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死不渝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美]约翰·狄克森·卡尔  页数:266  译者:石葱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塞克斯阿塞斯是一个平静的英格兰小镇。六个月前,这里来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年轻女子,名叫莱斯利·格兰特。镇上的男人们都十分喜爱她,其中包括迪克·马克汉姆。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决定相伴终身,正当此时,意外的变故发生了。伦敦的谋杀案专家哈维·吉尔曼爵士以占卜师的身份来到镇上,宣称可以用水晶球预测人们的命运。迪克与莱斯利订婚的前一天,莱斯利在算命时与哈维争吵起来,事后,一枚子弹击中了哈维。迪克受邀前去探视哈维,发现哈维并无大恙,但是哈维对他所说的故事却让他目瞪口呆:“那个可爱的年轻女子已经有四十一岁了。她毒死了她的两位前夫和一位情人,甚至连著名的犯罪专家菲尔博士都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数小时后,哈维被发现死于一间密室之中──是毒杀!

作者简介

  史上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一,举世公认的“密室推理之王”。其小说素以公平著称,线索隐蔽,解答惊人,具有超乎寻常的逻辑性、趣味性。他一生共设计了超过五十种密室,几乎每个都是构思精巧、无以复加;又兼其小说一贯具有的浓郁哥特风格,以及其谋篇布局的架构能力之强,自会让读者大呼过瘾,竞相传读。读推理,岂能不读密室;读密室,岂能不读卡尔!

