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迈尔斯的海

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吉姆·林奇,Jim Lynch  页数:284  译者:殷丽君  
Tag标签:无  

前言

  美国西北角的一个峡湾,成为了这本书的舞台;一个十三岁男孩的暑假,他在这海湾里的脚迹与船痕共同演绎了这则故事。作者在书中借一名记者的话为这则故事下了简单的注脚——这只是一则关于某个小男孩不断在峡湾区发现新奇玩意的故事而已。  但是,被喻为美国最伟大的自然文学作家,蕾切尔·卡逊,她的魂魄、她庞博的自然知识及对海洋汹涌不?的情感,借由小男孩还魂贯穿在整本书里。对照小男孩在潮间沼地上的许多离奇发现,或许可以用蕾切尔·卡逊在接受美国国家图书奖时所说的一段话来说明原因。她说:如果我的书中有关于海洋的诗,那并非我刻意放进去的,而是在真心诚意地描写海洋时,没有人能够不用到诗。  小男孩视蕾切尔·卡逊为偶像,熟读她的每一本书,凝视大海,对海洋有着无止境的好奇。每天,他至少用数个小时在退潮的沼地上看、听和触摸,如此的融入、体验和观察,加上书本得来的知识,让他成为这道峡湾的生态专家。他自己说的:我之所以比一般人看?更多,只因为我是唯一在看的人。这和蕾切尔·卡逊所说的诗的置入,是一样的道理。  故事里安排了许多人物,作者显然意有所指地刻画了其中每一个人物,各自代表了现代多元社会的多个层面:盲目的群众;推波助澜的媒体;青少年的茫然、迷失及对生命的好奇;相当社会化的法官;僵硬的科学家及官僚;宁愿相信神话的密教人士及能力有限的智者先知……  我们总是看到自己想看的事、大部分人想看的是美丽怪诞的事物,不同的层次,产生不同的视野,小男孩之所以离奇甚至传奇,不过是因为他亲临现场,并且看见及听见。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你似乎常在海滩上发现奇妙的生物呢?他的回答直接而有力:因为我一直在看,这里有太多东西可以看。这让我想到一句话:命运随时都在敲我们的门,我们必须先学会聆听,听见了、听懂了,才会去开门迎接命运。  生养我们的环境,随时都在告诉我们一些讯息,而我们看见与听见的能力似乎越来越少。小男孩只是能够看见和听见海洋的平凡人,他无意间讲出也许地球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就被媒体夸大解读为海滩对小男孩说话;被密教人士宣扬为小男孩的频率有可能与神相通。茫然的社会都对神秘的事物兴趣大?,因而引发了一连串荒谬离奇的情节。其实,就像智者听说的:我们长大后都丧失了这种技巧,所以必须重新学习。  尽可能去看吧,蕾切尔·卡逊说过: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都不看。  这本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因为人与环境日愈隔离而产生的种种怪诞情节外,作者还以柔软的故事串联且包含了大量的科学知识,而又相当幽默地嘲讽了人世的浅薄和科学的僵硬。人类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了,而科学正是对所有已知事物的解释、科学家只是决心将所有事物的魔力都榨得一干二净;当小男孩无意间发现了海湾里的?侵生物,媒体报道后,科学家克拉马教授对小男孩说:你知道吗,这让我和州政府看起来都有点蠢。蕾切尔·卡逊虽然是本书的魂魄,作者也不忘稍事消遣:看吧,就算是蕾切尔·卡逊,也不是什么都懂。  人类对大自然的知识实在少得可怜,即使是科学也常常出错;连一滴海水中发生了哪些事我们都不了解,我们当然也不了解所有的事。世界是如此广博,实在不应僵硬地以为我们已经掌握了所有的知识。暑假将结束前,小男孩说,这个夏天他学到了一件事——所有的一切都在改变;也学到了生命是必须独自面对的事,不管是帮人还是被帮?,那都是有限的。  最后,节录蕾切尔·卡逊的一段话代表这本书的精神——  海之滨,生命的戏剧曾经在此,上演它初登陆地的第一幕戏,或甚至只是揭开序幕。在此,演化的力量至今仍运作不息……在此,生命面对这世界上的宇宙真理,如此奇景犹如水晶般透明清晰。……所以,现在联结了过去和未来,所有活着的生物都与他周围的一切有所关联。

内容概要

与《三杯茶》同获太平洋西北独立书店奖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泰晤士报、台湾诚品书店 联合推荐  现代版的《麦田守望者》!2010年最深情动人的成长小说!  我之所以比一般人看到更多,只因为我是唯一在看的人……  这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夏天,个子矮小、迷恋海洋的十三岁男孩迈尔斯,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与一只濒死的巨鱿不期而遇。这仅仅是一系列不寻常事件的开端,地震、大潮,一件件被他预言成真的事件,使迈尔斯被视为具有神力、能与海洋对话的先知,受到众人疯狂的崇拜,一场场荒唐诡异的闹剧逐一上演。迈尔斯是如何洞悉海洋的点滴变化?当海洋持续展现它的神秘之时,迈尔斯能否守住心中的秘密,阻止海洋对他的背叛?

