正月三日,明僧绍舍宅为寺,供法度禅师居住弘法,称为‘栖霞精舍’”,又说“明僧绍舍宅为寺后”,梦见如来佛等事情。《栖霞寺志》也说:“南京栖霞寺,创于公元484年,南京齐武帝永明二年,有高士明僧绍者,初隐居江乘摄山,延沙门法度,讲无量寿经,因舍宅为栖霞精舍以居之,是为摄山有栖霞寺之始。”到底是明僧绍把自己的居室捐给了僧辩法师还是法度禅师,笔者认为可以存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栖霞寺的创立是在明僧绍死后,即永明七年(489年)。  从严格意义上讲,明僧绍只是为栖霞寺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而并不能把他当做栖霞寺的创始人。纵观明僧绍的一生,他是深受儒家和释家思想的影响的,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他当做一个佛教的信徒,在他身上,体现得更多的还是传统的隐士精神。但是由于明僧绍与栖霞寺的渊源,《栖霞寺志》还是把他看成栖霞寺的“开山护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栖霞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山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1983年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