章节摘录

导读私家侦探/文经常讨论推理小说的读者,肯定都曾见过这样两个术语:一是plot,一是trick。所谓plot,直译过来是指情节,倘若说得优美深奥一些,那便是小说的结构章法、谋篇布局,以及其起承转合之妙;而trick则指推理小说必不可少的谜题要素,可以是谋杀的诡计,可以是离奇的案件,甚至可以是一种带有强烈误导性的文字叙述。推理小说以trick而崛起江湖,以plot而风行百载。有了trick,推理小说才有推理可言;而plot则把推理小说真正变成了一种小说。推理小说发展的漫漫长河之中,最大的动力是源自trick的发展,还是源自plot的发展?此事殊难说清。但一般的读者谈到推理小说,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谋杀,继而则是完成谋杀的方法(trick),总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何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推理小说发展最盛之际,所有名家都是研究trick的高手。而其中最耀眼者,就是来自美国的“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生平略陈约翰•狄克森•卡尔,1906年11月30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联合镇出生,是众议院民主党议员伍德•尼古拉斯•卡尔的独子。后者就职国会议员之前,一度曾是一名律师。家庭条件的优裕,既使卡尔有机会培养其兴趣爱好,又使其眼界得以开阔。年方四岁之际,他便因父亲的鼓励,开始接触鲍姆的童话故事、史蒂文森的浪漫幻想故事和大仲马的历史传奇小说。其中尤以后两者对他的影响最深——这两位作家的小说,一方面奠定了日后卡尔小说冒险、悬疑的基调,另一方面更直接促成了他的历史推理小说。而卡尔对魔法、巫术一类神秘事物的偏爱,说不定就是源自鲍姆的《绿野仙踪》系列故事。如此经年累月、饱受熏陶,卡尔自会渐渐展露其文字实力。十一岁的他,居然开始发表一些有关法庭审判和谋杀案的新闻报道,不禁让周围的人们大感惊叹。这时的卡尔,当然早就看过了父亲藏书室的那些法律文献和犯罪案卷,但他对真实的犯罪似乎无甚兴趣。幼年时的阅读使他深深相信,犯罪一如历史,纵然现实丑陋,该题材的小说却不妨浪漫、有趣。所以他对推理小说一直抱有很大兴趣,阿瑟•柯南•道尔、杰克•福翠尔、G.K.切斯特顿的小说他全都看了,而且非常叹服他们的奇诡构思,譬如闹鬼的城堡、带翼的匕首、消失的人……1941年他给友人的信中曾评价道:“那时的作品常以引人注目的奇异风格或不可能状况来开端,再提供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这虽然有些幼稚,却无疑是富有创造性的。”他受那一时期推理小说的影响很大,总是着意强调犯罪案件的“不可能”之处,行文时常会铺陈一些恐怖惊悚的传说,以此来推动故事发展,将“不可能”三字渲染得淋漓尽致。这堪称是卡尔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1921年,卡尔来到了宾州波茨敦市的希尔学校,求学期间,常给英语俱乐部撰写小说,并热衷参加诸如月夜击剑一类活动。四年后,他顺利就读哈弗福德学院,次年三月便有一篇小说《当饮下死亡……》见诸学校的文学月刊《哈弗福德人》。而后不久,卡尔便因其文字功力和创作热情,跻身《哈弗福德人》的编辑之列。1926年末,他创作了他的首个密室杀人故事《羔羊之影》,主角是法国警探亨利•班克林——负笈阶段,他小说中的主角几乎全是此君。班克林故事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优点是锐意进取、有所抱负;而缺点正如他日后对一位新进作者的评论:“新手总恨不得让读者震撼,结果解答时就有些进退维谷。”亨利•班克林对卡尔的意义重大,该系列不仅是他所创作的第一个系列故事,更包括了他的第一部长篇推理小说《夜行》,其前身是卡尔1929年发表的班克林中篇故事《大吉尼奥尔》。1930年,美国的哈珀公司出版《夜行》,两个月内加印六次,销量自是不俗。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小说不仅风靡欧美诸国,亦颇受日本读者的推许,譬如二阶堂黎人就明确表示:“同是处女作,卡尔的作品比其他人更优异。和《罗马帽子之谜》这部具有明显的奎因冷硬文风的作品相较,《夜行》的情节无疑更大众化,也更煽情。”从哈弗福德学院毕业之后,卡尔远赴巴黎,至索邦神学院就读,时值1928年。据说他从未现身课堂,只一味从事创作,上文提到的《大吉尼奥尔》就是成果之一。另一项“成果”是一部历史小说,可惜被他亲手销毁,理由是不符合常理。截至1932年间,卡尔先后出版了四部班克林长篇小说,渐渐对这一人物感到厌倦,有意重开炉灶,构思一些新著。