作者简介

吉姆•林奇,美国华盛顿州人,多次获得国家新闻奖项,曾在《俄勒冈州人》杂志担任记者的工作。他的处女作《少年迈尔斯的海》在呈现海洋魔力的同时,让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大胆嘲弄了人类的盲从。这部小说被誉为近代最值得一读的海洋小说,广获各方好评,不仅获得2006年“太平洋西北独立书店书卷奖”,还被英国“理查德&茱蒂”读书俱乐部选为2006年夏日阅读书籍。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边境之歌》也入选了2009年美国亚马逊年度好书榜。
  殷丽君,台湾辅仁大学法文系毕业,曾任出版社编辑,现为英、法文专职译者,译有《超奢华爱情》、《味觉乐园》、《艺术创意365天》、《巴黎人的巴黎》等书。

章节摘录

  我很早以前就学到,如果你说出在涨潮时看到的景象,人们会认为你在吹牛或说谎,但事实上你不过是想尽可能地解释清楚那些奇异又美妙的事物罢了。我对于自己所看到的那些景象,多半只是轻描淡写,因为我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字眼去形容,不过,这正是海洋生物和我生长的那片内海海湾的特质。除非你是科学家、诗人或演员,否则别期望自己能做出精确的描述;而且即便你是,也往往办不到。事实上,对于那些景象出现的地点和时间,我有时候并没有说实话,但根据这稍稍偏离了的方向去寻找,我不但看到自己说过的一切,甚至更多。  大多数人都知道,海洋覆盖了地球三分之二的表面,但会花时间去了解其中一二的人却少之又少。这只要在你解释潮汐的原理时,看别人的态度就知道了。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海洋每天都会膨胀隆起两次,形成一股缓慢、难以察觉却又巨大的波浪涌上我们的海滩。当你解释这种基本知识时,人们会盯着你,好像你在编故事一样。再者,潮汐不会出现在新闻里,它们不像洪水那样造成破坏,也不像河水一样流出海口,它们的运作几乎不会引起任何注?。所有人都能告诉你太阳的位置,但问到潮汐在哪里,只有渔夫、养蚵人和经验老到的水手不需左顾右盼也能知道答案。我从小到大常听一些看似很聪明的大人说:"多么美丽的湖啊!"无论我们礼貌地指正他们多少次这里是海湾,是和全世界最大的海洋相连接的内海,还是没用。就算我们指着地图,告诉他们太平洋靠着胡安·德富卡海峡 这个吞吐口,会一路连接到我们这个位于普吉特湾 南端的多泥浅水小海湾,但他们仍然记不住——就像海滩上的清道夫,你永远都无法让他们了解,他们的脚所踏过的地方正是一大群贻贝的屋顶。人们大多不愿花时间去思索这类问题?除非他们刚好在夜间退潮时带着手电筒到沙滩上闲晃,亲眼目睹生命在浅水中吐着泡泡、浮掠而过或是喷出水柱。在这之后,他们将很难不去思索生命的起源,以及最初那个没有人行道、塑胶和人类的地球。  人通常要花好几十年,才搞得清楚自己对宇宙的观点——如果他们不嫌麻烦的话。我自己是在那个奇特的夏天才弄清楚的——那个被扑天盖地袭来的科学、名气和各种神秘圣灵的说法所簇拥的夏天。也许你还记得关于这个事件的零星消息,看过那张我满眼血丝,像孤儿一样站在泥滩上的照片。你可能还有印象,在那引人注目的疯狂祭典之后,《今日美国》将一切归咎到我身上,名为"弥赛亚小鬼"的可笑头条新闻;你甚至可能在伦敦的《泰晤士报》或《曼谷邮报》上看过同一篇抄来抄去的报道。更或者,你本身正是不远万里到我们海滩来亲眼瞧瞧的千百名好奇观光客之一。  会引起这样的骚动,有部分原因是我的外表所致。当时的我还是个皮肤粉嫩、身高一百四十二点九厘米、体重三十五公斤的"女高音"。虽然我是个阅读速度飞快、对性越来越好奇的十三岁失眠症患者,但外表看来却还像个九岁的天真小鬼。而我之所以会失眠,都是蕾切尔·卡逊害的。她早在我出生之前很久就过世了,但我无法抗拒地一遍又一遍阅读她的著作。我甚至还曾经用大声朗诵的方式来牢记她的《大蓝海洋》(The Sea Around Us)。  整个海洋,就连在海洋深渊最深处的所有水滴,对于创造出潮汐的神秘力量都毫无所悉,也无以回应。  你是怎样看待这句话的?打个哈欠然后把灯关上吗?  我家是间铁皮顶的小屋,位在潮湿、雾气弥漫的海峡底端,太平洋喘息的所在。