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吉林省吉出书刊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文史出版社 (2010-05出版)  作者:金开诚 编  页数:120  
Tag标签:无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书籍目录

传统戏曲剧种梨园戏 梨园戏的历史沿革 梨园戏代表剧目 小梨园之童龄演员 梨园戏的艺术特点 宋元南戏之遗响 梨园戏剧本故事内容 梨园戏的影响与意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如《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单人伞舞,表现人物顶风冒雨艰难地行进。其中有表现遇雨的张伞,怕水泥泞的蹑足撑伞,逆风斜风的顶伞,狂风四起的旋伞,暴风起伏的升降伞、飘伞、放伞等表演动作,组成了一套伞舞表演。 梨园戏演员的装扮比较简明,旦角抹胭脂、水粉,大梨园中的小旦有时在额中写一个“小”字,大旦写“大”字,或者点一个红点,老旦系黑头巾,丑角只涂白粉,女丑角的化装比较夸张,整个脸涂白粉,两颊搽大红胭脂,假髻上还插树枝,花脸基本只有黑白两色,线条少,简单明快,有些角色如天官、魁星、小鬼等必须戴面具。另外,演员的服装都很简朴,一般穿衫和裙,没有水袖。 (二)梨园戏的角色行当 梨园戏的角色行当设置沿用宋元南戏的旧制,早期只有生、旦、净、丑、贴、外、末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大梨园增加了老旦(也叫老贴)和二旦,一般不超过七人,但近几十年来又增加了一些角色。七子班,由七名童伶扮演生、旦、净、末、丑、贴与外等七种角色,这正是南戏演出时所分的七个角色。明人徐渭的《南词叙录》载: 生,即男子之称。 旦,宋伎上场,皆以乐器之类置篮中,担之以出,号日“花担”,后省文为“旦”。 外,生之外又一生也,或谓之小生、外旦、小外,后人益之。 贴,旦之外贴一旦也。 丑,以墨粉涂面,其形甚陋,今省文作“丑”。 净,此字不可解,或日:“其面不净,故反言之”,予意:即古“参军”二字,合而讹之耳。优中最尊。其手皮帽,有两手形,因明皇奉黄幡绰首而起。 末,优中之少者为之,故居其末,手执摘爪,起于后唐庄宗,古谓之苍鹘,言能击物也。 由于梨园戏的演出角色比较少,所以在演出时演员往往要兼扮不同的人物,但是演员兼扮不是随意的,而有相应的规定,一个戏的某个人物只能由固定的某一行当来扮,不能随便兼扮。大梨园还有“棚主”,即每一出戏都要有扮演某个人物的某个行当来充当固定的棚主,由这个角色来掌握这出戏的演出,这算是古代的一种舞台调度手法。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梨园戏》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梨园戏/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