班克林故事自此搁置,到1937年方有新篇《四种错误武器》问世,而后就真的杳无影踪了。回过头来,再说卡尔构思的那些新著,其共性是英国侦探、英国情调。何以如此?当然是有原因的。却说1930年8月,卡尔横渡大西洋时,偶然结识了来自英国的克拉瑞斯•克丽芙斯。卡尔送她一本《夜行》,两人相约至海滨碰面,自此一发而不可收拾。1932年6月3日,他们秘密结婚了。次年初,两人乘船离开美国,原本只想在英国旅行数周,但卡尔觉得英国的乡村很适合定居,索性留了下来。离开美国之前,卡尔办了两件事情,一是授权哈珀公司印行新著《女巫角》,启动了基甸•菲尔博士的探案故事;另一件是觅得新出版商威廉•莫若来印行非系列小说《弓弦谋杀案》。《弓弦谋杀案》之所以要换出版社,系因哈珀公司有个奇怪的规矩:同一年内,不会给同一作者出版两部以上的作品。卡尔因此接洽了新的出版商,想要用“克里斯托弗•斯崔特”之名出版新著,不料印好一看,署名处赫然竟是“卡尔•狄克森”,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哪位作家的化名。事后,卡尔曾建议对方改成“卡特莱特•狄克松”,对方亦表同意,哪知出版时又告变卦,改印成“卡特•狄克森”的字样。卡尔虽再次表示不满,但最终还是顺从了出版社的意思,从此沿用这个名字。闲话按下不表。却说《女巫角》和《弓弦谋杀案》出版一年之后,卡尔又亮出了一张新的王牌——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简称H.M.)探案故事。该系列以《瘟疫庄谋杀案》初试啼声,旋受如潮好评。读者的高度认可,使卡尔信心倍增,创作的欲念更盛,陆续推出多部佳作,均引发强烈回响。时人为之侧目,将他和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并称“黄金时期三巨头”,同时更赠以“密室之王”的美名。1936年,卡尔加入了当时影响最大、活动最多的侦探作家俱乐部——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成为第一个加盟该俱乐部的美国人。出版多部小说之后,卡尔有意换换新的文体,对剧本萌发了很大兴趣。1939年12月27日,BBC开始播出他的三幕广播剧《谁杀了马修•考宾?》,这是他的广播剧处女作,主角正是如日中天的菲尔博士。此后卡尔便开始大量创作这一类的剧本,主要包括神秘剧和推理剧两种题材,甚受听众追捧。究其原因,是卡尔懂得利用听众的主观想象能力,往往运用一些响动,使听者发生错觉,以此实现他所期待的误导。这无疑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叙述性诡计,作者乐此不疲,听者大加激赏,以致“二战”期间,美国军方竟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驻BBC服务盟国人民。殆至“二战”结束,英国的工党领袖上台执政,致使经济滑坡,不禁让卡尔渐生去意。但他依然居住英国,凭借从阿瑟•柯南•道尔之子雅德里安•柯南•道尔处获取的大量素材,草拟一部重要传记,直到1948年才举家返回美国。这部传记至1949年终告付梓,定名《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的一生》,是史上第一部有授权的柯南•道尔传记,很多地方甚至征引了传主原话,意义不言自明。后来,他们两人又联合创作了《福尔摩斯的功绩》,内含十二篇福尔摩斯探案故事,是公认最正统的福尔摩斯探案续集。重返美国,卡尔受到了热烈欢迎,美国推理界的名人如埃勒里•奎因、克莱顿•劳森、爱德华•霍克、安东尼•布彻等人,无不纷纷前来拜访。他们很快就形成了当时最顶尖的推理圈子,时常开会探讨密室的构成问题。但卡尔居住英国的时间太长,行文风格不免带有强烈的欧洲韵味,又兼其小说一贯的诙谐幽默,以致有人曾一度怀疑他就是英国作家伍德豪斯。1951年,随着英国工党的下台和丘吉尔的复出,卡尔又一次来到英国长住,但他那时的身体状况很是不佳,连续几场大病,使小说水准随之下降,直到1954年初才基本康复。1955年,病愈后的卡尔来到伦敦,再度活跃于英国侦探作家俱乐部,并有意点拨一些年轻作家,其中包括爱德蒙•克里斯宾和克里斯蒂安娜•布兰德。卡尔和他们联系紧密,使晚辈获益匪浅。同时,他亦再度创作出一些高水准的作品,譬如《割喉队长》、《火焰,燃烧吧!》、《恐惧往往相同》,基本都是历史推理小说。1962年,卡尔获得了美国推理作家协会(简称MWA)颁发的“终身大师奖”,这是推理界最高的荣誉,堪称实至名归。然而好景不长,次年他突发中风,虽治疗有效,左手却几近瘫痪,这无疑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直到1965年才拿出新著《撒旦之屋》。这部小说一般认为是他后期最精彩者,密室的谜团简单而又让人信服。同年,丘吉尔病逝,卡尔夫妇返回美国,至南卡罗来纳州格林维尔地区居住。1970年,适值卡尔从事创作四十周年,MWA特向他颁发“爱伦•坡特别奖”,以表彰他四十年间的卓越成就。