更往北一些,水花飞溅的断崖上若隐若现地矗立着一栋栋梦中豪宅,但到了奥林匹亚湾 附近,岩石已化作细碎的沙砾,浅褐色的断崖逐渐转为绿色平原,而沿海的豪宅也变成一间间改建过的度假小屋。  我们家门前环立着半圈结实的矮桩,每年少数几次大涨潮时会被?个浸湿。房子后方有一栋独立的车库,我就住在里面一间还算凑合的储藏室里,那儿还附了一间小小的橱柜式厕所,就和帆船上的一样。我房间最棒的是天花板低矮倾斜,刚好让成人止步,而且背面还有个楼梯,可以让我在晚上偷溜出去却不被发现。我生命中的那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夏日夜晚,就是这么开始的。  我将短铲、背包和夹链塑胶袋装到我的小皮筏上,然后向北划出斯库克姆查克湾。从彭罗斯角附近进入查塔姆湾,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环绕着半圈雪松的平坦碎石浅滩,看来就像一片闪闪发亮的巨大圆盘。那是凌晨两点十五分,距离整个夏天夜间退潮最低位的时刻还有一小时。就像得了白化病一样的月亮,是如此的靠近而明亮,仿佛还会散发温热的气息。没有风,也没有说话声,只有偶尔传来挥动翅膀的呼呼声、蛤蚌喷水的声音,以及退潮海水流经沙砾所发出的微弱咝咝声。能感受到的大部分都是气味——活着的、死了的或是垂死的海藻、海白菜、蛤蚌、螃蟹、沙钱 和海星所散发出来的腥气。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采集海洋生物标本去卖钱。我卖过海星、海螺、寄居蟹和其他潮间生物给公立水族馆,也卖过蛤蚌给奥林匹亚的一间餐厅,还卖过各种海洋生物给一个私人水族馆的掮客——他每次开着粉蓝色的埃尔卡米诺小卡车猛地停在我面前时,总是让我喉咙一紧。几乎所有东西都有人要买,而且我发现在明亮月色下采集来的往往是最佳货色,这使得我的失眠症更严重了,也让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变得更复杂,因为我在黄昏之后是被禁止到沼地上来的。但是,夜色也许会让你看不清四周,却也能让你看到更多,尤其是那些结果证明并非事实的东西。  我借着微弱的光线往前走,头上的探照灯一弹一跳,沙钱和蚌贝像一个个迷你圆盘卫星天线般朝天躺在地上,我小心翼翼地避免压碎它们。我先是看见一个紫海星,又发现在海滩更高处还散布了超过十五个,它们的五只腕足耸起,背对海面,像慢动作的风车一样盘转着往前爬。不过它们都不够特别,没办法卖给水族馆。就像所有其他事情一样,大部分人想看的只是美丽怪诞的东西。  我从沙砾地一直走上细沙和泥地,见到一个巨大的玉螺,这是蚌类的杀手克星,它高顶在身上的壳显得不合比例的小,像起重机的小驾驶舱,而底下肥胖、布满黏液的身体则在沼地上来回搜寻倒霉的蛤蚌。玉螺很难找,因为它们通常都埋在沙堆深处吃蚌类。它们会用有锯齿的小舌头在蚌类的绞合处正上方钻个洞,然后注入一种肌肉松弛剂让蚌肉融化,再像喝奶昔一样将蚌肉由小洞中吸出。这也就是为什么蚌类的空壳总是碰巧在相同位置上有个完美的小圆洞,感觉就像有人曾想用它们来穿项链,或是整个蚌类家族都被黑道杀手用同一种手法谋杀了一样。  一队活泼的紫滨蟹在玉螺旁亟亟乱转,拖着过大的螯足,?握着乌兹冲锋枪似的。我考虑要不要捡起玉螺,但我知道,就算它像软骨功特技演员一样挤回壳内,还是会在我的背包里占去太多空间。所以我只是记下它的位置,继续前进。我突然看见了一道蓝色闪光——其实那并非真的闪光,不过是月光在它身上反射出的光影。我调稳了头上的探照灯,靠近一点看,原来是一只散发着蓝色光辉的海星,就好像刚从烤炉中被拖出来一样。不过怪异的还不只是它的颜色,它下方的两只腕足奇怪地紧贴在一起,顶上的一只则直直地往上延伸,两侧还各有一只垂直往外,看起来就像一根立在黑色泥滩上的蓝色十字架。  杂色海星十分常见,但我观察过好几千只海星,却从未看过这种颜色或姿势的。我把它捡起来,它腹部的颜色就像黑人的手掌一样苍白,而且下端的两只腕足是连在一起的。我很怀疑它这样要如何移动猎食,但它看起来很健康的样子,上百只的细小管足显然也功能正常。我将它放进塑胶袋,加入一些水后密封起来,放到背包中。之后,我继续蹒跚地涉水前行,往史坦纳法官的中型牡蛎田走去。

