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李倩,金开诚 编  页数:120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融合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的历史沉积。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只有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强大,广大民众对重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愿望日益迫切。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继承并传播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是我们出版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吉林文史出版社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希望本书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也坚信我们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伟大复兴!

内容概要

  中国书法艺术中最具表现力、最富艺术性的书体当属草书艺术。草书少有楷书的端庄、整齐;没有篆书的不温不火、精密细致;没有行书的从容自然、流水行云;更少有隶书的一波三折、蚕头雁尾,多的是体势的上下牵连,一笔而成一字或多字的连绵,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之斑斓,无声而有音乐之旋律。

书籍目录

一 草书概述二 兼具篆隶化的章草三 流畅简动的今草四 激情旋舞的狂草五 草书的书写创作及其艺术鉴赏

章节摘录

  草书的起源,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雏形。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是古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的草书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  广义上的草书是指不规范的草书,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文字不统一的远古时代,自然不会有规范的草书,那时出现的潦草的字,就属于广义的草书;二是在文字统一后,在应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起草文书稿件、记录他人谈话时,行笔快捷,笔画连带、省略,信手写的潦草的字,这种字很难用于交流,隔久了甚至连写字的人也难以识别,这种潦草的字也属于广义的草书。狭义上的草书是指为了便捷书写,经过漫长的约定俗成的过程,形成的具有法度的草书,那便是章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今草,狭义的草书就是指章草和今草。  草书是一种实用性较广,且艺术创造空间极为广泛的书体。一部书法史,倘若离开了草书,离开了“草圣”以及灿若星斗的草书大家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无疑将大为失色。历史上“书家无篆圣、隶圣,而有草圣”,虽然“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为各种书体共有的本质,但草书表现得尤为突出。草书以其强烈的运动感、节律感,千变万化,奔放驰突,震撼心灵,动人心魄。在所有字体中,草书最为特殊。草书的结构有一定的草法,然而又可随不同的书家,写出不同的面貌。同一个字,变化起来迥然不同。草书的笔法最为丰富,中锋、侧锋、方笔、圆笔、藏锋、露锋、提笔、按笔无不可施,而且笔法丰富才显出草书的本色。可以说,草书包含了楷、行、篆、隶书的笔法,而且草书的笔法掺入楷书则成为行楷,掺入行书则成为行草,掺入篆、隶之中,就成为草隶、草篆。谓“草书意多于法”,即强调了草书善于寄寓发挥书写者的兴致与情感。尤其是狂草,书家并不在求一点一画之得失,而是借其点画线条来抒发胸中之气、之情、之意、之兴。狂草是草书中最狂放的,行笔挥洒自如、意气飞扬、连绵不断,是一种适于寄寓激情的浪漫书体。自古以来,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唐代的两名书法家:张旭和怀素,所谓的“颠张狂素”就是对他们草书艺术最形象的评价。章草是就汉隶加以变化的,提倡于东汉章帝的时侯。今草一方面把章草加以变化,一方面把真书加以速写,从东汉末年流传到现在。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上,任意增减笔画,悠意速写,兴于唐代。  草书的书写速度快于其他书体的书写,书写的快与慢,表现出书法线条力度的强与弱,这是草书书法表现力强于其他书体的一个原因。草书书写时的快具有相对性,书写时一味求快,可能造成心手不一,书不达意,线条易浮滑,结体易草率,容易失规矩。书为心画,中国书法的本质美应该是阴阳调和,神清气闲,田园牧歌式的美。这是几千年中国书法创作的主流,书写时,书写者应该是凝神静思,心平气和的,这才符合中国古代文人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和情趣。草书也同样如此。董其昌说:“本朝学素书者,鲜得宗趣。许武功、祝京兆、张南安、莫方伯各有所入。丰考功亦得一班,然狂怪怒张,失其本矣。余谓张旭之有怀素,犹董源之有巨然,衣钵相承,无复余恨,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久不作草,今日临文氏石本,因识之。”(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因而写草书不能因为快而心气浮躁,快是在精熟的基础上相对而言的,快且能收得住,有纵有擒,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要用“心”去写。  草书最长于表现力,最足以表情达意,其最重要的基础实在于笔法的丰富多变,草书的“点画”在“使转”中运行,被“使转”带动,草书点画与楷书点画之区别,可以从“使转”在两种书体中占有地位的不同而得到证明。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论述草书的篇章最为精辟,他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前半句用“笔画”,后半句用“笔意”。倘论笔意,草书之笔意未尝不可移入他书。但草书对各种书体的笔法要无所不悟,则是草书表现力丰富的奥秘,也是草书创作中难度大的一个原因。但这里要注意《艺概》作者说的是其书之“笔意”,非指“笔画”,高明的草书家从他书的笔画中取其“意”,决非简单搬用,所以说贵在“无所不悟”,由“悟”到“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道理。郑板桥的“六分半书”虽然着意发挥个性,然而较多地着眼笔画(非笔意)的搬用(非领悟)缺少融会贯通,没有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其成就受到局限。  “无一可以移入他书”指对草书而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杰出的、个性鲜明的草书作品,没有一个字,甚至没有一个笔画能够简单移植到别的草书作品中。杰出作品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依赖整体而存在,成为与整体血肉相连的组成部分,这个道理,各种书体皆相同,而在草书中格外突出。《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到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万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举凡天地万物之中,情与景,物与己,皆可融入草书,而草书作品也皆可启发观赏者联想到天地万物,“世间无物非草书”。  草书在章法上,以整篇谋局,破行距、字距,更加注重情感宜泄和畅快淋漓的感受。似乎无框架束缚,作品在线条的游走、穿插中一挥而就。草字形态不同,有稳重敦实,有开张游走,有刚劲挺拔,有婀娜飞逸,有的以“险绝取胜”,也有的于“平正”中见奇姿。草书艺术主要以水墨线条表现其美。一幅作品的神采全在运墨当中,全篇墨色之浓淡、轻重、枯润、明暗、薄厚、清浊等各不相同。有人将草书艺术的美概以十点:曰点划飞动,曰笔情墨趣,曰结体多变,曰章法生动,曰线条优美,曰血脉连通,曰气韵天成,曰转化跌宕,曰气势磅礴,曰奇逸潇洒。总之,草书艺术之美宛若无言而有诗篇之意蕴,无动而有舞蹈之神形,无色而有绘画之斑斓,无声而有音乐之旋律。

编辑推荐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是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该丛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草书》为“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之《草书》。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草书/中国文化知识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