1972年,卡尔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历史推理小说《饥饿的妖精》,此后五年之间,他努力创作着一部新的推理小说《海盗之路》,其侦探据说会是阿瑟•柯南•道尔爵士,可惜未能完成;而他原本要写的回忆录《犯人的忏悔》亦同样付之阙如。1977年2月27日,卡尔因肺癌病逝,享年七十岁。两大名探 交相辉映诚如上文所述,卡尔一生的著作颇丰,仅各类小说便出版了七十五部以上,另有传记一部、剧本若干。他曾经坦然说道:“我只想写推理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绝世巨著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推理小说。”所以他的小说几乎只能分成两类,一是解谜推理小说,一是历史推理小说。前者是最常规、最正统的推理小说,以“诡计”勾起读者兴趣,其中又以“不可能犯罪”最受青睐。所谓“不可能犯罪”小说,简单来讲,就是物理上、逻辑上无法实现的事情,似乎真的发生了,小说既围绕此事展开,则全文结束之前,就必须要对此进行一番合理解答。“不可能犯罪”的类型,主要包括离奇死亡、神秘消失、瞬间换位和无人生还等,而最受关注的题材则是密室谋杀。有关密室谋杀,推理界内部一直有个共识:一个自称推理作家的人,倘若他未曾运用过密室题材,那就断然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推理作家。正因密室题材的地位独特异常,不仅需要对物理学、心理学的融会贯通,更需要一些前人未曾萌发的灵感,所以设计出接近六十种密室的卡尔,自然而然就被冠以了“密室之王”的美名。卡尔的密室有两大特点,一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从各个角度完成密室;二是保持解答的公平合理,不会对读者隐瞒线索。两者之中,显以后者更难做到,亦更加值得尊敬。无怪乎大评论家爱德蒙•克里斯宾要说:“论手法之精妙高微和气氛营造的技巧,卡尔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侦探小说家之列。”这五十余种密室,主要的承担者是菲尔系列和H.M.系列。基甸•菲尔博士,卡尔继亨利•班克林之后的第二个系列主角,亦是伴随他时间最久的一位侦探,自1933年至1967年,总共破了二十三宗重大案件,另有短篇故事数则。菲尔博士的原型是卡尔非常钦敬的G.K.切斯特顿,故而从外貌上具有后者的大部分特征:身躯庞大、喜欢烟斗、夹鼻眼镜、船形帽子,走路时拄着藤条拐杖。他拥有好几所名牌大学的学士和博士学位,最初是一名校长,退休后主攻字典编纂之事。从体型的角度而言,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和菲尔博士非常接近,都是甚难一见的大胖子,而随着创作时间的流逝,前者渐渐现出了卡尔非常倾慕的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影子。H.M.拥有着从男爵头衔,性格暴躁易怒,曾任职英国的秘密情报部门,另一重身份是英国王室法律顾问兼注册医师,对法学和医学都颇有了解,偶尔亦会出庭辩论。1981年间,“短篇推理之王”爱德华•霍克曾主持一次密室评选,邀集作者、编辑和评论家共十七人前来投票。结果菲尔系列的《三口棺材》以104分高居榜首,而亚军《地狱之缘》却只有55分,两者几乎差了一倍;此外尚有同系列《歪曲的枢纽》排名第四,H.M.系列的《犹大之窗》和《孔雀羽谋杀案》亦都上榜。十大密室,卡尔独占其四,不啻是推理史上一个永难动摇的神话。大概就是这次评选,使菲尔系列日益得到推理界的重视。其实更早之前,卡尔最受关注的是H.M.探案故事。1941年时,著名推理小说评论家海克拉夫甚至曾说:“(H.M.那老家伙)在各位名侦探中,最受当今作家的喜爱。”对比菲尔系列和H.M.系列各部小说的出版时间,不难发觉菲尔博士的案件侧重探索,小说的杀人诡计和结构章法均屡有突破;而相同时期的H.M.故事则往往显得收敛、沉稳,整体上保持着前进势头,不像菲尔系列偶有回落。菲尔博士首次登场,是1933年的《女巫角》,以恐怖的诅咒拉开帷幕——查特罕监狱是昔日处死女巫的绞刑场,其历任狱长都会断颈而亡,老狱长惨死之后,其长子遵照遗嘱,接替了狱长工作,果然在劫难逃。小说具有浓郁的哥特风格,惊悚、神秘、含蓄、妖异,从心灵上予人以恐怖之感,远胜班克林故事的血腥、直白,从根本上奠定了卡尔日后创作的基调。自《女巫角》以后,卡尔反复摸索,有意使作品混合侦探小说的理性和哥特小说的非理性,一时卓然有成,次年出版的《瘟疫庄谋杀案》就显出了他的突破,将鬼怪传说和密室谋杀结合得紧密无间。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有时简直要怀疑卡尔大师会不会是个变态,这种诡异的才华真是太惊艳了!——日文版读者留言