媒体关注与评论

  “魅力不可挡的小说!丰富的寓意,以诗意装点的氛围,真诚却不失幽默。”	——《洛杉矶时报》  “这个故事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读者可以重新思量我们和自然界的关系。”	——《华盛顿时报》  “诗意、内敛、晶透、令人折服的小说!”	——《泰晤士报》  “这是现代版的《麦田守望者》。我们敢说,你只要打开读了它,铁定会放不下来……”	——英国最受欢迎的 “理查德&茱蒂”读书俱乐部  “一本优美且叙事风格创新的处女作……吉姆?林奇以强烈的故事性及鲜明的人物,让这本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将科学与诗的意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纽约时报》  “这本小说由迈尔斯的经历引出一幕幕神秘、未可预知、荒唐可笑而又骇人的事件,它直指我们的心灵深处,开阔我们看待自然的眼光,是一本超越读者年龄界线的杰出作品。”	——《学校图书馆期刊》  “《少年迈尔斯的海》是这么的令人迷醉,它就像一个可以丰富多变的万花筒,给予读者多面向的思考角度。你完全无从抵抗迈尔斯的世界,一件又一件预言成真的惊人事件,在作者吉姆?林奇笔下具有十足的说服力,读起来相当过瘾!”	——《旧金山纪事报》  “吉姆?林奇以这部充满隐喻的小说提醒人类的自以为是,他独特的说故事技巧,对于那些喜欢探索新奇小说的读者而言,必然是一大收获!”  ——《好书指南》  “太惊讶了,它竟然是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实在是相当精彩、耀眼!”  ——《O,欧普拉杂志》  “这本让人惊艳的小说融合了《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寂静的春天》两本经典文学作品的精神。如果小说是个发光体,来自《少年迈尔斯的海》的光亮必然会照耀你的书架!”  ——俄勒冈州尤金市,《记录卫士报》  “就像《深夜小狗神秘习题》的男孩主角一样,迈尔斯既是个天才,但也敏感、单纯,生活中拥有许多无可解决的难题。他是个相当吸引人的角色,他的经历也绝对令你难忘!”  ——《迈阿密先锋报》  “这本小说出现在许多读书俱乐部的书单里,一点也不让人惊讶,它是这么动人,却没有半点矫揉造作。”  ——《底特律自由报》  “无论你对海洋的主题有没有兴趣,你都能在这本不凡的杰作中获得独特而美妙的阅读经验!”  ——《出版家周刊》

编辑推荐

  迷恋海洋的男孩,夏夜里发现巨鱿的奇遇  即将告别的年少时光,将与海洋永远守候着他  与《三杯茶》同获太平洋西北独立书店奖  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泰晤士报、台湾诚品书店 联合推荐  现代版的《麦田守望者》!2010年最深情动人的成长小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少年迈尔斯的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0条)

 
 

  •   这是一本以海洋为背景的小说,却又出奇的优雅与明快。迈尔斯·欧麦里是一个特别的十三岁男孩儿,他可以识别各种奇怪的海洋现象及生物,有着超越同龄人的阅读速度,这或许也算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天赋吧。他发自内心的崇拜着自然科学家及作家蕾切尔·卡逊,与同龄人一起玩耍相比起来,他更喜欢静静地观察海洋的潮起潮落。他见识广博,而且总会利用失眠的夜晚,到海边收集各式各样的标本,贩卖给当地的水族馆。

    一切都在他十四岁的夏天改变了。某一天夜里,他听到了一阵奇怪的声音,他发现了一只前所未有的巨鱿。这一切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他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默默地当个小矮子,不被别人注意,也不会得到任何人的关爱。他一下子成为了众所瞩目的“神奇小子”,可这些对于他而言,却像是将他一直小心翼翼守护的珍宝曝露在阳光之下,海洋,变得不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了。

    再加上后来他借用了他老朋友、算命师弗洛伦斯的大涨潮预言,加上他所生活的地区莫名其妙地发生了一场地震,人们将所有的事情都归结在这个“神奇小子”的惊人发现之上。他所生活的那片海域,被认为存在某种神迹,全国各地的人都跑来祈福,甚至妄图用海里的泥土治疗自己身上的病。一个诡异的宗教团体甚至还盯上了他,请他做演讲。如果换做别人,恐怕早就乐疯了,可迈尔斯不一样,他只想守着他最宁静的家园,希望一切都不要改变。就像我们小时候总是很在乎自己的日记本,总要小心地上一个锁,不让其他人看到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那么一些东西,是唯有我们才有的。

    这是一本非常幽默,同时又非常优美的小说。从迈尔斯的故事里,我们都看到自己小时候的影子:努力的守着自己的秘密,悄悄地暗恋着邻居家的女孩儿,为父母的吵架感到诚惶诚恐,渴望得到家人的爱……以前我并不知道吉姆·林奇这个作者,但我想我以后会成为他的书迷。现在像这样,有着细腻的观察、天然的幽默感的作家,真的也不算多了。

    另,结局真的是太美了。我把书放在了我的枕边,但愿梦里我也能邂逅那瑰丽的海洋与神奇的鱿鱼。
  •   记得以前在一本叫做《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的豆瓣页面上,看到过一篇关于所谓“彼得·潘综合症”的书评,当时还挺有兴趣的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今天一把这本《少年迈尔斯的海》看完,我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又一个彼得·潘。

    但是迈尔斯又不同于那些一般的“彼得·潘综合症”患者。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丹•基利是这么描述这一症状患者的:“这类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他们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彼得·潘,拒绝长大,害怕长大,宁愿一辈子独自一人守在无忧岛上,宁愿目送着自己心爱的少女温蒂离去,也不要长大成人。我之所以说迈尔斯是一个非典型性病者,是因为他不仅心理上拒绝长大,他还将自己的身体成长也封锁在了小孩子的躯体里,当他同龄的朋友都拔地而起长到了一百七十多公分时,他依旧锁在142.9公分的躯体里,在整整的十三个月里,仅仅长高了0.7公分。但又和一般患者不同的是,迈尔斯害怕长大并非因为不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恰恰相反,从小得不到父母关注的他,总是独自一人睡在小车库里;一个人担负着照顾病重的老弗洛伦斯的责任,即便在她死后也强忍着泪水;精打细算地为自己找到的海洋生物寻找卖家;疯狂的迷恋着少女安琪,发自内心想“拯救”她的生活;淡然自若地与密教领袖对谈生命与海洋……用迈尔斯老爸的话说,他就像一个大人被困在了孩童的躯体里。

    迈尔斯之所以不愿意长大,是因为他一直在用孩童般的灵魂观察着周遭。社会化、官僚、一心专注于竞选的法官大人,终日争吵、对自己的孩子毫不关心的父母,为了报道出劲爆新闻不惜添油加醋的狡猾记者,人云亦云只会看热闹的群众……如果长大就意味着成为这些人,你还愿意长大吗?

    只是成长的大潮,就如同潮汐的变化,不是由人自己所能掌控的。永远像个孩子,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永远受到所有人的宠爱,永远与孤独无关。没错,彼得•潘是长不大,他就像一颗骄傲的星星闪耀在黑夜中,默默地、嘲笑地看着潮汐的涨落,看着生命的诞生与衰老,他守着忘忧岛,事实上却比任何人都孤独——因为他永远不可能跟着自己的朋友长大,永远无法拥有自己所爱的女孩儿,他只能目送一个又一个孩子的离开……长大是痛苦的,我们要忍受着骨骼生长时的痛楚,忍受着现实生活的压力,但至少我们能因此保持着与他人共进退的轨道,至少我们不会那么孤独。
    所以,成长不过是一个没有最孤独,只有更孤独的故事罢了。
  •   我很喜欢娜娜,喜欢所有像娜娜一样的女孩儿,坚强却又敏感,独立却又渴望依靠。她们是矛盾的综合体,却从不轻易让人看出自己的脆弱,她们静静地将自己置身于喧闹的人群之中,却永远带着淡淡的孤独和忧愁。我爱这样的女孩儿,爱她们不顾一切追求自我的渴望,爱她们遭遇到失败后的绝望,甚至渴望她们是为了自己而变得挣扎、哭泣,好让我守在一旁,紧紧地抱着她们。
      因为我们的内心都有那么一个娜娜,我们渴望拥抱的不过是我们自己孤独的灵魂。
    和娜娜一样,《少年迈尔斯的海》里的安琪也是一个摇滚乐队的主唱,乐队名字很有趣,L.O.C.O——“疯子”。和可怜的小迈尔斯一样,安琪穿着一件红色与粉色横条纹交错的短洋装、呢喃和尖叫着吟诵着乐曲的身影,占据了我的整颗心。而她轻轻摇晃身子,哼着“那么着急去死干吗”的模样,更是让我无法忘怀。有些人唱歌是为了取悦听众,有些人奏出强烈的节奏,是为了吸引他人的目光跟着自己摇摆,但安琪不是,她只是想在一片喧闹之中,单纯地唱着自己,因为只有在一片疯狂之中,她才能将现实遗忘。不用再想起离异的父母,不用再想起那个正在竞选大法官、害怕自己会给他 的父亲,不用再想起那几个出色的、一辈子都要被用来和自己比较的哥哥,不用再想起那些只是为了放纵而在一起厮混却没有真爱的同伴。有时候就是这样,越让自己陷入疯狂之中,越能探寻到自己的本能,越能回到真实的自己。
      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理性,有时候不过是将自己的本性严严实实遮盖起来的破抹布。
      安琪其实是个很善良的女孩儿,她热爱自然,所以才会在很小的时候就带着迈尔斯去看海,看洄游的鲑鱼,教迈尔斯识别飞鸟的种类。她会因为迈尔斯描述雄蟾鱼求偶时发出了巨大嗡鸣声而咧嘴一笑,她会因为看到新生的海洋生命而感动……准确说,她似乎只要是在人类以外的生物面前,都能露出最纯真的一面。啊,我忘了还有迈尔斯,这个老是长不高的小男孩。或许是因为他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孩子,没有遭到复杂的成人世界的污染,所以眼中永远只有安琪美丽的一面,也因此,他也成为了安琪心中唯一与众不同,能自然交谈的人吧。
      可是,遮掩并不表示不会受到伤害。就因为有所掩饰,或是将自己塑造成与常人不同的样子,人们才会想伤害你,撕破你伪装的外衣,或是一定要把你装扮得跟自己一样。人,其实是一种非常害怕异类的生物,因为只有在都一样的群体中,才能更好的隐藏自己,保护自己。
      所以,当我看到安琪因吸食毒品过量而被送去医院,看到她那清澈的绿色眼眸变成黯然的黑色,看她那总是唱着歌儿的粉红嘴唇变得干枯皲裂时,听她控诉为什么男人对于女人堕胎总是事不关己时,羽毛,黑色的羽毛,我看到了一片无止尽的黑色羽毛,飘散在她的四周。
      有时候堕落并不意味着道德沦丧,有时候放荡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纯真,有时候疯狂并不意味着冷酷漠然……有时候所有的这些,不过是因为年轻的我们,希望在我们表现得如此不堪的时候,还能有人毫无保留的爱着自己。爱,常常都是有条件的,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很美好很善良而爱着她,但很多人都知道,恋爱中的我们最喜欢跟对方提的问题就是:“如果我变得很丑、很穷、很差劲,你还会爱着我吗?”
      安琪很幸运,她还有迈尔斯。有时候我也很纳闷,十四岁的迈尔斯真的懂得什么叫爱吗?他对安琪的情感会不会是从小得不到父母之爱的一种宣泄?会不会是因为他还没有长大不懂得成人世界的复杂,不懂得安琪的堕落所以才爱着?如果有一天他长大了,他还愿意守着安琪的身边,无视旁人猜忌的目光,一起在海边迎着朝阳吗?
      未来如何又有什么所谓呢?至少,现在的这一刻是幸福的,不就很完美了吗?
      