编辑推荐

《至死不渝》编辑推荐:密室毒杀的惊天杰作,令人瞠目的大幅翻盘!《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盛情赞誉,惊喜程度堪比《逆转死局》和《燃烧的法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至死不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7条)

 
 

  •   本书延续Carr的密室风格,并且兼之推理小说中比较难写的毒杀。
  •   卡尔又一部密室毒杀,只有看了才知道卡尔的厉害!!!
  •   不错!是本好书,密室的设计不错
  •   不愧是密室之父
  •   卡尔的每一本都很给力,早点出全啊
  •   以前没看过大师的作品,看了介绍还是挺感兴趣,封面设计的不错
  •   大师就是大师,送货也很及时,GOOD,好评~!
  •   喜欢!场景以及案件本身都很好。
  •   希望作者能多出版些作品
  •   书的包装很好,是塑封的,内容还看,看评价似乎不错。
  •   故事真是紧张,精彩,忍不住激动的心情,找同学聊,竟在MSN上把故事讲了大半。还是觉得卡尔的书胜的故事情节,读的过程比看最后一章的揭底要更兴奋。可想要去猜出凶手是谁就太难了,不是设计有多巧,是有些线所是没有给出的。不过这次的密室手法还是很好的,虽然被柯南差不多借过。
  •   看过不少本书的书评,很多人都认为可以媲美燃烧的法庭,读完之后,个人感觉虽然不如燃烧的法庭,但确实也不错,特别是结尾的部分,密室毒杀让人不由的想起了红寡妇血案,两篇都有独到之处
  •   读推理,不能不读不可能犯罪,而读不可能犯罪就不能不读卡尔,本书虽然并未在卡尔的三大巅峰作中占有一席,但作为同样以结构和创新性取胜的菲尔系列,本书的可看性丝毫不亚于绿胶囊、阿拉伯之夜或者歪曲的枢纽,卡尔迷不容错过
  •   看过太多的卡尔,再来这部时仍是行云流水一般的痛快。这就是古典推理的独特魅力。此书有种似曾相识感,隐觉着非常像某部好莱坞经典电影的感觉~是与非无所谓,书非常值得一看便是~
  •   总体不错,值得一读.总体不错,值得一读hhhhhh
  •   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看日系的书多了。这本看了两页暂时看不进去,过两天接着看~
  •   卡尔的书我买的很多了,喜欢,慢慢看呀
  •   写得很有逻辑性,一直看完也不困。
  •   作者作为网络时代的先行者,对互联网的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憧憬,而对传统媒体作了批判鞭辟入里的批判。网络化个人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一场媒介革命的到来,传统媒介如电视提供给大众的是同质的,无差别化的信息,把知识、语言进行扁平化处理,将人与人的差异降......
  •   很有意思的短篇,比其他几本的短故事要长些。
  •   收藏,慢慢看
  •   股市的題材頗新鮮,但是我覺得有點怪異的成分。
  •   一直在追该作者的书~
  •   简单,引人入胜
  •   书本上边角有坏的 希望下次别这样了...否则你会少个买你东西的人
  •   卡尔的作品不必多说,印刷一流
  •   哥看了不下二十本卡尔的书了,最精彩的三本之一。
  •   逆转,逆转再逆转。牢牢地吸引住读者,最后的真相让你大吃一惊。诡计虽简单却非常有可操作性,本人最喜欢的诡计类型。
  •   在亚马逊买了很多书了已经 放心
  •   我没怎么大看过侦探小说,可能听了介绍有了不该有的期待,只能说这本太让我失望了。内容除了让我“哦,略高级”外一点都没有感觉。而且书的装帧也略失败,不合我胃口啊,不知道要怎么处理这本书,好麻烦。
  •   看别人推荐买的这本 有两次反转 还行 没特别的惊喜
  •   很喜欢这类的小说,支持
  •   化腐朽为神奇的密室
  •   卡尔得新书,收藏先
  •   书的包装和质量都很好。
  •   卡尔的杰作
  •   200块买400的东西
  •     一个男人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一个女人,女人致命又可爱。然而在游园会的帐篷里,意外发生了,女人算命时发生了争吵,一发子弹击中了主人。女人是无意的么?受伤的占卜师自称谋杀案专家,他告诉男人:“那个可爱的年轻女子已经有四十一岁了。她毒死了她的两位前夫和一位情人,甚至连著名的犯罪专家菲尔博士都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男人该相信谁?
      而后发生的密室毒杀,封的并不算很严,在命案现场有人对房屋枪击,从而形成了一件简单的误导。举例:某人事先将砖块打断,然后在别人面前拍砖,你会认为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表演么?
      邮票事故是第二起命案,两起案子都和女人有关,并且有了一个很好的推论,这里是关于凶手身份的误导。举例:某人开车去接女朋友,路口一个女孩正好招手,你觉得这两人什么关系?
      来比较一下,前者的误导在一开始就含有刻意的成分,很容易看穿,越是不可能的状况就越可能有猫腻,什么徒手从热油里捞铜钱啦,踩刀山啦,若非技巧就是有不能见人的机关。密室在小说中无形中被合理化了,可是其内在的不合理性不能视而不见。诡计的说明到此。
      隐藏凶手其实钻了我们思维的一个空子,我们都知道排除不可能的剩下的不管如何都是真相,但我们没法知道可能性大的是否就是真相。表面没有明确否认的证据的情况下,更容易接受可推结论。推理小说里真相只有一个的说辞一直是最大的误导。误导解释完毕。
      《至死不渝》并不算一个能够把误导说清楚的小说,但它是一本用的很好的书。
      补充一个关于误导的例子:这句话本身没有误导。
      上述是一句莫名其妙又涵义深刻的话,换句话来说,没有误导本身就是一件误导。
  •      今天刚收到的书,在Amazon上估计也还是新品的样子,本书延续Carr的密室风格,并且兼之推理小说中比较难写的毒杀。在书腰上,有着时下最流行的:简介条。上面写着“结局时翻盘”,“英国《泰晤士时报》盛评”和某日本读者的赞誉。书腰上还写着“媲美《燃烧法庭》”的力作。(这些赞誉之词并非完全照抄,只是我本人重新意译了下)。
      