      P.S. 全书的结尾真的很美:
      
      “海洋会等你的,迈尔斯。”安琪喃喃自语,“我也会。”
      或许我听错了,毕竟那只是微弱得不能再微弱的喃喃低语。她也有可能只是在说梦话罢了。
      但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阻止我将她的话解读成我所希望的意思。
      在她的呼吸变缓,嘴唇微张之后,我试着不要去想弗洛伦斯,不要动到腰部以下的身体,不要摇晃独木舟,也不要吵醒我最美丽的安琪•史坦纳。我只是静静地划着。一切都是如此的顺利,直到我感觉船桨像是陷入了橡胶中时,我才低头发现,好几百只鼓动着身体、悠然漂游的海月水母,围在我们小船的右侧。我马上发现左边至少也有上千只。它们像是一群晶莹剔透、缀着流苏的花朵,紧紧地簇成一团,看不见尽头。久违的银色阳光下,海涛如雪,这些美丽花朵的点缀,改变了整个海湾的质地和颜色。我越看越多,一只只水母聚成的闪耀银河,正乘着强劲的海流,紧紧抵在独木舟旁,将我们带向海洋。
  •   迈尔斯•欧麦里——13岁的失眠症患者,自然学者,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作者)的崇拜者——是这本书的中心,他刚出场时说:“我很早以前就学到,如果你说出在涨潮时看到的景象,人们会认为你在吹牛或说谎,但事实上你不过是想尽可能地解释清楚那些奇异又美妙的事物罢了。我对于自己所看到的那些景象,多半只是轻描淡写,因为我找不到足够有力的字眼去形容,不过,这正是海洋生物和我生长的那片内海海湾的特质。除非你是科学家、诗人或演员,否则别期望自己能做出精确的描述;而且即便你是,也往往办不到。事实上,对于那些景象出现的地点和时间,我有时候并没有说实话,但根据这稍稍偏离了的方向去寻找,我不但看到自己说过的一切,甚至更多。”
    在这段话之后的278页里,我跟随着迈尔斯经历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夏天。在又一个失眠的夜里,迈尔斯像往常一样出海寻找生物样本,然而这一次,在听到一声沉重的呼吸声之后,他和一只巨鱿迎面遭遇了。这是前所未见的大事,记者们纷至沓来,每个人都想听听这个小个子少年的遭遇,于是整个夏天的精彩故事也就展开了……
    这本书吸引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作者对于海洋知识的精通,里面出现了无数我闻所未闻的海洋生物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估计译者在翻译的时候没少翻查各种资料),这种知识满足了我这样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让这个故事显得更加真实;作者对于角色的塑造无疑是另一个出彩的地方,少年迈尔斯对于邻家女孩的狂热,和被她妈妈称作“巫婆”的弗洛伦斯的友谊都显得既有趣又真实,当然,对于某些多愁善感的人来说,书中的情节也会让他们感慨少年的美好以及韶光的易逝;在迈尔斯和周围世界不断碰撞的这个夏天里,我们看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的成长等多重主题:书中有段情节,迈尔斯告诉一位记者“我认为地球可能在告诉我们一些东西”,却被记者误解成灾难的预言,真是既滑稽又深刻。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无论你是想消遣还是从中发现些什么。
  •   这本书的英文原名非常有意思,直译应该是“大潮”——甚至是“高潮”。估计无数人要笑了。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村上龙的《69》,都是青春期的故事,都非常直接的描述了一个少年的成长过程及春思萌动。只不过村上龙的笔法更加生动畅快,而吉姆·林奇让人看着更多了一份淡淡的惆怅和无奈,也许是因为作者想表述的东西太多:海洋的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少年成长中的烦恼,等等……
        
    我们国内原创在写青春成长的故事时,视角一般都比较狭隘,仅仅局限于校园生活、初恋、家庭斗争……关注的都是个人的遭遇,读多了不免觉得重复且缺乏新意。国外的作品却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惊喜。比如《69》把当时的学生革命行动(有点像当时的中国)带入其中,把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与大时代背景结合起来,把这样一个青春成长故事写得极其宏大,让人读得十分过瘾。同样的还有《戏梦巴黎》,让人迷醉的同时,却不得不感叹时代的可悲。
        
    虽然《少年迈尔斯的海》没有我刚才说的那两部作品那么宏大,没有什么太特殊的时代背景,没有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但它很巧妙的将海洋潮汐变化的规律,与少年青春期的萌动结合起来,并透过一个孩子简单的目光,窥视着长者的盲目与无知,嘲弄人与自然的关系。
        
    书里有些地方很好玩,比如迈尔斯与他的好朋友讨论G点,真是看得我差点笑趴了。小迈尔斯为了证明自己虽然身高不足,但也是一个懂很多的男孩儿,每次都会去考经据典,然后跟自己的朋友解释什么叫做“光之杖”,什么叫做“珍宝之路”(请有想象力的朋友自由发挥一下……实在想不出来就去看书得了,嘿嘿……)跟好朋友一起打色情电话,他开口问的问题也都是一些特学术的,让人忍俊不禁。
        
    反正,这确实是一本非常率直又不会让人觉得下流的小说。没有矫情,没有遮遮掩掩。虽然情节不像书名那么令人高潮迭起——想高潮还不如直接去看A书——但真的给了我一种难以言明的平静与舒坦。现在看多了那种看似错综复杂但经不起什么推敲的书,或是生生死死让人看了就难受的书,品味这样的也挺不错。
  •   整本书读完了,写得实在是太优美了……有许多特别经典的句子和美丽的场景描写。我这辈子只见过2次大海,提起海,我心里其实是一片茫然,但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我真的非常渴望看到迈尔斯眼中的那片纯净的蔚蓝……

    我也很喜欢蕾切尔·卡逊,文中收录的两段话非常的迷人:

    “海之滨,生命的戏剧曾经在此,上演它初登陆地的第一幕戏,或甚至只是揭开序幕。在此,演化的力量至今仍运作不息……在此,生命面对这世界上的宇宙真理,如此奇景犹如水晶般透明清晰。……所以,现在联结了过去和未来,所有活着的生物都与他周围的一切有所关联。”
    ——《海之滨》(Edge of the Sea)

    “在它神秘的过往时光,它环绕包围着所有生命幽暗的起源,而最终,在这些生命经历了可能的各种变形之后,它也将接受他们的残骸。因为所有一切终将回归于海——回到海洋之神的怀抱。而那与海洋相连之河,就如同川流不息的时间之河,是最初的起点,也是最后的终点。”
    ——《大蓝海洋》(The Sea Around Us)

    迈尔斯说的一句话非常的有道理:我之所以看得比其他人更多,是因为我是唯一在看的人。无论是海洋,或是大自然,再或者是我们身边的世界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向我们传达一些微妙的讯息。我们常常在他人被幸运光顾时抱怨自己为何会错失机会,感叹自己总是差一点点,但事实上我们只是遗忘了“看”的能力,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在看。有很多机会,就像巨鱿那样一个神奇的庞然大物,离我们仅有咫尺之遥,我们都可能茫然不知。我们要先学会聆听、观察、碰触,才能恰好碰上前来敲门的命运之神。
  •   呵呵

    准备写评论时,脑海中就跳出来迈尔斯古灵精怪的形象,于是忍不住笑出来,大家莫怪。

    “我之所以比一般人看到更多,只因为我是唯一在看的人……”,被这句话吸引着翻开了这本书,然后一口气读完,非常干净纯粹的一本小说。“成长”是这本书的主题,麦田里的霍尔顿在成长,奔跑的兔子也在成长,但是迈尔斯的成长却是我见过最有趣的,这个十三岁少年脑海中总是有那么多“经典”的想法,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觉得颇有道理,看来小孩子的洞察力果然不是成年人能够比的。

    虽然这本书不像其他一些成长小说那么沉重,但却一点不减其话题的严肃性,人与海洋的关系,青春期面临的种种冲动与困惑……跟随着大海边的迈尔斯,让我也不禁回想起少年时那些精彩的时光。
  •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恰恰相反,我一直认为少年是最容易深陷各种忧愁之中的。只是这份愁苦,比较起长大后所面临的工作压力、养家糊口、买车买房而言,太过于虚无缥缈了。年轻的我们往往沉溺于自怨自艾、暗恋不得结果、性萌动却不知如何发泄、依赖着父母却得不到回应……种种纯粹的精神层面的压抑之中。恰恰因为我们很多人都不必担心物质上的困难,所以也比成年人要更在乎他人对自己的感受。我们看似叛逆或娇纵,其实也不过是自我保护的外壳,妄图引起别人关心的伎俩。

    迈尔斯就是这样。限制了迈尔斯身高发育的,不是失眠,不是父母感情的破裂,而是迈尔斯自己。他给自己的负担太重了,他将照顾老朋友、算命师弗洛伦斯当成了自己最大的责任,而也只有在照顾的时候,他才会觉得自己是被人需要着的。

    这部小说除了长不高的迈尔斯外,还有一个总是陪着他一起挖蛤蚌、个子逼近一米八、能偷懒绝对不干活、张口闭口就是“女孩儿”、“胸部”、“做爱”的费普斯。其实费普斯才是一个最正常的十四岁青春期少年。他念着《教父里》大鸟尼桑和女人做爱的片段(而且已经将哪几页比较色都背下来了!),拿着色情杂志引诱迈尔斯看,骗同伴一起打色情电话……他看着是快乐的,不像迈尔斯一样,有这么多可担心的问题,但事实上他也经历过双亲的离异。虽然他没有迈尔斯那么聪明,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我认为在这段成长过程中,他走得比迈尔斯要坦然,没有质疑,没有担忧,只是拥抱着成长所带来的各种欲望与猎奇。并不是说这样就是好的,因为过于顺从自己欲望的发展,往往只会导致无节制的纵欲。但没心没肺,有时确实是最快乐的罢了。
  •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马小军,那也是一个孩子,一头乱发,只懂得偷偷盯着暗恋的姑娘,心里幻想着初恋的男孩儿。他们都很单纯,但又刚好面临着成长时的青春萌动。虽然迈尔斯都喜欢在失眠的夜晚悄悄溜出去活动,但他头顶上也总是一片灿烂的月光……