      
      
      我本人看到这个“封条”自然也是十分兴奋,自然就直接投入阅读之中。在完成阅读的90分钟内,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品非常流畅,可读性非常之强。而且谜题的引出非常好,一开始直接就如同对读者提出了挑战般,提出了本书的核心谜题,也就是书的简介中的密室毒杀问题。而且在小说中,也有各种炫目的迷惑读者视线的叙述。诡计的解决,朴实而又精巧。可以说,是为上乘之作。但是我个人认为并非是Carr最好的密室毒杀作品。个人认为《红寡妇命案》更有趣。(现假设读者度过这本书……)
      
      
      
      原因(可能会含写作手法等剧透,不喜勿看):
      
      1、本作没有一贯的哥特风,没有营造出Carr的拿手的氛围渲染,有些缺憾。没有人物背景的深刻的挖掘。(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是Ellery Queen的狂热读者)。这篇作品《至死不渝》不以场景见长,而是以诡计见长。
      
      2、在本作中,我半逻辑半直觉,推理得出了凶手是谁。而在《红寡妇命案》中,我完全没想到那手法,而且随事件的展开,更是随着调查而扑朔迷离。我认为这本书可能和Carr的《皇帝的鼻烟壶》是同时期作品,风格类似(当然诡计种类不类似)。都属于小巧精悍。
      
      3、因为我喜欢Carr中的H.M.系列。(如果这可以算是原因的话)
      
      
      
      
      
      总之,粗评就到这里了~
  •      点评不泄底,但可能微涉全书结构或情节大方向。
      
       “这个女人四十一岁了,毒死过两任丈夫和一个情人。连菲尔博士都不明白她是如何做到的。”
       一个小村庄里,Dick Markham正准备与新到此地半年的美女Leslie Grant结婚,却意外地从来自伦敦的犯罪学家Harvey Gilman那里听到了上面的警告。据Gilman透露,Leslie的毒杀手法极为诡奇,死者命丧密室内,系注射毒药身亡,现场完全是自杀的迹象;就连屡破奇案的菲尔博士也对此一筹莫展。
       正当Dick将信将疑之际,Gilman于当晚在小屋中死去。死因:注射毒药。现场是一间密室。
      
       * * *
      
       背景诡谲的女人,这样的开头没法不让人联想到《燃烧的法庭》。事实上,如果先看过《燃烧的法庭》再来阅读此作,的确效果更佳,因为这种联想更容易令你被卡尔引入前半本书绝妙的心理盲点与情节圈套中。菲尔博士直到全书行将过半才姗姗来迟,但他刚一登场便带来了情节的彻底逆转。这一逆转几乎将前半本书的故事完全颠覆,甚至可以说直至菲尔出场,案件才刚刚开始!当然,精妙的伏笔早已埋下,可是不看到结尾的话,很难发觉“那个地方”有什么特殊含义。卡尔的作品不缺逆转,但在情节推进上总体还是比较平衡,如此令人瞠目的大幅度翻盘殊为罕见。
       令人稍感遗憾的是,回到“正常套路”上的后半本反而趋于平淡,不如前半本那么吊人胃口,虽然在逼近结尾的地方情节再次出现套中套,震撼度却不如前一次翻转来得强烈。如要横向比较,后半本的主要悬念与《沉睡的人面狮身》倒有些微近似。
       卡尔笔下的凶手大体上有两大类型:1.能力有限靠天吃饭型;2.胆大心细掌控全局型。个人较佩服第二类,如本书。
       不尽如人意之处另有三:1.密室诡计中的核心部分虽较合理,但也十分乏味,反而是围绕核心手法的若干外围设计可圈可点。2.动机似有与全书脱节之嫌。3.对于某些红鲱鱼,最后的交待未免过于敷衍了些,难免令眼巴巴“坐等解释”的读者有期待落空的感觉。
      