    成长是一种感动,永远藏在我们的心里。成长是一种考验,如果不能淡然地面对,我们将错失最美好的时光。成长是一种烦恼,但烦恼过后却是无限灿烂的未来。成长更像是大海的波涛,有时候静如止水,但只要扔下一块小小的石头,有时竟能激起大浪。

    小的时候我们都会想,要是永远不会长大就好了,这样我们就不必像迈尔斯那样,面对父母之间的争吵,看着自己最好的朋友死去,看着喜欢的女孩儿抱着别人……但人生就是这样,成长的大潮,终将会拍向我们每一个人,无法抗拒。“生命,是我们必须一个人面对的事情。”这是全书中我看着最有感触的一句话。所以我们不如平静地接受来自成长的一切考问。

    无论是迈尔斯还是马小军,他们都是我们成长岁月弯道上的标记。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曾经拥有过的一切感动。
  •   正是我关注的比较少,对身边很多的事没有清晰的认识,过得迷迷糊糊的。看了这本书,少年的迈尔斯能看到如此多而且犀利的大海,虽然海之一角,却足以用,生活真的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
  •   学到了一些海洋知识,作者很诙谐啊....有的地方情不自禁的就让我笑了出来,还感叹:怎么这么贴切!
  •   每个人心里 都有一片海吧 少年的时光 少年的心事 留在沙滩上 让海浪冲刷
  •   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来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书,并不是说它的内容多么的惊险,或是所谓的悬念丛生。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要成为一本畅销书,一定要有我刚才所说的那些特点。但我认为,现在所谓冒险、悬念的书实在是太多了,想要寻得一本能让我们心灵重归平静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我老公看,他也是一样的看法。里面对于大海、成长的描述,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和无奈,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对父母吵架的惴惴不安,对自己与同龄人的格格不入感到苦恼,喜欢隔壁家的姐姐,但自己终究不过是个小孩子,最好的朋友是个即将死去的老人……有时候越是孩子,内心就越容易敏感,也越容易感到孤独,哪怕周遭是一片喧嚣。

    这是一本写得非常从容、淡定,又很幽默的书,值得每一个人去细细品读。
  •   千盼万盼

    终于把这本小说买来了

    还是趁着降价的时候

    知道的人都懂的

    不错说

    推荐

    质量啥的都没的说

    很棒!
  •   这个少年不简单
  •   大人们太复杂,孩子的世界纯真会发现世界的真相
  •   个人带来心灵的感动,很舒服,题目和内容都很好的一本书,值得看
  •   鬼马小子...诙谐的故事...总之得到了很多,,,买的很值得
  •   没有发现什么质量问题。内容也好
  •   刚收到。以前读过,现在买来收藏的。
  •   想马上读完的一本书
  •   非常好的书,我和女儿一起读的,老少皆宜。
  •   这本书值这个价钱了 手贱买成了俩
  •   包装很好,还没看,厚度一般,应该是本不错的书。
  •   很久以前就想买这一本书了,这次终于买了,还没看,但是我觉得看了以后一定OK
  •   我喜欢的故事
  •   孩子要有宽阔的胸怀
  •   我很喜欢类似的书籍···
  •   一份崇拜海洋的感情驱使我买下了这本书,翻开了这本书,简单的故事情节在漫无边际的海洋边边发生。从小孩的视觉去聆听大海的声音很唯美,不过也更显现出现实的不近人情。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 教材,告诉我们海洋的神秘。算是无聊中的一个消遣,也可以顺便增长知识!
  •   可以满足对海洋的那点儿好奇!
  •   拿到书分三段时间看完的,
    很喜欢,
    为一个少年的执着或者单纯而感动。
    希望你也能读到你想要的。
  •   初初看的时候很枯燥。就是围着一个孩子,看他眼里的海,以及海里的生物。当是开阔了视野。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
  •   钢铁丛林里的一片海。翻开此书会让你欲罢不能,惊叹于大海的美。引发深思
  •   一部让你看了绝对爱不释手的轻小说
  •   这部作品值得你去买,值得你去看。
  •   早就想读这部作品了,非常喜欢
  •   内容不多说

    单商品来说 唯一不满意的只有纸了 是白色的 个人觉得 纸还是要淡黄色的看了舒服

    书有包膜 字体也很舒服 不过比我想象中的薄
  •   还没读完,翻了几页,是我喜欢的风格,
  •   一部写给孩子们的书,也同样是一部适合成年人阅读的书....温馨,回忆....
  •   送同学的生日礼物,反应良好,无不妥之处。
  •   给孩子的礼物,不错不错
  •   给舅舅家的小孩买的。六年级学生看,她挺喜欢的
  •   还没有看内容,但是包装很精美。很喜欢啊、
  •   教会了我不少东西
  •   只是因为我在看。我在用心亲近这片海
  •   看完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海
  •   不错啦 挺有趣的
  •   看不出对孩子的成长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     成长中,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铭记在心;成长中,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至死不忘。
      成长中的每一刻都值得我们品味,成长中的每一本书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读。
      成长中的我们总是想抓住什么规律,然而规律不再是成长,成长的规律就如五线乐谱,就如海的声音,波澜起伏,又波澜不兴……
      
  •     他手里为啥拿的不是贝壳呢?
      哦,贝壳听不到海的声音。
      喜欢这个温馨的封面,书够厚吗?
      买一本做枕边书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