  •     她来到这个小镇六个月后,镇上一半的男人爱上了这位美丽的Lesley Grant小姐。其中一位也将要与她结婚,直到Harvey Gilman先生,来自伦敦的犯罪学专家告诉他:
      “那位美丽的女士已经41岁了。她毒死了自己的两任丈夫与一位情人。甚至连Fell博士都不知道她是如何做到的。”
      数小时后,Harvey被发现死于一间密室之中——是毒杀……
      
      Till Death Do Us Part算是Fell系列未出中文版的作品中最好的一本(不知道为什么脸谱当年选了The Eight of Swords,连The Problem of the Wire Cage都比这本强!)。从写作年代来看创作于二战末期,同时也是黄金时期结束之际,就Carr本身的创作生涯而言,也是中期末端的作品。同时这部作品也可以看成是卡尔创作水平逐渐走下坡路的标志,因为此后不论是Fell还是HM系列的佳作都寥寥可数。
      本作在诡计上的核心谜团是密室毒杀。密室谋杀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得不说毒杀是最难写的种类之一,因为密室本身是个有时效性的东西,也即其在四维空间上永远都不能称为“密室”,而下毒也是个有时效性的作案方式。如果毒发时间超越了密室存在的时间,密室也就不能称为密室了。即使是瞬间致命的毒药,也是可以提前下毒的,这一切都带给了毒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毒杀一般也不为不可能犯罪小说家所采纳。
      Carr在本作中,通过一些背景设定,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单就这个密室与其解答而言,并无太多出彩的地方。越是完全密闭的密室解答存在的范围就越小,任何附加的看似不重要的情节往往就是解谜的关键。不得不承认,这一类诡计的原型,甚至在柯南中都被用的有些滥了,不过这本来也是半个世纪之后的故事了。但这里还是有个很精彩的心理盲点,也可以说还有进一步挖掘创作的空间,当然展示的场所不会是这类狭义密室了。
      本作中最为出彩的,也是Carr最为擅长的twist与mislead。twist主要体现在情节上,一如既往地Carr式的情节逆转,对整个事实的完全逆转。mislead则是体现在了凶手的设计上。这里最精彩的是出现了同一事实不止一重的误导,一般人很容易识破第一重误导并展开推理,殊不知这样才是上了凶手乃至作者的大当!类似的手法,似乎在Carr的另一部作品中出现过,不过记不大起来了。
      因为这部作品的主题是关于爱情、婚姻(至少标题在这么告诉我)。很难不把其和前一年HM系列的She Died a Lady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虽然两者在诡计与转折上水准相当,但不得不说前者在人物刻画与情节安排上还是要比本作深刻许多,整体水准也要好很多。当然也可以说悲剧更易打动人心。Till death do us part本身无论是处理成悲剧或是纯喜剧的话,本来都会是很好的作品,可惜的是Carr并未做到最好。也许我所期待的,还是一个能真正打动人心的故事吧!
      总之,这还是一部Carr迷不得不读的佳作,推荐一下。
      总评:★★★★
      
  •   这个标题这个标题这个标题………………
  •   有中译本吗。。。
  •   我记得这本有译《生死不渝》。逆转活局跟那本逆转死局太像了。。。
  •   逆转活局这不是我起的译名啊,只是对情节逆转的概括而已:P
  •   会出版否?
  •   @毛二筒: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249735/
  •   楼上+1 谢谢!!
  •   我想看此书好几年了!!
  •   等你来北京找我借吧,不过请做好低于预期的心理准备
  •   中文名是啥?偶想看~
  •   看到你想看the red widow murders和nine wrong answers,到时我带这两本去换好了,嘻嘻
  •   这两本我都有……你是不是有to wake the dead还是哪本来着?
  •   to wake the dead没有,有the reader is warned
  •   哦~~那这本到时候借我吧,我最近打算花一年时间读完大部分卡尔
  •   生死不渝
  •   似乎在Carr的另一部作品中出现过,不过记不大起来了。
    在卡尔多本书中都有这种特色,最著名的可以说是three coffins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